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元青花莲塘鸳鸯纹玉壶春瓷瓶赏析

2018-06-01刘德刚夏晨光

文物鉴定与鉴赏 2018年8期
关键词:莲瓣莲塘玉壶

刘德刚 夏晨光

(阜新市博物馆,辽宁 阜新 123000)

1 元代青花瓷器及其特征

元代是中国陶瓷发展史上一个重要时期。磁州窑、钧窑、龙泉窑、景德镇窑的瓷器生产十分兴旺,景德镇出产的青白瓷远销海内外,成为中国瓷都。元至元十九年(1278)在景德镇设置“浮梁瓷局”,督造官窑瓷器。《元史·百官志》记载,浮梁瓷局属匠作院,“秩正九品,至元十九年立,掌烧造瓷器,并漆造马尾棕、藤笠帽等事”[1]。元朝廷的重视极大促进了景德镇窑制瓷工艺的进步,创烧出一些新品种,如卵白釉瓷、青花瓷、釉里红瓷器,尤以青花瓷器影响最为深远,“元代景德镇白地蓝花的青花瓷烧制成熟后……从14世纪20—30年代到15世纪前期,大约仅仅经过70年,景德镇的青花瓷器就占据了中国瓷器生产的主流。”[2]

“青花瓷是指一种在瓷胎上用钴料做色,然后施透明釉,以1300度左右高温一次烧成的釉下彩瓷器。釉下钴料在高温烧成后,呈现出蓝色,习惯上称为‘青花’。”[3]简单的说,青花瓷属高温釉下彩瓷,最常见的青花瓷是白地蓝花瓷器。

唐代是青花瓷的滥觞期。20世纪70年代,扬州唐城的考古发掘中就发现了青花瓷片。2002年,河南省文物考古所在对巩义县黄冶唐三彩窑址的考古发掘中发现了白釉点、划蓝彩的釉下彩瓷。复旦大学高能物理所利用无损质子激光X荧光技术进行化学检测,结果表明扬州唐城出土的标本正是来自巩义黄冶窑,且所用青料均为进口钴料。这表明唐青花与唐三彩一脉相承,密不可分。唐青花出现后,未经大量烧造即走向衰落。

目前,面世的宋青花属凤毛鳞角,仅浙江宋塔和重庆巫县一处墓葬中出土过。经科学检测,宋青花所用青料来自浙江本地,与唐三彩无直接关系。

元青花数量稀少,且古代文献中也少有提及,因而一直未受到足够重视,直到20世纪50年代元青花的研究才真正开始,学界将英国大维德基金会收藏的至正十一年铭龙纹象耳瓶作为至正元青花的标准器。随着对传世元青花瓷器、新鲜考古资料的对比研究和科学检测,元青花的研究进入新阶段,成果丰硕。学界认为成熟的元青花必须具备三要素,“洁白的瓷胎和纯净的透明釉;运用钴料产生蓝色的图案花纹;熟练掌握釉下彩绘的工艺技术”[4]。元青花的瓷胎使用瓷石与麻仓土二元配方法。麻仓土是辅料,加入麻仓土可以使瓷胎更加耐高温并且胎色更加洁白,这是景德窑的独创。元代孔齐著《至正直记》载:“饶州御土,其色如粉垩,每岁差官监器皿以贡,谓之御土窑,烧罢即封土不敢私也。”“饶州”是景德镇在宋元时的旧称,“御土,色如粉垩”正是麻仓土的特性。孔齐为元人,所记录内容可信度较高。由此可以推断,使用二元配方的元青花除作为高档外销瓷以外至少应有一部分为官窑器。研究表明,元青花的釉料分为三种:第一种是影青釉,元青花的影青釉与普通青白瓷器的影青釉的区别是釉色更淡,釉面微泛青灰,釉面不光滑,这种元青花多为元代中早期的延祐时期生产;第二种是高温透明釉,釉面微泛鸭蛋青色,釉质光洁滋润,这种透明釉出现得较晚,至正时期的元青花多施这种釉;第三种是卵白釉,釉层浮浊,多用于小器上,元末时使用。元青花的钴料有国产青料和进口苏麻离青料之分。国产青料高锰、高铝,发色青灰或蓝灰,积料处现蓝褐色斑点,延祐型元青花多使用这种青料。苏麻离青料为波斯进口,低锰、高铁,青花发色青翠浓艳,局部常会出现铁锈斑,即所谓“锡光”,至正型元青花多使用苏麻离青料,至正型元青花也被称为成熟(或典型)元青花。元青花的彩绘技术主要指装饰工艺。元青花中的至正型构图满密,层次丰富,以主题纹饰和辅助纹饰密切结合,构成一体。盘、罐类瓷器纹饰一般不超过5层,梅瓶、玉壶春瓶最多可施8层纹饰,有主宾协调、繁而不乱的特点。元青花的主题图案纹饰主要有鱼藻图、人物故事图和莲池水禽图,辅助纹饰有缠枝花卉、仰覆莲花纹、水波纹、火焰纹、回纹、钱文等。另外,元青花的成型工艺也很有特点,小器多人工一次拉坯成型,大器多采用分断制作,湿胎接法成型。因而,在大器颈、底的内部常能摸到接痕。元青花器物足部特征明显,足墙多数较矮,内外留斜削痕,足底多见鸡心底,这是麻仓土在烧制过程中形成的。

2 元青花莲塘鸳鸯纹玉壶春瓷瓶自然状况

元青花莲塘鸳鸯纹玉壶春瓷瓶,辽宁省阜新市博物馆珍藏。此瓶口部残损,然器型挺拔,纹饰繁缛,青花色泽浓郁,不失为一件难得的元青花珍品,极具研究价值。

元青花莲塘鸳鸯纹玉壶春瓷瓶残高26厘米,腹径14.5厘米,底径8.4厘米,重811克。此瓶束颈,鼓腹,圈足,器身满施透明釉,胎质细腻白中闪灰,釉微闪鸭蛋色青,青花发色浓郁青翠,局部现铁锈斑痕。瓶身由上而下共施有八层纹饰,分别是蕉叶纹、回纹、覆莲纹、卷草纹、莲塘鸳鸯纹、卷草纹、仰莲纹、变体回纹。现存最上面一层纹饰为蕉叶纹,由数个独立的蕉叶组成,蕉叶狭长,以斜线画出叶片纹理。第二层为回纹带,回纹不甚方正,内部线条简化为折线,用笔较为随意。第三层为覆莲纹,莲瓣形状似梯形,线条粗且直,莲瓣尖略微凸起,每个莲瓣内都绘有升腾的火焰纹,莲瓣之间多留有空隙,个别有借用边线现象。第四层为卷草纹带,弯曲的细线象征植物的茎及叶,一正一反相接,横向延伸,勾连缠绕。第五层纹饰为莲塘鸳鸯图,绘于器物腹部,为主题纹饰,以直线勾出图案边框。四只鸳鸯浮于水面,或昂首向前,或扭颈后顾,周围水波荡漾,莲花、莲叶围绕,构图满密,意趣横生。第六层纹饰为卷草纹,与第四层画法相同。第七层为仰莲纹,莲瓣上大下小,肥大饱满,莲瓣边线较粗,莲瓣尖略突起,莲瓣内部以细线勾勒,形状酷似一倒置的树叶。第八层也就是最下一层纹饰绘于足墙外,为一周变体的回纹带,回纹较宽,线条倾斜,下笔随意。

3 元青花莲塘鸳鸯纹玉壶春瓷瓶胎、釉以及青花特点

元青花莲塘鸳鸯纹玉壶春瓷瓶器型较为规整,器壁较厚,抚摸颈部内侧接痕较为明显,圈足不甚规整,足墙外撇,足部削刀痕迹明显,底足平坦亦施釉。颈部残损处露胎,胎质坚硬,胎色洁白略显灰。器身内外均施釉,釉质莹润光亮,细看釉色呈淡淡的鸭蛋青色,无流釉、缩釉现象。圈足底部本无釉,现存米色釉与器物本体格格不入,应为后世所施。此瓶青花发色较为浓郁,青翠中略显灰,腹部纹饰中大量出现铁锈斑痕,局部有棕眼。从胎、釉、青色发色等特征看釉料属高温透明釉无疑,青料也可断定为苏麻离青料,因而可以肯定此瓶系至正型元青花瓷器无疑。

图1 正视图(一)

图2 正视图 (二)

图3 正视图 (三)

图4 正视图 (四)

图5 局部铁锈斑

图6 俯视图

图7 底部图

4 元青花莲塘鸳鸯纹玉壶春瓷瓶纹饰特点与绘画风格

此瓶纹饰繁密,自上而下八层彩绘,如此繁密的纹饰在元青花中是不多见的。蕉叶纹出现于宋代,多饰于罐、瓶、尊等器物的颈部或胫部。此瓶颈部所绘蕉叶纹长大,弧线绘出轮廓,斜线绘出叶脉和叶片纹理。回纹分别施于颈部和足墙外,颈部回纹不甚方正,内部线条简化为折线。足墙外空间狭小,所绘回纹只个别清晰,余则以斜线代替,颇显潦草。卷草纹最早出现于汉代,此瓶中卷草纹由细线勾勒,长线象征植物的茎,短线象征叶片,一反一正,横向排列。莲纹出现较早,是一款重要的传统纹饰。此瓶莲纹肥硕,线条硬且直,显得粗犷,莲瓣大都以独立的个体存在,彼此间都留有空隙,且莲瓣内分别绘有火纹、树叶纹,这些都是元青花莲纹最重要的特征。此瓶的主题纹饰是莲塘鸳鸯图,也是元青花中出现较多的一款图案。此图中莲纹较为满密,莲茎纤细,莲叶如伞盖,四只鸳鸯大体处于等距位置,营造出一种开光构图的效果。

此瓶纹饰的绘制技法是融工笔与写意于一体。辅助纹饰如卷草纹绘制较为工整、细密,呈现出工笔画的特点。主题纹饰则完全是一幅文人花鸟画的风格:莲叶、莲花先以双勾法以细笔勾勒出轮廓,再以平涂法施上青料,平涂法展现的青色浓淡基本一致;也有使用类似分染技法,如鸳鸯身体部分和莲花,墨分五色完全表现出写意画的艺术效果,极具艺术感染力。另外,在绘图中还运用了没骨技法,一笔点画出草叶、水波纹,气韵连贯,一气呵成。这样的技法显然非普通工匠所具备,应为瓷画大师所做。

元青花莲塘鸳鸯纹玉壶春瓷瓶属至正型青花瓷器精品之作,它展现出元青花独特的工艺特色和绘画技法,也反映出元代社会包括当时国际市场特有的审美情趣和需求,表现出元青花独特的艺术魅力,弥足珍贵。因元青花莲塘鸳鸯纹玉壶春瓷瓶时代特征明显,本人仅凭传统方法对其做了简要阐述,并未进行科学检测,观点未必准确。另外,元青花的研究方兴未艾,很多问题还没解决,疏漏之处望请方家指正。■

[1][2][3]冯先铭.中国陶瓷[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4.

[4]叶喆民.中国陶瓷史[M].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店,2006.

猜你喜欢

莲瓣莲塘玉壶
莲瓣纹:我国古代瓷器主要装饰纹样
误西风
石维文
张勇
论紫砂壶“莲瓣”的造型艺术
湖南省优秀教师“三笔”书法比赛参赛作品展示(六)
王光先国画作品
南北朝瓷器上的莲花纹饰
玉壶
2014年春拍王氏传世名瓷保真专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