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寻找适合学生的教学

2018-06-07桑丽霞

科教导刊·电子版 2018年7期
关键词:课堂教学课堂教育

桑丽霞

摘 要 本文综述了如何根据学生的特点去寻找适应他们的教学。

关键词 适应 教学

中图分类号:G632.41 文献标识码:A

寻找适合学生的教学:一方面,教学要更易激发学生主动学习的兴趣,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另一方面,教学要促进学生的能力发展,以发展人为主,以人的发展为主。

针对第一个方面,我从以下几点对自己的教学进行了创新改造:

1正视学生差异性,发展每一个学生

在日常教学过程中,我多采用小组合作学习,把学生分成六个小组,每个小组有七名成员,这七名成员组合是这样的:七名成员之中,有二名学习成绩优秀的,有三名成绩中等的,有二名成绩差的,六个组在教室里座位每周移动一次,小组和小组之间竞争,小组内部组员之间互帮互助、相互督促、检查、提高,无论是背书,还是作业的完成。每个小组都互相评比一次,每个星期总结记录一次成绩,学期末评出优胜组、进步组、团结组,并给予奖励。以团结互助的方式促进学生工作进步。

这样的教学设计充分考虑学生的差异性,每个小组里基本都有二个优秀生,二個学困生,并且组成手拉手互帮互助,这样让优秀生带动学困生;不仅如此,在课堂教学的过程中,我也很注意学生的个体差异性,课堂所提出的问题都是分有一定的层次的,简单的问题由学困生回答,稍难的问题由中等生和优等生回答,遇到疑难问题,就会采用小组合作探究的教学模式,让小组合作共同谈论解决。课堂提问这样分配,可以让不同层次的学生都有回答问题的机会,都能有表现自己的机会,从而调动他们学习的积极性。

2改变教学模式,丰富课堂教学

俗话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我始终认为,如果学生对某一门课程没有兴趣,那么想要学好这门课必定困难重重,异常艰难。反观之,如果学生对某一门课程兴趣浓厚,那么学习起来必定得心应手,信手拈来。因此,作为新一代的老师,应该以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为主,应该改变传授式教学模式,直接将单一的教学内容呈现给学生的教学方法,而要转变为创设情景,让学生进行协作学习,主动探索,从而自己把握文本,吃透文本;让课堂变为开放的课堂,给学生以充分展示自我的空间;让学生积极参与到学习中来,由被动接受型转变为主动发现型。

新课标要求,课堂应是师生互动的课堂,课堂的主体应是学生,这就要求我们的教学应把课堂真正还给学生。

例如,在教授《渔歌子》这首词的时候,我特意邀请学生与我互动,我来扮演作者的哥哥,同学们来扮演作者,和学生们来和对《和答弟志和渔父歌》和《渔歌子》两首词。师生在教室里一唱一和,声音越来越高昂,气氛越来越活跃,将整堂课的教学引向了高潮。通过师生的互动,调动了学生们的情绪,也让他们在和对中,深刻体会到了《渔歌子》这首词中所蕴含的作者的情感。

另外,在教学中也要特别重视创设“问题”情境,引导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沿着知识在发现的过程,探索创造性解决问题的方法。在这个探索的过程中,老师切记不可打击、挫伤学生们的积极性。

3转变课堂形式,灵活编导课堂

课堂就是一个小小的舞台,它需要教师的精心编导,学生们齐心协力,尽情发挥,才能演出一幕幕和谐,生动,感人的戏剧。有一句话常说:“规矩是死的,人是活的。”我却要说:“课堂是死的,课堂形式却是活的。”一直以来,课堂教学,都是老师在规规矩矩教,学生在规规矩矩学。但是随着时代的进步,如今的课堂形式已经变得灵活多样。课堂之中,可进行情景再现;可进行角色扮演;可临场发挥,现学现卖;可一时兴起,现场表演;可旁征博引,谈古论今;可联系生活实际,让学生切身体会;可严肃认真,也可幽默风趣。总之,教师唯有灵活编导每一堂课,才能吸引学生,在知识的海洋里渴求不尽。

在我的教学中,让我尤为深刻的,是一次课堂上给同学们讲解“趁其不备”这个成语的含义。也许是一时兴起,当我讲解这个词的意思的时候,为了让学生们更加直观,更加深刻地理解这个词的意思。在讲解这个成语在字典中的含义的时候,我喊突然出现在某一个同学的背后,出其不意地敲打了他一下,由于当时他没有犯任何错误,所以当全班同学莫名其妙地看着我打了他以后,我却展颜一笑地告诉他们,这样就叫做趁其不备,就是趁某人不注意的时候袭击他。由于现场演练了一番,学生们对这个 成语的理解尤为深刻。几乎达到了对其意思牢记不忘的地步。

所以,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虽有教案的提前编排,但是也有出其不意的临场发挥。这就要求教师要有很好的课堂把握能力,能灵活地转变课堂形式,编导课堂内容。

4加强学法指导,转变评价模式

新课标要求,教育要为了一切人的发展,要注重过程,要教会学生“打渔”的方法,而不是直接把结果灌输给学生。

法国教育家斯朗格也说过:“教育的最高目的,不是传授已有的东西,而是把人的创造力量诱导出来,将生命感,价值感唤醒,一直到精神生活的根。”因此,现代教育要注重对学生学习方法的指导,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到学习之中,引导他们根据已有的知识和经验,沿不同方向去寻求事物的多样性,由已知到未知,“举一隅而三反”。

例如,在讲长城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时,和学生们一起探讨查资料,我国还要那些古建筑被列为世界文化遗产名录。这样既为学生们积累了知识,也为学生日后的创新思维构建广阔的知识背景。

再比如,在给学生们讲某一生字“澈”时,我会引导巧记生字,引导他们想到“清澈”多是形容水的,和水有关,所以记的时候可以牢记它的偏旁是三点水。然后,举一反三,让学生们再找一找,想一想最近学习的生字中,还有哪些生字是可以用这种方法巧记偏旁部首的。这样既激发了学生们学习的兴趣,也引活了学生们的思维,灵活记忆课本所学知识,并举一反三复习了以前所学知识。

不仅如此,在评价模式上也应该有所转变。传统的评价学生的方式往往以考试为主,这样会使学生单纯地为了考试而学习,进而成为了考试的机器,而实际学到的技能却没有多少,更别人提高学生们的创新能力了。著名学者徐惟诚在《爱心与教育》的序言中写道:教育活动的目标不是一张张成绩单,不是一堆堆分数,而是活生生的人,是能在未来社会中站稳脚跟,开创事业的人才。

所以,在教学中,我们不妨引入一些新的评价方法,以素质教育的要求,全面综合地去评价学生的整体素质。

我国当代知名教育专家、上海建平中学校长兼上海建平(集团)学校总校长冯恩洪先生,曾在《创造适合学生的教育》一书文中指出:“创造适合学生的教育是一场革命,是一场告别书本中心走进学生发展为本的革命。”现代教育的一个基本原则是“为了一切人的发展,为了人的一切发展”,这就意味着我们的教育应该是“创造适合于学生的教育”。

创新意识应该是一个教师必须具备的素质,适合于学生的教育不仅仅是生动有趣,吸引学生的课堂教学,最重要的引导发展学生自身的创新思维。创新是在旧知识基础上的创新。教学在传授学生知识的同时,要不断扩大学生的知识面,一个人的知识面越广,知识越多,起创造性思维就越活跃,创造能力就越强。

创新还要善于接受新的东西,没有学习的创新是不可能的。既要吸收前人的成果,又要敢于突破前人思想的束缚,敢于改革传统的教学方法,突破原有的教学思维,在充分调查研究的基础上,创造一种适合学生学习、符合学生学习规律的教学方法,摸索一种符合教学规律的课堂过程、教学结构,形成一套具有自己特色的教学思想。

猜你喜欢

课堂教学课堂教育
国外教育奇趣
甜蜜的烘焙课堂
题解教育『三问』
美在课堂花开
教育有道——关于闽派教育的一点思考
且行且思,让批注式阅读融入课堂教学
把“三个倡导”融入课堂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