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2017年苏州市中考作文述评

2018-06-05陈芳

初中生世界·九年级 2018年4期
关键词:征途常春藤青年人

陈芳

原题回放

青年,最大的资本是敢于梦想、勇于前行。在生命力最旺盛的日子里,青年人就该像常春藤一样,向着心中的梦想不断攀援,把青春的绿色铺满人生的征途。

请以“把青春的绿色铺满征途”为题,写一篇文章。

要求:①除诗歌、剧本以外,文体不限;②不少于600字;③文中不要出现(或暗示)本人的姓名、校名。

命题透视

1.这是一道有出处的作文题。

无论是提示语,还是最后的作文题本身,都源自2017年5月3日《人民日报》评论员文章《“青春是用来奋斗的”——五四之际致青年》。原文如下:

让青春因梦想而激扬。心中有阳光,脚下就有力量。青年最大的资本不是经验丰富、胸有成竹,而是敢于做梦、勇于试错。因一时挫折而灰心丧志,因身处逆境而放弃前行,甚至让享受和偷安在我们内心扎根,那青春何以为青春?在生命力最旺盛的日子里,就该像爬山虎一样,向着心中的梦想不断向上攀沿,把青春的绿色铺满征途。

回过头来再看这道作文题中的提示语,不难发现:第一句话摘取自原材料中的第三句话;第二句话则源自原材料中的最后一句话,只不过是将“爬山虎”换成了“常春藤”,将“攀沿”换成了“攀援”,在“征途”前添加了“人生的”这一修饰语。

命题材料选自权威媒体,且关注当下,这在苏州市中考作文命题中尚属首次。

2.这是一道机会均等的作文题。

中考作文命题的基本原则之一就是尽可能地让考生享有公平写作的机会,要么大家都练習过,要么谁也不可能训练过。用这样的原则审视,“把青春的绿色铺满征途”这道题基本遵循了这一原则。

首先,这是一个纯青年人的话题,是为纪念五四青年节而表达的话题。大多数九年级学生还不会去思考纯粹的青年人的话题,不会去研究“青春”到底是什么颜色的,“青春”是不是“征途”,要不要用什么色彩去把这条“征途”“铺满”等。因此,这样的话题对考生而言相对比较公平。

其次,这是需要大胆想象,甚至对少数不愿意长大的孩子来说还需要有点臆想的话题。常识告诉我们,到什么山唱什么歌;操之过急,拔苗助长,往往会适得其反。但对于写作而言,我们不一定必须亲身经历所有的人和事,完全可以借助想象的力量,进行创造性思维,从而完成写作任务,即文章的质量取决于你的思维能力、想象与联想能力。从这一点上说,这道题同样体现着公平。

3.这是一道富有鲜明导向的作文题。

这个要求有点高,但“把青春的绿色铺满征途”恰恰做到了。

旗帜鲜明的导向,体现在每一位参加中考的考生都必须做到“生命力最旺盛”,起码必须进入“生命力最旺盛”这样的情境中去思考和想象、再现和选择。要想写好这篇文章,考生必须首先明白“在生命力最旺盛的日子里,青年人就该像常春藤一样,向着心中的梦想不断攀援”这一点。

旗帜鲜明的导向,也体现在思考的对象必须是“青春”,必须是人生中最旺盛的青年岁月,笔下所写必须是青年人及其所做的事。这其实是对文章选材的基本定位。如果非要写一个依然像青年人一样生命力旺盛的老者,尽管未尝不可,但细细揣摩提示语中的“青年”“青年人”等字样,严格说来是不够妥当的。

旗帜鲜明的导向,还体现在对“青春”的色彩定位上。“青春”必须是“绿色”的,而不能是“红色”“粉红色”的,也不可以是“色彩斑斓”“五彩缤纷”的。“青春”的这条路,也不是一般的、短暂的、轻松的人生之路,至少是远行的路,甚或是艰难的“征途”。在这条又远又长且充满艰险的征途中,必须铺上“绿色”,而且必须“铺满”。如果星星点点、时有时无,都不符合题意。

评卷扫描

1.一些获得高分的作文,小作者往往语言基本功较好,显示出超出同龄人的文化素养。

例如,有一位考生这样起笔:

酬壮志,鹏翼扶摇山水一程华灯千盏升烟雨;

望千帆,跃马擎天繁星漫天风雪一更却高寒。

璀璨盛世,繁华如斯。花开正浓,心怎不念?

人生的征途上,纵然布满断壁残垣,但只要心宽、梦远,青春的绿色便会一路相随。

接下来的正文部分是三年初中学习生活的剪影。最后依然用整饬的语言收束全文,再次显示了与众不同的文学才华:

我仿佛看见前方忽然开辟出一条宽阔的道路,铺满青春的绿色,溢满成功的芬芳。

人生有缘弥可贵,诗酒趁年华,哪敢忧?

岁月无期当自珍,天涯共回首,枉蹉跎!

这样的文章让阅卷教师赞叹不已。而要想写出这样的文字,靠的是平时的阅读,尤其是厚实过硬的积累。

2.相当一部分考生读懂了提示语,并在此基础上展开联想,寻找相似点,对接自己的初中学习生活。

这类文章,考生往往用三个小标题分别对应自己七、八、九年级的学习生活,希望以此给予阅卷教师一定的好感,从而获得较为理想的分数。

例如,有一位考生拟了“葱绿的叶儿,承载了希望”“葱绿的枝蔓,向上爬吧”和“苍劲的枝干,向前冲吧”三个小标题,其中,第二个小标题下的文字是这样的:

紫藤这时已由懵懂的翠色变为浓郁的绿色。这一年,我们八年级。教室里的电风扇哗哗地响着,和着笔下的唰唰声。我们没了七年级时的莽撞,更加有自信地面对未来。我们与面前的难题握手言和,沉浸在智慧的世界被我们用思想的绿划亮、点亮的乐趣之中。累了,就抬头看向窗外。哦,她也变得“安静”了。她不言语,只是默默地伸出手臂,抓住杆子,用力向上攀登,活跃的枝蔓坚持不懈地向上探索。那生机勃勃的绿意顿时给了我们精神。向上爬吧,努力向上吧,那绿的枝蔓啊!

这是比较有代表性的语段。小作者首先描述自己更加自信地面对八年级的学习生活,并能沉浸其中,收获乐趣,然后写窗外紫藤的安静无语、努力向上攀爬,力图对两者的相似之处进行渲染,以求切合题意。综合来看,这篇还是结合得比较好的。在阅卷过程中,我们看到更多的是考生为了找到一定的相似点,费了九牛二虎之力,结果语言晦涩难懂,甚至言不及义。而即便如上面这段文字,也难免存在这样的问题,是“带菌的健康者”。

3.还有一些考生索性按照自己的思路去写一个学习、交友或家庭生活的故事,丝毫不管是否切合题意。

这部分考生基本不顾本次写作的特殊情况,对“青春”“绿色”“铺满”和“征途”等概念不进行思考就动笔写作自己熟悉的生活故事。他们或在开头、结尾处抄一下提示语,或在结尾部分生硬地点一下题,就算是宣告“我审过题了”。还有一种情况是对提示语进行简单扩写,地点换成自己的学校或住所,然后把童年、少年时期的生活往事往里填充,文章就算完成了。这样的文章显然无法得到高分。

迷津指点

如何写好这篇作文呢?

1.把握题目特质,选择适合的写作样式。

这是一道充满青春激情、富有鼓动力量,同时具有强烈导向的中考作文题,同学们如果能写成演讲稿或国旗下讲话,就是比较好的选择,就能显示出写作的智慧。

提示语的文字是从《人民日报》评论员文章《“青春是用来奋斗的”——五四之际致青年》中节录而来的,原本就有非常明确的目的性和针对性,在表达上有强烈的情感性和鼓动性。同学们不妨顺着这一思路,走进如此情境,站在一个青年人的角度发表意见、抒发情感、表达识见。演讲时,同学们要告诉听众青年人为什么敢于做梦,又能够勇往直前;青年人为什么为了梦想能不惧失败,就像常春藤一样,始终向上攀援;青年的人生为什么是绿色的,为什么要把这种绿色一路铺下去……这样去架构,就会比较出彩。

2.弄清命题意图,选择切合的写作素材。

会写作文的人都有这样的经验:无论题目本身多么复杂,或多么繞人,只要弄清楚命题者的意图,就不会写偏,就不会选择不符合题意的写作材料。

这道作文题“把青春的绿色铺满征途”长达10个字,的确比较绕人,即便是高考作文,也很少在题目中出现这么多字,出现这么多概念。但是,这只是表象,同学们不要被吓唬住,只要仔细读一读提示语,一切就都明白了:第一句话是说青年人的最大资本是“敢于梦想、勇于前行”;第二句话则是借常春藤形象地提醒青年人在生命力最旺盛的阶段,必须要把“敢于梦想、勇于前行”这8个字演绎得淋漓尽致。植物中的常春藤、爬山虎尚且能一路攀援、一路绿色,何况我们青年人呢?如此,你就能弄清命题者的真实意图。甚至,你还可以化繁为简,将题目压缩成“青春伴我行”,这样也能写得切题,而不至于随便写一篇诸如自己考试失利后心情沮丧之类的文章。

3.题目中的“绿色”和“铺满”都是承比喻而来,写作时不必拘泥。

老师在考试结束后,曾询问部分考生“写得如何”,大多数考生都比较纠结,因为他们实在不理解青春为什么一定要是“绿色”的,又一定要“铺满”。对于九年级学生而言,一旦陷入这样的理性追问之中,即便不是在考场这样紧张的环境下,也会比较痛苦。

其实,对于中考写作,同学们真的没有必要这样追问,只要如上文所述,问一问“绿色”“铺满”是从何而来的,一切就都释然了。

老师给大家做了一个简单的表解:

如此,你只要写青年人向着自己的梦想,不管遇到什么艰难险阻,总能一路向前、一路奋斗,用努力、用智慧谱一曲青春之歌,就是非常切题的文章。甚至,你就是写一写同龄人或是自己勤学向上的精彩故事,老师认为也不会被判作跑题,因为,充满仁爱之心的命题者早已把你们这些初中的孩子看作青年人了。

猜你喜欢

征途常春藤青年人
常春藤妈妈和她的孩子
“征途”等十二则
掉发变胖失眠,现代青年人早衰现状
材料作文“做一个Nice 青年”导写
常春藤
把握好生命的每一分钟
等来一场雨
大师摇头的玄机(外一篇)
一株常春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