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一闪而逝的华光:青铜宫灯

2018-06-14郭雅婷

艺术品鉴 2018年2期
关键词:长信宫灯战国

文/郭雅婷

无论在汉代影视剧还是传世的绘画作品中,青铜宫灯都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那么,关于这些精美绝伦的艺术品,我们又了解多少呢?青铜灯已然定格成历史,此刻只能让我们追随时光的脚步,溯洄千年前的漫漫长夜,一览青铜宫灯的风华。

满城汉墓出土的精美铜灯

灯和灯字究竟起源于何时,在考古发掘所见或传世品中,战国以前都尚未发现名为灯的实物。在殷商甲骨文中亦未见灯、烛之类字样。从现有文献来看,西周时在人们日常生活中出现的“烛”应是最早的照明用具的记载。

早期的灯类似陶制的盛食器“豆”。“瓦豆谓之登”,上盘下座,中间以柱相连,这是中国油灯的基本造型。此后经青铜时代,由于铸造技术的提高,油灯造型得到了重要的发展。从春秋至两汉,油灯的高度发展已经脱离了实用的具体要求,成为特定时代的礼器。史书记载,秦始皇的陵墓“石椁为游馆,人膏为灯烛,水银为江海,黄金为凫雁”。这一时期的代表作有战国银首人形灯和十五枝灯;西汉龙形灯、长信宫灯、羊形灯、当户灯、羽人灯;东汉的卧人形吊灯、雁鱼灯。

1976年河北省平山县中山王墓出土的银首人形铜灯是战国时代灯具中的杰作,其结构和装饰技巧均十分完美,是我国古灯中的珍品之一。

中国现存最早的灯具出于战国,虽还未发现带有铭文款识的,但在屈原《楚辞·招魂》中已有“兰膏明烛,华镫错些”的记录,说明当时已出现“镫”这个称谓了。在周代,“镫”、“登”通用。《尔雅·释器》:“木豆谓之豆,竹豆谓之笾,瓦豆称之登。”《礼记·祭统》:“夫人荐豆执校,执醴授之执镫。”古人把“镫”称灯,应是字义的假借。战国一些铜豆形灯自名为“烛豆”,这一现象进一步证明了灯是由豆演变而来的。

魏晋南北朝时期,由于青铜器的衰落,青铜灯也逐渐被青瓷灯取代。

长信宫灯

“战国神话”银首人形铜灯

1976年河北省平山县中山王墓出土的银首人形铜灯是战国时代灯具中的杰作,其结构和装饰技巧均十分完美,是我国古灯中的珍品之一。

此灯由铜质银首人、铜质蟠螭杆和铜质灯盘组成,以一男子作为该灯的结构主体部分,同时也是设计创意时重要的形象塑造中心。他立于兽纹方座正中,两臂侧平伸,青铜身躯上安放有银质人头,浓眉、短须、扁脸、高颧、嘴角微翘,眼睛以黑宝石镶嵌而成,炯炯有神;身着紧衣广袖,下裳曳地,分叉处露出双足,服饰上以卷云纹为饰,并添以黑、朱二色漆,更显其华丽非凡。人俑左手握住一螭尾,螭则横身翘首承托一灯盘,其又被盘卧于底盘中的另一蟠螭翘首攫噬;铜人右手也持蟠螭,此螭口衔错银龙纹灯柱,柱上绕以浮雕螭龙并有一攀援之猴,呈游龙逐猴状,柱端顶一灯盘,为此灯的最高点。整体造型高低错落,外轮廓形成一个规整的直角三角形,人俑控制着蟠螭将分散的三灯连贯起来真可谓匠心独运。三个灯盘皆为中空槽状环形,每盘三扦,有扦处灯盘底与侧壁均向外扩出,三盘九扦,数取“九”之极限应为有意安排。不难想象,当三盏九捻灯点燃之后,它不仅给人带来了光明,而且当火光映照银首人俑、栩栩如生的小猴和游动的蟠螭时也给人带来了优美的艺术享受。此灯不仅是目前所见装饰最为华丽、形式较复杂的战国灯具,也是高度较高的战国人俑灯具,是将实用性与装饰性有机结合的典范代表。

此灯所塑造的男子形象赤手搏持螭龙,当有一定的神话喻意,也可能是寄托了古人的一些美好愿望。人物发型也很工细,发顶盖方巾,于右侧上部打一花结,系巾的缨带结于颏下,可见此灯的人俑不仅是灯具的重要组成部分,其衣饰也为我们今天研究战国的社会风貌、衣着服饰提供了翔实可靠的资料,使我们更深入地感受出那个时代人们的生活情趣。

“中华第一灯”长信宫灯

秦汉时期,传统的青铜工艺已经失去了它原有的光辉,在手工艺中不再占有重要地位,但开始向轻便、精巧和实用的生活用品和观赏艺术品方向发展。灯具是古代匠师们经常进行创作的用具之一,其装饰性雕刻最早出现于商朝;汉朝的工匠们继承了前人的传统,并加以创新,出现了很多传世的精品。这件著名的《长信宫灯》就是十分典型的例子。

长信宫灯一改以往青铜器皿的神秘厚重,整个造型及装饰风格都显得舒展自如、轻巧华丽,是一件既实用、又美观的灯具珍品。堪称“中华第一灯”。采取分别铸造,然后合成一整体的方法。考古学和冶金史的研究专家一致公认,此灯设计之精巧,制作工艺水平之高,在汉代宫灯中首屈一指。

长信宫灯1968年出土于河北省满城县中山靖王刘胜之妻窦绾墓。现藏河北省博物馆。

灯体通体鎏金,作宫女跽坐持灯状,中空。整体由头部、身躯、右臂、灯座、灯盘和灯罩六部分组成,各部均可拆卸。宫女着广袖内衣和长袍,左手持灯座,右臂高举与灯顶部相通,形成烟道。灯罩由两片弧形板合拢而成,可活动,以调节光照度和方向。灯盘有一方銎柄,内尚存朽木。座似豆形。器身共刻有铭文九处65字,分别记载了该灯的容量、重量及所属者。因灯上刻有“长信”字样,故名“长信宫灯”。

据考证,此灯原为西汉阳信侯刘揭所有。刘揭文帝时受封,景帝时被削爵,家产及其此灯被朝廷没收,归皇太后居所长信宫使用。后来皇太后窦氏又将此物赐于本族裔亲窦绾。此灯做为宫廷和王府的专用品、礼品,可见它在当时也是很珍贵的。长久以来,长信宫灯一直被认为是我国工艺美术品中的巅峰之作和民族工艺的重要代表而广受赞誉。这不仅在于其独一无二、稀有珍贵,更在于它精美绝伦的制作工艺和巧妙独特的艺术构思。

该灯令人赞叹的是,其消烟除尘技术处理和造型工艺的完美结合。在汉代将这种带烟管的灯称为“釭灯”,又可简称为“釭”。出土的这类带烟管灯分为单烟管和双烟管两种,“长信宫”铜灯属于单管型,宫女右臂高举,袖口为灯顶,肘部可以拆卸,整个右臂与灯罩上方的烟道相通,灯火燃烧释放出的烟可进入烟道,以保持室内清洁,十分科学。灯罩由两片弧形屏板组成,置于有槽的灯盘上,可以开合,调节光的亮度和照射方向。

长信宫灯作为日用的灯具,设计精巧,结构合理,新颖别致,宫女的形象逼真生动,富于性格特点,是一件实用和美观高度统一的工艺美术品。

尘封的历史犹如漫漫永夜,未央宫内,长夜难明。

唯有一盏长信宫灯永昼,成为青铜器史一闪而逝的华光。

猜你喜欢

长信宫灯战国
长信宫灯
一盏灯的绚烂
战国讨债传奇——围魏救赵
战国少年孟轲
长信宫灯:光影婆娑中的汉代智慧
战国少年孟轲
战国少年孟轲
纸制宫灯高高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