APP下载

当代中国画:究竟怎样的好作品才能传世?

2018-06-14

艺术品鉴 2018年2期
关键词:艺术作品笔墨境界

随着上世纪初的西学东渐,博物馆、美术馆、画廊迅速流播中国的大小城市,书画家创作的目的性随之发生变化。

雅逸被通俗代替,深奥被直白取代,微妙被显露驱逐,传统文人画的笔墨价值与图式趣味逐渐被部分书画家们视为“鸡肋”。

在这些巨变面前,“适者生存”成为书画家应变能力的考评依据。历史不可抗拒地走向大众化时期,书画的主体展示场所也无可争议地变为公共空间,只是在这一变迁中,我们是否要静下心来反省:在这样的艺术环境下,秉承怎样的精神才能更好地创作出优秀的艺术作品?究竟怎样的好作品才能传世?

陈传席 美术评论家 中国美术家协会理论委员会委员

陈绶祥 文物鉴定家及书画家、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

冯远 著名中国画家、艺术教育家

冯远:感动观众的作品才是好作品(中国美术家协会副主席、著名中国画家 )

优秀艺术作品的形成一定是要有这样的条件:首先,这是意见从审美直觉上能感动观众的作品。其次,这幅艺术作品又是能够为人接受的东西,也只有被人接受了,才会被承认,否则艺术家纵有千言万语,若不能找到一个好的方式和形式去表达,如何能体现好?怎么让人理解呢?同样的道理,一件艺术作品它是靠作品本身说话!

不可能让每一件作品旁边都加上大段的旁白。艺术家必须是通过对主题的挖掘、结合造型艺术语言的表达、组合以及色彩的安排、技巧才能充分发挥而形成一件完美和谐的作品。让观众通过了解这幅作品而对表现对象一步一步地深入被吸引、被美感打动,进而理解、体会,这样作品的价值才能完全体现出来! 作为一名优秀的画家,他想要创作一幅好的作品,不可能只是为自己而创作,都希望在尽可能多的观众中引起共鸣、找到知音,他希望有更多喜欢他作品的人能够理解他创作的意义和价值,以及其所要表达的内容,这是几乎所有艺术家的共同愿望。既然有这样的想法,我想艺术家本身应该首先是一个学问、学养深厚,品行操守高尚的人。

只有拥有一颗高尚的心灵,才能怀揣有一种关注社会、关注人性,关注爱的一种情怀,从而才能表通过艺术创作的方式表现出多样性的、具有生命价值意义的和精神内涵的创作题材!小到表现一束花草,大到表现一个重大历史事件,这中间不仅包含了历史情怀,也包含了艺术家自己的思想情感。好的作品一定是这样——深刻的主题,隽永的内容,精妙的造型和精湛的表现技艺,同时这类艺术作品传达给观众的时候又让观众是能够易于理解和体悟的。这几种要素是组成一幅好的作品的基本条件!以我个人实践的经验,不同的艺术都有一个写实、写意表现的功能,它可以直观地反映生活的一种状态,这是比较容易被大家接受的。但是不同艺术形式的表现性,尤其那些注重象征、表现、喻意或者曲折地表达出作品的内涵,但绘画风格、语言的多样性而使图形中间的物象难以辨认,这就对作品理解上产生一些障碍,这个并不奇怪!

从中国绘画艺术角度来看,其更多的是一种表现性的精神意向、一种象征性的表现意味!正所谓“画中有诗,诗中有画”,它表达的是一种意境,而这个意境更多的是要观众、读者去体会、体悟、品味出来的,而不是直观、直白的。

陈传席 :思考与练习是一辈子的事情(美术评论家 中国美术家协会理论委员会委员)

画画的人都想进入艺术史,这是作为一个画家一般的要求。但是谁能进入艺术史?谁的画能够长久保留下来?这是一个大问题。学习书画,技法必须懂,比如书法,怎样提、怎样按、怎样转折等必须知道。

书法必须有人指导,绘画还好一点,书法没人指导肯定学不好。但是如果不故弄玄虚的话,所有书法上的奥妙,两个小时都能讲光,但练是一辈子的事情。所以我觉得大家学画,技法当然要知道,最重要的还要知道道理,这相当关键。李可染就是时时思考问题,他成功了,思考是关键。我们现在谈优秀艺术家和艺术作品的标准。

在国外绘画只谈技术,尤其西洋画要的就是技术;在中国谈功力,功力是技术的升华。中国的功力和国外的技术有什么区别?国外的绘画就是画,中国的画是一种文化,是哲学,两者不一样。

中国绘画讲究文化内涵。外国人以为最美的花就是玫瑰,送给老师、送给情人,但是中国人画四君子,梅兰竹菊。梅兰竹菊它不是美,而是有哲学含义。竹刚劲、有节、虚心,梅花抗严寒这都有哲学含义,所以中国的绘画是哲学的,有文化内涵,和国外的是不一样的。中国画讲功力(也主要是文化内涵),当然功力当中也包括技术,技术就是手法。这两者不一样,我们看有的画家,他的画有很新的形式,却没有传统功力,但是他又有技术,你有新的想法,就必须有技术表达这种想法。

陈绶祥:首先得知道自己在“画什么”(文物鉴定家及书画家、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

20世纪以来,我们的美术教育过分强化了绘画的社会致用和造型功能,忽视了中国绘画本体的笔墨传承,以画“东西”代替画画,搞不清绘画创作的对象是什么,将大部分精力用在造型能力和描绘物象上,忘记了画面的重要性,以画景物代替了画笔墨。在此种情形下,中国画家对笔墨的意义和经典文化缺少了起码的判断力,外加社会实际生活中的急功近利,以及急于求成的学习态度,使得当今中国画离笔墨的内涵和真谛越来越远,作品也越来越粗疏无文,人们通过画面已无从体会笔墨的韵味和品格了。

境界的迷失是当代中国画的通病,画家的眼界与心境是决定境界有无和高低的重要因素,眼界有误区会使画家不知雅俗和文野;心境有尘障会使画家浮躁和浅薄,“澄怀味象”的境界就更谈不上了。作品中境界的迷失往往是画家本人境界的缺失,而作品与画家境界的双重迷失,又会失去绘画审美判定标准。当下许多人把作品好坏的非决定性因素,当作评判标准,以致什么展览多少次,多少钱一平尺,都成了评判作品好坏的重要尺度。笔墨境界和人格境界的不足,导致了当代国画作品有的只是“功利”味道,品格低下,不耐品味。许多画家将自己的创作目的直接放在了针对画展画画,针对市场画画上,不读书,不练字,把画画的文雅之事变成了“高产稳产”的流水制作。

时代精神的表现,实际上是民族精神某一阶段的体现,是一个时期的人文沉淀。然而,当下许多画家却把时髦流行当成了时代精神,不知道时髦是热闹的、时代是积淀的内在区别,一味随风逐流,追赶时尚,最终在时髦中迷失了自我,成了浮躁与轻佻的浅见之人。时髦的东西会随着时间的推移一闪而过,这也使得某些在某阶段有一定影响的作品,在时风过后便显出了一些不耐看的肤浅。

中国画的当代发展,不解决笔墨问题是不行的,我们要学会用艺术语言去创造艺术,多想一下笔墨语汇的运用,不要只想着今天画什么东西,明天画什么景物,这可能才是创作出一幅好作品的前提条件。

冯远:让艺术创作“坐坐冷板凳”中国美术家协会副主席、著名中国画家

一个艺术家一生留下的作品不在于多,而在于好。

同样一件中国艺术作品,在不同文化程度和不同艺术素养的中国观众眼里可以读出不同的答案来、得到不同的体会,这就是审美的多样性、多义性。同理,抽象的东西被西方受教育程度不同的人也可以读出完全不一样的作品内涵!就中国绘画艺术而言,它更多的追求一种表现性、心境、意境、理想报负和追求真善美的东西,从广义层面上来说这也是世界各民族艺术都具有的一个共性。如果要说中国画自身的特点,我想应该是中国绘画艺术的表现手法、对笔墨语言的应用和笔墨技艺所能产生的审美特质,它的承载物与借助对象的表现方式跟西洋绘画大异其趣。

今天的艺术家一定要注意学习,这个学习是一个广义的概念,不光要读书、研究新问题,各种新知识的补充,还要关注现今社会的进步,人的观念与时俱进,否则仅仅是技巧的进步,不能成为艺术大家;反之,作品仅有空洞的主题没有相应的艺术深度和技术难度也不行。只有在思想上和艺术实践能力上都不断获得提高,才有可能创作出代表这个时代的优秀作品。我希望今天的艺术家们要对自己多一点要求和压力,给自己多一些定力和毅力。美术创作繁荣是件好事情,但是繁荣并不体现在数量上,艺术家一定要戒骄戒躁,克服浮躁情绪甘愿坐坐冷板凳,拿出5年、10年磨一剑的精神来从事艺术创作,将中华民族博大精深的文化精髓和创新实践更好地传承和发扬下去!

猜你喜欢

艺术作品笔墨境界
三重“境界” 让宣讲回味无穷
丁 雄艺术作品欣赏
王立新艺术作品欣赏
丁 雄艺术作品欣赏
王立新艺术作品欣赏
笔墨童年
品“境界”
慎独的境界
“人师”的境界
为练笔墨才写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