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聚力枢纽建设 着力环境提升 加快成都现代物流创新发展

2018-05-29廖成珍

中国经贸导刊 2018年12期
关键词:枢纽班列成都

廖成珍

自2016年5月成都获批国家现代物流创新发展试点城市以来,成都紧紧围绕试点工作总体要求,坚持主动谋划、创新突破,以“六个着力提升”推动现代物流创新发展试点城市各项工作有序有效开展。

一、试点主要做法

(一)着力提升物流工作站位水平,主动融入国家全面开放战略

一是围绕国家赋予的战略定位,推进国际物流枢纽建设规划。国家《推进物流大通道建设行动计划(2016—2020)年》明确成都为西南出海物流大通道和沿长江物流大通道交汇的国家骨干联运枢纽城市,国家《“十三五”现代综合交通运输体系发展规划》明确成都为国际性综合交通枢纽。新一轮《成都市城市总体规划》修编和新时代成都“三步走”战略目标鲜明提出建设泛欧泛亚具有重要影响力的国际门户枢纽城市。当前,成都正积极争取国家支持,加快建设西部国际门户枢纽城市。二是坚持全球视野、国际标准。主动融入国家“一带一路”建设和长江经济带发展,深入推进陆空全方位互联互通,强化“物流枢纽、国际通道、立体口岸”三大核心要素协同融合,加快构建贯通欧亚、连接全球的全物流体系,为增强国家中心城市功能提供坚强支撑。

(二)着力提升国际物流枢纽能级,全面增强枢纽集疏承载能力

聚焦西部国际门户枢纽城市建设,着力建强国际物流枢纽,全面增强国际空港枢纽、国际铁路枢纽承载辐射和要素集聚能力。一是国际航空枢纽地位巩固提升。成都是继北京、上海后中国大陆第三个获批建设双机场的城市,成都双流国际机场旅客吞吐量仅次于北京首都国际机场、上海浦东国际机场和广州白云国际机场,跻身全球前30最繁忙机场行列。双流国际机场扩能改造和天府国际机场一期工程加速推进,“一市两场”航空枢纽格局加快形成。2017年,成都双流国际机场旅客吞吐量4980万人次、货邮吞吐量64.3万吨,分别位居全国第四、第五位;航空口岸年度出入境流量达540万人次,排名中西部第一、全国第四。二是国际铁路枢纽能力加速提升。國际铁路港建设全面推进,加快打造国际性枢纽型内陆“无水港”,成都正加速形成以国际铁路港为主、以大弯、普兴、新兴等铁路货运场站为支撑的铁路货运枢纽格局。2017年,成都铁路集装箱中心站吞吐量60.9万标箱,位居全国18个集装箱中心站首位。三是立体口岸体系不断健全。口岸布局不断完善,建成航空、铁路、公路三大口岸,铁路口岸获批国家开放口岸,形成设施先进、布局合理的立体口岸开放体系。成都高新综合保税区(包括高新园区、双流园区)、空港保税物流中心(B型)、铁路保税物流中心(B型)、国际快件中心、多式联运海关监管中心等海关特殊监管区(场所)相继建成,天府新区保税物流中心(B型)正式获批并加快建设,正加快申报建设高新西园综合保税区。口岸功能不断增强,双流航空口岸已具备植物种苗、冰鲜水产品、食用水生动物、药品和水果等6项进境指定口岸功能,青白江铁路口岸已具备汽车整车、肉类、粮食等3项进境指定口岸功能。口岸服务水平不断提升,获批实施保税航油政策、72小时过境免签政策和境外旅客离境退税政策,国际贸易“单一窗口”、航空口岸“7×24”小时通关服务和政府购买口岸公共服务深入实施。

(三)着力提升国际物流通道畅达水平,不断拓展物流网络覆盖范围

聚焦向西向南战略通道建设,着力完善以国际航线、国际班列网络、多式联运体系为支撑的全链条物流通道网络体系,成都国际物流通道畅达性和国际互联互通水平进一步提升。一是国际航线网络布局优化完善。成都累计开通国际(地区)航线106条,国际航线网络已覆盖亚洲、欧洲、北美洲、非洲、大洋洲的重要枢纽城市。二是国际铁路班列“西进南拓东联”布局优化提升。“一主多辅、多点直达”的“蓉欧+”国际铁路货运班列体系初步形成,西向已开通成都至罗兹、纽伦堡、蒂尔堡、莫斯科等14条线路并实现“三线并行”,南向开通成都经广西钦州联通新加坡、越南、马来西亚等东南亚国家的“蓉欧+”东盟铁海联运班列和经广西凭祥(云南河口)至越南的“蓉欧+”东盟铁路班列,东向“蓉欧+”国内互联互通班列通达深圳、上海、天津等12个沿海沿江沿边城市。班列运营机制不断优化,组建成立国际铁路港投资发展有限公司,并在国内首创中欧班列集拼集运模式,国际班列开行实现扩容增效。2017年共开行国际班列1012列,其中中欧班列开行858列。中欧班列开行数量自2016年以来连续两年位居全国开行班列城市首位,已成为国内开行数量最多、运行最稳定的中欧班列。

(四)着力提升物流运作模式创新效用,显著增强物流整体组织程度

聚集创新物流要素供给,现代供应链、跨境电商等新兴业态和城市共同配送、多式联运等先进组织方式加快发展,物流整体组织效能显著提升。一是城市共同配送深入实施。先后完成四个批次的城市共同配送试点企业申报相关工作,累计认定家乐福、沃尔玛等100余家试点企业,纳入试点的标准化集中配送车辆2800余辆(其中新能源汽车近1200辆),试点车辆统一涂装“城市物流配送”标识、统一接入城市共同配送监控服务平台,投入标准化仓储设施超过150万平方米,建成城乡配送末端公共服务站点85个,出台《城市共同配送服务标准》,发布城市共同配送试点评估报告。全面启动国家城市绿色货运配送示范工程申报工作,试点实施方案上报国家交通部。二是多式联运加快发展。依托综合交通枢纽,加快构建“空铁公水”多式联运体系,推动航空港、铁路港、公路港和周边水港联动发展,加快发展海铁联运、铁水联运、空铁联运等。成都国际铁路港集装箱公铁水多式联运示范工程和四川省“空中+陆上”丝绸之路国际空铁公多式联运示范工程先后入选国家多式联运示范工程,并稳步推进实施。探索推进多式联运“一单制”,成功签发首单中欧班列多式联运提单、全国首张“空铁联运”货运订单和全国首张“空铁联运”跨境货运订单。三是现代供应链加快发展。获批国家商务部供应链体系建设综合试点城市,认定首批13个试点项目,涵盖物流标准化、供应链平台和重要产品质量追溯三个试点方向。出台《成都市关于推进现代供应链创新应用的实施方案》,加快培育新动能发展新业态,打造培育供应链示范平台和核心企业。

(五)着力提升现代物流规划引领作用,持续优化完善物流政策体系

一是在现代物流业现有发展框架体系基础上加快新一轮规划编制进程,着重完善现代物流业中长期规划和专项物流体系规划。系统编制完成现代物流业中长期规划、现代物流业2025规划纲要、现代物流业发展“十三五”规划等行业规划和成都国际铁路港总体规划、“两港三网”建设发展规划、城市农产品冷链配送体系规划等专项规划。做好各项规划与城市总体规划、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综合交通运输发展规划和主导产业规划的有效衔接。二是遵循“东进、南拓、西控、北改、中优”的城市空间布局调整策略,构建“六园区—五中心—若干服务站”的市域物流节点设施空间布局体系,优化物流发展要素空间载体,着力提升物流基础设施承载能力和服务水平。积极推动“东进”区域龙泉山东侧天府空港物流园区、淮州物流园区、简州物流中心等新增园区(中心)规划建设和现有物流园区(中心)转型升级。三是出台《成都市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总体方案》及《成都市降低实体经济企业成本行动方案》《关于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支持实体经济平稳健康发展的意见》《关于创新要素供给培育产业生态提升国家中心城市产业能级若干政策措施》等综合性文件,提出降低社会物流成本的系列政策和举措。出台“蓉欧+”基础运价、异地货物运价、外贸转移扶持和产能转移扶持等政策,印发《促进成都航空货运发展的扶持政策》《关于创新要素供给培育产业生态提升国家中心城市产业能级物流政策措施的实施细则》,从畅通国际物流通道、增强国际枢纽能级、提升口岸通关服务、提升物流现代化水平和创新物流组织模式等方面提出一系列扶持政策和配套措施。

(六)着力提升物流管理体制机制协同,更好服务现代物流创新发展

一是市政府先后成立国际铁路港、国际航空枢纽、供应链体系建设领导小組,建立健全现代物流发展协同推进机制。二是强化市政府工作部门——市口岸物流办的职能职责,优化调整市口岸物流办内设机构,补强供应链发展、国际产能合作、跨境电商服务等工作职能。三是理顺市级物流行业主管部门、各区(市)县政府和各物流园区(中心)管委会在统筹推进现代物流发展方面的职能职责,构建“市县分级、上下联动”的管理体系。

二、下步工作重点

(一)织密完善国际物流通道网络

一是坚持“客货并重”战略思维,全力实施“深耕欧非、加密美澳、覆盖亚洲、突出东盟”的国际航线发展战略,坚持以成都为重要节点构建直通欧美澳亚非的国际客货运航线网络,打造通达全球的精品客运航线和优势货运航线。二是优化“西进南拓东联”国际班列布局,重点完善班列欧洲端线路和网络,加快布局建设境内外枢纽节点、分拨中心和货物集疏服务点,通过稳定班列开行、优化运行线路、深化集拼集运、缩短运行时间、降低运输成本和提升服务品质等措施,扩大班列覆盖范围,提升班列运营质量、服务水平、竞争能力和品牌优势。

(二)着力增强国际物流枢纽能级

一是加速推进双流国际机场扩能改造和天府国际机场一期建设,优化提升机场空域、时刻和高峰小时容量,增强国际空港枢纽承载能力、服务保障能力和集疏中转能力。二是加快建设集多式联运、口岸通关、保税仓储、供应链服务等功能于一体的国际铁路港,提升承载集聚和辐射能级。三是依托国际铁路港、国际航空港,培育发展“陆空双轮驱动”的内陆枢纽经济新模式,加快建设国际贸易集散中心,探索建设自由贸易港。

(三)持续提升口岸服务水平

构建完善全方位立体口岸开放体系,加快建设高新西园综合保税区、天府新区保税物流中心(B型)和航空肉类、铁路粮食进境指定口岸,实现海关特殊监管区域拓展完善、口岸基础设施健全完备、口岸政策功能不断增强。加快推进自贸试验区货物贸易通关便利化改革创新,大力推行国际贸易“单一窗口”和空港口岸“7×24小时”通关服务,持续推行政府购买口岸公共服务,降低口岸通关成本,提升口岸通关便利化水平。

(四)探索创新多式联运组织模式

一是加快构建“空铁公水”多式联运体系,优化多种运输方式衔接、中转流程,推动国际航空港、国际铁路港、智能公路港和周边水港联动发展,提升多式联运组织运作效率。二是推动建立多式联运运营组织一体化解决方案,支持推进“一单制”全程无缝运输服务,打造西部多式联运运营组织中心。以自由贸易试验区和国家多式联运示范工程建设为契机,深入推进以中欧班列为依托的多式联运“一单制”试点,探索建立国内主导的国际陆路贸易新规则。

(五)加快推动临港现代物流产业生态圈建设

以《成都市临港现代物流产业生态圈建设工作指引(2018—2020)》为依托,做强物流产业生态链,强化物流产业发展要素保障,加快建设以物流功能要素、产业经济要素、环境资源要素为核心支撑的临港现代物流产业生态圈,推动形成“港、产、城”深度融合发展。

(六)加快发展现代供应链

依托贯通欧亚、连接全球的全物流体系和自贸试验区建设,创新供应链组织模式,提高供应链系统集成和资源整合,打造大数据支撑、网络化共享、智能化协作的现代化全球化供应链体系。大力实施现代供应链创新应用工程,引进培育一批供应链创新与应用示范企业,推动物流园区(中心)向区域供应链运营中心转型升级,构建跨地域、跨行业、跨领域的供应链要素集成、协同交易和服务示范平台。

(七)深入推进城市共同配送

以交通运输部城市绿色货运配送示范工程为契机,按照“扩大领域、沟通城乡、做强支撑、提升效能”的工作思路,引导城乡配送组织模式创新,提升城乡配送服务水平。

猜你喜欢

枢纽班列成都
济南、青岛物流枢纽成功入选2020年国家物流枢纽建设名单
成都生活
成都生活
诚诚&嘟嘟的成都生活
枢纽偏好型产业
数看成都
中欧班列累计开行2 000列
中国枢纽集装箱码头多式联运吞吐量快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