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武当民间故事中的隐喻思维研究

2018-05-30吴婧

关键词:民间故事隐喻

吴婧

摘要:武当民间故事是研究武当文化的重要载体,其中的隐喻思维反映了特定历史和地理条件下人们的认知体验和思维方式。本文通过对这些民间故事中的隐喻表征进行归类分析,发现道家修仙思想、生产劳动实践和现实生活对当地百姓的认知有重要影响,同时这些隐喻表征,也反映了百姓对现实社会的不满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关键词:武当文化;民间故事;隐喻

一、引言

自Lackoff和Johnson编著的《Metaphors We Live By》问世以来,隐喻的研究不再局限于修辞学,而是拓展到了认知研究领域,它不仅是一种语言现象,更是一种思维方式。人们根据现有认知经验去构建和描述未知事物,通过具体事物部分品质的投射来感知和刻画抽象事物,借助现实世界中的已有秩序来命名新兴事物的秩序。隐喻思维超越了文化族群的范畴,贯穿了人类文明的发展史。正如赵维森所说的那样:

人类的一切实践行为、精神行为、文化成果无不打上隐喻性的烙印。人类正是凭借隐喻这种心理机制,创造了语言、神话、宗教、艺术乃至科学五大文化形态。从这个意义上说,隐喻就是人类文化生成的基因[1]4。

民间故事是民间文学的重要门类之一。它是由劳动人民创作的,以口头叙事的方式,讲述了具有一定地域色彩和时代气息,以虚构内容为主的散文形式的文学作品。民间文学的题材和所有的艺术创作一样,来源于生活,同时又超越生活。故事情節中充满了想象,饱含着劳动人民的美好愿望和对幸福生活的憧憬。其中所蕴含的隐喻现象是我们了解百姓认知和探究其经验起源的重要载体。然而,目前有关民间故事中隐喻现象的相关研究较少。本文旨在从认知语言学的角度,对武当民间故事中的隐喻现象进行归纳分析,探究其认知起源和文学价值,为武当道教文化的研究与传播提供语言学角度的学术参考。

二、武当民间故事

本文以李征康和陶真典搜集整理并收录在《武当民间文学》中的122篇武当民间故事为研究对象,通过对它们进行归纳分析,发现这122篇武当民间故事可以大致分为两类。一类是以明朝为时代背景,以武当山各个地名的由来为线索,以惩恶扬善和因果报应为主旨,围绕农民,员外,道士和神仙展开的,有关伦理道德的故事。书中的民间故事以这一类故事为主,共有102篇。一类是发生在均州(现在的丹江口市)的有关历史人物的奇闻轶事,共有14篇。另外还有6篇是以百姓生活为原型,以惩恶扬善为主旨的民间故事,故事发生的时间和地点均未提及。

武当山是是道教重地.自西汉开始便有众多道士在武当山隐居修道,直至明朝时期,因皇家的推崇和扶植,武当山盛极一时,成为全国最大最壮丽的道教建筑群。杨立志在《武当文化概论》中所说:

明朝朱棣把真武神树立为明皇室的特殊保护神并大加崇奉,因此,武当山作为“北极真武玄天上帝修真得道显化去处”,也就自然受到从朱棣开始的历代皇帝的特别重视和礼遇[2]57。

因此,道教精神在武当民间故事中彰显的淋漓尽致。突出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一是故事大多以神仙救世为题材。这与道教的神仙信仰是密不可分的。杨立志认为道教是一个尊奉造化祖神的多神教,它构建了一个神通广大而瑰丽多彩的神仙世界[2]93。二是,故事大多是以惩恶扬善为主旨的伦理道德故事,充分体现了道教的思想意蕴。道教以度人济物,扬恶抑善为伦理思想,满足了百姓的心理需求。同时它宣扬忠孝伦理,符合皇室政治统治的需要。

文学创作离不开对现实生活的解读。以劳动人民为主要创作者的民间故事是百姓生活的真实写照,是当时的社会大环境的缩影。《武当民间文学》中搜集整理的民间故事大都发生在武当道教鼎盛的明朝时期。因此,武当民间故事其实就是明朝百姓生活的武当版,反映了明朝现实社会的诸多突出问题。一是社会阶层分化严重,矛盾突出。以员外为代表的地主豪绅对以农民为代表的无产阶级野蛮剥削,巧取豪夺,充分反映了明朝中后期,社会矛盾的尖锐。二是社会畸形发展,法制沦陷,正义难以伸张。武当民间故事多以因果报应作为故事的结局。神仙道士是正义的化身,取代了衙门官员,担负着惩恶扬善的使命。这些都反映了明朝社会的腐败,百姓对现实社会失望至极,只能寄希望于所信奉的神仙来伸张正义。

总而言之,道教神仙信仰和明朝社会矛盾是武当民间故事的两个突出特点。

三、隐喻思维的意象表征

认知语言学将隐喻从语言范畴上升到了认知范畴,认为它的产生源于人们的身体体验和生活经验。正如何自然在《认知语用学》中提到的:

我们的祖先是通过认识空间和自己开始认识世界的,因此方位空间和身体部位使我们形成抽象概念的两个主要基础.祖先的思维具有“体认”特征.常把人的身体和经验作为衡量周围世界的标准[3]44。

武当民间故事中的隐喻充分验证了心智体验说的这一观点,其中所涉及的许多隐喻都是围绕着自己的体验认知展开的。根据这些隐喻所涉及的不同范畴,我们把它们的意象表征分为以下三类:空间范畴的意象表征、动植物范畴的意象表征和社会经验范畴的意象表征。

(一)空间范畴的隐喻意象表征

Lakoff提出的形式空间化假设,他基于人类空间的经验总结出了6种动觉意象图式:容器图式、部分一整体图式、连接图式、中心一边缘图式、始源一路径一目的地图式、始源一路径-目的地图式、其他图式(前后、上下、线性序列)[4]283。Lakoff认为这六种意象图式分别描述了不同的内容,其中“部分一整体图式”和“上一下图式”主要是用来理解层级结构[4]283。武当民间故事充分反映了在明朝时期劳动人民心中社会地位的层级结构,主要表现为“上一下图式”所隐喻的“世界观”和社会地位。

在汉语中有这样一种倾向,即“上”通常代表好的事物,“下”通常代表不好的事物。蓝纯通过对真实的现代汉语语料的分析发现:

在现代汉语中,有关“上”的隐喻义可以分为四类,根据其出现的频率高低,排列如下:“处于较好状态”;“数量较大”;“时间较早”和“社会地位较高”。而汉语中的“下”出现频率最高的隐喻义是“处于较差状态”;其次是“时间较迟”;再次是“社会地位较低”和“数量较小”。[5]10

在武当民间故事中,同样存在着类似的隐喻,反映了空间方位在古代入民认识世界的过程中所发挥的重要作用。

“世界观”意象表征。道教崇奉神仙世界,认为在现世世界之上还有一个“仙界”,生活富足,法力无边,无忧无虑。这个存在于天上的美好“仙界”与人们所生活的存在于地上的“凡间”形成了鲜明的对比。人们对神仙世界充满了无限的崇敬和向往,都想得道成仙。

“和我一起的匠人都成了仙,可我還在凡间受罪,叫我咋不难过”——《火山垭与花遇岩》[6]97

“玉帝见你诚心诚意烧香,特要贫道度你成仙。你即刻就可升上天宫,过那寂静清单的好日子了。”——《金花树》[6]90

紫元君非常高兴地说:“徒弟,你到底得道成仙了。”说着便领着真武升上了天空。——《真武修仙》[6]3

在这三则故事中,都提到了升天成仙。其中所蕴含的隐喻义为:“上”为好的状态,而“下”为差的的状态。升仙代表着过上好日子,而在凡间却意味着受苦受难。除了武当民间故事中提到的“升天成仙”之外,把武当山的金殿建在最高的天柱峰上;在敬香抽签时,以“上”、“下”签来命名好运签和坏运签,这些都是“上一下图式”的隐喻意象表征,反映了上为好,下为坏的空间认知态度。

社会地位的意象表征。在道教所崇奉的神仙世界里,神仙们拥有无上的权力,分管着人间的各项事务,如玉皇大帝、雷部诸帅、五岳大帝、土地神和财神等。这些角色实质上是参考现世世界中的统治阶级,并按照现实生活中百姓的的期许设置的。中国古代长期处于农业社会,风调雨顺是农民们的最大心愿,诸位神仙的职责分配充分体现了这一点。与现世世界中的统治阶级不同的是,天上的神仙多做好事,帮助穷苦人民。在搜集的122则武当民间故事中,有关神仙助人的故事多达30多则。

老百姓们说:龙王为民除害,心肠好。——《龙泉观》[6]67

这件事传开了,穷人们都说金华仙子心肠好,便把这岩屋叫作“金华洞”。——《金华洞》[6]98

桃花很可怜韩信的母亲,在九龙洞上给她盖了座八角玲珑的宝塔,让她的阴魂在塔中修炼,以后得道成仙。——《九龙山》[6]92

在上述三个例子中,“上一下图式”的隐喻义是:“上”代表统治阶级,“下”代表被统治阶级。天上的仙界是统治阶级,拥有超凡的力量和高尚的品质,而天下的苍生是被统治阶级,生活穷困而无助。百姓只能寄希望于神仙,来帮助自己走出生存困境。

在武当民间故事中,“上一下图式”的隐喻充分反映了道教“得道成仙”的思想精髓。人们根据自己的身体体验和对周围空间的理解,将世界划分为“上”、“下”二元世界,天下的百姓对天上的神仙世界充满向往,寄希望于神仙的帮助,也反应了当时社会的黑暗,百姓生活的不易。

(二)动、植物范畴的隐喻意象表征

在人类社会发展的过程中,特别是早期的农业社会中,动、植物在人们的生产生活中占据了非常重要地位,是重要的生产生活资料的来源。因此它们在人们的认知经验中留下了深刻的烙印。这一现象反映在语言中,表现为在语言这一符号体系中,有很多关于动、植物的联想和隐喻。

动、植物隐喻是指人们根据自己的情感体验,将它们的某种特征投射到了某种抽象的概念上,比如,品质、信仰等。广泛存在于中西文化中关于动、植物的图腾就是一种典型的隐喻现象。古代氏族根据自身的经验认知,将信念和期许投射到特定的动、植物上,反映了原始部落的自然崇拜。

武当山地处我国的秦巴山区,动植物资源十分丰富。杨立志在《武当文化概论》中提到:

武当山丰富的动植物资源不仅为历代道士栖息生存、采药修炼提供了有利条件,而且为本地的群众提供了丰富的生活资料[2]5。

武当民间故事中有不少关于动、植物的隐喻,其隐喻义可以分为三类:品质、情境和信仰。

品质的意象表征。武当民间故事中有许多关于道德品质的隐喻,它们反映了劳动人民的生活经历。他们根据自己在平时生产实践过程中的经验,把自己对特定动物和植物的认知体验,投射到了特定的道德品质上,使抽象的道德品质有了具体载体的依托,让语言表达和情感流露更加具体和直观。下面的表格是有关品质隐喻表征的归类。

根据其表现形式的不同,以上6个动物隐喻可以分为三类。一类是像“猪”、“狗”这样的隐喻,人们根据自己对动物习性的理解,赋予了它们灵性,让它们具备善良的品格,成为正义的化身。一类是诸如“猫娃”、“牛娃”、“大莲”、“小莲”、“青莲”这样的隐喻,通过以动物和植物的名称来给人物起名的方式,将人们对相关动、植物的认知态度投射到人物的道德品质上,形成隐喻。还有一类是像“蛇”这样的隐喻,带有神话隐喻的色彩。

无论是赋予动物灵性的隐喻,还是用动植物名称来给人物起名的隐喻,都反映了在生产劳动的过程中,动物的生活习性和它们对人类的利用价值,以及植物的特性,让人们产生了相应的情感态度,与道德域发生联系,映射相应的道德品质。猪、狗和牛在农业社会都是非常重要的家畜,具有较高的经济实用价值,且性格较为温顺,因此在武当民间故事中,它们均是隐喻善良、忠厚等正面的品质。与之相反,像猫这种不具备较高的经济实用价值的动物就成立懒惰和贪心的代言人。而“莲”因其清丽素雅的形象,向来与清正廉洁,正直淳朴等品质相联系,构成隐喻。在武当民间故事中,它同样是用来隐喻善良正义的品格。

情境的意象表征。武当民间故事中有不少带有宗教意蕴和神话色彩的故事,如“修炼成仙”、“穷人得宝”之类的故事。通过归纳总结,笔者发现这类情节故事中,常常会出现桂花树和桃花等植物,且在所有的植物种类中,数这两类植物在故事中出现次数最多。下面将分别对它们进行分析。

桂花树的隐喻。在武当民间故事中,桂花树常常与美好的事物相联系,与神仙道法相关。

“桂花树一死,武当山突然刮起了大风,下起了瓢泼大雨,海浪掀起来比山头还高”——《转猪岩》[6]69

“这闺女因出生在桂花树下,就取名叫秋香。”“有人说:秋香在武当山修行,得到了真武大帝的点化,成了仙。”——《仙人峰》[6]75

“张三丰在院内休息,忽见桂花树上闪着两道光圈,一道白,一道花,闪闪烁烁,美极了。”——《武当拳》[6]113

在以上三则故事中,桂花树的隐喻义都与神仙道法有关,桂花即美好的象征。桂花是武当山上的重要的花卉之一,其最大的特点是香味沁人心脾,令人愉悦。在武当民间故事中,创作者将感官域的概念映射到宗教域的概念上,将香气与仙气相连,用桂花的芬芳隐喻美好的情境,反映了当地人民对道教仙界的向往和憧憬。

桃花的隐喻。在武当民间故事中,桃花常与神仙们的宝贝相关联。

“这是一个宽敞的山洞,两边栽着一排排桃树,红艳艳的桃花……进入洞里,桃花树下摆着金桌子、金板凳、玉石盆子二”——《桃花洞》[6]67

“那吐出来的仙桃,眨眼功夫,在柏树上开了朵朵金花,光闪闪,金灿灿,几十里外就能问道清香。”——《金花树》[6]23

“‘这山上一色桃树,一色青石,哪有什么洞府?…,,念罢,只听‘呕当一声,大石头裂开一个洞门,洞内金晃晃九条神龙,围住一本天书。”——《九龙山》[6]91

在以上三则故事中.桃均于神仙们的宝贝相关.都沾着仙气,带着灵性。桃花因其美丽的花容和沁人心脾的香味,而受到人们的喜爱,常用来隐喻美好的事物。《诗经》中就有“逃之夭夭,灼灼其华。”的诗句描写新娘。而在道教文化中,桃花与周公是真武祖师的神将。因此,除了隐喻美好的事物之外,这里的桃花还与道家法力相联系,与桂花树一样,隐喻美好的仙界情境,可见道教文化对当地百姓的认知影响之深刻。

信仰的意象表征。武当山地区深受道教文化的影响,在当地的语言文化中留下了深深的烙印,在前面的论述中已有阐述。在动植物隐喻的意象表征中,有关蛇的隐喻饱含着浓郁的宗教意蕴,被寄予了美好的期望。

尽管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有关蛇的隐喻有不少是选取了它的恶毒一面作为源域的,如成语中的蛇蝎心肠,佛口蛇心等,但在武当民间故事中,蛇的所有负面含意都不复存在,它是女子的化身,是善良的代言人;是武当拳法的起源,是健康长寿的象征。

“原来是老两口在潭下修桥,感动了白蛇,白蛇就变成姑娘来帮助他们。”——《父母桥》[6]101

“有情有义的白蛇,感动了百花仙子~二白蟒又变成了姑娘.,…和他手拉手,住进深山老林的岩洞里,成了神仙。”——《卧龙台与天仙洞》[6]71

这两则故事中的蛇,皆是神話传说中的蛇精,化身美丽的女子,来帮助穷苦的百姓。之所以化身女子,而非男子,主要原因在于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生殖崇拜。蛇是一种繁殖能力极强的动物。在生产力低下的古代社会,唯有人丁兴旺,才能克服恶劣的自然环境,延续家族命脉,因此在传统文化中有许多有关蛇图腾的生殖崇拜。陆听提到中国的远古传说中的伏羲、女蜗都是人首蛇身。相传中国人起源于伏羲、女蜗的结合,因此伏羲女蜗交尾图常见于中国古代的艺术作品中[7]19。武当道教供奉的真武大帝也是龟蛇合体的形象。杨立志认为:

蛇本身就是生殖和繁衍能力的象征,玄武以龟蛇合体的形状出现,更被古人看作雄雌交配、生殖繁衍的标志二宋元以后,到武当山朝山进香的女施主常祈求玄帝保佑他们早生贵子[2]95。

生殖崇拜造就了蛇的女性形象隐喻。武当道教文化中玄武大帝的龟蛇合体形象,又使当地的百姓认为,正在修仙的蛇精们,和众位神仙一样,喜欢帮助百姓,是善良的象征。除了善良的女性这层隐喻义,蛇还是武当拳法的起源和健康长寿的象征。

“太乙真人打拳的姿势,与喜鹊和蛇斗的姿势很像,真是行如蛇,动如羽……这正是他数十年梦寐以求的防身护庙的真功夫。”——《武当拳》[6]114

“内功练到家,张三丰就用蛇的动作,开始创武当内家拳。张三丰的武当内家拳,和蛇的内功一样,能健身防身,消除百病,返老还童,长生不老。”——《内家拳》[6]123

这两则故事讲述了张三丰武当拳法的起源。因受到蛇的动作的启发,张三丰的武当拳法吸收了其动作的精华,能以柔克刚,以慢胜快,以弱胜强,随曲就伸,有强身健体的功效。正如《内家拳》中提到的,

“人们知道,蛇是软骨弄通的,可蛇的寿命很长,能修行千年,变蛇成龙,呼风唤雨,力大无穷。”[6]123

在武当山地区,因受到道教文化的影响,蛇被视为小龙,隐喻健康长寿。

武当民间故事中的动、植物隐喻反映了生产劳动的实践经历对人们认知的影响,揭示了中国传统文化和武当道教文化对百姓认知的作用,表达了百姓对真善美的向往和对得道成仙,摆脱人间苦难的渴望。

(三)社会经验范畴的隐喻意象表征

武当民间故事的素材基本上都是以明朝为背景,反映了武当山地区的百姓生活状况。明朝自成祖以降,皇帝多昏庸无能,社会风气奢靡腐败[8]79。武当民间故事反映了当时的许多社会问题,主要表现为女性地位的卑微和阶级矛盾的突出。

物化了的女性形象。武当民间故事中的女性地位十分卑微,穷人家的女子多被强占,富人家的女子也不能掌握自己的婚姻。在这122则民间故事中,涉及女性悲惨命运的故事共有11则之多。在这些故事中,女性的地位被刻画地极为被动,在恶势力面前常常无力抗争。女性们无法掌握自己的命运,就像物品一样被任意抢夺。这种物化隐喻,多是通过动词体现出来的,如“逼”、“拉”、“强留”、“扑”、“抢”、“让给”等。这些动词生动刻画了女性地位的卑微,特别是“扑”、“抢”和“让给”既反映了“男权”的野蛮粗鲁,也把女性的孤立无助刻画地淋漓尽致。这种认知观念反映了从实物域概念向人物域概念的映射,“被动无助”的物品特征是他们的相似之处,构建了二者的隐喻关系。

阶级矛盾的影射。武当民间故事中描述的阶级矛盾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无产阶级与有产阶级之间的矛盾,另一类是统治阶级与被统治阶级之间的矛盾。在描述这两类矛盾时,既涉及隐喻,也运用到了转喻。

无产阶级与有产阶级之间的矛盾主要体现为穷人与富人之间的矛盾。在武当民间故事中,“员外”是有产阶级的代言人,在这14则反映社会矛盾的故事中共出现了8次。他们常常压榨剥削穷苦百姓,对穷人的宝贝巧取豪夺,目无法纪。穷苦百姓对他们恨之人骨。“黑心肠”、“无情无义”、“非常刻薄”、“只恨穷人不死”等这些关于员外的描述都反映了百姓对富人为富不仁的不满,揭露了当时阶级矛盾的尖锐。在武当民间故事中,以员外这个群体来转喻有产阶级,以放牛娃等穷人形象转喻无产阶级,反映了当时社会的黑暗,统治阶级的昏庸无能。

相较无产阶级与有产阶级之间的矛盾,统治阶级与被统治阶级之间的矛盾描述得较为隐晦。在武当民间故事中,除了个别故事中有直接对官员的描述外,较少直接提及统治阶级。然而.玉帝.这一仙界的掌管者却反复出现了多次。与其他神话故事不同的是,武当民间故事中的玉帝没有像其他神仙那样善良仁义,反而显得为所欲为,专横霸道。

“玉帝大发雷霆,派值日神将传下话来:三日之内,武当山管事的不把避风珠献上天宫,就用五雷轰击武当山……老百姓尽遭血光之灾,莫想活命。”——《武当山为啥烧香》[6]21

“玉帝一听,心里好不自在,我天宫里珍珠玛瑙金银财宝样样齐全,为什么偏偏没有这样一棵四时鲜花不谢的香树……应挖上天宫来.,,.供我神仙们享受。”——《朝天宫》[6r26

“谁都知道,神仙靠老百姓养活。老百姓穷了,天宫也更加寂寞,玉皇大帝的供桌上总是冷冷清清的,他大發脾气……”——《石卦山》[6]107

神仙救世是武当民间故事中的一条主线,但是在有关玉帝的故事中,玉帝的形象却与众仙不同,就像上面三则故事中描述的那样,他不在乎百姓苍生,总想享尽世间万物。这样一个看似不合情理的安排间接反映了百姓对统治阶级的不满,他们借助玉帝来隐喻明朝的皇帝,及整个统治阶级,婉转得暗示明朝皇室的腐败无能。

武当民间故事中有关社会经验的意象表征反映了当时社会的黑暗和百姓生活的艰辛,表达了穷苦百姓对现实生活的不满和对有产阶级和统治阶级的愤恨。

四、总结

综上所述,武当民间故事是特定历史背景下,宗教与民俗的结合,是道教信仰的生动反映,是社会现实的真实写照。其中所运用的隐喻反映了道家修仙思想、生产劳动实践和现实生活对人们认知的影响,同时也表达了百姓对现实生活的不满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参考文献:

[1]赵维森.隐喻文化学[M].西安:西北大学出版社,2007.

[2]杨立志.武当文化概论[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8.

[3]何自然.认知语用学[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7.

[4]George Lakoff.Women,Fire,and Dangerous Things[M].Chicago:The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1987.

[5]蓝纯.从认知角度看汉语的空间隐喻[J].外语教学与研究,2007,120(3).

[6]李征康,陶真典.武当民间文学[M].北京:中国地图出版社,2006.

[7]陆昕.汉语“蛇”和英语“snake”的隐喻认知分析[D].南京:南京师范大学,2014.

[8]蓝东兴.明朝中后期奢侈浮靡之风刍议[J].西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3,16(2).

猜你喜欢

民间故事隐喻
说说民间故事
民间故事为什么感动人
成长是主动选择并负责:《摆渡人》中的隐喻给我们的启示
《活的隐喻》
描写·对照·隐喻——阿来《瞻对》艺术谈
漫话民间故事
漫话民间故事
漫话民间故事
漫话民间故事
一滴水里的隐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