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曾国藩家训家教思想的构成与启示

2018-05-30钱敏

关键词:家训家教曾国藩

钱敏

摘要:曾国藩是桐城派中兴的代表人物,他进一步弘扬了桐城派的家训家教文化。曾国藩通过撰写家书的方式教育家中子弟,传承家教、弘扬家风,形成了家书、家训、家教和家风“四位一体”的教育模式,具有开创性的意义。曾国藩的家训家教思想,对于青年学生处理好个体与自我、家庭、社会以及国家之间的关系,具有借鉴与启示作用,也是我们做好新时代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要资源。

关键词:曾国藩;家训;家教;思想;启示

曾国藩(1811-1872),字伯涵,号涤生,湖南湘乡人。清朝道光年间进士(1838年),曾任侍读学士、内阁学士、礼部侍郎等职务,后因镇压太平天国运动和剿灭捻军有功,升任两江总督和直隶总督,封“一等勇毅侯”,去世后溢号“文正”,故又称“曾文正公”,极尽哀荣。后人在回顾总结时,认为他“事功本于学问,善以礼运。公诚之心,尤足格众。其治军行政,务求蹈实。凡规画天下事,久无不验,世皆称之,至谓汉之诸葛亮、唐之裴度、明之王守仁,殆无之过”,不仅“论学兼综汉、宋,以谓先王治世之道,经纬万端,一贯之以礼”,而且“时举先世耕读之训,教诫其家”,“中兴以来,一人而已。”[1]

曾国藩虽是湖南人,但却服膺安徽桐城一派,自称私淑桐城派兴盛期代表人物姚鼐,粗解文章即由姚先生点拨肇始。但曾国藩又不仅是一介书生,而是兵权在握、雄踞一方的“同治中兴”的重臣,他对于桐城派的一些观点和主张又不甚满意,认为“不厌人意者惜少雄直之气、驱迈之势”,强调要“经世致用”,以其个人特有的刚毅雄健,给陈陈相因、能平易而不能奇崛的桐城派注入了新的生机与活力,成为桐城派中兴的领军人物[2]。

曾国藩不仅弘扬了桐城派的文学传统,还进一步传承了桐城派的家训家教文化。他常年为官在外,大多通过书信与家里长辈弟兄保持沟通和联系。终其一生,曾国藩写了几百封家书,后经他人连缀成章,编纂成《曾文正公家书》流传于世,既为我国的传统历史文化留下了浓重的一笔,也为后人研读曾国藩的家训家教思想,继而加以转化利用,以进一步做好新时代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提供了宝贵资料。

一、曾国藩家训家教思想的主要构成

古语有云:“长兄如父”,身为长子的曾国藩不仅对自己要求严格、饱读诗书,对兄弟姐妹也一视同仁、寄予厚望,不仅孝顺父母长辈,也关心家中子弟。拳拳之心,透过一封封家书展露出来,溢于言表。总体说来,曾国藩的家风家教思想主要集中在三个方面:

(一)勤于学习,知书达理

曾国藩认为读书可以提升个人能力和水平,实现个人抱负,还可以振兴家业,进而培养更多知书达理的子弟。他指出:“凡人多望子孙为大官,余不愿为大官,但愿为读书明理之君子。勤俭自持,习劳习苦,可以处乐、可以处约,此君子也。家中断不可积钱,断不可买田,尔兄弟努力读书,决不怕没饭吃。”[3]498他还结合自己的亲身经历,进一步强调“尔等长大之后,切不可涉历兵间,此事难于见功,易于造孽,尤易于贻万世口实。近来阅历愈多,深谙督师之苦。尔曹惟当一意读书,不可从军,亦不必作官。”[4]76虽然身为朝之重臣,曾国藩也没有将读书仅仅看做是谋生手段和仕途捷径,而是将读书看做是领悟圣贤道理、成为德才兼备之人的必经之路。由此,他劝告家中子弟不要为了读书而读书,过分专注于结果,刻意去应付科举考试,“然向使诸弟已人学,则谣言必谓学院做情,众口铄金,何从辨起?所谓塞翁失马,安知非福,科名迟早实有前定,虽惜阴念切,正不必以虚名萦怀耳”[4]48,“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所以君子“其为忧也,以不如舜、不如周公为忧也,以德不修、学不讲为忧也”,所谓“悲天命而悯人穷,此君子之所忧也”,“若夫一身之屈伸,一家之饥饱,世俗之荣辱得失、贵贱毁誉,君子固不暇忧及此也”。[4]39作为长子,曾国藩不仅向家中子弟们指出了读书学习的重要性,还给出了读书学习的方法建议:“然兄最好苦思,又得諸益友相质证,于读书之道,有必不可易者数端:穷经必专一经,不可泛鹜。读经以研寻义理为本,考据名物为末。读经有一耐字诀。一句不通,不看下句;今日不通,明日再读;今年不精,明年再读,此所谓耐也。读史之法,莫妙设于设身处地。每看一处,如我便与当时之人酬酢笑语于其间。不必人人皆能记也,但记一人,则恍如接其人;不必事事皆能记也,但记一事,则恍如亲其事。经以穷理,史以考事,舍此二者,更别无学矣”,如此,则“今晓文理,在乡能起稿,在外能写信,庶不失大家子弟风范”。[4]48-49

(二)孝顺长辈,子弟贤良

曾氏一族早先虽然是乡间寻常人家,但家教谨严、家庭和谐、家风纯正,给曾国藩及其兄弟姊妹带来了潜移默化的影响,“伏念祖父(曾玉屏)平日积德累仁,救难济急,孙所知者已难指数。如廖品一之孤、上莲叔之妻、彭定五之子、福益叔祖之母及小罗巷、樟树堂各庵,皆代为筹划,曲加矜恤。”[4]016-017曾国藩继承了祖上良好的家训与家风,不仅注重子弟的读书教育,而且注重子弟的品行操守。他认为一家之兴衰,既不在于官位的高低,也不在于钱财的多寡,而在于子弟是否贤良,“家中要得兴旺,全靠出贤子弟。若子弟不贤不才,虽多积银、积钱、积谷、积产、积衣、积书,总是枉然”,而“子弟之贤否,六分本于天生,四分由于家教。”[3]540曾国藩认为,人生在世,应当以“孝”、“悌”为根本。“孝”是对父母、长辈的尊敬与赡养;“悌”则是兄弟之间的和睦与友爱。对于父母长辈,他记挂在心、嘘寒问暖:“高丽参足以补气,然身上稍有寒热,服之便不相宜,以后务须斟酌用之,若微觉感冒,即忌用此物。平日康强时,和人丸药内服最好。然此时家中想已无多,不知可供明年一单丸药之用否?若其不足,须写信来京,以便觅便寄回”,“闻六弟(曾国华)将有梦熊之喜,幸甚。近叔父(曾骥云)为婶母之病劳苦忧郁,有怀莫宜,今六弟一索得男,则叔父含怡弄孙,瓜瓞日蕃,其乐何如!”[4]34-35对于兄弟姊妹,他则以身作则、礼让有加:“九弟(曾国荃)体好如常,但不甚读书。前八月下旬迫切思归,男再四劝慰,询其何故,九弟终不明言,惟不读书,不肯在上房共饭”,于是曾国藩便“就弟房二人同食,男妇独在上房饭,九月一日皆如此”,他还告诉曾国荃:“凡兄弟有不是处,必须明言,万不可蓄疑于心。如我有不是,弟当明争婉i风,我若不听,弟当写信桌告堂上。今欲.人独归,浪用途费,错过光阴,道路艰险,尔又年少无知,祖父母、父母闻之,必巨食不甘味,寝不安枕,我又安能放心?是万不可矣”,精诚所至、金石为开,终于在“十一日,男三十初度,弟具酒食,肃衣冠,为男祝贺,嗣是复在上房四人共饭,和好无猜。”[4]24

(三)严于律己,谦虚谨慎

纵观曾国藩的一生,低调做人、谨慎做事是一以贯之的主线和底线,他主张凡事都要勤俭廉劳,不可为官自傲。曾国藩在仕途上的步步升迁,与他严于修身律己,注重德行修养,推崇儒家“礼治”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余生平略涉儒先之书,见圣贤教人修生,千言万语,而要以不忮不求为重。伎者,嫉贤害能,妒功争宠。所谓‘怠者不能修,忌者畏人修之类也。求者,贪利贪名,怀土怀惠,所谓‘未得患得,既得患失之类也”,“将欲造福,先去伎心,所谓人能充无欲害人之心,而仁不可胜用也。将欲立品,先去求心,所谓人能充无穿窬之心,而义不可胜用也。伎不去,满怀皆是荆棘;求不去,满腔日即卑污。尔等欲心地干净,宜于此二者痛下工夫,并愿子孙世世戒之。”[3]802曾国藩把对自己的要求也贯彻到了对于家中子弟的培养之中,在给儿子曾纪泽的信中,他写到:“凡仕宦之家,由俭人奢易,由奢返俭难。尔年尚幼,切不可贪爱奢华,不可惯习懒惰。无论大家小家,士农工商,勤苦俭约,未有不兴;骄奢倦怠,未有不败。”[3]739曾国藩要求家中子弟不能有骄奢之气:“世家子弟最易犯一‘奢字、‘傲字。不必锦衣玉食而后谓之奢也,但使皮袍呢褂,俯拾即是;舆马仆从,习惯为常,此即日趋于奢矣。见乡人则嗤其朴陋,见雇工则颐指气使。此即日习于傲矣。京师子弟之坏,未有不由于‘骄、‘奢二字者,尔与诸弟其戒之。”[4]211人是社会关系的总和,社会是人的总和。人的成长离不开社会,自然也离不开社会中的人。朋辈的教育和影响,在一个人的成长过程中也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曾国藩清楚地认识到了这一点,他认为“乡间无朋友,实是第一恨事,不惟无益,且大有损。习俗染人,所谓与鲍鱼处,亦与之俱化也”,所以“兄常与九弟道及,谓衡阳不可以读书,涟滨不可以读书,为损友太多故也”。[4]47

二、曾国藩家训家教思想的启示意义

曾国藩写就的家书,较为充分和全面地展现其家训家教思想,成为后世学习借鉴的范本。蒋介石就十分看重曾国藩家书中所蕴含的教育意义,其子蒋经国回忆:“父亲认为曾文正公对于子弟的训诫,可做模范,要我们体会,并且依照家训去实行。平常我写信去请安,父亲因为事忙,有时来不及详细答复,就指定曾文正公家训的第几篇代替回信,要我细细去参阅。”[5]时至今日,研究分析曾国藩的家训家教思想,对我们做好新时代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仍然具有参考意义和启示作用。

(一)以进德修业为要义,处理好个体与自我的关系

曾国藩十分注重个人的学习和修为,认为“吾人只有进德、修业两事靠得住。进德,则孝悌仁义是也;修业,则诗文作字是也。此二者由我作主,得尺则我之尺也,得寸则我之寸也。今日进一分德,便算积了一升谷;明日修一分业,又算余了一文钱。德业并增,则家私日起。”[4]76“进德”和“修业”既是个体发展的出发点,也是自我价值的落脚点。“才者,德之资也;德者,才之帅也”,“进德”与“修业”二者相辅相成、并行不悖:“进德”是“修业”的前提和基础,“修业”是“进德”的方法和途径,这也与我们新时代“立德树人”的教育目标有共同之处。党的十九大报告明确指出:“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发展素质教育,推进教育公平,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6],指明了教育教学改革发展的方向。立德树人,意味着我们的教育事业不仅要传授学生知识、培养学生能力,还要把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一项重要教学任务和教学内容贯彻落实到教学过程中去,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和荣辱观。习近平总书记也指出:“人才培养一定是育人和育才相统一的过程,而育人是本。人无德不立,育人的根本在于立德。这是人才培养的辩证法。办学就要尊重这个规律,否则就办不好学。要把立德树人的成效作为检验学校一切工作的根本标准,真正做到以文化人、以德育人,不断提高学生思想水平、政治觉悟、道德品质、文化素养,做到明大德、守公德、严私德。要把立德树人内化到大学建设和管理各领域、各方面、各环节,做到以树人为核心,以立德为根本”夕进一步阐释了立德树人的内在关系,明确了教育工作的主要任务。

(二)以孝顺友悌为要义,处理好个体与家庭的关系

曾国藩特别重视家庭和睦,认为“夫家和则福自生,若一家之中,兄有言弟无不从,弟有请兄无不应,和气蒸蒸而家不兴者,未之有也。反是而不败者,亦未之有也。”[4]46身为长子,他不仅身体力行做垂范,还结合古人典籍对家中子弟进行教导:“今人都将学字看错了,若细读‘贤贤易色一章,则绝大学问即在家庭日用之间。于‘孝悌两字上,尽一分便是一分学,尽十分便是十分学。今人读書皆为科名起见,于孝悌伦纪之大,反似与书不相关。殊不知书上所载的,作文时所代圣贤说的,无非要明白这个道理。若果事事做得,即笔下不说出何妨?若事事不能做,并有亏于伦纪之大,即文章说的好,亦只算个名教中之罪人。”[4]56-57家庭是人生的第一个驿站,是我们每个人的精神家园和避风港湾。与此同时,家庭也是社会构成的最小细胞,是最基本的社会组织。“家为国之本”,正是一个又一个的小家庭,组成了我们的大社会和大国家,构建成为一个庞大的命运共同体。中华传统文化强调“家国一体”,崇尚“家国情怀”,历来注重家风建设,可谓“家风正则国风正、家风清则国风清”。有鉴于此,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不论时代发生多大变化,不论生活格局发生多大变化,我们都要重视家庭建设,注重家庭、注重家教、注重家风,紧密结合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发扬光大中华民族传统家庭美德,促进家庭和睦,促进亲人相亲相爱,促进下一代健康成长,促进老年人老有所养,使千千万万个家庭成为国家发展、民族进步、社会和谐的重要基点”[8],从而形成家人和善、家庭和睦、社会和谐良好局面。

(三)以自立敬恕为要义,处理好个体与社会的关系

身为湖湘子弟,曾国藩体现出了一种与生俱来的独特地域气质,既“耐得了烦”,也“霸得了蛮”,能够保持人格的独立与完整,自立进取、自强向上,在动荡不止的社会大潮中坚持自己的方向和操守。他在给弟弟们的心中写道:“总之,吾之所望诸弟者,不在科名之有无,第一则孝悌为瑞,其次则文章不朽。诸弟若果能自立,当务其大者远者,毋徒汲汲于进学也”,人生在世,当有远大的志向和目标,自立自强,奋发有为,“君子之立志也,有民胞物与之量,有内圣外王之业,而后不忝于父母之生,不愧为天地完人。”[4]73要想成为天地完人,在社会中一展抱负,还要学会与他人相处,处理好与他人的关系。如何才能与人友好相处呢?曾国藩认为只有尊崇“敬恕”之道方能实现:一个人要想真正成为品德高尚的正人君子,必须要在内心深处存有敬恕之心,与人为善。曾国藩认为:“至于做人之道,圣贤千言万语,大抵不外‘敬恕二字”,“敬恕”并非是高不可攀的道德顶峰,它就显现在人们日常的生活之中,曾国藩结合古代圣贤的举止言行做了进一步的论述:“立则见参于前也,在车则见其倚于衡也;君子无众寡,无小大,无敢慢,其为泰而不骄;正其衣冠,俨然人望而畏,其为威而不猛,是皆言敬之最好下手者。孔言欲立立人,欲达达人;孟言行有不得,反求诸己;以仁存心,以礼存心,有终身之忧,无一朝之患,是皆言恕之最好下手者。”[3]564古语有云:知人者智,自知者明,明智的人就要听取他人的意见和建议,不断改正自己的错误和不足。由此,曾国藩坦诚相告:“诸弟远隔数千里之外,必须匡我之不逮,时时寄书规我之过,务使累世积德不自我一人而堕,庶几持盈保泰,得免速致颠危。诸弟能常进箴规,则弟即吾之良师益友也”[4]88,而“京城之中,亦多有自满之人,识者见之,发一冷笑而已。又有当名士者,鄙科名为粪土,或好作诗古,或好谈理学,嚣嚣然自以为压倒一切矣。自识者观之,彼其所造,曾无几何,亦足发一冷笑而已。故吾人用功,力除傲气,力戒自满,毋为人所冷笑,乃有进步也。”[4]79-80

(四)以格物诚意为要义,处理好个体与国家的关系

儒家倡导“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曾国藩一路走来的历程,正是这一线索的真实写照。‘他是一个地地道道的农家子弟,没有任何的依傍与靠山,靠着自己的努力,走进最高权利圈。他是一个纯粹的书生,却白手起家组建了一支军队,仗着这支军队平定内乱,改写历史,也让自己拜侯封相,实现封建时代男儿的最高理想。”[9]从“屡战屡败”到“屡败屡战”,支撑曾国藩精神世界的两大支柱分别是“格物”与“诚意”,指引他在人生的道路上心无旁鹜、奋力前行,挽狂澜于既倒、扶大厦于将倾,人处乱世而心不乱、身居高位而气不高。曾国藩认为:“盖人不读书则已,亦既自名日‘读书人”则必从事于《大学》。《大学》之纲领有三:明德、新民、止至善.皆我分内事也。若读书不能体贴到身上去,谓此三项与我身了不相涉,则读书何用?虽使能问能诗,博雅自诩,亦只算得识字之牧猪奴耳!岂得谓之明理有用之人也乎?”占人云“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知书达理、胸怀天下的“读书人”更应如此:“朝廷以制艺取士,亦谓其能代圣贤立言,必能明圣贤之理,行圣贤之行,可以居官在民、整鞠率物也。若以明德、新民为分外事,则虽能文能诗,而于修己治人之道实茫然不讲,朝廷用此等人作官,与用牧猪奴作官何以异哉?然则既自名为‘读书人”则《大学》之纲领皆己身切要之事,明矣”。曾国藩进一步指出:“其条目有八,自我观之,其致功之处,则仅二者而已:曰格物,曰诚意。格物,致知之事也;诚意,力行之事也。物者何?即所谓本末之物也。格者,即物而穷其理也。每日所看之书,句句皆物也;切己体察,穷究其理,即格物也。此致知之事也。所谓诚意者,即其所知而力行之,是不欺也。知一句便行一句,此力行之事也。此二者并进,下学在此,上达亦在此。”[4]39长此以往,就会演变成为个体的自觉行为,“然我用功,实脚踏实地,不敢一毫欺人。若如此做去,不作外官,将来道德文章必粗有成就。上不敢欺天地祖父,下不敢欺诸弟与儿子也。而省城之闻望日隆,即我亦不知其所以来。我在京师,惟恐名浮于实,故不先拜一人,不自诩一言,深以过情之闻为耻耳。”[4]83

三、结语

家训是我国历史上特有的文体形式,是家风的凝练和总结,“是某一家庭或家族中父祖辈对子孙辈、兄辈对弟辈、夫辈对妻辈所作出的某种训示、训诫,教诫的内容既可以是教诫者自己制定的,也可以是教诫者取材于祖上的遗言和族规、族训、俗约或乡约等文献中的有关条款,或者具有劝谕性,或者具有约束性,或者两者兼具。”[10]家训多由杰出入物和名门望族所制定,具有言简意赅、涵盖全面、发人深省等特点,它以家庭为依托、以传统为核心,以教育子孙、警示后人为出发点,以人生哲理、处世哲学为落脚点,时至今日仍然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不同于历史上其他家训文献,曾国藩手写家书教育子弟、弘扬家风是有意而为之,因为他认为“父亲以其所知者尽以教我,而我不能以我所知者尽教诸弟,是不孝之大者也”[4]24,家书、家训、家教和家风“四位一体”的表现和教育形式进一步丰富了我国的家训家风文化,字里行间的关爱与关切溢于言表,“伏读手谕,谓男教弟宜明言责之,不宜琐琐告以阅历工夫。男自忆连年教弟之信不下数万字,或明责,或婉劝,或博称,或约指,知无不言,总之尽心竭力而已。”[4]52

传统家训能够流传至今并广为传颂,正是因为它凝聚着古人的聪明智慧,经过了历史的长期检验,显示出中华民族一以贯之的精神诉求和价值追求,具有内在的连续性和统一性。传统家训是不可多得的宝贵资源和历史财富,具有极大的借鉴作用。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我们有义务、有必要也有能力从传统家训为代表的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中汲取养分,做好新时代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习近平总书记也强调:“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丰富哲学思想、人文精神、教化思想、道德理念等,可以为人们认识和改造世界提供有益启迪,可以为治国理政提供有益启示,也可以为道德建设提供有益启发。对传统文化中适合于调理社会关系和鼓励人们向上向善的内容,我们要结合时代条件加以继承和发扬,赋予其新的涵义。”[11]新时代的青年学生,要倍加珍惜来之不易的大好局面,努力奋进、创新进取,把个人的发展和国家的强大结合起来,把个人的前途和民族的命运结合起来,从传统优秀文化中汲取精神力量和动力支持,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不懈奋斗。

参考文献:

[1]赵尔巽.清史稿(第31册)[M].北京:中华书局,1977:237.

[2]杨怀志,潘忠荣.清代文坛盟主桐城派[M].合肥:安徽人民出版社,2002:14.

[3]曾国藩.曾文正公家书(下)[M].北京:线装书局,2016.

[4]曾国藩.曾文正公家书(上[M].北京:线装书局,2016.

[5]蒋经国.蒋经国回忆录[M].北京:东方出版社,2011:301.

[6]习近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J].求是,2017,(21).

[7]习近平.在北京大学师生座谈会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8-05-03,(2).

[8]习近平.在2015年春节团拜会上的讲话[EB/OL].http://politics.peo-ple.com.cn/n/2015/0217/c70731-26580958.html,2015-02-17/2018-05-13.

[9]唐浩明.冷月孤灯:静远楼读史[M].广州:广东人民出版社,2016:71.

[10]朱明勛.中国家训史论稿[M].成都:巴蜀书社,2008:10.

[11]习近平.在纪念孔子诞辰2565周年国际学术研同会暨国际儒学联合会第五届会员大会开幕会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4-09-25(1).

猜你喜欢

家训家教曾国藩
跟曾国藩学修身
多病且可高寿一曾国藩的养生之道
家训伴我成长
曾国藩的读书之道
你还是贼,他已是曾国藩
《朱子家训》(四)
《朱子家训》(二)
《朱子家训》(一)
家教短评
家教短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