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互联网+”时代背景下的古籍保护思考

2018-05-30韩延汝

中文信息 2018年2期
关键词:古籍互联网+数字化

韩延汝

摘 要:受历史及自然原因影响,我国现存的大量古代文化典籍遭受到了嚴重的散佚与毁损。在信息技术飞速发展的今天,本文试图通过古籍保护设施的改善、古籍的普查与收录、古籍的利用等方面,阐释数字化技术在古籍保护中的重要作用。

关键词:古籍 数字化 古籍保护

中图分类号:G2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9082(2018)02-00-01

中国是世界上四大文明古国之一,我们的祖先在华夏大地上创造了光辉灿烂的文化,留下了卷帙浩繁的古代文献典籍。宋代学者朱熹在《四书章句集注》中说,“文,典籍也;献,贤也。”作为传承中华文明的重要载体,典籍的形式多样、数量庞大,除了陶文、甲骨文、金文、简牍、帛书、石经等特殊样式,比重最大的还是纸质的常规古籍。在这里,我们主要讨论的就是以各级公共图书馆等收藏单位所收纸本古籍为主的保护问题。

一、利用数字化技术改进古籍收藏设施

古籍善本是传承中华文明的重要载体,具有十分重要的文献收藏及历史研究价值。然而,现实情况并不容乐观。古籍作为一种不可再生资源,目前正面临着来自各方面的侵蚀与损坏。历史上的政治动荡、兵燹之灾,现代自然环境的恶化、古籍保存设备的落后以及古籍本身不可抗拒的酸化、脆化、絮化等问题,都在考验着当下的古籍保护工作者。目前我国大部分藏书机构都建设有专门的藏书室,根据《图书馆古籍特藏书库基本要求》,藏书室在建筑上必须符合气密性、抗震、保温阻热等标准,其余如室内温湿度、空气净化程度与通风程度、照明和紫外线标准都需要随时进行监测与调整,需要进行科学规范程序化的控制。

按照《基本要求》,特藏书库应放置温湿度监控设备,全年对室内温湿度进行监控,当前技术条件下,对室内温湿度的控制主要依赖于空调。相对于传统空调,数字空调在温度湿度控制、净化空气方面显得更为智能。数字空调采用的是数字处理传感器,可以收集代表真实环境的模拟信号,将这些信号转换为数字信号,以数字方式对信号进行处理,精确地控制压缩机和风机的转速,可使温控精确到0.5℃的范围之内。也就是说,我们将特藏室的温控系统设置在一定范围内,当室内温度稍有变化,传感器就会准确无误地将这种变化传送给压缩机与风机系统,进行调温,使室内温度始终处于一种近似恒温的状态。同样的,利用温度的高低进行空气湿度的调节,实现温度湿度一体化的控制。精确的调温与调湿,防止纸本书籍受潮或者霉变,使古籍置于比较安全的大环境下。

二、利用数字化技术完善古籍的普查与收录系统

利用数字化技术改进古籍收藏设施,为古籍保存提供更为科学、安全的收藏环境,最大程度地降低古籍自然损毁的几率,是对古籍的一种原生性保护。但我们在古籍保护的工作中,往往存在“重藏轻用”的弊端,如何既要使这些文化遗产得到充分的利用,又能妥善保存这些珍贵的不可再生资源,就需要我们必须利用现代科技对古籍进行再生性的保护。

我国古籍大部分存于各级公共图书馆、高校图书馆、博物馆,或者私人藏书楼甚至民间收藏者,数量庞大,版本分散,保存完好程度参差不齐。目前许多藏书机构将这些善本古籍的题名、著者、版本、年代、册数等信息进行了完整而详细的录入。由于地域及收藏机构信息开放程度的限制,也存在着善本重复录入、或者收录信息不一致的情况,鉴于此,我们可以在各图书馆之间建立数字资源共享库,相同的善本进行信息核对、补充,同类但不同版本的善本进行进一步归类,最后汇总入中华古籍综合信息数据库,通过中华古籍保护网提供公共展示。另外,由于战乱及政治动乱,许多善本流落民间,被私人收藏,因而并未出现在公共图书馆的普查名录之内。这里,我们需要建立个人古籍善本信息普查客户端,减少提交程序,先对民间善本进行汇总。之后经专家甄别,有价值的善本可以收入名录。在收录的同时,除了一系列版本信息及缩微图片,我们可以将纸质书籍文本通过扫描、识别转成数字文本,并通过技术手段存入数据库中,这样的古籍数字化当然又比单纯提供数字阅览前进一步。[1]

现代越来越多的大型公共图书馆都拥有自己的馆藏书目数据库,所收大部分为善本和地方古文献,以济南市图书馆为例,本馆网站设有金石拓片鉴赏、济南地方文献书目、古籍珍贵名录等数据库,大部分为涉及山东本省尤其是济南市的古代文献,地域特色十分明显。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发展,以及馆际交流的加深,很多功能相似、地域联系便利或者有从属关系的公共图书馆及科研机构着力于建设联合目录数据库,在这方面国际上的一些做法值得我们借鉴和利用。比如“日本东京大学东洋文化研究所汉籍影像数据库”,这些数据包括收藏在东京大学东洋文化研究所和一些专藏文库中的珍贵宋、元、明、清善本和民国时期抄本,经史子集各类俱全,以小说、戏曲为大宗,具有重要的文学、史学价值。这四千余种来自东洋文化研究所的古籍,均以数字化方式无偿提供给中国国家图书馆。国内收藏的古籍数量庞大,为了研究的精确性,必须尽可能的占有大量资料,但严格的古籍收藏制度、地域隔阂,为研究者增加了难度。馆际之间合作的加深,是我们必须要实践的方向。

三、利用数字化技术拓展古籍的应用价值

在数字化时代的今天,将珍贵古籍数字化是保护和传播传统文化的重要途径。2012年启动的“中华珍贵典籍资源库”目前已初具规模,该项目收集了国家图书馆、首都图书馆以及安徽、浙江、福建等14家古籍收藏、保护单位的古籍资源,并将其数字化。目前该库收集到的古籍数字资源多达15TB,其中绝大多数为国家珍贵古籍。该数据库网站对古籍进行分类,并向读者提供远端服务。比如,古典小说《红楼梦》被设置成了一个单独类目,其各个版本的数字化扫描本都可以在本网站上查询到。这种数字化古籍网站的建设,对促进古籍的普及推广、检索查阅和研究应用,都有重要意义。

技术在进步,数字化古籍的检索应用功能在向着智能化、自动化以及多元化的方向发展。比如,智能化的检索功能可以轻松地实现自动识别同一人物的人名、字、号,也可以实现人物和事件的关联检索等;自动化的统计功能允许读者按照个人的需要,自动统计各种数据;多元化的对比功能包括版本对比、作者对比、数量对比以及类型对比等等。[2]在文学史的研究中,资料的占有与统计分析是研究准确性的关键,利用数字化技术就可以使研究变得更加科学、规范。

时代在进步,技术在发展,传统古籍保护利用已经由过去的“束之高阁”,转变为向大众普及、为群众应用。在应用中体会五千年文明与智慧的魅力,培养大众对于古代文化的认知,才能让古籍保护变为一项全民运动。

参考文献

[1]程结晶,朱逊贤.西南地区图书馆古籍文献保护的现状分析[J].新世纪图书馆,2012(3)

[2]王立清.关于多元古籍数字化主体的探讨[J].图书馆学研究(理论版),2011(7)

猜你喜欢

古籍互联网+数字化
中医古籍“疒”部俗字考辨举隅
家纺业亟待数字化赋能
关于版本学的问答——《古籍善本》修订重版说明
高中数学“一对一”数字化学习实践探索
高中数学“一对一”数字化学习实践探索
关于古籍保护人才培养的若干思考
我是古籍修复师
数字化制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