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职业倦怠”的源头与出路解析

2018-06-05王永保

今日教育 2018年4期
关键词:陈老师职业倦怠职称

王永保

倦怠是正常人的正常表现,在教师的从教生涯中,由于种种原因,会与“倦怠期”不期而遇。当一名教师处于“职业倦怠期”时,其主要表现是:没有目标、没有动力,对什么都没兴趣,以刻板的机械程序对待教育教学,只盼早一点迎来退休那一天。如果教师不能平稳度过“倦怠期”,会严重影响教师个体的生活质量及学校教育质量。因而,预防教师职业倦怠,引导教师从倦怠中尽快走出来,是教育面对的重要课题。

源头:哪类教师容易陷入“职业倦怠”

什么样的教师容易产生职业倦怠呢?笔者从长期观察中归纳如下:

临近退休的教师

调查显示,距离退休还有5~8年的教师最容易产生倦怠心理,这些教师大多从教25年以上,在年龄上属于学校的“老字辈”。老教师的职业倦怠又有两种类型,一种是本人热爱教育事业,很想珍惜最后几年的时光,扎扎实实想做点事,但又担心这么大年龄再这么认真工作会引发别人的议论。为了顾及他人的看法,让自己被动处于“职业倦怠期”。还有一种类型,有些教师在平平淡淡中工作了二三十年,没有什么追求,也没有取得让自己满意的成绩。临近退休,在心理上便感到倦怠了。

高职称教师

有些教师将晋升职称作为自己的人生目标。在晋升职称前,他们勤于思考、勇于探索、刻苦钻研、成绩突出;达到晋升目标以后,一切努力就此止步。有些高职称教师主动要求到教辅岗位或后勤岗位“休息”,有些高职称教师不参加学校考勤,不愿意参加学校会议及集体活动,甚至有些时候,他们传递给中青年教师的是负能量。

抗压能力弱的教师

今天的教师都要面对来自学校、学生、家长、社会、家人及自身的多方期待与压力。有些教师抗压能力较弱,当他们处理不好事业、生活中的压力时,就无法积极投入工作中。他们先是做一天和尚撞一天鐘,在消极的生活状态下,慢慢开始厌倦教师职业,产生职业倦怠心理。

职业能力较弱的教师

并不是每个受过师范教育的人都适合从事教师这一职业。有些教师不具备从事教师的“天赋”,语言表达能力弱,有知识但讲不出来;有些教师一辈子没能把字练好,因害怕写字而不想上课,甚至害怕上课;有些教师不喜欢和孩子在一起,听到孩子叽叽喳喳的声音,心里就发毛。

缺少长远职业追求的教师

有些教师课上得好,和学生关系也好,深受学生和家长喜欢。他们凭借自己的教育智慧,送走了一批又一批优秀的学生,可谓桃李满天下。部分有着较高社会赞誉的教师,收获着学生的成长,收获着学校给予的荣誉,但由于缺乏长远的职业追求,尽管获得的荣誉较多,但到了45岁以后,总感到自己好像缺少点什么,随着年龄的逐渐增长,这种感觉越发浓厚的时候,倦怠心理也会随之产生。

处理不好人际关系的教师

有些教师与校长关系紧张,因而不愿意在这所学校工作;有些教师与同事合作困难,工作开展不顺利;有些教师处理不好与学生之间的关系,每天硬着头皮去上课;有些教师无法与家长有效沟通,由于家校合作困难导致教学工作受阻。教师的一切教育教学工作都发生在与他人的互动中,处理不好人际关系就容易产生职业倦怠。

出路:用“人文关怀”助力教师走出“职业倦怠”

职业倦怠主要表现在教师对待教育教学工作时的情绪上。如何让教师的情绪在波峰与波谷之间有效调整、平稳度过倦怠期,需要学校及社会加强对教师的人文关怀,认真了解每位教师的特长,并进行有针对性地支持与引导,让他们在倦怠期里不再倦怠。

利用“青蓝工程”让老教师发挥余热

老教师工作了几十年,有着丰富的教学经验,不让他们跟中青年教师承担同样的课时工作量,体现的是学校对老教师的关爱。如果将对老教师的关心仅仅定位在少上课或不上课上,是对老教师这一重要人力资源的浪费。从尊重人才角度考虑,应加强“青蓝工程”建设,让老教师承担起培养中青年教师的任务,让他们发挥余热,感受薪火相传的神圣。

例如,我校为老教师吴维煊教授成立“吴维煊数学科研基地工作室”,该工作室自2012年成立以来,以培养中青年教师、提高教学质量为目的。在吴教授的带领下,有2名教师获省优课评比一等奖,3名教师成为市级骨干教师;完成省级课题研究3项,开展省级教学成果观摩2项,参加全国教学成果观摩推广1项。2017年,工作室教学成果《数学科研基地建设对教学质量提升的促进作用》获江苏省教学成果一等奖。吴教授在培养中青年教师的过程中,也收获着自我成功的喜悦,2016年被江苏省人民政府授予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称号,2017年被评为江苏省最美职教教师。

引领高职称教师从事教育智库研究

智库是政策研究的组织形式,教育智库是促进教育决策科学化、民主化的重要支撑,是教育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迫切需要。对于大多数工作在教学一线的高职称教师,他们不一定能在学术研究上有新的建树,但他们长期工作在教学一线,能发现教育中存在的问题,能诊断出问题的症结,能找到解决问题的对策,他们敏锐的问题意识是教育智库研究重要的资源。为高职称教师的发展引路子、搭台子、压担子,让他们最大幅度地提升自我、改善实践、引领他人,将他们的才能化为学校发展的优势资源。

例如,很多学校都成立了由高职称教师组成的教育督导室,在查找、发现教育问题的同时,探求解决问题的对策,为学校教育决策提供智库资源。

包容那些“不合作”的教师

“不合作”的教师很容易产生倦怠心理。个别教师的“不合作”包含着对学校工作的不满意,是“有意为之”;但很多教师的“不合作”并非是有意的对抗,而是人际关系协调能力薄弱。学校各层面应在包容的前提下帮助这些教师提高关系协调能力。

例如,大多数学校都用指纹(或脸谱)考勤机对教师进行上下班考勤,某校的指纹考勤机在一个多月时间里两次被人为损坏,教师们对此议论纷纷,校领导为此很是恼火。有一天,陈老师在用小刀划考勤机时,被校长撞个正着。校长和陈老师相互对视一下,没说一句话就各自走开了。回到办公室,校长给陈老师发了一条短信,开门见山地问陈老师是不是第一次破坏考勤机,陈老师当即回复了短信,告知校长不是,而且很诚恳地承认前面两次都与他有关。校长在脑海里梳理着陈老师的点点滴滴,一个有十几年教龄的中年教师,为什么对学校的工作制度持偏激的抵制态度呢?这种行为有违学校纪律,但校长决定把这件事冷处理,不声张。

让教师有“多元发展空间”

教师发展通道单一,容易让部分教师产生职业倦怠。学校管理者要认真观察教师的特长,让他们有多元的发展空间。对于驾驭课堂能力较强的教师,应支持他们参加各类教学研讨活动和各类教学比赛,将他们良好的教学方法传递给更多的人;對于有较强理论研究能力的教师,应创造机会让这部分教师与大学和科研院所合作,助力他们成为学者型教师、专家型教师;对于动手能力较强的教师,应为他们提供资金支持,满足他们实验操作的需要;对于社会影响力较高的教师,应为他们搭建平台,让他们有更多的机会服务社会。

还以那位破坏考勤机的陈老师为例,校长没有将陈老师破坏考勤机的事公布于众,而是认真观察和了解陈老师在校内外的工作与生活,得知陈老师读过很多书,是社区“儿童读书会”社会公益活动的倡导者、组织者,在社区有着良好的口碑。校长决定,减少陈老师的部分课务,让陈老师每周举行一次针对不同年级学生的读书沙龙。校内“读书沙龙”,校外“儿童读书会”,陈老师在两个不同的教育场域中,将少年儿童的读书活动一步步引向深入。经他指导的儿童,不仅阅读了大量的图书,而且学会了阅读后进行思考。在“读”与“思”中一步步前行,很多儿童在少儿读书活动中获奖,陈老师也获得了“优秀读书辅导员”的市级表彰。

关注教师的兴趣爱好

部分教师除了在学校上课及回家做家务,几乎什么兴趣爱好都没有。教师没有兴趣爱好不仅会影响个人的生活质量,也容易产生倦怠心理。学校应创造条件,用多种方式让教师发现、培养、施展其教学之外的才华,丰富教师的个人生活,丰富学校的文化生活。学校对教师兴趣爱好的关注,也不能仅仅停留在文娱、娱乐生活上,应以宽广的视野,培养与发展教师的特质。

仍然以那位破坏考勤机的陈老师为例。阅读是陈老师的兴趣爱好,有阅读兴趣的人需要时间的支持。陈老师破坏考勤机这一做法是错误的,但并非有意和学校制度对着干,有很大的可能是因为一天几次考勤,破坏了他时间的完整性。校长包容了他的错误,利用他喜欢阅读、喜欢指导学生阅读这一兴趣,让他和他的学生们有了更好的发展。

让处于“倦怠期”的教师不再倦怠,不仅能提升教师个体的幸福感和获得感,也能提高学校的文化品味和教学质量。预防教师职业倦怠,让倦怠的教师平稳度过倦怠期,是提升教师生活质量的需要,也是学校教育有效实施的需要,更是教育发展的需要。

作者单位:江苏省宿迁经贸高等职业技术学校

猜你喜欢

陈老师职业倦怠职称
职业倦怠,别“倦怠”了家
小陈老师来上课
我们的“开心果”
把人物写得生动活泼吧
“认字”大师
申请科研项目,不应以职称论高下
扩展阅读之职业倦怠
精神科医护人员职业倦怠相关分析
职称
职称评审实现了“两大转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