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发展生态产业与企业环境责任研究

2018-06-11周广涛

科学与财富 2018年12期
关键词:委托

摘 要:发展生态产业是应对能源危机和环境污染的重要措施,但是生态产业的发展必须要保证工序层面、企业层面和区域层面的可行性。企业在履行环境责任时可以借助市场化规则中的委托-代理机制,处理好原材料污染、产品自身污染、生产过程中的废料以及废旧产品产生的污染,促进生态产业的稳定发展。

关键词:生态产业 委托-代理机制 环境责任

随着中国经济的高速发展,能源危机、环境污染问题日益突显,已经引起了全社会的关注。当前的发展不再以GDP增长作为一个国家综合发展的唯一评判标准,“生态经济”、“环境友好”等理念正在普遍接受。建设生态城市,要做好生态产业规划,激励企业积极履行生态节能标准,提高生态产业运行的可操作性。

1 生态产业发展的可行性分析

发展生态产业,必须激发企业的积极性和责任感,建立企业间的生态共生机制、相互约束机制,利用市场化机制把不同的企业联系起来共同推动生态产业的发展。完善的生态产业机制使得企业的产品互补充,企业生产的产品能够组合成完备的生态产品供应链。比如说有些企业处于生态产业链的上游,是原始材料的开采企业和加工企业,有些企业负责产品的中间环节,对生产产品进行加工再造,有些企业处于生产产品的下游,主要负责生态产品的组合与包装;企业可以是实物产品的生产者,对产品进行加工制造,也可以从事生态产业中的服务业,比如说生态产业中的绿色物流运输、保险等,也可以是与终端客户直接接触的营销企业。

在生态产业发展机制中,企业是最基本的组成要素,运用市场化的游戏规划把各个企业紧密联系在一起,形成稳定的生态产业发展网络,最终通过市场经济发展规律促进生态产业的长远健康发展。政府相关部门有义务制定各种政策促进生态产业的发展,尤其是在生产产业规划的初期阶段,必须考虑三个方面的因素,即技术可行性,经济可行性,社会环境的可行性,只有这三个方面的可行性都具备了,生态产业才会稳定发展。在可操作性方面,发展生态产业应遵循从微观到宏观逐步落实的原则,从工序层面迈向企业层面,再到区域层面,如1所示:

1.1 工序可行性

技术是促进生态产业发展的基础动力。在微观层面,只有具备了可操作的生态技术,即企业能够运用先进的技术进行内部生产,生态产品才具有了市场化的可行性,生态产业的发展才会有扎实的基础。在现实操作中,上游企业可以通过自己研发、购买等方式取得生态技术处理污染源,也可以通过代理的方式委托其他企业处理本企业产生的污染源问题。无论采取哪一种方式,生态工序都是一个输出单元,所以政府部门在“生态标准”的监控过程中要随时调查“生态工序”是否到位,以杜绝某些企业因为成本高而偷换“工序”行为的发生。

1.2 经济可行性

生态产业机制的经济可行性必须在企业层面进行分析。因为发展生态产业不能只依靠孤立的一个工厂、一个部门,而是要促成完整的生态产业链,所以企业要与市场中的其他企业发生联系,企业与企业之间要进行合作。合作是建立在市场化运作理念上的,也就是企业之间的交换必须是双赢的,如果为了发展生态产业让一个企业赚钱而另一个企业赔钱,那肯定无法持续下去。因此,在具备了生态技术可行性的基础上,所有生态产业链中的企业都能够在保证正常利润的基础上进行合作。但是,企业的经营者在分析经济的可行性时,应该把握整个企业的总体收益,而不是追求所有的交易都能保证利润,也就是说为了遵循生态产业理念产,在与别的企业进行交换时是亏损的,可是这个交易会给该企业的其他方面带来收益,总体上企业仍然能够保证基本利润,这种情况仍然是具有经济可行性的。因此,在分析经济可行时,要求企业从大的方面着眼,不能只看每一次的单笔交易。

1.3 环境可行性分析

环境可行性指的是生态产业的推行要与当地的经济环境、社会文化等结合起来,要考虑整个区域的总体生态发展状况。如果一项具体的生态产业方案具备了工序可行性、经济可行性,但该项方案的实施与当地文化和生活习俗相违背,也是不能推广的,因为生态产业不仅是经济上的生态、自然条件上的生态,而且还包括思想文化上的生态。所以,环境可行性分析就是站在区域全局的高度进行把控,使推行的生态产业无论是在自然环境方面、经济发展方面,还是道德思想方面,都是符合“生态”发展理念的,坚持“生态”的全面性才会使生态产业稳步向前发展。

2生态产业领域企业间的合作模式

在能源危机、环境危机不断加重的背景下,创建生态城市是全社会所有公民的责任和义务,但是生态产业的发展主体是企业,必须充分发挥市场机制的力量。尽管企业可以由其本身投资研发以履行环境责任,可是在实际操作过程中却复杂得多。因为在全球经济一体化不断加速发展的情况下,企业面临的竞争越来越大,为了保持自己的核心竞争能力,一般情况下企业会把非核心业务进行外包,从而专注于自己核心业务的经营。在强调“生态”标准时,市场中的所有企业都面临“环境”责任这一问题,但是很多企业都不擅长如何高效地履行“环境责任”,因为这是企业的非核心业务。 在这种情况下,应该充分发挥市场机制的作用,通过代理机制让所有企业都能够快速解决“环境责任”这一新时代下的艰巨任务。对于普通企業来说,将环境责任从企业核心业务中分离出来是生态产业发展的市场化方向。

普通企业为了遵循“生态”经济发展理念,把环境责任外包给相关的环境业务代理企业完成,但必须支付一定的报酬给代理企业,这就是委托-代理的市场化运行机制。根据环境任务类型的特点,可以分为不同的代理模式。

2.1 环境责任委托代理

如果企业对于环境安全、治理、宣传等责任设立专门的环保部门,实际运作时通常是不经济的,企业必须配备一定的资金投入来保证环境责任的履行。这种情况下,比较好的方式是企业与高等院校或者科研院所进行合作,由大学或者院所的科研人员对企业的环境问题进行研究,即“产-学-研”合作模式。这种合作模式要求双方相互信任,外包合同也不是特别严格,因为这是双方在共同探讨解决实际问题,不但代理方要努力钻研,同时也要求企业员工积极进行配合、沟通,只有双方都本着务实的态度进行合作,才能尽快解决企业面临的环境责任问题。

2.2 绿色供应链模式

对有些企业,尽管履行环境责任不是其核心业务,但是企业却不愿意把这个业务外包出去,这是因为要达到生态产业的要求,环境责任是嵌套在其核心业务中的。如果企业把环境责任外包给市场上的代理机构,则很容易造成产业核心技术的泄漏。所以企业即使在履行环境责任时面临很大的经济损失,但仍然不愿意把该业务外包而承受巨大的泄密风险。针对于这种情况,国际上出现了一种新的合作模式,即绿色供应链管理模式,是指供应链上的相关企业共同研发改善整体产业链上的环境问题,企业间相互合作,甚至无偿援助,实行环境方面的信息共享,加强了产业链上的企业之间的合作和责任心,同时也有利于激励产业链上的所有企业履行环境责任,增大了企业之间的信任,有效防备了核心业务的“逆向选择”及“道德行为败坏”,因此绿色供应链管理模式是一种非常受欢迎的合作模式。

2.3 废物资源交换利用模式

废物资源交换指的是企业之间产品的互补和相互利用,一个企业在生产过程中出现的废品可能是另一个企业所需要的原材料,所以这个企业可以把废品卖给另一个企业。但是这与通常的产品交换是有很大区别的,因为企业的废品一般情况下是不能直接处理卖给另一个企业的,这要求接受方需要有一定的技术使得废品在转移过程中不能对环境产生污染,所以即使是废品的供货方企业在这种合作中也可能支付一定的费用,但是这笔费用要比直接处理掉废品的代价更低,这是企业之间废物资源交换合作的基础。另一方面,这种合作也存在较大风险,一旦废品接受企业运营出现问题,那么将导致废品供货企业面临环境责任问题,所以国外很多企业是把废品信息登记给生态产业的专用资源信息中心,由信息中心进行调配,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运转得更加顺畅。

3 生态产业链上的企业环境责任

生态产业与传统产业最大的区别在于强调环境友好理念,因此环境要素是生态产业发展中最重要的影响因素,环境标准也是对企业最基本、最严格的要求。企业运营过程中对环境造成污染的环节一般包括原材料污染、产品自身污染、生产过程中的废料、废旧产品的污染(如图2所示)。但是与传统产品不同,环境产品一般都具有较大的外部性,即使用经典的成本-效益理论进行解释,也很难从经济层面说服企业接受环境产品的现实必然性和可行性。根据企业环境责任的来源、种类和性质的不同,将企业的环境责任分为五个方面:生态设计,环境与健康,企业责任延伸,绿色消费,污染治理。

3.1 环境安全与健康

发展生态产业是全社会所有公民的责任,更是企业的责任,因此企业的所有员工都必须参与环境安全和健康知识培训,把资源节约的理念真正贯彻到每一个员工的心中,使企业员工在所有环节都对环境保护特别敏感,随时纠正企业运营过程中出现的违背生态理念的行为。另一方面,对企业员工进行环境责任培训,也有益于员工保护自己的身体健康,在处理污染源时做好自身防护。

3.2 生态设计

对于企业所生产的产品,从最初的工序开始就纳入生态理念,无论是材料还是生产过程、消费过程,都要求产品不能对环境有所损害,最大限度地避免环境危害。

3.3 綠色消费

当代社会中除了生产过程中产生的污染问题,在消费过程中对环境的破坏也非常大。因此,企业在生产过程中就要考虑到未来消费者消费时的情景,比如说如何使用产品的包装,包装是否易于打开、是否易于分解、是否易于就近投放等。企业员工首先学会绿色消费知识,并把这些知识通过各种方式传递给消费者。

3.4 生产者责任延伸

因为企业是产品的生产方,但也是垃圾的原始制造方。有些产品在废旧之后并不会自动溶解于周围的环境,所以企业应该延伸自己的环境责任,对废旧产品进行回收,以避免这些产品通过其他途径流入环境后对生态造成破坏。

3.5 污染治理

如何处理产品生产过程中产生的废水、废气等污染源是当前多数企业必须面临的现实问题,所有企业都应该重视生产过程中产生的废物,不能直接当作垃圾排入外部环境,而应通过技术处理、资源再利用等方式提高自己的生产效率,避免对环境造成损害。

参考文献:

[1]王雪,施晓清.基于GIS的产业生态学研究述评[J].生态学报,2017,37(04).

[2]颜建军,谭伊舒.生态产业价值链模型的构建与推演[J].经济地理,2016,36(05).

作者简介:

周广涛(1975.09),男,山东单县人,副教授,经济学硕士;研究方向:生态经济

基金项目:济南市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项目(JNSK17C40)

猜你喜欢

委托
神秘人约在几点碰面?
建设项目合同事项受托回避与合并委托问题探讨
绩效评价在委托管理酒店中的应用
治理现代化:委托制下的权力清单制
招标代理中的授权委托——以案说法
基于属性约束的权限委托机制及冲突检测方法
委托理财忌保底 投资风险需自负
浅述药品委托生产管理体系的建立
一种基于权限的使用控制委托模型
委托项目管理模式在赤几污水处理项目中的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