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现代眼光的重塑与升华

2018-06-14清华大学艺术博物馆副馆长杨冬江

艺术品鉴 2018年2期
关键词:罗丹德尔古希腊

清华大学艺术博物馆副馆长 杨冬江

安托万·布德尔 《帕拉斯的躯干》 青铜 1903-1905年

安托万·布德尔 《帕拉斯的躯干》 青铜 1903-1905年

安托万·布德尔 《舞蹈》 青铜 1912年

“艺术必须从古老的根上生长出来,再让树枝伸向现在,等待着开花结果。”安托万·布德尔的这句话不仅道出了他的艺术信念,也形象地揭示了他独特的艺术创作道路。作为享誉世界的雕塑家,布德尔以其形象的雕塑语言向世人证明:回归传统乃是创新之途,古典仍可以塑造新的时代经典。

布德尔所处的19世纪末至20世纪初正值现代社会激变的时期,各种新的哲学和美学思潮应运而生。艺术创作不断脱离传统的框架而变得空前活跃,各种风格和流派纷至沓来,在经历了印象主义、后印象主义和象征主义后,艺术界迎来了野兽主义、立体主义、未来主义以及表现主义、达达主义和超现实主义,传统被颠覆,观念被革新。然而,值得注意的是,在激进变革的潮流中,一些艺术家仍保持着清醒的思考,甚至逆流而上地选择了对原始主义和古典艺术的探求,他们并非断裂式地革新,而是对传统的“再发明”,由此另辟蹊径地在现代社会的物质主义中寻求信仰以及关于存在更深刻的理解。布德尔就是这样一位艺术家,他坚实地站在传统与当下之间,并努力寻找两者的历史关联。

作为世纪之交承前启后的雕塑家,布德尔的雕塑虽然深受他的导师奥古斯特·罗丹的影响,但他最终开拓出一条独具个人风格的艺术道路。布德尔的雕塑,内部造型结构与雄伟的建筑性和力量感和谐并存,同时带着理性冷峻的思考,在古典写实风格中浸润着现代主义气质。西方雕塑在经历了古希腊、文艺复兴以及19世纪法国的辉煌时代后,进人了现代时期。一方面,来自希腊罗马的写实雕刻仍在继续;另一方面,实验性的现代艺术异军突起〕布德尔的雕塑迥异于追求“纯粹形式”或“纯粹观念”的现代雕塑风潮,他的古典式现代雕塑或者说现代式古典雕塑,使其在艺术史上占有不可小觑的一席之地。

此次展览集中展示的是布德尔所创作的古希腊、古罗马神话题材的雕塑作品。古希腊雕塑是布德尔从艺以来一直模仿学习的对象,他不断从这些雕塑的古典理想美中汲取灵感〕德国著名艺术史学家温克尔曼曾用“高贵的单纯和静穆的伟大”来评价古希腊艺术,他说道:“正如海水表面波涛汹涌,但深处总是静止一样,希腊艺术家所塑造的形象,在一切剧烈情感中表现出一种伟大和平衡的心灵。”这种“单纯”和“伟大”也深人到布德尔雕塑形象的内在肌理之中,此次展览中的作品,无论是《帕拉斯》《阿波罗》《果实》《泊涅罗泊》,或是香榭丽舍剧院的浮雕及《垂死的人马》,我们都可窥见古希腊雕塑和建筑的影子。

布德尔在追求古典美的同时,也尝试打破理想美的古典艺术观念。他的雕塑洋溢着一种鲜明的现代视觉性。展览中展示的《弓箭手赫拉克勒斯》,这件布德尔在离开罗丹工作室之后创作的经典之作,融合了古希腊艺术的传统和现代艺术的特质,突破古典空间观念,使得整个雕塑在人物形式和空间张力之间巧妙地达到平衡。正如布德尔所言,“所有综合的东西都是在仿古主义上的创新……仿古不是幼稚的表现,不是简单粗糙的模仿,也不是艺术的倒退〕仿古是在传统艺术基础上的发展和创新,它旨在创造出一种较之过去更深刻、更透彻、更清新、更完善的艺术”,布德尔甚至说道:“雕塑是对客体的再创造。”古典艺术与现代艺术,在布德尔的雕塑中完美地结合在一起,我们从布德尔的作品中能深切感受到他现代眼光的重塑与升华。

无论是对古典艺术的致敬抑或是对现代艺术的触及,展览始终隐藏着一条隐性的线索,即作品所参照的人物的变化。从参照古希腊雕塑人物而创作的《弓箭手赫拉克勒斯》,到以布德尔两任妻子为原型的《拍涅罗拍》,再到以美国现代舞创始人邓肯为对象的香榭丽舍剧院浮雕,揭示了一系列以传统雕塑人物到当下现实人物为创作原型的转变过程,这种变化不仅表明布德尔对传统雕塑技法的掌握日渐成熟,同时也传达出艺术家对现实生活中的人的爱与崇拜。

布德尔曾说过:“艺术的生命是爱,不能够把全部生命贡献给艺术创作的人,应该放弃赋予石头以生命的职业。”正是因为对雕塑炽热的爱,我们感受到布德尔雕塑的生命温度;正是因为贡献了全部生命,我们看到布德尔最终破茧成蝶的建筑性雕塑。它们带着温存的感性和冷峻的理性,向我们诉说着艺术家倾其一生所燃烧的激情和崇高的理念。

安托万·布德尔(1861-1929)是法国著名雕塑家、画家和教育家。他15岁便获得奖学金进入图卢兹美术学校,8年后又进入巴黎美术学院学习。然而,布德尔因其富有创造力的性格与该院墨守成规的学院教学产生冲突而退学,后经推荐进入罗丹工作室,成为罗丹的学生和助手。布德尔是罗丹得力的助手和亲密无间的挚友,他在罗丹工作室工作长达15年,在受到罗丹美学思想的影响同时也与他在艺术理念上产生分歧。而布德尔最终在中年摆脱罗丹的影响,开创出自身独特的建筑性雕塑风格。布德尔一生培养了大批优秀的艺术家,他的学生包括大名鼎鼎的贾科梅蒂和里希埃,而中国观众熟悉的艺术大家刘海粟、庞薰琴、潘玉良等人也曾受教于他。

“回归•重塑——布德尔与他的雕塑艺术”展重点展示布德尔19世纪末至20世纪初的杰作,重新审视布德尔回归古希腊罗马神话题材而创作的作品,当属艺术家个人艺术风格日臻成熟完善时期的代表作,包括38件青铜雕塑,2件油画,8件水彩以及素描及珍贵历史图片。展览以作品的创作时间和主题为序,通过“布德尔的创作之源”“帕拉斯”“阿波罗”“弓箭手赫拉克勒斯”“果实”“珀涅罗珀”“香榭丽舍剧院与垂死的人马”七大单元,为观众呈现布德尔重塑古代经典人物及题材的独特创作手法和理念,兼具古希腊艺术传统与现代艺术理念的“希腊雕塑”。

整个展览以“布德尔的创作之源”为开端,将观众带入布德尔曾经进行雕塑训练和观摩学习的场所,呈现了艺术家由学习到掌握雕塑技术期间用作参考和汲取灵感的考古文物。图片中这些古希腊罗马雕塑可谓是布德尔之后艺术创作的源泉,是布德尔创作其“希腊雕塑”的启蒙之物。

接下来的“帕拉斯(1889-1905)”单元开始进入布德尔的“希腊雕塑”现场,“帕拉斯”是希腊神话中智慧女神雅典娜的别名。本单元展示布德尔的“帕拉斯”雕塑及其摄影作品。其中,《盖着披肩的帕拉斯胸像》介于完成与未完成之间,我们从中仍能看到罗丹的影响。《帕拉斯的躯干》受希腊简化形式的启发,反映出布德尔风格发展的重要阶段。而布德尔拍摄的这些带有“帕拉斯”的摄影作品,则将他本人的创作场景公之于众。

在雕刻“帕拉斯”的同时,布德尔还着手塑造另一希腊神话人物“阿波罗”。展览的第三单元主要呈现布德尔创作的“阿波罗(1898-1909)”系列雕像。这一系列作品源自一件被废弃的艺术品,布德尔根据对理想形式的追寻,从中推衍出碎片化的面部和棱角分明的头像,并将之命名为《阿波罗的头像》。1909年,布德尔为这件雕像加了一个由数个基座对称叠加而成的初期立体主义风格的底座,这标志着他的雕塑艺术变革进入了一个重要阶段。

经过“帕拉斯”和“阿波罗”等系列雕塑的创作探索,布德尔最终于1909年创作出举世闻名的“弓箭手”,我们在展览的第四单元“弓箭手赫拉克勒斯(1906-1909)”中,可目睹这一系列雕塑不同尺寸的版本及其摄影作品。对形式的简化以及空间虚实的独特处理,使得《弓箭手赫拉克勒斯》兼具古典性与现代性,在整体视觉上达到完美的平衡。它在问世之初便跻身大师杰作之列,并鼓舞了一大批后世的雕塑家们。

展览第五单元的“果实(1902-1911)”主要汇集了布德尔创作的数件《果实》雕塑。此系列作品是对古典女神波摩纳的现代诠释。这位女神头发上戴着苹果,手上也握着苹果。在悠久的西方传统中,她象征着理想的女性身体。布德尔创作的《果实》雕塑看上去十分婀娜优雅,它即借鉴了卢浮宫的古代经典藏品,同时也受其导师罗丹的艺术影响。而布德尔简化的处理方式,更是使我们联想到现代艺术之父塞尚的艺术理念。

布德尔另一件引起轰动的作品是《珀涅罗珀》,它被放置于展览的第六单元“珀涅罗珀(1905-1912)”中,并与布德尔其他相似结构的雕塑同台展出。这件雕塑引发了一场革命,雕塑宽大的臀部和壮实的大腿,推翻了均衡比例的“理想美”的传统。珀涅罗珀是希腊史诗《奥德赛》中的奥德修斯的妻子,一直以对丈夫忠贞不渝的典范形象出现。有意思的是,布德尔的这件《珀涅罗珀》融合了他第一任妻子的特征和第二任妻子的体态。此外。本单元还将展出布德尔创作的绘有他两位妻子的油画及摄影作品。

展览最后一个单元为“香榭丽舍剧院与垂死的人马(1910-1914)”。1910年,布德尔受委托为巴黎香榭丽舍剧院设计装饰雕塑。他设计了与帕特农神庙墙面类似的带状雕塑装饰,装饰上的人物多以美国舞蹈家伊莎多拉•邓肯为原型,而这位舞者也从古希腊艺术汲取灵感。在布德尔的艺术生涯中,从未停止对神话之力的信仰。自1910年开始至1929年逝世前,布德尔以“人马”为题材共创作出一系列雕塑及上百幅绘画作品。

本次展览是继《对话达·芬奇:第四届艺术与科学国际作品展》《从酒神赞歌到阿卡迪亚:马库斯·吕佩尔茨作品展》《从莫奈到苏拉热:西方现代绘画之路(1800-1980)》后的又一国际艺术特展。展览兼具学术性与视觉性。每一单元都力图对艺术家创作的形象进行延伸与关联性发掘,诸多的文字阐释为研究布德尔的艺术提供了多重视角和珍贵资料。宏大的场景布置与创新的数字系统将进一步提升观众的观展体验。期待本次展览能为广大的艺术爱好者们带来不一样的视觉震撼与艺术感悟。

猜你喜欢

罗丹德尔古希腊
Eight O’Clock/by Sara Teasdale八点钟
《四居室平面图》
璀璨的古希腊艺术
古希腊人办事,基本靠神
第五回 热爱“实用而宏大”的古希腊人
罗丹手稿
古希腊人眼中的世界
Significance of Conflict Talk in interpersonal Relationships
The Analysis of Silence in Conflict Talk with Face Theory
宠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