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银幕重现冼星海的哈国往事

2018-06-11吴焰曲颂

环球时报 2018-06-11
关键词:胡军阿拉木图卡达

本报驻俄罗斯特派记者 吴焰 曲颂

“风在吼,马在叫,黄河在咆哮……”创作了《黄河大合唱》《在太行山上》等歌曲的音乐家冼星海在中国家喻户晓,但他人生最后在哈萨克斯坦的岁月却鲜为人知。1941年苏联卫国战争爆发,在莫斯科制作纪录片的冼星海回归之路受阻,随后辗转前往阿拉木图,并得到哈萨克斯坦音乐家拜卡达莫夫救助,在那里创作了《民族解放》《神圣之战》《满江红》等著名音乐作品……这段故事,就是电影《音乐家》所要讲述的。近日在阿拉木图,《环球时报》记者独家采访该片中哈制片人及部分主创。

“把冼星海的故事,传递给哈萨克斯坦人”

“我非常期待能从这部影片里了解父亲当年的生活。”得知父亲这段不为人知的故事改编成电影,冼星海的女儿、77岁的冼妮娜颇为感动。远在阿拉木图、今年83岁的拜卡达莫夫外甥女卡拉姆卡斯也有同样的期待。当年,年仅7岁的她,曾与寄住自家的冼星海共同生活过一段时间,二人情同父女,得知《音乐家》开机,身体并不是太好的老人流着眼泪向《环球时报》记者回忆起冼星海这位中国“阔克”(哈萨克人对至亲长辈的称呼)。

《音乐家》于去年6月在阿斯塔纳开机,由中国维吾尔族导演西尔扎提·牙合甫执导。冼星海的扮演者——中国知名演员胡军,出生于音乐世家。影片中,冼星海拉小提琴、弹钢琴的那些镜头,都是胡军亲自所为。饰演拜卡达莫夫的别里克·艾特占诺夫,在哈萨克斯坦也是家喻户晓,“我希望把拜卡达莫夫和冼星海的故事,传递给每一个哈萨克斯坦人”。

1999年,阿拉木图专门建立以“冼星海”命名的大道,“拜卡达莫夫大道”与之毗邻,以纪念两位中哈音乐家的友谊。年轻的伊布拉耶夫,曾在冼星海大道上一直住到16岁。他告诉《环球时报》记者,当年,自己家所在的弗拉基米尔大街突然改了名字,让他十分好奇。冼星海纪念碑落成后,他特地阅读了铭文,了解到冼星海的故事。去年他加入《音乐家》项目,成为片场经理,“从冼星海大道来到冼星海电影片场,这是命运的安排”。

胡军有了阿拉木图粉丝

由于《音乐家》主创团队和演职人员有着不同文化和语言,工作现场经常同时“飚着”汉语、英语、俄语以及哈萨克语,以至于翻译都紧缺,双方都有点忐忑疑虑。

很快,疑虑打消了。拍摄过程中,几位主演常常互学对方语言,很快变成了兄弟、兄妹。曾在哈系列影片《领袖之路》中扮演纳扎尔巴耶夫总统的哈国主演艾特占诺夫,拍摄期间他的第4位小宝宝出生,全剧组按哈方习俗集体到他家去道贺。

在哈实际拍摄的日子,“只有45个夏日和50个冬日”,不过,为筹备服装、道具,就用了一年时间。伊布拉耶夫介绍,故事涵盖的时间段内,苏军更换过军服。为了保证细节真实,要为所有饰演军人的演员都缝制两套不同的服装。

电影拍完,伊布拉耶夫已经成了胡军的粉丝。刚开始,他还有些怀疑:常演威武硬汉的胡军外形、气质能否与那位饱经苦难的音乐家吻合。可是进入拍摄,胡军把脸一沉,满满的忧虑和沧桑就自然流露出来。影片还未上映,主演已经在阿拉木图吸粉无数,很多当地年轻人都跑到下榻酒店来看胡军。

中哈合拍只是开始

《音乐家》也开启中哈两国合拍电影的历史。哈影集团副总裁、哈方制片人朱班德阔夫说,苏联解体后,长期依赖莫斯科的哈萨克斯坦电影工业水平受到较大打击。此次能与近10年来电影工业发展迅速、电影国际合作水平较高的中国合作,对他们来说,是期待已久的事。中方带来的理念、技巧、设备,都让哈方受益匪浅,“大大提高了哈萨克斯坦电影工业的水平。”

在哈萨克斯坦乃至整个独联体地区,过去很少有像《音乐家》这样大型的合拍项目。哈方副导演苏莱曼诺娃坦言,《音乐家》剧组大胆触及很多过去在哈萨克斯坦电影业中没人碰过的题材,相信这会为哈国电影人树立很好的榜样。她尤其对总导演西尔扎提·牙合甫尤其赞不绝口,“从他身上看到了中国优秀电影人的品质和作风。”

在《音乐家》总制片人、闪亮影业董事长沈健看来,这也是一次互学的过程。哈方工作人员的敬业、细致,尤其是演员扎实的功底、谦逊的态度,给中方演职人员留下深刻印象。沈健还告诉《环球时报》记者,中方已在筹备与俄罗斯、印尼、埃及、非洲、以色列、伊朗等国家电影界合作,把发生在中国与这些国家中的故事呈现出来。

《音乐家》计划今年9月在中哈两国公映。冼妮娜和卡拉姆卡斯两位老人也希望一同参加《音乐家》首映式,与共同的“父亲”冼星海“见面”。▲

猜你喜欢

胡军阿拉木图卡达
卢芳 胡军:我们的爱质朴如清泉
卢芳 胡军:我们的爱质朴如清泉
阿拉木图申冬奥“仍有胜算”
会飞的青蛙
胡军是女儿的“老胡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