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隐性思想政治教育的概念与特点

2018-06-11祖伟

现代职业教育·职业培训 2018年12期
关键词:教者隐性思政

祖伟

[摘要]想要研究隐性思想政治教育,必须先弄清什么是隐性思想政治教育,探寻隐性思想政治教育的概念和内涵,搞清隐性思想政治教育相较于其他形式的思想政治教育的独特个性所在,从而更好地教好思想政治教育课。

[关    键   词]  隐性思想政治教育;定位;概念界定;个性特点

[中图分类号]  G712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096-0603(2018)36-0248-02

一、隐性思想政治教育的定位分析

部分学者已经开始关注隐性思想政治教育这个研究课题,但总体上还不够系统,且不同研究者从自身认识的角度不同,对隐性思想政治教育的定位也不尽相同,总的来说,有下面几种定位取向。

(一)方法论定位

有些研究者把隐性教育纳入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的研究视域,把隐性思想政治教育直接看作是一种教育方法。提出“所谓隐性教育是指运用多种喜闻乐见的手段,寓教于建设成就、寓教于乐、寓教于游等,把思想政治教育贯穿其中,使人们在潜移默化中接受教育”[1]。在方法定位上,有学者直接把它定位于具体的实施方法,也有学者把它定位于运用技术与技巧。

(二)课程定位

“课程”是教育学的研究范畴,德育课程又是德育研究中的重要课题,德育课程又可分为显性课程和隐性课程,但是在很长一段时期,我们只注重显性德育课程。因为国内学校里的思想政治与德育在外延上几乎相同,所以在一定程度上,进行隐性德育课程研究就等同于隐性思想政治教育课程的研究。在隐性德育课程的定位上,有学者提出,由于只关注显性德育课程,所以只把德育课程看作是有关德育的课堂教学,从而忽略了一系列情感、意志等因素,要想重视情感、意志,就必须重视隐性德育课程的研究,显性课程看重学习知识和培养能力,隐性课程定位情感和意志的熏陶。

不同的研究者从方法、课程等视角定位隐性思政教育,有其合理性,但同时也有局限性。从方法论的视角研究隐性思政教育,实质上就是研究思政教育隐性教育法,如果我们仅从方法论的层面研究隐性思政教育,显然是不够的,因为思政教育作为一种客观实践,在方法之外还有很多理论问题亟待研究。课程、隐性课程作为教育学的研究范畴,在外延和内涵两个方面与思政教育的范畴不尽相同,因此,隐性课程研究不能包括隐性思政教育的全部,更无法替代隐性思政教育本身。

(三)存在形态定位

本研究定位隐性思政教育,不定位于方法、课程或资源角度,而定位于存在形态层面,即把隐性思政教育当作一种客观的实践存在进行分析,理由主要有两点:其一,思政教育作为一种客观的实践存在涵盖了思政教育的方法、课程,即方法、课程层面只不过是存在形态定位的一个方面和一种维度;其二,把隐性思政教育定位于存在形态,可以超越从方法、课程等角度研究隐性思政教育的局限,更符合实际,也更有助于隐性思政教育研究理论的进一步创新。

二、隐性思想政治教育的概念界定

(一)界定思路分析

从目前学界的研究来看,有两种思路可以用来把握隐性思政教育:其一是遵照“教育—隐性教育—隐性思政教育”的思路进行把握,其二是遵照“思政教育—隐性思政教育”的思路开展研究。

1.“教育—隐性教育—隐性思政教育”的思路

“教育”“隐性教育”都是教育学的概念,因此遵照“教育—隐性教育—隐性思政教育”的思路界定隐性思政教育,可以看作是隐性思政教育的教育学视角。笔者发现了这样一个规律:凡是遵照“教育—隐性教育—隐性思政教育”的思路进行分析的文献,研究者在界定隐性教育时,都是着眼于教育学的视角,并且立足于學校的隐性教育进行研究的。笔者认为,如果遵照此思路研究隐性思政教育,那无疑等同于研究学校的隐性思政教育,那样不免显得过于狭隘;如果把教育设定为广义的教育,所得出的研究结果又不免显得过于宽泛。遵照这样的研究思路的最大局限性在于极易滑入教育学的学科范式之中。因此,笔者认为不宜遵照“教育—隐性教育—隐性思政教育”的思路进行研究。

2.“思政教育—隐性思政教育”的思路

遵照“思政教育—隐性思政教育”的思路实质上是把隐性思政教育放到思政教育的学科框架下进行研究。思政教育作为一种客观存在的社会实践活动,其差异仅在于阶级属性和实践方式。阶级属性分为统治阶级和被统治阶级两种,而实践方式也分两种:一种是采用正面、直接的方式进行教育,另外一种是润物细无声的间接教育,本文所研究的隐性思政教育就属于第二种。所以从以上的分析中我们可以得出隐性思政教育是内含于思政教育之中的结论。既然隐性思政教育是思政教育的一种具体存在形式,这就说明我们对思政教育的概念界定,必然也适用于隐性思政教育。当然,这只是两者共性的体现,却没有突出隐性思政教育的独特个性。而隐性思政教育相较于思政教育的独特个性就体现在“隐性”两个字。

(二)概念界定

综上所述,本研究指出:所谓隐性思政教育是指把思政教育的目的寓于相关的实践活动之中展开,但不被受教者明确感知的一种特殊的思政教育,也被有的学者称之为“寓他性的思想政治教育”[2]。要想准确理解什么是隐性思政教育,必须把握好“寓于”和“明确感知”两个关键词。

1.对“寓于”的理解

要想理解“寓于”这个概念,首先得分清“专门的思政教育”与“非专门的思政教育”两个概念的区别。我们对活动形式与特定目的一一对应的实践称之为专门的实践,而一种活动形式对应几个目的的实践被称之为非专门的实践。所谓“专门的思政教育”是指为实现特定思政教育目的而开展特定思政教育实践,除特定思政教育目的之外别无其他目的。“非专门的思政教育”是指把隐藏的思政教育目的放到一定的实践之中,从而使参加该实践的参与者在不知不觉中接受思政教育,达到润物细无声的思政教育意图。所以所谓“寓于”,就是隐藏和渗透的意思,寓于专门的思政教育之中展开的实践活动就是把特定的思政教育目的隐藏和渗透其中,达到让受教者在潜移默化中接受思政教育的目的。

2.对“明确感知”的理解

人们开展某种社会实践活动,目的也许不止一个,但会有一个主要目的,开展实践活动的一切要素和准备工作都是为主要目的的实现服务的。对这个主要目的,通常人们是会给予重视和关切的,即人们对它是“明确感知”的。而对主要目的之外的其他目的,一般不会给予特别的关注,是不“明确感知”的。对思政教育来说,在显性思政教育中,无论是教育者还是受教者都“明确感知”该思政教育的目的所在;而在隐性思政教育中,受教者则对寓于社会实践中的思政教育目的没有“明确感知”,他们“明确感知”的则是思政教育寓于其中的相关社会实践。这里的“明确感知”是从受教者的角度出发,强调的是寓于相关社会实践其中的思政教育不被受教者所“明确感知”,但这并不意味着受教者对思政教育毫无意识,也不表明教育者不关心思政教育的目的。

三、隐性思想政治教育的个性特点

在对隐性思政教育的内涵做出全面界定之后,下一步的工作就是揭示隐性思政教育的独特个性特征。笔者将它们概括为浸润性、现实性和隐藏性。

(一)浸润性

所谓浸润性是指将隐性思政教育寓于相关的社会实践之中并与之有机融合,浸润相关社会实践活动开展的全过程及各个环节。这种浸润性在形式上表现为“附着性”。显性思政教育本身在形式上就是一个独立的存在,不需要附着在任何外在的社会实践,而隐性思政教育完全不是这样,需要把思政教育附着在相关的社会实践之上。也就是说,在隐性思政教育中,实践活动的存在形式是单一的,而其目的却是多样的。

这种浸润性在内容上强调“融合性”。思政教育附着在相关社会实践上,是在不干扰原来的社会实践的前提下,使思政教育目的浸润相关社会实践活动开展的全过程及各个环节,突出的是融合中的浸润。要想准确理解这种浸润性,首先,不能把浸润泛化,能浸润思政教育目的的实践活动有很多种,但决不能把隐性思政教育泛化,认为任何实践活动都可以融合思政教育目的。其次,要注意理解浸润之魂。浸润的实质是把思政教育与相关实践活动的每一个环节相融合,而不是简单地将思政教育放置到相关实践活动之中,这就是浸润之魂。

(二)现实性

隐性思政教育现实性的特点集中表现在以下三点:首先,隐性思政教育体现了“大”与“小”的完美统一。思政教育不能只关注个人身边的小事,而不关注国家大事。思政教育必须宣扬崇高的理想、坚定的信念、宏大的叙事与主流的表达,但这并不表示思政教育只能关注宏大叙事,只能讲大道理。隐性思政教育立意宏大,但从人们的现实小事着手开展思政教育,把“大”与“小”完美统一起来。其次,隐性思政教育实现了“应然”与“实然”的辩证统一。隐性思政教育把思政教育附着于社会实践之上,一边进行社会实践,另一边进行思政教育,让受教者在进行社会实践的同时,潜移默化地接受思政教育。所以,隐性思政教育不仅仅从理论的应然中开展思政教育,更是在“应然”与“实然”的辩证统一中进行思政教育。最后,隐性思政教育体现了知、情、意的有机统一。思政教育不仅要让受教者知晓道理,还需以情动人,用行动体现意愿。隐性思政教育把思政教育融入社会實践,有利于教育者和受教者在一起参与社会实践中构建平等、友好的关系,使双方更好地进行互动和交流,从而实现知、情、意的有机统一。

(三)隐藏性

隐性思政教育不是直接、公开地向受教者施教,而是以隐藏的方式,潜无声息地把思想政治方面的内容浸润到相关的具体的社会实践活动之中,影响和教育受教者。隐藏性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是教育者施教过程的隐藏性。教育者进行隐性思政教育,需要把思政教育的内容和目的等浸润到相关实践活动之中,因此,教育者的施教过程具有隐藏性。这里需要注意的是,这种隐藏性要求“隐性思政教育不是把思政教育目标、内容等标签式地贴到其他社会实践活动中,而是要实现思想政教育与其他实践活动的合二为一,达到思想政治教育与其他实践活动形势与内容的一体化。”[3]另一方面是受教者受教结果的隐藏性。隐性思政教育把思政教育的相关因素浸润到相关实践活动的全过程之中,受教者在整个参与过程中,是心情愉悦的,毫无逆反之心,所以隐性思政教育的教育效果是突出的。

参考文献:

[1]王瑞荪.比较思想政治教育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

[2]张耀灿.思想政治教育学前沿[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

[3]白显良.隐性思想政教育基本理论研究[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3.

猜你喜欢

教者隐性思政
小学数学运用信息化教学的途径
课程思政迈向高质量发展
清华大学:“如盐在水”开展课程思政
让“隐性课程”会说话
寓庄于谐:高中思政课堂教学语言活力之彰显
借力大数据分析 创新“三位一体”思政课教学模式
高中生物学中的隐性定理
利用“隐性”圆,巧解一类题
米歇尔.奥巴马与第一夫人的隐性影响
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