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找准切合点推进西藏高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

2018-06-05张涛

科教导刊 2018年3期
关键词:西藏高校

张涛

摘 要 西藏高校教师在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过程中,要把握住西藏民族学生认知风格、文化背景等特点,找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与学生的切合点,从而有效推进对西藏青年学生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工作,切实提升教育效果。

关键词 西藏高校 民族学生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 切合点

中图分类号:G41 文献标识码:A DOI:10.16400/j.cnki.kjdkx.2018.01.038

Accurately Meet the Socialist Core Value System of

Education in Tibetan Universities

ZHANG Tao

(Xizang Agriculture and Animal Husbandry College, Linzhi, Tibet 860000)

Abstract Tibet University teacher in the process of promoting the education of Socialist core value system, needs to seize Tibet national students' cognitive style, cultural background and so on, finding the meet-point of Socialist core value system and the needs of students, in order to effectively promote Tibet's Socialist core value system of education of young students, and improve the effectiveness of education.

Keywords Tibetan universities; minority students; socialist core value system; meet point

社會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以下简称“体系”)是兴国之魂,是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精髓,决定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方向。因此必须把“体系”教育融入国民教育全过程,转化为人民的自觉要求,确保“体系”代际相传、进入中华民族精神血液之中。作为培养建设社会主义新西藏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的西藏高校要善于抓住学生特点,找准“体系”与学生的切合点,积极推进“体系”“三进”(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工作,以此推进“体系”教育工作,使其转化为学生的自觉行动,进一步巩固民族团结、推进西藏现代化建设。

1 认知切合点

西藏高校绝大部分是以藏族为主体的民族学生,“藏族学生由于特有的高原环境、雪域文化及生活习俗的影响,从小形成了场依存的认知风格”。①场依存认知风格在学习上表现为更加容易接受简单、形象化的知识;较难接受复杂、抽象化的知识。因此,西藏高校教师需要结合民族学生的认知风格来提升“体系”教育的有效性,具体而言就是要对“体系”进行科学的提炼,并用简单明了的方式生动地表达出来。

一要对“体系”进行科学的提炼。“体系”建设内容丰富,语言表达十分抽象,对此,不少学生把握不全,停留于笼统、片面、零碎的层面。因此,把“体系”简洁化、具体化便于学生更好地记忆、传播,有利于推进“体系”教育。比如“体系”建设实际包括了以下几个板块:“体系”内容(回答“体系”是什么)、“体系”作用(回答为什么要建设“体系”)、“体系”的构建(回答如何建设“体系”)和“体系”的传播(回答“体系”如何成为全党全国各族人民的共识)。“体系”建设蕴含的价值观可提炼为:爱党爱国、以人为本、自强不息、公正和谐。这样的提炼,不仅让学生可以很轻松地把握住“体系”建设的主要内容,而且可以很容易地理解与内容相对应的精神实质。

二要用直观明了的方式进行生动的表达。“体系”经过提炼后,虽然简洁、通俗了很多,但是依然没有生动地表达出体系内部各个板块的具体内容及其之间的相互关系。因此“体系”的表达既要顾及“体系”本身的逻辑结构又要顾及学生的认知方式。具体而言,教师要在表达的方式上下工夫,赋予“体系”生动的表现形式,实现入眼入耳入脑入心的教育效果,使之易于学生认知。场依存性认知风格喜好形象直观的表达方式,教师可以用图像、动漫、场景复现等表达方式进行“体系”教育。比如十七届六中全会对推进“体系”建设所表达的内容就可以用直观的图像来展示。如图1所示:

通过对“体系”简洁的提炼、生动的表达,学生在学习后与笔者交流时说,“体系”即丰富又简单,是一个完整的系统,充满了生命力,不再觉得“体系”复杂、散乱,这样的教学效果是让人欣慰的。

2 文化切合点

“体系”作为国家和政党主流意识形态的集中体现,既是我国当今复杂的社会意识形态的主体和灵魂,也是中华五千年文明史中形成的优秀文化传统与时代发展的先进文化的结晶。作为中华文化重要组成部分的藏文化,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有很多相通的地方。西藏学生场依存认知风格习惯用自己熟悉的知识“比对”新生事物,因此教师需要努力找寻“体系”和藏文化之间的共通点,使二者之间交流互动,引领西藏学生运用民族文化来认识、体会“体系”。

执政党主流意识形态与藏文化精神是相通的。马克思主义是主流意识形态中的指导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主流意识形态中的共同理想。指导思想和共同理想与藏文化精神是相通的。比如藏传佛教文化就明确指出,佛不是神,信佛不是信神。佛是“启悟了的人”或者“得到觉悟的人”,所以敬仰佛,就是敬仰“得到觉悟的人”。而能够成为“觉悟”之人的人是普天之下的人。这种追求众生自由、解放和修为的佛教文化精神与马克思主义提倡的人的自由、公平、解放的思想是完全相通的。而要获得人的真正解放,对于我国目前来说,就是要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这样我们才能为人的彻底解放和发展打下坚实的物质文明、制度文明和精神文明基础。所以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历史地成为全党全国各族人民的共同理想。再如,藏文化中也有丰富的辩证思维。藏传佛教“缘起自性空”的佛教教义,就认为一切事物都是缘有而性空的,缘起之有和性空之空,二者相辅相成,它承认事物有产生、发展和消亡的规律,在这一点上和马克思主义辩证法也是相通的,尽管前者是建立在唯心主义而后者是建立在唯物主义基础之上。

“体系”中的民族精神、时代精神和社会主义荣辱观充分体现了民众基本人生追求,而这种人生追求在雪域高原得到了完美展示。以慈悲、怜悯、爱与和平为宗旨的藏传佛教及其所衍生的具有普世观念的藏文化闪烁着人性的光辉,她追求人与人之间、人与自然之间的平等、尊重、和平、友爱,这是人类最基本的良知。正是在这种文化的熏陶之下,世界第三极的雪域高原生态环境才保护得如此完好,人们精神面貌才如此地安详、宁静和祥和,成为世人向往的“香巴拉”。这对时下人类贪婪地向自然界放肆掠夺,人与人之间、国家与国家之间纷争不断的世界将起到很好的教化引导作用,这种人性的文化观正好与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以改革创新的时代精神是契合相通的。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其本质是寻求祖国的和平发展、壮大世界和平力量,从而实现世界真正的和平;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其本质是在物质文明、制度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过程中实现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心靈之间的真正和谐,从而消除人对自然的掠夺、人对人的掠夺和精神家园的失落。藏文化与社会主义荣辱观也是相通的。藏文化充满了诗性,崇尚精神追求,淡薄物质追逐,这种文化观使得藏民族成为在物质追求上是一个较为知足的、在精神追求上永无止尽的民族。

利用学生丰富的民族文化来“比对”“体系”后,学生开始兴奋起来,他们恍然大悟般地议论说,原来我们自己的民族文化中早就包含了“体系”中的诸多精神,而“体系”在一定程度上就是民族文化的时代表达。

3 情感切合点

“体系”教育的目的是得到受教育者情感上的“认同”,即对伟大祖国、中华民族、中华文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认同感。如果“体系”教育没有与受教育者之间达成“通情”的良好局面,受教育者在情感上排斥“体系”教育,这就很难想象受教育者会进一步从理性上主动学习“体系”,更妄谈用“体系”指导实践活动,正如列宁所说:“没有人的‘情感,就从来没有也不可能有人对真理的追求”。藏民族是一个感情丰富、重情重义的民族。因此,西藏高校教师要积极搭建“体系”教育与民族学生之间的情感桥梁。

一方面,教师要提高自身的情感素质。“体系”教育是意识形态、文化、思想教育,即一种认识教育、情感教育。认识教育、情感教育需要耐心、细致,从而实现对受教育者潜移默化的教育效果。但在目前的认识教育和情感教育中,教育者往往以思想指导者、文化说教者、行为规范者、情感强势者的高姿态出现在受教育者面前,盛气凌人、机械呆板,导致受教育者对教育者的反感。所以,西藏高校教师在“体系”教育中要注意培养自身良好的情感态势,提高情感素质。教师平时要行的端、走得正,在学生中树立良好的形象,这样学生才会对教师持肯定态度;在具体的教育活动中,教师一定要关注学生的情感变动,积极营造良好的情感氛围,因势利导地进行教育。

另一方面,教师要挖掘“体系”本身的情感因素,赋予“体系”顽强的生命力。正如霍姆林斯基所说:“思想不是它们被记住的时候就会成为神圣而牢不可破的,而是在它们生存于朝气的情感波澜之中,生存于创造和行动之中的时候才成为神圣而牢不可破的”。民族学生感情真挚、热烈而丰富,在他们眼中心里一切有生命没生命的事物都是有“生命”有“感情”的。所以,教师在“体系”教育中要充分挖掘“体系”本身的“生命”、“情感”,以此吸引学生,最终实现二者之间的“通情”。比如在讲授“体系”中的“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时,教师完全可以以江孜抗英斗争、藏族人民对抗日战争所作出的贡献为例激发学生对爱国主义的情感认同,对中华一家的认同感。在讲“马克思主义”这个在一般学生看来比较陌生冰冷的外来文化时,我们一样可以找到与学生“通情”的地方,即抓住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民族化进行讲解,比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就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具体体现;在西藏就更具体地体现为“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西藏特点的发展路子”等。充分挖掘“体系”本身的“生命”和“情感”,“体系”就会变得温情起来,学生在情感上就会觉得“体系”不仅和整个国家息息相关,也和自己的家乡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下转第132页)(上接第87页)

一句话,在“体系”教育中,教师要富有向上、上善的情感才能引领学生人性的正向发展;教师要积极挖掘“体系”本身的情感因素,才能引领学生把自己丰富的情感同“体系”联系起来,达到二者的“通情”、“共情”。

总之,在西藏高校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过程中,教师要充分结合民族学生特点,寻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与学生的认知、文化、情感等切合点,从而切实提升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效果。

2015-2018年度西藏自治区教育厅“中国近现代史纲要”精品课程建设;2017-2020年度西藏自治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名师工作室”专项

注释

① 娜木罕.民族学校对学生认知特点及本土知识的应然选择[J].中央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2):113-117.

参考文献

[1] 廖萍.促进民族地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内化探析[J].学术论坛,2011(4).

[2] 侯捷.增强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实效的对策思考[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1(10中).

[3] 连冬花.大学教师渗透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主要路径[J].无锡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1(10).

[4] 徐之顺,杨斌.论高校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J].学海,2008(5).

[5] 涂成林.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本质规定.www.qstheory.cn,2011-12-13.

猜你喜欢

西藏高校
新时期西藏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方法创新的思考
浅谈西藏高校公共选修课教学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及其对策
西藏高校大学生自我概念与主观幸福感的特点
西藏高校研究生教育综合改革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