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精准教学改革研究问卷分析与对策探究

2018-06-11宋明栾雁雁刘文洁周艳康李于飚陶小华晏乔

发明与创新·职业教育 2018年8期
关键词:思政课程精准教学

宋明 栾雁雁 刘文洁 周艳康 李于飚 陶小华 晏乔

摘要:“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对提高大学生思想道德素质、法律意识、自我修养,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促进大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因此,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应不断改善教学方式,采取精准教学的方法,使思想政治理论课符合《普通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体系创新计划》的课程要求,让大学生熟练运用基本理论知识解决现实问题。

关键词:思政课程;精准教学;分析与对策

在新时代 、新形势、新环境下,“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教学既迎来了难得的机遇,又面临着新的挑战。围绕本课题的研究,课题组对四川省内四所不同类别高校的部分学生进行了问卷调查,获取了翔实可信的数据,提出了“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精准教学改革研究的对策 [1] 。

一、问卷调查的基本情况

(一)调查范围

课题组设计了一套较为全面的封闭式问卷,在成都医学院、阿坝师范学院、成都纺织高等专科学校、四川工商职业技术学院四所高校的学生中采用随机的方式发放调查问卷。

(二)问卷方式

采用匿名回答的方式,当场答卷,当场回收。共发出问卷200份,收回195份,有效问卷195份,有效回收率97.5%。

(三)问卷内容

该问卷涉及四个方面,分别是:内容上的精准教学、对象上的精准教学、形式上的精准教学、方法上的精准教学。每一个方面设有5个问题,每个问题列出4个选项,问卷共列出了80个选项。

二、问卷的调查结果及其分析

(一)内容上的精准教学

1. 调查结果

针对问题“您对时事政治的关注程度如何”,选择“非常关注”的占15.36%,选择“比较关注”的占43.03%,选择“偶尔关注”的占39.56%,选择“从不关注”的占2.05%;针对问题“您对‘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章节内容如何评价”,选择“非常好”的占23.08%,选择“比较好”的占49.74%,选择“可以”的占23.59%,选择“还需完善”的占3.59%;针对问题“通过学习,您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掌握得如何”,选择“非常好”的占11.73%,選择“比较好”的占43.08%,选择“比较少”的占42.11%,选择“没有掌握”的占3.08%;针对问题“通过学习,您认为该门课程对您‘三观的形成作用如何”,选择“非常大”的占29.23%,选择“比较大”的占54.36%,选择“比较小”的占14.36%,选择“没有作用”的占2.05%;针对问题“该门课程对您观察中国问题的立场、观点及方法有无改变”,选择“改变大”的占18.46%,选择“改变较大”的占53.33%,选择“改变小”的占25.13%,选择“没有改变”的占3.08%。

2. 调查分析

从调查结果可以看出,近59%的学生非常或比较关注时事政治,少部分学生偶尔关注,极少学生从不关注;近73%的学生认为该课程的章节内容非常好或比较好,少部分学生认为可以,极少学生认为还需完善;近55%的学生认为,通过学习能非常好或比较好地掌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少部分学生认为掌握得比较少,极少学生认为没有掌握;近85%的学生认为该门课程对自己“三观”的形成作用非常大或比较大,少部分学生认为作用比较小,极少学生认为没有作用;近72%的学生认为该门课程对自己观察中国问题的立场、观点及方法改变大或比较大,少部分学生认为改变小,极少学生认为没有改变。

课题组分析认为,通过精准教学,“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对大学生正确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的形成发挥了较大的引领作用,大学生的思想道德状况呈现良好的发展局面,具体表现为:大学生高度关注时事政治,认真掌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用正确的立场、观点和方法观察中国及世界的现实问题,这些都充分说明了该课程在内容上达到了精准教学的目的和要求。调查数据也表明,对少部分大学生还需在教学内容上下功夫。

(二)对象上的精准教学

1. 调查结果

针对问题“您如何评价该门课程在教学中的因人而异”,选择“做得非常好”的占25.13%,选择“做得较好”的占46.15%,选择“做得一般”的占26.16%,选择“没有做到”的占2.56%;针对问题“您如何评价该门课程在教学中的因材施教”,选择“做得非常好”的占27.18%,选择“做得较好”的占50.26%,选择“做得一般”的占17.44%,选择“没有做到”的占5.12%;针对问题“该门课程对您就业的指导作用如何”,选择“非常大”的占10.26%,选择“比较大”的占47.69%,选择“作用小”的占35.38%,选择“没有作用”的占6.67%;针对问题“该门课程对您良好个性的形成有何作用”,选择“作用巨大”的占26.15%,选择“作用较大”的占50.26%,选择“作用小”的占20.51%,选择“没有作用”的占3.08%;针对问题“该门课程对您主动适应新时代、新要求的影响如何”,选择“影响巨大”的占25.13%,选择“影响较大”的占52.3%,选择“影响小”的占19.49%,选择“没有影响”的占3.08%。

2.调查分析

从调查结果可以看出,近72%的学生认为该门课程在教学中非常好或较好地做到了因人而异,不足27%的学生认为做得一般,极少数学生认为没有做到;近78%的学生认为该门课程在教学中非常好或较好地做到了因材施教,不足18%的学生认为做得一般,极少数学生认为没有做到;近58%的学生认为该门课程对自己的就业影响非常大或比较大,不足36%的学生认为作用小,极少数学生认为没有作用;近77%的学生认为该门课程对自己良好个性的形成作用很大或比较大,不足21%的学生认为作用小,极少数学生认为没有作用;近78%的学生认为该门课程对自己主动适应新时代、新要求产生的影响很大或比较大,不足20%的学生认为影响小,极少数学生认为没有影响。

课题组分析认为,“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在教学中很大程度上做到了因人而异、因材施教,在指导大学生就业、促进大学生良好個性的形成、帮助大学生主动适应新时代新要求等方面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产生了积极的影响,这些充分说明了该课程在对象上达到了精准教学的目的和要求。同时,调查数据表明,对象上的精准数学还有待加强。

(三)形式上的精准教学

1. 调查结果

针对问题“您对该门课程采用的探究式教学如何评价”,选择“非常好”的占32.82%,选择“比较好”的占43.59%,选择“可以”的占21.54%,选择“没有影响”的占2.05% 。针对问题“您对该门课程开展的社会实践活动如何评价”,选择“非常好”的占33.33%,选择“比较好”的占40.51%,选择“可以”的占23.59%,选择“没有影响”的占2.57%;针对问题“您如何评价该门课程是否做到‘知与‘行的统一”,选择“完全做到”的占14.87%,选择“大部分做到”的占60.51%,选择“小部分做到”的占22.56%,选择“没有做到”的占2.06%;针对问题“您认为该门课程是否做到联系大学生自身的思想实际”,选择“完全做到”的占34.36%,选择“大部分做到”的占42.56%,选择“小部分做到”的占22.05%,选择“没有做到”的占1.03%;针对问题“您如何评价该门课程对形成大学生良好思想道德的作用”,选择“非常重要”的占43.59%,选择“比较重要”的占45.13%,选择“重要性小”的占10.26%,选择“不重要”的占1.02%。

2. 调查分析

从调查结果可以看出,近77%的学生认为该门课程采用探究式教学的效果非常好或比较好,少部分学生认为可以采用,极少学生认为没必要采用;近74%的学生认为该门课程开展的社会实践活动非常好或比较好,少部分学生认为可以开展,极少学生认为没有必要;近76%的学生认为该门课程完全做到或大部分做到了“知”与“行”的统一,少部分学生认为只有小部分做到,极少学生认为没有做到;近77%的学生认为该门课程完全做到或大部分做到了联系大学生的思想实际,少部分学生认为只有小部分做到,极少学生认为没有做到;近89%的学生认为该门课程对大学生良好思想道德的形成非常重要或比较重要,小部分学生认为重要性小,极少数学生认为不重要。

课题组分析认为,大部分学生对“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所采用的探究式教学、开展的社会实践活动、联系大学生自身思想实际的做法非常认可,认为该门课程对良好思想道德的形成发挥了比较重要的作用,这些充分说明该课程在形式上达到了精准教学目的和要求。同时,调查数据表明,对少部分大学生还需在教学形式上下功夫。

(四)方法上的精准教学

1. 调查结果

针对问题“通过课程的学习,您如何看待思想道德教育的过程性”,选择“长期”的占40.51%,选择“较长”的占48.21%,选择“较短”的占8.72%,选择“无时间性”的占2.56%;针对问题“通过课程的学习,您如何看待精准教学的反复践行特征”,选择“很有必要”的占42.56%,选择“必要”的占46.67%,选择“有点必要”的占10.77%,没有人选择“没有必要”;针对问题“通过课程的学习,您如何看待加深体验对精准教学的作用”,选择“很有作用”的占38.46%,选择“有作用”的占40.00%,选择“有点作用”的占18.46%,选择“没有作用”的占3.08%;针对问题“通过课程的学习,您如何看待善于引导对精准教学的重要性”,选择“很重要”的占40.00%,选择“重要”的占48.21%,选择“有点重要”的占10.26%,选择“不重要”的占1.53%;针对问题“通过课程的学习,您认为思想道德会达到尽善尽美的程度”,选择“完全可能”的占22.56%,选择“可能”的占46.15%,选择“有点可能”的占23.08%,选择“不可能”的占8.21%。

2. 调查分析

从调查结果可以看出,近89%的学生认为思想道德教育具有长期性,少部分学生认为过程性较短,极少学生认为无时间性;近90%的学生认为精准教学需要反复践行,少部分学生认为有点必要;近79%的学生认为加深体验对精准教学具有重要作用,少部分学生认为有点作用,极少学生认为没有作用;近89%的学生认为引导对精准教学具有重要的作用,少部分学生认为有点重要,极少数学生认为不重要;近69%的学生认为通过该门课程的学习思想道德会达到尽善尽美,部分学生认为有点可能,极少数学生认为不可能。

课题组分析认为,大部分学生对思想道德教育的长期性、精准教学的反复践行特征认识比较到位,对加深体验、善于引导的方法给予高度肯定,对自己思想道德的提升充满信心,这些充分说明该课程在方法上达到了精准教学的目的和要求。同时,调查数据表明,对少部分大学生还需在教学方法上下功夫。

三、“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精准教学改革对策

近年来,高校认真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的讲话精神,高度重视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思想政治理论课程建设与改革取得了较大的成效,发挥了思想政治理论课程在立德树人中的重要作用。受主客观条件的限制,作为思想政治理论课程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在精准教学中还存在一些问题,对此,课题组对“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精准教学改革提出如下对策。

(一)坚持科学理论武装,确保内容上的精准教学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精准教学要始终坚持科学理论武装,坚持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帮助大学生正确认识、理解并掌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让大学生学会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观察、分析、解决社会实际问题,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导引大学生选择正确的人生道路。

(二)重视个性特征,确保对象上的精准教学

重视大学生的个性特征、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是高等教育的本质属性,也是新时代发展的要求。在现代社会,人们要顺利地进行创造性的劳动,不仅需要才智,还要具有适应社会生活的能力。大学生能否承担起来自社会、家庭、学校的压力,取决于大学生是否具有良好的个性特征。为了适应国家与社会需求,培养合格人才,高校必须重视大学生的个性特征,确保对象上的精准教学。

(三)力求知行合一,确保形式上的精准教学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是以马克思主义认识论为指导,所以,理论联系实际是它的基本特征,要做到“知”与“行”的统一。一方面,高校要引导和组织大学生参加社会实践活动,通过实地考察了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情况以及改革的艰巨性和复杂性,从而更深刻地理解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同时通过接触社会,接触人民群众,在社会实践中更好地认识自我、领悟人生;另一方面,“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精准教学也要求教师知行统一、言传身教,这样才能确保形式上的精准教学。

(四)反复践履,确保方法上的精准教学

从高校思想道德教育的培养目标来说,“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的结束绝不是思想道德教育的终结。尽管随着年龄的增长,知识的不断丰富,大学生综合素质与自我控制力会不断提高,但社会对他们的要求也会越来越高。因此,“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要强调反复践履,要让学生把理念转化为行动,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2-3]。

四、结语

综上所述,“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涉及内容较为广泛,涉及的理论有一定深度。因此,只有不断地对“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进行精准教学改革,才能使其成为令学生真心喜爱、终身受益的优秀思想政治理论课程。

参考文献

[1]白志栋.当代大学生德育教育的有效路径探析[J].高教学刊,2018(16):174-176.

[2]杨珂.高职院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与应对措施[J].今日南国(中旬刊),2010(12):81-83.

[3]张铁明,张硕城.论现代发展教学观[J].华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85(4):103-109.

猜你喜欢

思政课程精准教学
以精准教学提升学生核心素养
敢问路在何方
浅谈初中思想品德课中的精准教学
对高校思政课程创新的探索
传统节日德育资源在思想政治课程中的应用
基于VBA控件技术与精准教学理念的授课课件设计实践研究
案例教学法在高职思政课程教学中的应用
职业中专思政课程增强传统文化教育策略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