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童话教什么

2018-06-12邓志玲

师道·教研 2018年4期
关键词:讲故事鸟儿童话

邓志玲

现行各个版本的小学语文教材中,童话占了较大的比例,应该值得重视。可惜,大部分一线教师还是把童话当记叙文一样教,童话被用作识字写字、句式段落训练的材料,忽略了童话本身的文学价值、审美价值。

一、教朗读童话

所谓“无朗读不语文”,说明朗读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有着非常重要的地位,童话教学也必须要重视朗读。童话十分适合朗读,比如安徒生的《丑小鸭》原译文就很适合指导学生朗读。

窦桂梅老师在教学安徒生著名童话《丑小鸭》一课时,把课文与原译文进行对比阅读。其中,有一個教学片段,让学生通过朗读感受到安徒生诗意的语言风格。摘录片段如下:

师:还是这段文字,我们把它纵向排列,再读读,看你还读出了什么味道。(生读)

那时正是夏天

小麦是黄澄澄的

燕麦是绿油油的

干草在绿色的牧场上堆成垛

鹳鸟迈着又长又红的腿在散着步

喋喋不休地讲着埃及话

这是它从母亲那里学到的一种语言

在田野和牧场的周围

有些大森林

森林里有一些很深的池塘……

生:我觉得这就是一首诗啊,特有意境。

师:“意境”一词用得好啊。这意境,是一种什么味道?

生:就是诗的味道啊。一幅一幅的画组合在一起,很美。

师:安徒生就是诗人,所以写出的语言都是诗。然而,这浓浓的诗意不是刻意寻求,而是如同呼吸一样,自然而然地弥漫在字里行间,充满了一种情调,用一个成语,那就是——诗情画意。

无独有偶,蒋军晶老师在教学新美南吉的《去年的树》一课时,也特别注重让学生感受童话的语言风格。他通过引导学生观察丰子恺的漫画,告诉学生《去年的树》这个童话故事语言非常干净、简洁。当学生读《去年的树》过于煽情的时候,蒋老师提醒学生要注意克制,要淡淡地读,准确地把握了这个童话故事表达上“含而不露”的语言风格特点。不管是窦桂梅老师,还是蒋军晶老师在对于这两篇童话朗读的指导都是非常合理的,究其原因就是因为他们紧紧把握住了童话语言风格的特点。

二、教讲述童话

山歌要唱,童话要讲。但一线教师在进行童话教学中,往往吝啬于给学生讲故事的时间,总是读得多,甚至讲解得多。有的老师即使偶尔也让学生讲故事,但是往往不得其法,没有教会学生讲故事的方法与技巧,纯属是为了讲故事而讲故事,这样教学的效果也不甚理想。童话的叙事具有独特性,老师只需要引导孩子发现这个特点,就能借助这个特点快速记住童话故事。常用的童话结构有:反复、对比、循环法、巧合等,其中,在小学语文课文中出现最多的是“反复结构”的童话。

薛法根老师在教学苏教版《猴子种果树》这一童话时,就在指导孩子充分熟记第一段故事后,引导孩子把给出的两段故事,把鸟的名称,果树的名称,还有农谚换一换就可以。从教学内容角度进行观课,不难发现薛老师就是在教孩子发现童话反复结构这一叙事特点,然后引导孩子借助这一特点快速记住童话。当孩子揭秘了这一特点后,仅仅用3分钟时间,就能非常流利地讲述整个童话故事。

在记住故事的基础上,怎样帮助学生把故事讲得生动有趣?这就需要教师在教学中教会学生讲故事的技巧了。薛法根老师在教学《九色鹿》一课时,也教学生讲故事。在讲故事之前,他充分指导学生读故事,在读的过程中重点指导学生揣摩角色的心理情感,从而读好角色对话。另外,还引导学生在讲故事的时候进行大胆想象,适当辅以动作、表情,甚至可以对故事中没有进行详细描述的情节加以想象。比如,《九色鹿》中没有描写国王是如何斥责调达的,我们就可以引导学生进行想象加工,让故事变得更生动、丰满。把这些讲故事的技巧都教给学生后,再让学生讲故事,这样的教学才是真正有效的教学。

三、教表演童话

童话能讲,更能演。儿童在表演故事的过程中,会把自己融入故事的角色中,非常直观地感受故事人物的形象以及童话想象的神奇。这对于儿童理解童话、体会童话文学价值有很深远的意义,并且表演这种教学方式也非常适合童话教学以及儿童的年龄特点。

很多老师即使在教学中也要求学生演故事,却不知道如何指导学生演故事,以至于表演故事沦为形式,学生只是演了故事,而教师并没有“教”学生演故事。其实,演故事和讲故事一样,同样需要在充分朗读和理解故事的前提下才能进行,但演故事比讲故事的要求更高,需要考虑场景、道具、音乐、角色等如何设置。讲故事一般适合在低年级进行,而演故事适合在中年级进行。在教学四年级上册《去年的树》这一课时,笔者也设置了表演童话故事这样的教学环节。在课堂上,先让学生讨论:如果让你来当导演,你觉得故事可以分成哪些场景?为什么?结果,学生们经过讨论最后确定了四个场景:相伴—离别—追寻—重逢。接着,我又让学生分小组选择其中一个场景,并讨论表演方案。最后,通过投票选出各场景的优秀表演方案,组合成一个完整的表演方案,全班参与演出,获得了非常好的效果。

四、教编写童话

前面已经提到过,童话故事是具有它独特的叙事特点的,在小学语文课本中选用的童话故事,大多是属于“反复结构”的童话故事,而反复的次数一般都是三次,这样的写法也叫“三段式叙述方法”。有学者研究表明,“三”在童话故事是一个神奇的存在,比如:灰姑娘前后三次参加舞会,第三次遗失舞鞋;女巫毒害白雪公主三次,第三次得逞了;国王有三个公主或王子,主人公要回答三个问题或经历三次磨难等。

在平常教学童话的课题中,教师可以揭示童话写作结构的这一特点,从而教孩子学会编写童话故事。比如我在教学《去年的树》这一课时,就先引导学生发现鸟儿对树三次追寻的描写基本结构都是:

鸟儿问——XX答——鸟儿飞

接着,引导学生发现,反复并非简单的重复,而是需要有一些改变:换个场景、时间或对象再来一次。最后,再让学生讨论:

1. 鸟儿对树的三次追寻可以少一次吗?为什么?

2. 三次追寻的顺序可以调换吗?为什么?

学生经过讨论和思考,就会发现:反复三次的写法能够凸现鸟儿的深情与执着,增加故事的趣味性;三次追寻的顺序不能改变,这是一种递进式的反复结构,并列式的反复结构是可以调换顺序的。

经过这样的引导后,学生基本上对童话故事中的“反复结构”有了一定的认识。于是,笔者让学生改编故事:假如,树并没有被伐木人砍走,第二年春天,树还在可是鸟儿没有如约回来。树会怎样寻找鸟儿呢?仿照课文的写作方法,改编童话故事。通过仿写,进一步加深学生对童话故事反复结构的印象,为学生学会编写童话故事打开一扇窗。

除了引导学生发现童话故事中诸如“反复、对比”的写作结构,我们甚至可以引导学生发现童话写作的整体思路。我曾经尝试把《七颗钻石》《丑小鸭》《小红帽》三篇童话放在一起,在四年级进行群文阅读教学。让学生分小组完成以下学习单。

其实就是完成四个问题的思考,分别是:1.主人公的目标是什么?2.他遇到什么阻碍了?3.谁帮助了他?4.结果如何?学生通过阅读文本和填表后,惊奇地发现童话故事的写作思路其实大体上是一致的:给主人公设置一个目标,在实现目标的路上,设置一些角色给他制造障碍,一些角色给他提供帮助,最后的结果一般都是主人公实现了目标。简化之后,就可以得到童话的公式:目标—阻碍—帮助—结果。这跟许荣哲在《小说课》中提到的故事公式非常类似,只是相对小说而言,童话故事在情节设置上要简单得多。

五、教解读童话

教学童话故事,教师往往容易犯“概念化”解读的错误,即教学完童话后统一得出一个道理。“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这种概念化解读的做法无疑会严重伤害儿童阅读童话的个性化体验,不利于培养儿童的审美情感。这种现状的存在除了有教师本身的因素外,更多是很多教师过分依赖教学参考书,而缺乏自身的解读能力导致的。比如说,《去年的树》教学参考书上就概念化解读成:朋友要讲诚信。其实,我们认真阅读文本就不难发现,这个故事可以读出的东西实在太多了。我让学生讨论这样一个问题:你觉得伐木人、火柴工厂的工人、小女孩需要为鸟儿和树的生离死别负责任吗?为什么?当时就有个学生说:“我觉得伐木人伐木、火柴工厂的工人用木头制作火柴都是他们的本职工作,而小女孩用火柴点燃油灯也无过错,或许木要变成火柴点燃灯火,这就是他的使命。这个学生的发言让我很震撼,这是我从来没有思考过的,他相当于告訴了我们这样一个道理:生活中很多时候无非对错,只是各自的使命不同而已。我很庆幸,教学中没有概念化解读。

责任编辑邱丽

猜你喜欢

讲故事鸟儿童话
与鸟儿的秋日邂逅
听冬神讲故事
Max讲故事——逃跑的熊
Max讲故事——杀手算命
Max讲故事——温柔的鬼故事
鸟儿
让鸟儿把烦恼叼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