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京沪抢人也焦虑

2018-06-06张恒王莹莹

看天下 2018年15期
关键词:上海北京人才

张恒 王莹莹

晚上六七点,下班之后的魏华颖常会接到工作相关的电话。不用看,她就能猜到,可能是北京市委组织部人才处打来的。“一看号码,准是”,魏华颖说,人才处的工作特别忙,“有时候都到晚上10点”。

魏华颖是首都经贸大学人力资源开发与人才发展系的副教授,因为专业原因,经常和北京市人才机构合作。北京计划出台新的人才政策时,常会请魏华颖和同事做相关调研工作。

对各地人才部门来说,现在正处于“战时”状态,全国二三线城市都开始了抢人大战,北京的近邻天津发起的人才攻势简直是“核武级别”,和北京同量级的上海、广州、深圳都按捺不住,加入战团。

人们通常会认为,北上广深这些一线城市,资源多、机会多,吸引人才并不需要费太大力气。事实正相反,他们的人才压力一点也不轻。这些一线城市,不但要警惕二三线城市抢人大战、同级别城市的高端人才竞争,还要尝试在“人口疏解”大背景下,找到一个平衡点。

超越京沪

4月26日,北京市人才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一些官员,来到首都经贸大学参加第一期北京人才沙龙,沙龙的目的是研讨北京的人才政策。

沙龙由北京市人才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人民大学劳动人事学院、首都经贸大学劳动经济学院联合举办。北京市委组织部人才工作处处长刘敏华发言时,一直强调的词是人才“开放”,要通过开放,逐步实现人才聚集。

在此之前,全国二三线城市的人才战已经持续很久。北上广深这些一线城市,终于也按捺不住陆续出台相关政策。北京要加大科技创新、文化创意、体育、金融、高技能等人才引进力度;上海则要为高峰人才量身创设新型工作机构,不受行政级别、事业编制、岗位设置、工资总额限制;广州承诺,5年内投入约15亿元,为高层次人才提供住房保障、医疗保障、子女入学、创新创业、资助补贴等方面的优渥待遇;深圳也是要给予高层次人才奖励补 贴。

不过,与西安、成都等地的热闹相比,这些一线城市因其门槛过高,并未引起太大反响,在外界看来,好像显得颇为寂静。

2017年3月1日,西安开始实施“最开放的户籍准入政策”,西安各户政大厅、户籍室前来咨询、办理落户的群众络绎不绝

这些城市,确实没办法采用二三线城市的低门槛政策,控制人口是一线城市绕不过去的坎儿。以北京为例,它希望对人才开放,但对人口又要疏解,要控制。虽然单纯从政策上看,它们的指向不同,在实际操作中,界限却并不那么明确。比如北京提出的“以教育控人”,实际上也促使很多重视教育的中产家庭离开北京。

相对来说,越是高层次人才,越会重视教育。北京有家公司,曾打算从海外引进一位副总裁级的人物,其他条件都谈好了,但对方提出,希望自己的孩子能上海淀区的某著名小学。结果,进不去。企业谈、区有关部门去沟通,都没办法。魏华颖说,“最后没上成这个学校,人家也没来。”

正是在控制人口的大背景下,北京上海的人口都开始减少。根据北京市统计局的数据,北京常住人口比上一年减少了2.2万,如果不考虑自然增长因素(出生人口数减去死亡人口数),2017年常住北京的人口,比上一年减少了10.4万人。上海也是如此,常住人口减少了1.37万,不计算自然增长因素的话,这个数字是8.2万人。

有些年轻人正变得不太喜欢大城市。魏华颖到创新工场做调研时,李开复也曾谈及,过去几年,他们刚做风投、孵化器时,创业人才大部分都集中在北京。那时候,中关村的创业咖啡馆,随时都有谈项目的年轻人。但是最近,他慢慢发现,很多创业者转向杭州等江浙一带,人才流动的方向变得比以前更多了。

上海面临着和北京同样的困难。“现在上海面对的一个大问题是生活比较困难,我有一些同事离开上海去了杭州、南京”,霍健英说。他是一个香港人,2015年1月来上海,参与区块链的项目,主要是做比特币。最近两年,他认识的一些人正在离开上海,“在一个地方工作,我拿的工资追不上生活质量的话,很多人就不爱去了。”

2017年,一家招聘网站发布的《应届生就业竞争力报告》显示,仅36%的人希望在北上广深工作,比三年前下降15%。而另一份《2017年高校毕业生招聘报告》则显示,毕业生简历投递量前十的城市依次为广州、成都、北京、重庆、深圳、郑州、上海、长沙、杭州、贵阳。成都超越北京,重庆超过深圳,郑州超越上海,成为更多毕业生的选 择。

“二线城市非常勤奋”

5月底,郑州市委市政府召集市公安局、市人社局、市住房保障局、市房地产市场和产权交易管理中心等多个部门,带着30多家企业,浩浩荡荡来到北京组团招攬人才。

与一线城市控制、疏解人口相反,二三线城市跨地盘抢人变得越来越普遍。有二三线城市的人才官员,还会常住北京,走访高校、企业,邀请那些可能会遭到疏解的企业主、高校毕业生和科研人士座谈。

据《经济观察报》报道,去年一位青岛高级官员在北京待了好几个月,他要求随行的同事主动访问北京的猎头公司、在京设置人才“擂台”,琢磨和摸透北京市疏解人口的政策,以备研究青岛的人才承接措施。

据中组部人才局原副巡视员、全球化智库(CCG)高级研究员胡建华介绍,地方政府在争抢人才时,经常会委托猎头公司。“它掌握着大量的人才资料”,胡建华说,当然对更高端的人才,地方人才部门也会建立人才库。

不止青岛,北京邮电大学就业指导中心负责人透露,一个月里,他们就接到10个二线城市的拜访函,甚至很多城市的相关负责人会亲自拜访,“一线城市控制户口,难就业,二线城市非常勤奋”。

“各个地方的抢人大战,本身是一件好事,它会给其他的一些城市带来触动,包括北京”,一位专家接受本刊采访时说,“去年北京疏解人口时,给人们心里产生很大冲击,那时候严格控制户籍人口增加,因为有这样一个人才大战,今年明显地就感觉有所松动”。

不过,这仍然是一场不对等的战争。无论是资源还是机会,二三线城市,显然无法与北上广深抗衡。

上海有大事

魏华颖曾经访谈过一个高技术人才,有一个城市的人才猎头来北京挖他。他不愿意去,因为父母还在身边。对方就说,可以把他父母一起挖走。“他说,我爸爸妈妈也不能走,姥姥姥爷还在呢,对方回复他,那把你姥姥姥爷一块儿挖走。”魏华颖说,一线城市,对高端人才的争抢也非常激烈。

这个访谈,是魏华颖团队承接的北京一个调研项目,希望通过走访用人单位、相关个人以及对其他城市的考察,为制定人才政策做参考。

每个一线城市,都有自己的高层次人才政策,以北京为例,就有千人计划、万人计划、海聚工程等等。高层次人才因为数量少,竞争反而更激烈。北上广深也经常出现一起争抢某个高层次人才的事情,这些一线城市,也在暗自较劲。据魏华颖观察,北京和上海出政策,经常是“你出一个,然后我们就会出一个”。

一个明显的例子是,3月21日,北京发布了《北京市引进人才管理办法(试行)》,3月27日,上海就召开了一场“人才工作大会”。

据上海当地媒体报道,以“大会”的名义讨论人才,在上海历史上还是头一次。而且,距离召开全市性的“人才工作会议”,也已经有8年之久。

上海市委书记李强解释召开“大会”的原因时说,开大会研究的是“大事”,开完了要有“大影响”,要用“大力度”来推动这件大事。说到底,开大会,要向全社会、海内外发出一个明确的信号。

会议室里,坐满了上海市各级官员,李强在讲话中提醒他们,上海“当前比以往任何时候更加渴求人才”,在人才工作上,必须要有“强烈危机感和紧迫感,推出‘动真格的举措”。

正是这种强烈的危机感和紧迫感,掀起了席卷全国的这场人才战争。“这当然是一个好事,”魏华颖说,“说明大家,包括政府层面正在转变它的观念,过去都是重物,重钱,现在开始意识到人是最重要的了。”

猜你喜欢

上海北京人才
南岸:聚人才之智 建创新之城
北京,离幸福通勤还有多远?
北京春暖花开
北京的河
多元需求 多元教育 多元人才
北京,北京
欢乐上海迪士尼
毛遂自荐
2014上海服务业50强
2014上海制造业50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