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美丽青岛,善于和国际打交道(改革开放40周年)

2018-06-11陈尚文丁雪真青木李若菡

环球时报 2018-06-11
关键词:班列青岛环球时报

本报驻韩国、巴基斯坦、德国记者 陈尚文 丁雪真 青木 本报赴青岛特派记者 李若菡

随着青岛举办上合组织成员国元首理事会第十八次会议,这座国家改革开放40年来日新月异的城市更加光彩照人。俄罗斯媒体说,“拥有900万人口的青岛位于孔子故乡山东省,而儒家思想被视为中国世界观的构成要素之一”,德国媒体看好青岛的国际交通枢纽地位,韩国羡慕青岛的“红瓦绿树、碧海蓝天”。青岛是中国首批沿海开放城市之一,《环球时报》记者近日采访的多位外国友人更是有着很深的“青岛情结”。

从一个小渔村到令人感叹的海滨城市

在上合青岛峰会新闻中心,印度记者玛尼甘丹和《环球时报》记者谈起青岛来津津乐道:“(东晋)高僧法显赴印度取经后由崂山登陆。作为一个印度人,我踏上青岛的那一刻起,就有了这股强烈的文化相连感。”

青岛确实给了很多人这种文化相连感。晚年移居青岛的康有为曾在一封家书中称赞青岛:“碧海青天,不寒不暑,绿树红瓦,可舟可车。”后来演变成一句“红瓦绿树、碧海蓝天”,成为青岛风貌的诗意写照。这句话也被韩国《新东亚》杂志在刊文介绍山东省时引用。文章称:“从小渔村变身为让人感叹的海滨城市,青岛一直与德国有着很深的渊源。上世纪初德国人开的啤酒公司如今成为青岛啤酒,俾斯麦兵营成为中国海洋大学。改革开放初期,青岛的一家中小企业与德国公司合作制作冰箱,一路发展为当今世界最大的白色家电生产企业海尔。”

海尔是在德国市场上经常可以看到的中国品牌。海尔电器、海信电视机,在德国最大的两家电器连锁店Media⁃Markt、Saturn以及其他电器专卖店都有出售。在大型超市还能看到青岛啤酒。在德国媒体上,青岛呈现的是多元化、国际化的形象。德国新闻电视台8日在报道上合峰会时说,“青岛是最具德国味的中国城市”,仍保留着完好的德式建筑。现在,青岛不仅连接着“海上丝绸之路”,更是中国的环保模范城市,绿色节能建筑随处可见。德国《焦点》周刊前不久关注的是“海尔将在德国法兰克福上市”的消息。《汉堡晚报》报道了“中国对抗好莱坞:电影城在青岛开幕”,德媒还关注过青岛海滩上出现的防晒神器“脸基尼”、谈论过“中国首个航母基地”什么样。

俄罗斯《独立报》近日在列举青岛举办上合峰会的理由时认为“地点选择并非偶然”,因为青岛是一座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建筑魅力十足的大都市,同时有举办国际活动的丰富经验,也是中国的“帆船之都”。

颇有包容性的“第二故乡”

据了解,在今年4月中国国际人才交流大会上揭晓的“2017魅力中国——外籍人才眼中最具吸引力的中国城市”评选结果中,青岛位列第四,仅次于上海、北京、合肥,连续第七年上榜。有着“青岛旅游活字典”称号的全国模范导游员孙树伟,是土生土长的青岛人。2004年,孙树伟成立国内首个导游工作室,接待了很多外宾,其中包括马来西亚新总理马哈蒂尔。他告诉《环球时报》记者,正是因为有外国友人的加入,让开放的青岛变得更为丰富、多元和充满活力。

回忆起上世纪80年代初期的青岛,孙树伟说,当时还很少见到外国人的身影,人们看到穿着喇叭裤的外国人都很兴奋,会好奇地跟在他们后面走。随着1984年青岛被列入第一批中国沿海开放城市,这座美丽的海滨城市迎来了越来越多的“洋面孔”。他印象最深的一次是1986年美国海军太平洋舰队总司令莱昂斯上将率领3艘军舰访问青岛,这是人民海军首次接待外国军舰来访,那时的青岛市民出于好奇,纷纷跑来“参观”美国大兵。经过了几十年改革开放的历程,越来越多的外国企业来青岛设立办公室和工厂,越来越多不同肤色、不同面孔的外国人来这座美丽的海滨城市工作和生活。

德国机械工程师斯戴凡第一次来青岛还是上世纪80年代中期,当时他很担心会被青岛人冷落,因为德国曾殖民统治过青岛。让他意想不到的是,青岛人很开放,并没有“记仇”。近几年,斯戴凡会带着家人来青岛休假。在他看来,山东是“一山一水一圣人”,青岛人给他留下的印象是重视教育,有不少懂英语和德语的人才,而作为一座海滨城市,青岛善于和国际打交道。

“青岛和韩国距离相对近,气候也相似。因为爸爸和中国做生意,我小学毕业后就到青岛上中学了。”如今在韩国一家大企业工作的张连水忘不了那些有趣的童年往事。她告诉《环球时报》记者,因为不会中文,她最先学的是“多少钱”,然后到青岛的菜市场成功买回自己最喜欢吃的板栗。等到上学后在语文课上学《论语》,她一开始把“曰”字看成“日”,怎么也不理解为什么孔子和“太阳”总连在一起,后来才明白是什么意思。张连水说,韩中贸易的主要承担者,就是距离韩国最近的青岛港。

在中电国际伊斯兰堡代表处商务经理欧麦尔眼中,青岛是一座现代化程度很高、包容性很强的城市,既娴静端庄又开放热情。欧麦尔总是庆幸,是“命运的安排”让他2011年到山东科技大学攻读机电专业,而青岛也是他中学毕业后第一次离开家乡来到的最远地方,当地人的帮助让他很快适应了文化上的差异。在青岛读书4年里,欧麦尔爱上了中国,他常说:“巴基斯坦是我的祖国,青岛是我的第二故乡。”他告诉《环球时报》记者,在青岛,很容易吃到巴基斯坦菜、印度菜、韩国菜、日本菜,这不是表面现象,美食国际化就是文化国际化,也是人们思路国际化的体现。欧麦尔说,今天在巴基斯坦买家电,大部分人都会首先考虑中国品牌,一方面价格实惠,另一方面功能和品质相较于欧美品牌也并不逊色。

“青岛峰会”效应会不断释放

改革开放40年来,青岛的国际化地位逐渐加强。青岛港是世界第七大港口,也拥有亚洲首个真正意义上全自动化集装箱码头,为全球自动化码头建设提供了“中国方案”。《环球时报》记者在青岛胶州火车站看到有不同颜色的集装箱整装待发,它们将经中亚班列运往中亚各国。青岛地区的中亚班列已开行3000余次,不仅运载中国商品,还有日本、韩国的转口货物。“青岛号”中亚班列自2015年7月1日正式开行,是山东半岛地区首条跨境货物班列线。据介绍,截至目前,中铁集装箱青岛中心站已开通中亚班列、中欧班列、中韩快线、中蒙班列、东盟专线等5条国际班列。

距离青岛市区约39公里外的工地上,《环球时报》记者前不久看到青岛胶东国际机场正在紧张的建设中。海星状的航站楼已完成主体结构施工。该机场定位为:面向日韩地区的区域门户机场、环渤海地区的国际航空货运枢纽机场。2019年机场转场运营后,将开通186条通航线路,助力青岛扩大对外对内开放,融入“一带一路”建设。

对中国商务部日前正式复函,支持青岛创建全国首个“中国/上海合作组织地方经贸合作示范区”,韩国学者也很关注。韩国仁川才能大学酒店旅游学教授李相植近日撰文说,青岛将通过建设示范区发挥“一带一路”沿线地理上的优势,一方面与上合组织等国际多边机构增强经贸合作联系,另一方面打造为韩中日等亚洲市场经济合作桥头堡。

青岛迎来“上合时间”,见证了重大的主场外交。今年9月,世界旅游城市联合会香山峰会将在青岛举办,届时还会有近40个国家的400多位代表前来参会。对于普通游客来说,“海上名山第一”的崂山、“万国建筑博览”的八大关、蜚声海内外的“世界最美海湾”、奥帆赛及持续举办的国际知名帆船赛事、“与世界干杯”的青岛国际啤酒节……数不胜数的旅游亮点让青岛2017年累计接待海内外游客8816.5万人次,同比增长9.1%。谈到上合组织峰会对青岛城市发展的积极影响,青岛旅游发展委员会主任崔得志告诉《环球时报》记者,“青岛峰会”将成为热词,峰会效应的释放将吸引更多的人来青岛。▲

猜你喜欢

班列青岛环球时报
A Psychological Analysis on the Characterization of Elizabeth in Pride and Prejudice
中欧班列累计开行2 000列
美丽的青岛
订《环球时报》 看2010年的世界
订《环球时报》 看2010年的世界
订《环球时报》 看2010年的世界
本报五一期间休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