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当代书画市场崩盘了吗

2018-05-30顾博

中国艺术 2018年5期
关键词:买家艺术品书画

顾博

当代书画市场所面对的境况,远比其他板块复杂得多。2014年年底,当代书画市场断崖式下滑所引发的“崩盘论”,直至三年后的今天,仍不绝于耳。这一石激起的千层浪,已经从最初的市场巨震,蔓延至整个当代书画产业链内部,并对原有业态产生了变革性的影响。

冰火两重天的拍卖表现

谈论中国当代书画市场,必然需要交易数据的支撑。在这一板块特有的交易方式之下,样本选择成为第一道门槛。

中国的画店与西方的画廊发端于同一时间轴,画店的产生源于明代日渐兴起的书画买卖,画廊的起源则是16世纪西方对于陈列艺术品的需求。在两种文化和制度的影响下,画店和画廊衍生出两种不同的业态。与画店相比较,画廊这个舶来品显然有着更为明确且公开的分成和利润比例。比如,25%至70%的抽成比例,大约占成本总额50%的基礎运营支出,甚至很多作品已经明码标价。虽然现在很多人将画店和画廊混为一谈,但是在当代书画这个板块,画店传统中的“隐性规则”依然盛行,尤其对于买卖这一核心问题三缄其口,这也为以画廊、画店为主的一级市场蒙上了神秘的面纱。

相较而言,从以拍卖为核心的二级市场获得数据,要相对容易得多。2018年年初,中国拍卖行业协会艺委会发布《2017年全国10家文物艺术品拍卖公司评述》中显示,该年度是有史以来亿元拍品最多的一年,创造了多项拍卖纪录。然而,面对中国书画板块频出天价的盛况,当代书画却有点火不起来。2017年度,10家公司仅推出当代书画专场21个,成交率达87.43%,成交额10.88亿元,成交量基本与上年持平。成交额增长90.21%的主要原因是年度内有五件(套)崔如琢作品成交过千万,共计4.43亿元(其中两件过亿)。剔除该因素,当代书画的增长并非乐观,但年度内过百万的作品已从上一年的83件(套)增长到131件(套)。

并非乐观,这种对于当代书画板块相对审慎的用词,正是该板块的真实写照。虽然过百万作品数量同比增长,表明市场对于精品的需求依然存在,但是整体形势并没有得到明显改观。

回想当代书画市场2009年至2013年的疯狂,很多理性的参与者至今心有余悸。此前经历两年低谷后,当代书画市场于2009年绝地反击,年成交额突破10亿元大关,这个成绩迅速被2010年春拍的成绩超越,发展到2013年,成交额已经突破70亿元。不可否认的是,那几年也是中国文物艺术品拍卖市场最为辉煌的阶段,2011年中国艺术品拍卖曾经创下968亿元的总成交额,当代书画市场受这股强劲买气的带动,进入了可以称之为“奇迹”的发展阶段。

2010年,当代书画成交额仅占书画市场的9%,到了2013年,比例达到了24%,个别艺术家作品此间涨幅一度达到300%。

从书画市场的价位结构分析,多位市场人士认为,当代书画的价格与其价值仍旧不相匹配,价格太离谱、太虚。曾有书画家被问及作品为何如此之贵,他半开玩笑地说:“内靠贪官,外靠土匪。”当代书画市场在2009年之后的直线上升与官商共谋的雅贿、雅腐密不可分。“雅贿在当代书画交易中所占比例至少在50%以上,真正作为收藏的不到30%。”北京太和艺术品公司董事长贾廷峰说,“画价是一步步推高的,一是腐败导致的礼品市场,二是经营者推波助澜,画家也被市场挟裹;此外,买家盲目跟风,对艺术品没有自己的判断。”这种现象的后果是大量粗制滥造的“行活”游走在市场上。随着雅贿升级,利益链条也越来越巨大,当代书画家的作品价格节节攀升,一件当代书画作品动辄拍出千万。

2013年起始的“书画反腐”,终于在2014年真正撼动了当代书画行业,尤其对书画市场形成巨大的冲击。反腐促使市场降温,尤其是“官本位”字画大打折扣,甚至有人将美协、书协、画院、天价书画家称为书画界反腐四大重灾区。正是在这一年,当代书画市场的“疯狂”戛然而止。

“很多曾经的天价书画家的作品,现在三折、五折都卖不掉。”书画经纪人张志国透露,“有的表面价格没降,但实际上买一送一,甚至以送多件的方式进行交易。市场和反腐勾挂得很紧。”

在多个版本的“当代书画市场崩盘论”之下,市场的表现始终没有得到改观,不仅关于当代书画的展览活动大幅减少,每季的上拍量也大幅减少。以经常举办拍卖会预展的北京国际饭店会议中心为例,此前,拍卖公司上拍的当代书画占据三层的一半展厅,最近两年则仅在偏厅展出,有的甚至直接将当代书画混入其他专场拍卖。

产业链重创的后遗症

如果将这一轮市场下滑全部归结于“书画反腐”的结果,很容易忽略经济大势对该板块的影响。2011年春季拍卖巅峰过后,年成交额迅速下滑至二百亿元左右,文物艺术品拍卖整体面临盘整。从瓷器、佛造像、文玩板块轮次成为热点这一现象来看,不难发现买卖双方对于市场的紧张情绪。直至最近两年,板块热点终于相对稳定在了古代和近现代书画上。2017年12月17日,在北京保利秋季拍卖中,齐白石的《山水十二条屏》以9.315亿元成交,刷新全球中国艺术品拍卖纪录,这无疑提振了近现代书画的买气,更多新进场的企业藏家更乐于将避险资金投入到早已名留美术史的古代和近现代作品之上。

在拍卖市场整体下滑的大环境下,当代书画确实缺乏与古代、近现代绘画竞争的力量,加上此前的“保真牌”一次次被现实击倒,该板块不免雪上加霜。2013年,原本为当代书画保驾护航的艺术品鉴证备案工作,却出现了“乌龙”事件。有买家拿着号称亲手从艺术家手中购得的作品进行备案,然而,艺术家竟然指认此件作品为伪作。尽管是只有艺术家和买家在场的双方交易,原本就是一笔糊涂账,然而,这类“乌龙”事件对于当代书画市场买气的影响却是不可忽视的,其引发的“蝴蝶效应”让投资者对当代书画产生了疑问:动辄百万买来的作品,真的可以传世、保值吗?

从20世纪90年代可以在市场上一千元买到一张画,到2010年后甚至达到50万元每平尺的润格,这种超乎想象的高溢价一度引来书画交易从业者的讶异。彼时,一度出现50%的价格不叫增长,而300%的涨幅则属于正常范围的说法,至今听起来依然惊心动魄,甚至因此引发恐慌与质疑。

市场火热之时,不乏画家、画廊、拍卖公司联手,以真假难辨的成交额将一些当代画家的作品炒得太高,作品价格远远偏离其价值区间,唯有“击鼓传花”的游戏才能维持市场的正常运作。当泡沫破灭后,这些质疑大大缩减了当代书画交易的买气,也对该板块产业链中的各个环节造成重创。

相对于其他板块,当代书画有着更为复杂的上下游关系,书画家、中间商、买家这三方构成的闭环中,看似相对独立却又严重交叉。有时中间商是买家,有时画家也是中间商。在这种错综复杂的关系中,市场的交易规则难以建立。原本以为会享受到“周末效应”的红利,最终却遇到了黑色星期一。不乏有短期获得巨额利润者,但还是有更多被套牢的投资者在这个闭环中难以脱身。而原本有意进场的接盘者早已闻风离去,当代书画市场在短期内则成为一个空中楼阁。

“一刀切”交易方式的恶果

既然中间商、买家现在都没有分到这场夜宴的红利,那么谁才是其中的受益者?是画家本人吗?2010年前后涌现在当代书画市场的多种操作手法,确实造就了一波高居“天价梯队”的艺术家。亿元买断、批量采购、文交所上市等层出不穷的“创新”手法前赴后继地出现在当代书画领域,仅仅看风光面前的表象,似乎钱都流进了画家的口袋之中。

当代书画市场曾经有个极其特别的交易方式,“一刀切”式地订购同一位画家数百甚至上千平尺的画作,这样既能以极低的价格拿到作品,也有利于操作市场。这样做的弊端是。艺术家单张作品面临有价无市的局面,大多数艺术家只能等待下一次批量采购的机会。对于艺术家来说,这种交易方式除了引发对个人市场的直接伤害,同时也对自身创作构成重创。

徐坚伟毕业于中央美术学院中国画系,师从张立辰等先生。20世纪90年代前后,中国画正经历新的变革,由文学界引申到美术界的多种思潮,让中国画无论从形式还是语言上都出现了截然不同的面貌。一面扎根传统,一面寻求创新的徐坚伟,师出名门、功底深厚、语言明晰,从传统花鸟到表现主义的中国水墨,作品逐渐开始形成了自己的语言风格,并于2011年参加了吴洪亮策划的具有里程碑性质的中国画展览“观”。毫无疑问,徐坚伟具备了吸引市场的一切要素,当市场找到他时,他还没有意识到这是创作瓶颈的开始。

与大多数年轻画家一样,面对一次性数百平尺的订单,徐坚伟激动不已。由于他的作品大多是在山林中现场写生创作的,繁重的工作使他身心疲惫,以至于后来陷入了极度的焦虑。一方面要完成订单,另一方面又要求作品的耐读性,徐坚伟无法做到这二者的统一。因为他这个阶段还不具備以往画家的成熟理念与功底,他必须通过现实的触动感知对象的生动性,他还在成长的过程中。徐坚伟无法适应这种局面,他不得不放下画笔,进行调整。

经过两年的休整,徐坚伟意识到在艺术道路上需要更加向内的思考。现在他担任河北美术学院教授、中国美术学院特聘教师,不仅重新回到了对花鸟画语言的深入探索,也经常会告诉学生们如何正确看待艺术市场。回想彼时的经历,不仅让徐坚伟感叹市场这把双刃剑,看似让艺术家丰衣足食,却在无形中被禁锢,甚至扼杀了创作的本能。

如果说徐坚伟的故事只是个案,那么看到当代书画中的“千人一面”,也可见到市场重创创作的端倪。如果说“千人一面”带有中国画的传统基因,那么有如“流水线”式的中国画创作,则不免引起市场对于作品质量的担忧。在金钱面前,很多人难以独善其身,尤其是对市场涉足不深的年轻艺术家,很容易让创作为金钱低了头,这种被金钱腐化的创作才是造成当代书画市场买气不足的核心原因。

新常态进一步挤压泡沫

人为因素干扰最大的当代书画板块,经过三年的盘整,似乎已经找到了新出路。画店逐渐开始采用画廊的交易规则,而市场自身的调节机制也已经开始发挥作用。

1998年创办宝瀛斋画社的唐树良说:“书画市场的总趋势是一直向上的,这一点毋庸置疑。”他以田黎明作品价格为例,分析了市场的走势:田黎明的“村姑”系列2000年的价格每平尺不过三五千,2005年达到4万元,2006年至2008年跌到了2.5万元,2010年又攀升到了25万元,现在又跌到了15万元,他的作品价格是在“进3退1和进5退2”的挤压水分阶段。

市场动荡激发了买家的审慎心态,同时也为其眼光提出了新的课题。元代画家吴镇与盛懋比门而居,吴镇的买家门可罗雀,盛懋则门庭若市。然而,现今两人的地位和价格出现了惊人的逆转。收藏界现今相对“年轻”的当代书画板块,正需要买家有一双慧眼。与此前的当代书画市场的“疯狂”不同,现今的买家已经走向理性的价值判断。更多买家已经意识到,锻炼鉴赏艺术品的眼光,培养收藏的耐心,才可以获得好的当代书画收藏机会和未来。这也是市场走向良性循环的基础。

2018年,当代书画仍将处于继续调整和洗牌的过程中,对于经历过大起大落的藏家而言,他们的收藏观也发生了本质性的变化。从此前的“一窝蜂”,到当下更加注重作品的面目与品质,寻找真正具有收藏价值和市场潜力的作品,他们的成长正是市场逐渐走向良性的标志。不容忽视的是,消费型买家的入场为市场带来更多新鲜血液,他们中的很多人不仅看中市场在未来可能存在的机会,同时在生活中有着对美的追求,未来消费市场的崛起或许会成为当代书画的一个新契机。

显然,当代书画市场已逐渐走向一种新常态,经历了“崩盘”式的洗牌后,依据市场经济的特点和形态,未来必然会平稳且波澜不惊地沿着向上的趋势,缓慢但稳健地向前发展。

(感谢黄辉对本文所做出的贡献)

猜你喜欢

买家艺术品书画
艺术品鉴,2021年征订中…
《艺术品鉴》常年征订中…
买家秀和卖家秀
艺术品鉴,2020年征订中…
艺术品鉴,2020年征订中……
小小书画廓
拉风买家秀
买家
书画
书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