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湘西龙山县“木偶戏”考察研究

2018-06-11向思宇

歌海 2018年6期
关键词:木偶戏龙山

向思宇

[摘    要]湘西龙山县木偶戏俗称“木脑壳戏”,是一种古老而稀有的剧种,是在土家族的祭祀戏、青苗戏、土地戏的基础上,不断吸收荆河戏、辰河高腔、汉剧等戏曲艺术而形成的一种地方剧种,民间俗称“矮台班”。目前对木偶戏的研究,学者们更多关注于木偶自身的表演技术等层面,对音乐方面的研究相对较少。龙山县的木偶戏其音乐丰富且具有相当的历史价值和艺术价值,以田野调查为基础,运用民族音乐学理论与音乐本体分析对龙山县木偶戏进行阐释可以引起人们对这个剧种的重视与保护。

[关键词]龙山“木偶戏”;戏班状况;戏班音乐

木偶戏是汉族传统艺术之一,在中国古代又称傀儡戏,其历史悠久。位于少数民族聚居区的湘西土家族也保留了这样一种古老而稀有的剧种,当地俗称为“木脑壳戏”。龙山是湘西土家族聚居县,在全县55万总人口中,土家族等少数民族占64.8%,流行在土家族地区的汉族木偶戏其音乐吸收了土家族文化成分,地方特色浓厚。在长期的历史过程中,土家、苗、汉各族人民和睦相处,使其文化互相融会贯通。在这样与其他民族文化和其他剧种大杂烩的环境里仍然保存着自有的特色且存活至今,据《湘西州文化志》98页载,“木偶戏传入境内约有300年历史”。可见它的存活必定有其存在的价值,它所蕴含的精神内涵和文化意蕴还需要被不断发掘。

由于历史的原因,湖南木偶戏正濒临消亡,目前一直保存表演活动的班社,只存在少数民族聚居区,大部分汉族地区的木偶戏班,解放初有活动,但由于后继乏人就逐渐消亡了。一些木偶戏剧院里,传统音乐的伴奏形式在现代文化传播语境中基本媒体化,这是值得重视的问题。另外相关资料文献中,大部分只专注于木偶自身的种类、造型、技术等表演层面,对它伴奏音乐的研究一直受到忽视,成型的研究很少,更没有人去研究龙山县土家族这一地区“木偶戏的音乐”。作为一种被忽略的艺术,人民往往由于娱乐性而忽视了其研究价值,而它恰恰是在土家族人文背景之下存在于各种土家音乐文化语境中的一个不可或缺的部分。本文通过对一个具体研究对象的追踪考察,试图分析龙山木偶戏班的状况,以及在多元文化背景中木偶戏音乐中的其他因素。

一、 龙山县“木偶戏”概述

(一)“木偶戏”生存环境

龙山位于湖南省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地处湘、鄂、渝三省交界之地,境内多有崇山峻岭绵亘其间,属亚热带大陆性湿润季风气候区。特殊的地理位置与自然环境,影响着人们的生活方式,孕育着不同特质的民间艺术。龙山县聚集有土家族、苗族、汉族三个民族,土家族等少数民族在全县55万总人口中占64.8%。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三个民族和睦相处,艺术元素相互交融,其各方面都深受土家族文化的影响,形成了以土家打溜子、摆手舞、哭嫁歌、织锦等土家歌舞乐剧为代表的多元一体的民间艺术形式,并且兼融巴楚文化、秦汉文化、唐宋文化、明清文化等特色,木偶戏是其代表之一。

(二)木偶戏发展历史

关于龙山县木偶戏的记载,通过调查搜集最早见于清嘉庆末年创办的洗车东平街的“郭家班”和靛房街上的“吴家班”;与洗车郭家班、靛房吴家班同期创立的有牛行堡“陈家班”。牛行堡,时称牛厂,即今华塘乡“流芳村”。光绪年间,有县衙退役班头杨典字明卿者,聘“玉福班”名艺人張海洲领班科徒,在首善镇创办木偶戏班“杨家班”,杨不惜耗尽多年攒积,购置了全新苏绣戏装,素有“锦衣班”之称。民国时期,战乱匪祸,灾难连年,艺人们过着近乎靠施舍的“下九流”生活。

1952年5月下旬,县文化馆举办全县木偶戏会演,参加会演的有岩冲文家班、猛西余家班、土车高家班。剧团坚持“古为今用,推陈出新”的方针,先后整理上演了《岳飞传》《三门街》《粉妆楼》《封神》《说唐》《征西》《五美再生缘》等80多部传统剧目。1958年4月,全州首届木偶戏会演在永顺县城举行,参加会演的有龙山县木偶剧团和永顺县木偶剧团。龙山演出的传统剧目《恩义亭》和新编历史剧《剥皮老爷》全揽本次会演的两个一等奖。同年5月29日至6月13日,全省曲艺、木偶、皮影艺术会演在长沙举行,龙山木偶剧团演出的《剥皮老爷》获二等演出奖,传统折子戏《夜奔潼关》获三等演出奖。《夜奔潼关》由著名老艺人余德臣持杖表演,通过娴熟的操纵技巧和独特的表演套路,把个策马疾行的秦叔宝表现得栩栩如生。其炉火纯青的功夫令在座人无不叫绝。省木偶剧团当即派人来龙山学习该节目。1957年县政府拨款在县城南门坡头新修县文化馆,内设木偶剧场,灯服道效焕然一新,演出更趋红火。尤其是新排练的《三打白骨精》上演后,场场爆满,数月不衰。1966年“文革”爆发后,以演封建帝王将相、才子佳人的木偶剧团被勒令解散,全套木偶及服饰道具均付之一炬。①

二、龙山县“木偶戏”戏班生存状况

(一)戏班乐队的基本情况

时过境迁艺老花黄,人们的欣赏兴趣早已被电影、电视所取代,一些老艺人已作退休处理,其中一位年近花甲的余大元安排在县文化馆工作。1981年,他配合贾坝乡文化站辅导员周绍良组织当地“余家班”重操旧业,由21人组建成“贾坝乡木偶剧团”。对于戏班的研究,笔者选取了该剧团做进一步的调查。

1. 戏班的运营方式

“贾坝乡木偶剧团”主要任务是木偶戏表演,也就是艺人们所进行的艺术实践活动,戏班的艺术实践活动主要有三个方面,一是该剧团会在城市集镇非常罕见的小剧场演出,这些小剧场可能是以前的老电影院等地方,需要演出时就与专门负责出租和管理小剧场的人联系,在这些地方主要给一些爱好戏曲的市民演出。二是唱“台口戏”,就是在农村的村旁空地上搭台唱戏,台子由请戏方组织人搭建,分前台和后台,中间用隔板隔开,前台为演出区域,共有三道幕,前台与后台有隔板的正面,布置有幕墙,上面贴有戏班的宣传画。后台为演员化妆区和候场区。整个台子用油布或防雨布包裹起来,台下为观众区,观众区的空地一般能容纳好几百人。三是“棚戏”,通过现代传媒技术,录制光碟,通过音像制品与广大戏迷见面。“棚戏”在当下已经成为众多具有一定实力戏班的重要艺术实践活动之一了,很多演员的名声鹊起,与光碟在广大戏迷中的传播是分不开的。

猜你喜欢

木偶戏龙山
传统戏剧——木偶戏
传统木偶戏在幼儿自主游戏中的应用初探
龙山药王庙
龙山郡:有“龙山文化”就有龙山小米
木偶戏
龙山花开
浪淘沙·岳阳龙山行
木偶戏
生命的召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