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哲学视角下关于生态文明建设的若干研究

2018-06-07张丽蓉

神州·中旬刊 2018年5期
关键词:生态文明建设哲学马克思主义

张丽蓉

摘要: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生态环境破坏日益严重,对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和人们的生存环境带来了極大威胁。为此,必须重视生态文明建设,将生态文明建设提升到与经济建设同等的高度,处理好两者之间的关系,促进人与自然、经济与自然的和谐发展。本文基于哲学视角,对生态文明建设的特点与启示进行研究探讨。

关键词:哲学;生态文明建设;马克思主义

1哲学视角下生态文明建设的特点

1.1群众性

在马克思创立的“人化自然”理论中,自然界被认为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经过人类改造的自然是人化的自然,能够为人类创造财富,满足人类的发展需求,这也充分体现了以人为本的社会价值取向。而生态文明建设的核心是强调人与自然和谐共存,为了实现这一目标,就要求人类必须重视生态问题,始终坚持以人为本的价值观念,让人民群众成为生态文明建设的主体,关注人民群众的生存发展状态,促使人类社会充满生机活力。所以,生态文明建设体现了群体性的特点,只有充分发挥人民群众的主观能动性,才能促进生态文明建设持续开展。

1.2长期性

在唯物辩证法中,认为一切事物是运动的、联系的、发展的,该理论将人、事、物作为统一整体,三者之间存在着普遍联系,形成了相互促进、协调发展的关系。这表明人类的一切活动对自然界会产生长期持续的影响,而生态文明建设需要将人类活动引向正面、积极影响,解决长久以来积攒的生态问题。在我国经济快速发展的过程中,随之产生了严重的生态环境破坏,如森林面积减少、水土流失严重、生物多样性锐减、不可再生资源危机等,这些现象都是长期的经济生产活动所造成的。所以,生态文明建设必须坚持可持续发展战略,将其作为一项长期、系统的工程,探索出自然环境与经济活动协调发展之路。

1.3客观性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核心观念是唯物主义世界观,强调“物质”的客观性。马克思认为资源、环境是人类生存发展的物质基础,人类的一切活动都需要在物质世界中进行,并不能脱离物质而独立存在。而生态文明建设也是以物质为基础的一项人类活动,该建设活动强调对自然界客观性的尊重,在开发利用自然资源的同时,也要加大保护力度,贯彻文明开发的理念。为了改善当前遭受破坏的自然环境,人类还要开展自然界改造活动,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导下加强生态文明建设,既要保证人类活动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更要保证人类活动的生态效益,遵循自然界的客观性,始终善待自然界,将自然界视为人类生存发展的必要物质条件。

2哲学视角下对生态文明建设的启示

2.1平衡生态建设与经济建设的矛盾关系

对立统一规律是马克思主义唯物辩证法中的基本原则,这一原则揭示了矛盾的统一性和斗争性。矛盾是客观存在的,只有平衡、协调好矛盾双方的关系,才能促进事物的和谐发展。该理论充分揭示了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之间的关系,两者是相互对立而又相互统一的矛盾体。在以往的经济发展模式下,各地方为了促进经济发展而忽视了生态环境保护,通过牺牲生态环境来获取经济增长,这种错误做法的根源在于没有认清生态环境与经济发展的关系,所以导致经济环境破坏反作用于经济发展。为了解决这一问题,必须持续开展生态文明建设,在经济发展中提高对生态环境保护的重视程度,平衡好两者之间的关系,将生态建设与经济建设提升到同一高度,为促进社会主义和谐发展,创建人与自然和谐共存的环境奠定基础。

2.2树立尊重、顺应、保护自然的观念

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物质是世界的本原,人与人类社会都是物质的。人类社会的发展既是征服自然的过程,也是改造自然的过程,所以必须建立起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在这一哲学视角下,要求人类活动必须以遵循自然规律为前提开展生产与社会实践活动,应重视生态文明建设,维持好生态平衡,减少环境破坏,为人类可持续发展提供物质基础。现阶段,我国经济发展面临着严峻的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形势,不仅制约着经济建设的长远发展,而且还对人们的身体健康构成了威胁。为此,我国必须要重视生态文明建设,树立尊重、顺应、保护自然的观念,将生态文明建设作为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物质保障,从而创建人与自然、经济与自然协调发展的环境。

2.3长期持续开展生态文明建设

在马克思主义唯物辩证法中揭示了质量互变规律,当事物发展到一定程度之后就会由量变引起质变。这一理论告诉我们,量变与质变是相互贯通的,量变是质变的前提和基础,而质变是量变的最终结果。对于生态文明建设而言,必须要从量变着手,重视量的积累,促使量变转化为质变,恢复自然生态系统。在生态文明建设过程中,要重视质量互变规律的应用,将生态文明建设融入到社会建设、经济建设、文化建设的全过程中,提升生态文明建设的地位,使广大人民群众成为生态文明建设的践行者。同时,还要将生态文明建设作为基本国策中的重要内容,加大环境保护力度,实现资源节约利用,从源头上遏制生态环境恶化的趋势,并在长期持续的建设工作中,通过采取有效的预防治理措施,逐步恢复自然环境和生态系统,进而彻底实现量变到质变的转化,取得生态文明建设的显著成效。

结论:

总而言之,自然环境是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的物质基础。在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启示下,必须认清人与自然和谐共存的重要性,将生态文明建设作为人类文明发展的必然产物,通过长期持续开展生态文明建设,逐步改善当前自然环境遭受破坏的现状,平衡好经济建设与生态建设之间的关系,为经济社会的发展提供物质保障。

参考文献:

[1]陈茜.马克思技术哲学视野下的中国生态文明建设[J].成都理工大学,2017

[2]李亚飞.马克思人化自然观视域下的中国生态文明建设研究[]J].河南科技大学,2015

[3]智宇.马克思自然观视域下的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研究[J].广西师范学院,2015

[4]刘玉高,沙丹.马克思主义自然观视阈下的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探析[J].决策与信息,2016(6):57-63

猜你喜欢

生态文明建设哲学马克思主义
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
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行”
马克思主义穿起了中国的粗布短袄
大健康观的哲学思考
道家思想对当代生态文明建设的启示
论我国生态文明建设中制度自信的理论依据
马克思主义的“破旧”与“立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