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小学中年级校园欺凌现象的调查研究

2018-05-29潘星颐周婷张月陈思颖

学周刊 2018年17期
关键词:校园家长心理

潘星颐 周婷 张月 陈思颖

摘 要:欺凌是现今小学校园存在的普遍问题,近些年来呈现程度加深、手段多样化的现象,受到社会各界广泛关注。本研究通过校园访谈及问卷调查,了解到样本小学中存在欺凌的形式、部分主体基本状况以及家长教师的初步认识。本研究采用定性观察及实验研究分析方法,对样本学校学生的行为及认知初步分析,总结了导致校园欺凌发生的个人特点、家庭、教师及学校的原因,并对数据分析,基本得出在个人、家庭及学校方面的防治对策。

关键词:小学中年级;校园欺凌

中图分类号:G6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132(2018)17-0189-02

DOI:10.16657/j.cnki.issn1673-9132.2018.17.122

校园欺凌也称校园暴力、校园霸凌、学校欺凌、校园欺负[1]等,狭义上主要指在学生之间直接或间接地对肉体、精神方面的攻击或伤害,而广义上的校园欺凌还包括对教师等教职人员实施的欺凌和对学校设备、设施等蓄意破坏等。

小学中年级学生个体差异性较大,情绪不稳定,易自负或自卑,自我调节能力差,面对欺凌,难以释放心理压力。同时,其道德判断出现可逆性,开始独立思考与他人的关系。在同伴接纳方面出现受欢迎、被忽视、被拒绝等不同地位,对待他人具有明显的主观色彩。

一、小学中年级校园欺凌主体的特点

(一)欺凌者

据调查,样本学校中欺凌者具有一定的共性。他们的认知多为自私自利、漠视他人利益;在情感方面,多缺乏爱心与同情心,不懂得尊重别人;在意志方面,行为的自觉水平基本较低,优柔寡断,难以自持;在情绪方面,波动大,易焦虑冲动;在人际关系方面,大部分能力较强,但极易冲动,经常与他人发生冲突。

(二)被欺凌者

调查中可以发现,被欺凌者也存在一定的共性。他们多胆小怕事、懦弱退缩;大部分不善于表达主观情绪,心理压力较大;在意志方面,大部分人因自卑感较强,易挫败;在情绪方面,具有浓烈的消极色彩,易焦虑;且不善于与他人交往,独来独往或同伴较少。

二、小学中年级学生校园欺凌的主要表现

(一)个别欺凌与群体欺凌

本研究调查发现,从参与者数目看可表现为个别欺凌和群体欺凌。个别欺凌多通过力量的不均衡、身高体型的悬殊对个别弱小者进行言语攻击或肢体压制。群体欺凌一般是优势群体欺负弱小者或弱势群体。

本研究实践发现,样本学校中,出现学生因职务之便勒令或斥责后进生的现象。也存在由个别欺凌延伸至群体欺凌的实例。被欺凌者曾求助于班主任,但班主任不以为意,导致被欺凌者受到更长期、程度加深、方式更多样的攻击。

(二)直接欺凌与间接欺凌

在校园里的欺凌现象主要分为两种,直接欺凌与间接欺凌,直接欺凌现象较为常见也较易发现,主要的欺凌方式有肢体攻击,语言谩骂,勒索钱财及破坏被欺凌者的所属物品[2],在被欺凌者身后贴带有侮辱性便笺纸等,间接欺凌比较少见也难以发现,主要形式是孤立同学。

(三)语言攻击与肢体压制

通过问卷调查研究发现,12.8%的学生认为随便给别人起绰号属于校园欺凌行为,14.2%的学生认为威脅恐吓其他同学也属于校园欺凌现象的范畴。而“信不信我打你”“再说一遍试试”,这些类似于恐吓的语词频繁出现。此外嘲笑同班同学的体貌,例如讥讽某女生是大胖子或某男生是小矮子等行为,都是校园里言语欺凌的主要表现。

除语言攻击,肢体压制也是校园欺凌常见的表现形式。调查中发现体育课有中年级同学通过体型身高优势来压制弱小者的现象。

(四)报复性欺凌与欺压性欺凌

根据调查问卷发现,在回答“如果遭到了同学欺凌,怎么办”一问时,6.25%的学生选择了“集结小伙伴报仇”这一选项。由此可知,部分被欺凌者会采取报复性形式对付欺凌者,成为新的欺凌者。

但大多数欺凌者,最初伤害同学靠身型优势欺负打压弱小者,例如在放学路上拦住同学,往同学身上砸小石子,推搡打骂弱小者等欺压性的行为。

三、小学中年级校园欺凌形成的主要原因

(一)小学中年级学生的身心特点

1.模仿能力强

小学中年级学生的思维处于由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过渡的阶段,但仍以形象思维为主,模仿性强,随着社会文化生活日趋丰富,大众传媒中黄暴的书刊、游戏和影视作品会对学生产生消极影响。

2.判断力与自制力弱

小学中年级学生是非观念淡薄、缺乏独立评价和判断的能力。这个年龄阶段的学生由于认识能力和控制能力发展的不协调,自我意识薄弱,易产生危机感。

(二)学校教育与教师认知的偏差

1.学校教育重智轻德

多数学校过于重视学生的成绩而忽视对学生的道德教育,对于学生的心理问题更是漠不关心。在本研究的六所乡镇小学中,均未配备心理教师以及专门的心理咨询室。

学生面临着太多压力,学习、作业、考试、同伴竞争、教师的压力等,都会对学生的心理产生负面影响。

2.教师对欺凌现象的认知与处理

本研究发现,多数教师对于校园欺淩缺乏足够的认识,没有明确的概念界定。且教师不敏感,导致校园欺凌事件发现不及时,即使发现了,也不能正确处理。

(三)家庭教育的不适

1.不当的家庭教育方式

问卷显示,3.78%的家庭过分宠溺孩子,导致孩子以自我为中心,过分夸耀自己,且自主能力不强。调查中存在极少部分的暴力家庭,家长认为“棍棒底下出孝子”,小孩子一犯错误就施加暴力,给子女造成心理阴影。

2.不良的家庭氛围

一方面,本研究范围是宿迁市部分乡镇小学,留守儿童占较大比例。这些孩子大多活泼好动但内心敏感。课间时,易与他人产生矛盾作出一些言语、肢体上的攻击行为。另一方面,调查中有近五分之二的孩子处于事业型家庭中,父母对孩子缺少关爱,导致他们做事极端来博取关注。

四、改善中年级校园欺凌的对策

(一)从小学中年级学生的认知特点出发

1.鼓励学生大胆表达自己

这个年龄段的学生内心敏感且处于权威阶段,不敢表达自我。所以我们应当多去关注他们的内心想法,鼓励他们表达。

2.培养学生的判断力和自制力

小学中年级阶段的学生大多数需要依从别人,要结合这一特点,家长教师做好正确的榜样,逐渐培养学生判断力。而自制力對于中年级学生来说是欠缺的,他们做事全凭喜好,不懂自制,家长要潜移默化地引导学生,培养他们的意志力,从而提升自制力,而教师也要制定适当的规范去约束学生。

(二)学校教育关心学生的身心发展

1.学校加强对于小学生的道德教育

在学校设立心理咨询室,配备专业的心理教师都是必要的,这样在学生有心理问题和压力时,可以及时解决。

校园欺凌是法律的空白地带,校方不会对此多加关注,实践重心一般会在学校的教育学习管理上。[3]但学校是学习的主要场所,很多的习惯养成都是在学校,学校更应当注重学生的心理健康,一方面要减轻学生的压力,另一方面更应该让学生懂得何为校园欺凌,如何预防校园欺凌。

2.加强教师对于校园欺凌的认知

根据调查,多数教师不关注校园欺凌,虽然了解校园欺凌,但不多加关注。因此教师应当予以重视,从自身出发,以德服人,不应当以惩罚手段去让学生信服自己。同时要给予学生多方面的关注,在出现欺凌现象时,及时了解情况,对欺凌者进行思想教育让他知错能改,给予被欺凌者及时的安慰和引导,避免其产生心理阴影。

(三)家长主动营造宽松民主的家庭氛围

1.家长要改善教育方式

首先家长要重视子女心理教育,与子女多沟通交流,让其把“心理情结”表达出来。其次家长要重视子女优良品质和健全个性的培育和引导,塑造其良好的个性。

2.营造良好的家庭氛围

父母的爱是子女成长必不可少的,要经常陪伴子女,给予子女关爱,如若学生在学校受到欺负,不敢说出实情,父母要通过学生日常生活中的言谈举止观察,以确定其是否接触校园欺凌事件,尽早采取措施解决问题。

参考文献:

[1] 向广宇,闻志强.日本校园欺凌现状、防治经验与启示——以《校园欺凌防止对策推进法》为主视角[J].大连理工大学学报,2017(1).

[2] 张琼.小学校园欺凌行为及其对策研究——基于湖南省永州市X小学的个案研究[D].重庆师范大学,2014(11).

[3] 杨雪锦.校园欺凌现象调查及对策分析——以S中学为例[D].沈阳师范大学,2017(15).

猜你喜欢

校园家长心理
心理“感冒”怎样早早设防?
Distress management in cancer patients:Guideline adaption based on CAN-IMPLEMENT
家长日常行为规范
我心中的好家长
心理感受
家长请吃药Ⅱ
让心理描写点亮全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