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投资后评价浅议

2018-06-08农梅兰

合作经济与科技 2018年14期
关键词:理论基础评价方法对策建议

农梅兰

[提要] 投资后评价在提高企业投资项目管理水平、改善投资决策、加强企业投资过程监管以及提高企业投资效益等方面都有重要意义。本文在系统回顾国内外有关投资后评价研究基础上,对投资后评价的理论基础以及投资后评价方法进行梳理,最后对我国企业投资后评价存在的问题进行剖析,并提出相应的对策建议。

关键词:投资后评价;理论基础;评价方法;对策建议

中图分类号:F83 文献标识码:A

收录日期:2018年4月13日

一、引言

(一)研究背景及意义。企业投资是实现财务管理目标的基本前提,也是发展生产的必要手段。投资可以为企业带来报酬,但投资也是一种复杂而系统的工程,按照时序的方法,可将投资过程分为事前、事中和事后三个阶段。事前阶段也称投资决策阶段;事中阶段的主要工作是实施投资方案并对其进行监督和控制;事后阶段指在投资项目结束后对投资效果进行事后的审计与评价。近年来,随着我国投融资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化与发展,投融资行为受到市场机制的约束越来越明显,建立和完善投资项目后评价机制已成为深化投融资体制改革过程中所面临的一个急迫而又崭新的课题。投资后评价方法在发达国家和一些金融组织已得到广泛关注和利用。但由于体制、认识和经费等障碍,我国的投资后评价工作起步晚,尚缺少系统性研究,还未真正形成一套通用的后评价方法。现有研究中,对投资后评价的理论探索取得了一定的成果,出现了一批较具代表性的著作及博硕论文,如金立群的《公共投资后评价》,姜伟新、张三力的《投资项目后评价》,姚光业的《投资项目后评价机制研究》,黄德春的《投资项目后评价理论、方法及应用研究》。但与发达国相比,我国关于投资后评价理论的研究严重滞后于实践应用需求,同时也未能形成一套完整的全国通用的后评价方法体系。深化对投资后评价的理论探索,同时加强理论与我国投融资实践相结合,形成完善的投资后评价方法体系,已成为我国未来对投资后评价研究的主要方向。

1、投资后评价在提高投资决策水平、改进投资决策、提高投资效益等方面有重要意义。企业投资大多数时候不能全部达到投资目标,或多或少会有一部分无法达到预期效果。这时就有必要进行投资后分析,认真研究分析项目效益达不到预期目标的原因、确定造成偏差的主次要因素,并提出恰当的纠错措施。同时,通过投资后评价,将有关信息反馈到投资管理和投资决策部门,为改进和改善投资政策提供依据。

2、进行投资后评价是保证投资项目可行性研究和投资评估客观公正的重要举措。由于缺乏配套的约束机制,企业投资的可行性研究和投资评估常出现形式主义和走过场的现象,进行投资后评价,可促使项目投资先前评估人员和有关部门树立高度的责任感,保证投资项目可行性研究和投资评估客观真实。

3、开展投资后评价是提高项目投资管理水平,实现项目管理科学化的需要。企业项目投资是一个系统化的复杂连续的过程,进行投资后评价,通过收集投资实施过程实时数据,对投资管理过程中出现的问题进行详细分析,有助于厘清投资各阶段变化的内在联系和促成因果,以借鉴经验、吸取教训,提高项目投资管理水平。

(二)国内外研究动态

1、国外研究动态。国外进行投资项目后评价最早开始于20世纪30年代经济大萧条时期,后评价的主要目的是对国家和个人项目投资进行监管和效果检查。到了20世紀70年代中后期,后评价已被许多国家和国际援助机构所使用,美国是发达国家中后评价成果最显著的国家。目前,投资后评价方法得到各国企业和投融资金融机构的重视与采用,并成为国家开展宏观管理的重要工具。国外对后评价的研究以西方宏观经济学和微观经济学为理论基础,至今已呈现出后评价内容和方法由单一向多元化过度、后评价思想由静态评价转向动态、全过程评价、评价机构设置呈现多层次以及企业项目投资后评价不断加强的趋势。

2、国内研究动态。我国的后评价工作开始于20世纪80年代,进行投资后评价的目的主要是为对投资项目的决策、运营以及效果进行全面总结,以借鉴经验、吸取教训,提高投资项目管理和效应。1988年原国家计委正式委托中国国际工程咨询公司进行第一批国家重点投资建设项目的后评价。15年来中国的后评价事业有了长足的进步,初步形成了自己的后评价体系。随着经济体制改革,尤其是投资体制改革的深入和发展,我国投资项目前评价和项目决策工作得到了加强,后评价工作也逐渐受到经济界和投资界的重视。但是,与发达国家先比,我国关于投资后评价理论的研究严重滞后于实践需求,同时也未能形成一套完整的全国通用的后评价方法体系。对适合我国国情的后评价方法的探索和体系建立,以更好地服务筹资投资活动管理,进行投资监管和提高投资效益已成为后评价研究迫在眉睫的新课题。

二、投资后评价的理论基础

(一)生命周期理论。项目投资的生命周期理论认为,任何项目都会经历开始、实施和结束阶段。一般而言,投资后评价是在项目结束阶段开展的分析和评估工作,具有反馈投资信息、事后评估和服务决策的功能。作为投资项目生命周期的最后一个阶段,投资后评价对投资项目的目的、过程和最终成果进行分析评估,对比事前评估和决策,判断事前评估工作的客观性和科学性,标志着投资活动的终结。此外,当投资项目后评价成为一个独立的程序之后,也完整体现了项目生命周期的基本特性,经历从开始到结束的多个发展历程。

(二)现代系统和控制理论。现代系统和控制理论认为,项目投资过程是一个相互联系、因果相关的,有组织、有秩序和有目的的完整的系统。项目投资后评价通过输入资料、分析资料和输出评估报告,与预期投资效果进行分析比对,及时反馈投资过程存在的问题,有利于对投资项目运行过程开展及时监管工作,保证项目顺利开展与科学化管理。现代系统与控制理论构建了完整的信息或物质的循环系统,是对投资项目后评价的运行界定。

(三)可持续发展理论。自1972年联合国针对可持续发展问题发表系列文件后,人们开始关注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性。在我国,更是将可持续发展提高到“五位一体”的国家战略层面。而在企业层面而言,企业可持续发展是指企业在追求自我生存和永续发展过程中,既要考虑企业经营目标的实现,又要保持企业在已领先竞争领域和未来扩张的经营环境中始终保持持续的盈利增长和能力提高,保证企业在相当长的时间内长盛不衰。企业进行投资后评价,能及时剖析投资进行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对完善企业投资结构、增强投资效益、实现持续的竞争优势和长足的发展有着不可估量的作用。

三、投资后评价的方法

(一)逻辑框架法。逻辑框架法(LFA)最早是由美国国际开发署开发出来的项目设计和评价工具。经过不断的完善,逻辑框架法在投资项目评估分析中已得到广泛应用,成为投资活动后评价的主要方法。逻辑框架法不是一种机械化的评价分析程序,而是一种综合和系统地研究和分析问题的灵活的思维框架。它通过运用矩阵图式,对投资项目的关键要素、因果关系和逻辑关系进行定性分析,从投资目标、目的的确定及相应保证措施来评价投资活动,为投资策划者和评价者提供一种分析思维框架,从而达到对投资的清晰认识,得到明确结论和投资反馈的目的。

(二)对比分析法。投资后评价的第二个常用方法为对比分析法,包括前后对比、有无对比和横向对比。(1)前后对比法即是将投资前的情况与投资后的实际情况进行比对,以分析进行该项投资前与进行投资后产生的变化。项目投资后评价是将前期评估和项目后期实际效益进行比对,从中找出差异及原因,项目投资后对各指标的测评以原预测指标数为基准,评定实际实现指标数值,变化和差距等于实际实现指标减去原预测指标;(2)有无对比是将投资后产生的效益与假设没有进行该项投资产生的差距进行对比,是将投资项目产生的实际效果与若无此项投资可能产生的效果的对比。项目投资,影响的不仅是投资项目的本身,还会与企业其他的投资和业务产生相互作用,因此有无对比的关注点是厘清项目投资的实际影响和投资以外产生的关联影响,通过对比明确投资的增量效益和机会成本,这与前后对比中的投资前后对比有着本质的区别;(3)横向对比法是指将目标投资与企业同期其他投资或同期其他企业的类似投资进行的横向比对。通过对投资水平、技术水平、绩效水平等方面进行对比分析,明确与同期其他投资的差异,评价项目投资的实际绩效。

(三)投资成功度评价。成功度评价法是对投资项目实现预期目标的成败程度给出一个定性的结论,成功度就是对成败程度的衡量标准。成功度评价法将投资项目的最终成果划分成功、部分成功、不成功和失败四个等级,通过与投资前评估确定的指标对比分析,运用指标得分制对投资项目成果进行等级评定,从而作出最终综合评价结论,以便不同项目投资后评价可以进行对比分析。

四、我国投资后评价工作存在的不足

(一)缺乏完整而又规范的评价体系。基于对以往文献回顾,我们发现目前对于投资后评价的理论、方法还缺乏系统的研究,在实践中也未能形成完整而规范的后评价体系。我国并没有建立起专业化的后评价机构,我国的项目后评价在内容、程序、方法等诸多方面都缺乏统一的标准,人们对投资项目后评价认识不清。企业中后评价的工作随机性也较大,并没有将后评价工作纳入投资工作的标准化流程中。

(二)理论与实际有待衔接。目前,我国对后评价的理论研究严重滞后于实践,大部分研究处于“具体理论方法+实际应用案例”阶段,有时理论研究脱离实际,实际应用又囿于专业来考虑理论的实际应用,导致出现效果不理想的情况。

(三)评价内容有待调整,评价方法有待创新。在对投资项目开展后评价的工作中,评价范围狭窄,目前大部分的评价内容侧重点在投资经济效益上,缺乏对环境、社会和管理方面的考虑。评价关注点多集中在企业效益的可持续而较少关注到企业能力发展的可持续性。同时,在评价方法上,多直接套用国外的评价方法,未能形成一套符合我国国情的后评价方法。评价中也局限于静态、量化的评价,对于动态的、考虑主体因素的评价展开则显得心有余而力不足。总之,目前的后评价工作评价内容有待进一步完善,评价方法也需不断创新。

(四)可操作性有待增强。目前,有关投资后评价的研究基本处于理论研究阶段,缺少定性、量化指标,可操作性较弱。在我国没有建立起专业的后评价机构,投资后评价多针对于国家开展的公共建设项目投资,企业对后評价工作重视度则远低于国外。同时,缺乏公认的评价指标体系,有些指标还难以量化,致使大部分评价结果仅是基于与前评估的对比。也由于缺乏对环境和可持续发展的研究,致使大部分后评价工作丧失了原有的预警警示功能。

五、完善投资后评价的对策建议

(一)建立科学的后评价管理制度。要完善企业投资后评价,首先要建立起科学的后评价管理体系,为评价工作提供制度保障。企业在投资实施前期就应该建立专门的后评价管理部门,制定评价体系,负责投资项目的管理和监督工作。改变以往后评价开展的随机性,将后评价工作纳入企业投资的必要工作流程中,以发挥后评价在投资项目中提高管理水平、实现投资管理科学化的重要作用。

(二)明确投资后评价的范围和内容。企业要根据自身情况,明确投资后评价的时间和空间范围。首先应制定时间标准,一般来说,对于新增的项目在项目投产后半年之内应该组织人员进行项目投资后评价工作。另外,还应明确开展后评价工作的投资限额,即制定数量标准:当投资达到多少时应该马上开展后评价工作。另外,安排好项目投资后评价工作的各部门分工,总结项目投资实施中的经验教训,提高企业投资管理水平。同时,明确投资后评价内容,包括投资项目的基本情况、投资项目实施的过程评价、投资效益评价、投资社会效益和环境评价以及可持续性评价。

(三)建立投资后评价的指标体系。项目投资后评价的指标体系是进行后评价的主要标准和依据,企业应该结合项目的性质、规模等实际情况建立科学的评价指标体系。包括各项投资项目执行过程的后评价指标、投资财务效益后评价指标、环境和社会效益指标,增强后评价在投资评价中的可操作性。

(四)整合与完善投资后评价方法。要完善我国的后评价体系,发挥后评价在企业项目投资中的作用,还应整合与创新投资后评价方法,借鉴外国先进的评价方法,发展出一套符合我国企业实际的投资后评价方法。对前后对比法、有无对比法和成功度分析法等进行进一步完善和创新,以更契合投资评价分析的需求,更好将这些方法应用于企业投资后评价的实践。开展企业投资后评价还应静态评价与动态评价相结合,进行全过程评价。

企业投资后评价对提高企业投资决策的水平、完善投资项目的监管机制、为未来再投资提供改进意见和建议,以及减少企业投资风险都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企业作为投资主体,应该加强对投资后评价工作的重视,从而达到总结经验教训,提高决策水平的目的,进而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和可持续发展能力。

主要参考文献:

[1]崔浩.城镇市政设施投资项目过程后评价及后评价机制的研究[D].中南大学,2006.

[2]黄德春.投资项目后评价理论、方法及应用研究[D].河海大学,2003.3.

[3]姜伟新,张三力.投资项目后评价[M].北京中国石化出版社,2011.

[4]孙慧.投资项目后评价机制研究[J].化工装备技术,2001(2).

[5]张海军,李睿.项目后评价理论及方法探讨[J].商业时代,2012(28).

[6]王广浩,周坚.项目后评价方法探析[J].科技进步与对策,2004(1).

猜你喜欢

理论基础评价方法对策建议
浅议中职计算机基础课自主学习教学模式
会计准则变革的非预期效应理论框架构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