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孩子适应性差,怎么办

2018-05-31齐雪梅

大众健康 2018年6期
关键词:适应能力情绪学会

齐雪梅

家长只有从小培养孩子的适应能力,才能算尽职尽责。

当今社会,是一个复杂而充满竞争的社会。一个人要想在社会中立足,要想得到较好的发展,必须“学会生存”“学会共同生活”。学会生存,就是要获得自治处理的能力,只有自己能照顾自己,不依赖别人,才能窃喜得以“生存”。学会共同生活,就是要学会在集体生活中的交往,学会和人友好相处。只有具备社交能力,才能在纷繁的社会中得到发展。而现今的独生子女,在亲人的万般宠爱中成长,他们的独立能力、交往能力、适应能力相对较差。

案例一:

胡小乐最近很烦恼,他家里三代单传,他是家里的宝贝疙瘩。爷爷含饴弄孙,父母呵护有加。整个小学6年,他都过着饭来张口衣来伸手的生活。升初一时,望子成龙的家长投巨资把他送进了当地很有声望的外国语学校,学校实行寄宿制,每周接送一次。这下,胡小乐傻眼了,饭要自己打,袜子要自己洗。他一下子成了没人管的孩子,感到十分不适应。可他父母觉得孩子已经长大,应该能像其他孩子一样在学习和生活上完全由自己负起责任来。他们对胡小乐的要求突然变得严格起来,还提出了明确的学习目标——考试成绩必须是班里的前五名。小乐失落极了,一时不知如何是好。

案例二:

中国著名教育期刊《班主任》杂志曾报道过这样一个案例:黄愉是小学一年级的新生,在家中是爸爸妈妈的“掌上明珠”,父母对他非常宠爱,极少批评他。可是,黄愉的父母发现,他自上小学以后,话变得越来越少,而且吃东西也不如以前。从前那个活泼、调皮的孩子像完全变了个人似的,有时无故乱发脾气,有时早上起来,就嘟嚷着不愿去学校。父亲有些担心,就去学校向老师了解情况。老师也说不出为什么,只是觉得他比较内向,不太爱说话,与同学们的交往也较少;一天到晚耷拉着脑袋,无精打采,上课时注意力不集中,也不爱回答问题。父亲问他为什么不积极发言,他说怕回答不正确,挨老师批评。

这两个孩子表现出一个共同的问题,那就是适应性差。

孩子适应性差,不愿接触新环境这种情况,一般在一年级及转校的小学生身上较为多见。产生适应不良的主要原因有以下几方面:

情感上对父母过分依赖。现在的小学生多是独生子女,父母在家里对他们过多溺爱和娇惯,形成了他们对父母强烈的依恋。当他们离开父母进入小学时,面对陌生的环境,就会产生心理紧张和不安,想在老师那儿寻求依赖。而老师不像父母那样围着自己一人转,而是要照顾所有的学生。所以,他们就想逃避这种陌生的环境,回到从前快乐的时光,躲在父母的保护下,便产生不愿意去学校的情绪。

心理承受力较差。有些小学生,在家里父母事事顺着他们,很少挨批评,养成了听不进批评的毛病,这样就造成了他们的心理承受力差。而在學校的学习和活动过程中,老师会时常对学生的行为进行评价,或者表扬或者批评。由于他们心理承受力差,受到老师的批评,没有勇气去面对,就采取逃避的态度。上文中的黄愉就是这样,在家中听惯了表扬,到了学校,因回答问题不正确而受到老师的批评,心里很不舒服。想要避免产生这种不舒服的感觉,就不愿在课堂上主动回答老师的提问,或者干脆不愿去学校。

对学校人际环境的不适应。小学生的人际关系与幼儿园相比有了较大的变化,同学之间关系的处理要比幼儿园时复杂得多。有的小学生由于人际交往能力较低,和同学们的交往不是很融洽,再加上得不到老师更多的关注,所以导致对新环境适应困难。

前不久有报道说,一名独生子高材生接到出国深造的通知后,考虑再三,终不敢前往。只因他的母亲不能随其同去,而他无法独立照顾自己。这个高材生的不适应社会,不仅仅要引起他家人的反省,更要引起作为教育者的老师的反省,因为这其中也有教育者不可推卸的责任。

要培养孩子的适应能力,可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一要多带孩子接触新环境。

有的孩子到了陌生环境中会不知所错,无法很快融入。对于这样的孩子,父母要经常带他们去新环境中,让孩子去发现新鲜有趣的事物,从而增加孩子适应环境的能力。父母要让孩子多结交新环境中的朋友,让孩子通过与朋友的友好相处,提高自己适应环境的能力。父母可以先让孩子在熟悉的环境里接触更多的人,等孩子可以顺利地和他人交往时,再带孩子走出家门。当孩子进入新环境感到不适应的时候,父母最好用握住孩子的手、摸孩子的头等方式鼓励孩子,使他们在充满安全感的状态下适应环境。当孩子在新环境中结识新朋友时,父母要适当地鼓励和表扬,让孩子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

二要注意锻炼孩子心理适应能力。

孩子只有具备了良好的心理适应能力,才能更好地适应社会环境,对自己所处的环境做出积极的反应。很多孩子看到自己喜欢的人,就会很快打成一片,但是对于自己不喜欢的人,就拒绝和他交往;还有的孩子,面对新的环境时会产生胆怯、不知如何是好的情绪,这都是孩子心理适应能力不强的体现。心理适应能力是孩子的心理品质问题,反映孩子面对新环境时的思想,情绪、行为的控制能力。父母要尽可能多地创造机会,让孩子自己去克服心理问题,理解大多数人的想法和做法。当然,这并不是要求孩子放弃个性,而是懂得与人相处之道。父母还要身体力行地传授对人宽容的豁达心态,这样也会帮助孩子更好地与人相处。

三要有意地与孩子适当分离。

孩子一旦离开父母,就容易产生焦虑情绪,甚至哭闹,这说明孩子对于没有父母的环境心存不安,他们不想在新环境中独自生活。缺乏安全感的孩子,一旦父母离开自己的视线就会茫然,这种心理对孩子的发展很不利。所以,父母要树立和孩子适当分离的意识,适当地从孩子的视线中“消失”一会儿。在日常生活中,父母可以在附近进行观察,在孩子需要帮助时,给予适当的指导,但不要干扰他们的活动。有时甚至可以短暂离开,但要清楚地告诉孩子,妈妈离开一下,一会儿就回来。这样可以让孩子觉得自己是安全的,从心理上接受和父母的分离。

四是要培养孩子与人交往的技能,但不要过分干预孩子之间的交往。

孩子喜欢与他人,尤其是同伴交往,但假如他不掌握交往的技能,就不会得到同伴的认同甚至受到冷落或孤立,这会为孩子社会性的顺利发展带来阻碍。家长应告诉孩子,与人交往时要谦让、友好、协商、分享,若孩子这方面做得很差,家长可以提供一定的情景,加强对孩子的训练。有时,孩子为了得到他人的接纳,可能会表现出迁就他人的行为,家长为此很不高兴,觉得孩子受委屈、受欺负了,有的家长甚至出面干涉或阻止他们继续交往。如果发现确实是因为孩子本身的性格特点所致,家长应注意教育孩子,在他每次与小朋友交往中,家长仔细观察,等到小朋友离开后,再帮助孩子进行分析,指出他哪儿做得不对,哪儿做得对。

五是要注意引导孩子学会自我调控不良情绪。

孩子的情绪会决定孩子的性格及做事的态度,还会决定孩子的人际交往关系是否和谐、人格是否完善。父母要给予情绪不好的孩子适度的关怀和理解,教孩子学会调节情绪。

父母要教育孩子客观地看待世界,孩子心胸开阔,情绪就容易稳定。当孩子情绪不好,无法调适自己时,也可以让孩子暂时转移注意力,做自己感兴趣的事情。父母还应该让孩子学会节制自己的情绪,等心情平静下来再处理事情。

(编辑余运西)

猜你喜欢

适应能力情绪学会
雷鸟
学会分享
小情绪
小情绪
小情绪
艺术职业院校表演专业现状及人才培养创新模式探索
沙漠里的精灵
情绪认同
学会分享
学会尊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