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提高高等教育事业统计数据质量及价值的路径

2018-05-31李文文

大学教育 2018年4期
关键词:质量

李文文

[摘 要]教育统计是人们了解教育、认识教育、管理教育的重要渠道。它用数字让我们认识教育的组成和需要;用科学的统计指标体系对高校的办学条件进行客观评估。通过它进行纵横比较,高校可以更好地进行管理。针对目前高校教育统计的问题,找出提升教育统计质量和价值的路径,对高等教育管理具有现实意义。

[关键词]教育统计;质量;路径

[中图分类号] G6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5-3437(2018)04-0041-03

统计是认识现象的重要工具,教育统计是人们了解教育、认识教育、管理教育的重要渠道。1986年,原国家教委出台了《教育统计工作暂行规定》,对教育统计的意义、基本任务,教育统计调查、分析、资料管理以及组织做出了详细的规定。从这以后,每年各高校都要对所开设專业、招生数量、师资情况、学生管理、资产、基建、设备、图书资料等方面进行一次全面的综合统计,被称为高等教育基层事业统计(以下简称高等教育统计)。三十年来,教育统计不仅用科学的统计指标体系对高校的办学条件进行客观评估,而且成为各高校了解自己、找出差距、进行横向纵向比较的重要依据。因此,改善统计工作中的问题,提高统计数据质量及应用价值是一项重要且必要的工作。

一、高校教育统计的现状

各高校教育统计的主要任务是:每学年初,完成省级主管部门下发的高等教育事业基层统计报表(以下简称“高基报表”),主管部门审核报表并反馈给各校“事业发展简况表”,根据上级反馈表格撰写统计分析报告。高基报表是一份综合性报表,透过它能看到学校办学的大致情况,对比教育部颁发的《普通高等学校基本办学条件指标(试行)》,能知道学校办学条件是否合格。

统计工作全过程可分为统计设计、搜集资料、整理资料和分析资料四个步骤,它们相互联系,缺一不可。各高校教育统计主要进行的是后三个步骤,即搜集、整理和分析。统计过程中容易出现以下问题。

(一)填报前数据的口径统一性不够

加强数据统计口径的统一,是对统计设计部门及行政主管部门提出的建议。高校的统计工作中,除高等教育统计外,还有不同级别的教育行政部门、同一教育行政部门的不同职能处室组织的众多专项统计(见表1)。这些专项统计报表是各主管条口根据需要独立设计的,在内容上有一定的重复,但在口径上存有差异。这一现象加大了基层搜集资料阶段的工作量,极易造成数据提供者思路的不清,直接影响到统计数据的质量。

(二)填报中数据的真实性还有待加强

准确性是统计数据质量在统计信息客观真实性方面的体现,是对参与统计程序的人员提出的要求。教育部为保证高等教育质量,制订了一系列办学指标及监测指标,例如“生均教学行政用房”“生均仪器设备”“生均图书”等,通过高基报表的统计数据就能测算出学校办学条件是否达标。为满足自身利益,保证办学条件统计台面合格,虚报、瞒报、篡改统计数据的概率加大,这直接影响数据的真实性。还有些高校对统计工作的重要性认识不够,把统计工作看成是应付差事,填报人员随意多变,结果因为人员专业性不强、数出多门、缺乏逻辑等原因,影响数据的真实性。

(三)填报后数据的应用性有待加强

数据应用是在数据分析的基础上进行的,分析数据是整个统计工作的最后一步,目的是在一大批看似杂乱无章的数据中集中、萃取和提炼出有价值的信息,以找出所研究对象的内在规律。很多高校认为,教育统计就是完成高基报表,数据的作用就是了解学校现状,这尚处于数据应用的初级阶段。实际上,参考数据分析所得到的规律来制订学校规划、进行专业设置与调整、发现学校管理问题才是对数据的高层次应用。

二、高校教育统计的质量提升路径

(一)数据外部层面的两个“建立”

统计数据的外部层面,是指影响或可能影响数据质量的客观因素。在高等教育统计中,搜集整理资料的方法、学校的相关政策、校领导对统计工作的重视程度,都是影响数据质量的客观因素。

1.建立大数据平台

高等教育统计作为综合统计,其与其他专项统计之间存在大量的内容交叉。由综合统计部门按学年搜集各部门分项数据,并将其整合为综合数据,再将综合数据反馈给各部门,可形成大数据平台。大数据平台的运转可避免重复统计,减少工作量,因统计口径一致也使数据的质量得以提高。但在大数据平台的运转过程中,特别要注意数据定时搜集,系统定时更新,这样才能从源头把握新鲜数据,保证统计的准确度。

2.建立数据多向监督机制

在南京航空航天大学发展规划处针对教育统计进行的一份调查中显示[1],约70%的高校领导对于统计工作仅限于口头重视,55%的高校领导曾经直接或者间接地表示过高校统计工作的职责没有得到完全发挥。缺乏领导监管和引导,会让统计与管理脱节,使数据分析没有针对性,从而丧失其应有的价值和意义。该调查还显示,80%以上的高校在校办或发展规划部门设立了综合统计岗位,但对于统计岗的职责却少有明确,此岗任务大多只是完成上级报表。缺乏监管会降低统计数据的质量、影响数据的价值。学校管理部门应建立对统计工作的监管制度,明确综合统计岗位的职责和管理办法,实行相应的考核政策。除了管理层面的监管制度外,学校还可以建立综合统计数据公报制度,按学年向教职工公布学校的办学条件状况,让全体教职工在了解学校现状的同时也对数据进行监管。另一方面,公报制度还可提高统计数据的关注度,增加统计人员的存在感,提高工作的积极性。

(二)数据内部层面的三个“提高”

统计数据是客观存在的,不会主动发生变化,这里说的数据内部层面就是指参与统计过程的人,在高校教育统计的过程中主要包括两类:分项数据搜集者和综合数据整理者。综合数据整理者按照上级部门的要求给分项数据搜集者布置统计工作,搜集分项数据后,运用专业统计软件将整理后的数据报送到上级部门,并撰写统计分析报告。

1.提高综合数据整理者统计业务能力

《统计从业资格认定办法》(国家统计局第10号令)规定,凡从事统计工作的人员,都要通过考试,经申请认定,取得统计从业资格。高校作为独立的教育统计单位,设综合统计岗,该岗人员属于学校综合数据整理者,其个人素养及统计业务能力直接决定了学校统计数据质量的高低,需取得相应资格证书才能满足工作需要。

2.提高分项数据提供者统计口径正确性

统计口径是指统计数据所采用的标准,即进行数据的统计工作所依照的指标体系。高基报表中每项统计内容都有相应说明,数据提供者须严格按照口径说明统计数据。例如,分专业学生数表中的“一年级在校生数”、学生变动情况表格中的“结业”、教职工情况表中的“专任教师”和“行政人员”等,都是易产生分歧的概念,需口径的正确把握才能进行统计。在每次高等教育统计之前,综合数据整理者都应对于指标体系进行解读,使分项数据搜集者把握正确口径,以保证数据的质量。

3.提高统计工作者严谨求真的作风

统计工作是搜集、整理和分析客观事物总体数量方面资料的过程,数据是客观的,但搜集它的人却是有主观意识的人,在工作中稍有主观偏倚都会影响数据质量。所以,不管是分项数据搜集者还是综合数据整理者都应保持严谨求真的作风。一方面,碰到复杂的统计项目,不能敷衍了事,按主观经验编造数据。例如分专业学生数表中“其中女”及在校生分年龄情况表等都是较为细致的数据,不能按男女大致比例和上学时间猜测填写。另一方面,碰到“问题”数据,不能置之不理或推卸责任。例如,在综合整理数据阶段,若在专业教师年龄情况表中发现“29岁以下正高级人数过大”,应提醒分项数据搜集者自查;在资产情况表中,若设备科和财务科提供的“教学、科研仪器设备资产值”数字不一,应寻求数据不同的原因,从而填写最真实的数据。另外,碰到行政干预数据的现象,不能畏首畏尾纵容虚假,必须学会用《统计法》来保持自己严谨求真的态度,明白虚报、瞒报、伪造或是篡改统計数据等均属违法行为。

三、高校教育统计成果的应用价值提升路径

在高校的发展过程中,教育统计与教育管理二者互相联系。通过分专业学生统计,能量化看到市场经济建设的需求点,也为学校进一步的资源分配提供客观依据;通过教职工情况统计,能直观看到人才的组成,披露各层次人才的不足,为进一步优化人才结构提供帮助;通过资产情况和经费使用的统计,能清晰具体地看到学校的基本条件及每年在各方面的投入,是监控办学条件的手段。这种静态的总量统计数据虽然成为教育科学管理和决策的重要依据,却因为其视角单一、狭隘而使它的价值非常有限。扩大教育统计数据信息量和加强数据之间的联系,可使教育统计数据的价值放大。

(一)合理设计统计报表,扩大统计数据信息量

扩大统计数据的信息量,是对教育统计报表设计方即数据外部层面提出的建议。教育部规定的教育统计的内容主要包含综合数据、学生情况、教职工情况、基本办学情况四大类,共34张表(如图1),看似形成了对高校内部管理的全方位审视,但在统计设计上还有一些不足。例如,市场信息和科研转化等方面数据的缺失,造成了高校所处的外部环境与自身发展的关系方面的脱离。当前高校的社会服务功能不断强化,增加市场信息和科研转化方面的统计,能更全面地审视学校的现状,有利于其更好的发展。

(二)灵活分析数据,加强静态数据之间的联系

加强静态数据之间的联系,是对统计数据分析阶段提出的要求。高校教育统计为学年初填制报表,是对该年高校运作中指标总量的统计数据进行采集汇总,这一过程不涉及往年的历史指标,使得统计信息中数据不具有历史延续性。但事物是不断变化发展的,只有经过对各种情况、不同时间段的情况进行对比才能真正发现其内在的联系。在统计的分析阶段,不能只看当年的静态数据,而应对比近年的发展数据;也不能只看某一块专项数据的发展,应结合学校各方面的数据综合分析数据状况。在实际工作中,高校的管理者对动态数据的掌握不够;各专项负责人对自己所管辖的数据虽熟悉,但并不通晓各项数据及之间的关系。因此,统计工作人员应承担起灵活分析数据的责任,让孤独静止的数据变为联动活跃,以更好地为管理者决策服务。图2显示的是江苏省某普通公办高职院校教育统计报表中近三年来的数据对比。通过对数据纵横的对比分析,可清晰地看到学校近年来基本情况的变化,从而为下一步决策提供依据。

(三)加强管理中统计思维的培养

统计学与管理科学的有效整合对很多管理者来说是一个模糊的观念和思想,更多的高校领导是依靠经验或制度来实施管理的。但“统计质量管理之父”休哈特(Walter A. Shewhtar)却认为统计思维和所有的管理工作是互相联系的过程。从近期看,统计数据能改善决策的质量;从长远看,统计思维能帮助管理者成为企业的领袖[6]。计划、实施、检查的循环可以成为统计思维培养的有效方法。通过任务的分解表实施计划,根据实施情况量化打分,最后在此基础上进行总结,这其实就是统计思维在管理中最常见的应用。如统计思维在科学管理中的地位日益层高,或成为制度化,高校教育统计数据的价值也会随之提升。

四、结语

教育统计用科学的统计指标体系对高校的办学条件进行客观评估,是各高校进行横向纵向比较的重要依据。通过数据外部的两个“建立”、内部的三个提高,能提升统计数据的质量;合理设计报表、灵活分析数据、培养统计思维,能提高数据的应用价值。这些措施能有效改善统计工作中的问题,对高等教育管理具有现实意义。

[ 参 考 文 献 ]

[1] 南京航空航天大学发展计划处.从高校内部看教育统计——来自江苏省44所普通本科院校的问题调查[J].中国统计,2012(3):44-46.

[2] 刘土贵.高等教育统计的应用探究[J].科技创新与应用2013(20):278.

[3] 廖振才.总结经验搞好统计从业资格认定工作[J].中国统计,2007(8):7-8.

[4] 白玉兰.地方本科高校统计工作新常态浅议[J].教育教学论坛,2015(30):36-37.

[5] 谢丽春.教育统计主体意识缺失背景下的高校管理工作探讨[J].才智,2014(33):180-182.

[6] 顾桥、万君康、梁东.管理中统计思维的应用及其培养[J].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学报,2012(4):116-118.

[责任编辑:刘凤华]

猜你喜欢

质量
质量守恒定律的应用
二年级下册期末质量检测(一)
一年级下册期末质量检测(一)
有趣的质量单位
网络平台补短板 办学质量稳提升
从“量”入手 提升农村小学生阅读质量
“质量”练习
物理学中谈质量
如何搞好期末复习
睡个好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