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致敬经典 追求纯粹
——记青年低男中音歌唱家沈洋

2018-05-28/徐

音乐天地(音乐创作版) 2018年3期
关键词:歌唱家歌剧院艺术歌曲

文 /徐 星

艺术歌曲是沈洋情有独钟的一种艺术体裁,他曾于2009年举办了一系列艺术歌曲独唱音乐会以纪念伟大的德国低男中音歌唱家汉斯·霍特(Hans Hotter)诞辰一百周年;在第十四至二十届北京国际音乐节期间,举办了德奥艺术歌曲独唱音乐会、黄自作品专场音乐会、马勒艺术歌曲音乐会;2011年在上海大剧院与杨立青教授合作,举办了纪念辛亥革命100周年中国近现代作曲家作品独唱音乐会;2014年黄自先生诞辰110周年之际,在上海大剧院举办致敬黄自先生的专场音乐会;2015年举办了一系列向华人伟大歌唱家斯义桂先生百年诞辰致敬的中国百年艺术歌曲独唱音乐会。

沈洋在20岁时就录制了第一张个人专辑《重低音》,在上海音乐学院就读本科期间,录制发行了世界上首张华人版舒伯特声乐套曲《冬之旅》,该唱片被评为年度全国十大发烧唱片;2012年,他与多明戈、托马斯·汉普森、热内·帕佩录制了《伟大的声音演唱约翰·丹佛》;2013年芬兰Ondine公司出版了他和指挥家弗拉迪米尔·阿什肯纳齐录制的肖斯塔科维奇《拉辛之死》。

生活中的沈洋兴趣广泛,热爱摄影、阅读、写作,喜欢收集老唱片。他认为所有的艺术都是相通的,不论音乐还是摄影都是严肃的艺术,都必须用深邃的态度去审视,浅显的、表面的感官享受层面是无法让艺术发展进步的。他从其它艺术门类中不断地吸收、沉淀,从不同角度去规划自己,通过在不同领域的探索与思考让他的歌唱事业永远充满激情和创新。

2007年就读于上海音乐学院本科的沈洋参加了英国BBC卡迪夫声乐大赛,这场对他来说意义非凡的比赛,时至今日当年参赛时的情境仍然历历在目。英国BBC卡迪夫声乐比赛创立于1983年,每两年举办一次,是世界级声乐比赛中最为特殊,也是难度最大的比赛之一。不同于其它声乐比赛分设男女组别、一二三名次等,卡迪夫每届只有一个奖项,这意味着每届六七百位参赛选手只有一人能获得这唯一大奖,比赛的激烈程度可想而知。除此之外,每一场复赛都要在英国当地进行实况转播,决赛在全世界现场直播,演出间被隙摄像机全程跟拍,演唱结束后还要立即接受采访等,这些都在无形中增加了许多紧张的气氛。年轻的沈洋通过听富特文格勒指挥的《英雄交响曲》来舒缓压力,从历史当中寻找力量,增加自信心。

沈洋出生于音乐世家,父母都毕业于天津音乐学院声乐系,虽拥有学习音乐的便利条件,但他小时候却未曾学过音乐,父母更是从未教过沈洋唱歌。他们认为不论学什么首先要有兴趣,沈洋并非一定要像他们一样学习声乐且以后从事与声乐相关的工作,父母深知 “如果没有好的声音就不要学声乐”,他们尊重沈洋的职业选择。16岁时沈洋对音乐产生了浓厚而强烈的兴趣,便开始正式地学习声乐,并一直由衷地热爱着音乐艺术。“当你的童年被强迫着学过音乐以后,你对音乐的观念可能就不那么纯粹了。”沈洋很感激父母的教育,“我父母一直很注重过程,不是很在意结果,我在卡迪夫获奖后给他们打电话,他们只是平静且开心地祝贺我,并未表现出欣喜若狂、激动不已的情绪。我的沉着冷静或许是受他们的影响吧!”。自信、沉着、从容、淡定的心态,让沈洋更加平和地面对未知的一切。

卡迪夫决赛时沈洋演唱了拉赫玛尼诺夫的歌剧《阿列科》中主角阿列科的咏叹调,这首记忆中熟悉的作品早在二十年前沈洋的父亲就曾演唱过。“这首作品很难唱,但是好听”父亲对作品的评价沈洋还清楚的记得,与父亲跨时空契合在一首歌曲中,这种感觉非常神奇和美妙,也让他的演唱更多了一份情感和力量。从女高音歌唱家琼·萨瑟兰女爵手中接到象征比赛优胜者的威尔士皇家水晶奖杯后,沈洋放弃了铺天盖地的演出合同以及与国际一流演出公司签约的机会,选择去茱莉亚音乐学院继续完成学业,“去茱莉亚是一个很好的机会,因为我非常清楚我欠缺什么,需要学习什么,得奖并不意味着已经成为成熟的歌唱家或歌剧演员,我需要更多的舞台去磨练。”在美国沈洋参加了大都会歌剧院林德曼青年艺术家训练班,让沈洋欣慰的不仅是他对音乐艺术的思维、认知、眼界及舞台表现等有了新的突破,而是获得给指挥大师詹姆斯·莱文试唱的机会。这些犹如“引子”一般,拉开了沈洋即将活跃世界歌剧舞台的序幕。

在歌剧舞台上沈洋塑造了一个个经典的人物形象,演出了诸多巴洛克和古典时期亨德尔、莫扎特及罗西尼的歌剧作品。2009年4月沈洋参加了纽约大都会歌剧院的首演,演出莫扎特歌剧《唐乔瓦尼》(Don Giovanni)中马赛托一角;2010年2月沈洋再次登上大都会歌剧院舞台与俄罗斯著名女高音歌唱家安娜·奈特雷布科(Anna Netrebko)合作出演普契尼歌剧《波西米亚人》;2011年11月在纽约大都会歌剧院与女高音歌唱家芮内·弗莱明(Renée Fleming)合作演出亨德尔歌剧《罗德琳达》(Rodelinda)(已由DECCA公司录制发行蓝光和DVD)和新舞台制作版本的《唐乔瓦尼》(Don Giovanni);2012年夏,作为英国格莱登伯恩歌剧节(Glydenbourne Opera House)的首演,演出罗西尼歌剧《灰姑娘》(La Cenerentola),同期在德国巴伐利亚国家歌剧院首演该歌剧;2013至2017年音乐季期间,他多次返回大都会歌剧院演出《魔笛》和《灰姑娘》;2013年夏季在中国国家大剧院首演歌剧,生动地展现了歌剧《费加罗的婚礼》中费加罗的形象;2015年先后在苏黎世歌剧院和华盛顿国家歌剧院首演;2017年他作为第一位在马林斯基滨海剧院登台的中国歌唱家演出了费加罗一角。

歌剧体现的是综合的艺术,对歌唱演员在角色扮演上有一定的要求,如同电影挑选演员,要求演技精湛的同时更要适合角色。演出歌剧必须要对角色有很高的把握,选择出演罗西尼、莫扎特等人的歌剧,是由于无论声音状态还是人物形象都与风华正茂的沈洋及其切合。2008年沈洋曾接到巴伦博伊姆的邀约去斯卡拉歌剧院演出歌剧《尼伯龙根的指环》中巨人发索尔德一角,这对很多人来说犹如“天上掉馅饼”的好事,却被沈洋回绝了。在思考、犹豫之际,经纪一语人道出了沈洋的心声,“我不担心你唱不好,而是担心你唱太好。你唱太好以后,指挥会喜欢你,很多人会喜欢你,你可能过早地走上了唱瓦格纳的道路。也许你一辈子可以不唱罗西尼、莫扎特、亨德尔,只唱瓦格纳,可能你的职业生涯还会很好,但是首先这样很危险,其次你不觉得这是一个遗憾吗?”,当时的回绝是他对艺术的一种选择。

如今随着声音的不断成熟,沈洋将精力投入在演唱德语歌剧方面,如瓦格纳、理查·斯特劳斯等人的作品,这些是他一直喜欢并热爱的风格。瓦格纳是沈洋学习生涯中尤为重要,对他影响深刻的人物。无论在音乐美学、音乐欣赏方向等方面,都给他极大的启发。现今选择演唱瓦格纳的歌剧对沈洋来说是再合适不过的,无论声音、形象,还是想法都十分契合歌剧角色,他能解读出瓦格纳音乐的魔力和力量。未来沈洋将付出更多的时间与心血在歌剧的创演上,为塑造出鲜活的人物形象给观众,更是为达到自己心中追求的纯粹艺术。

艺术歌曲是完全不同于歌剧的另一种音乐体裁,歌剧现今的发展越来越凸显导演的重要性,而歌者和指挥家甚至是屈居二线,艺术在歌剧方面变得更为整体化,它不是单一的以歌唱为主导。而艺术歌曲仅由演唱者和钢琴伴奏两人来创造艺术,更加强调韵味,也更能体现音乐内在的细节之美。“艺术歌曲首先在歌词上具有高度的文学性,音乐上有着非常高超的一种音乐语汇,它摒弃了媚俗和讨好的呈现方式,拥有独特的创作方式,及最为独特的流传方式。艺术歌曲多在学校、音乐学院的音乐会中演唱,无论是作为教材还是演出作品,它是不可以被随意改变或改编的一种歌曲,同时它也代表着音乐事业特别是教育事业在中国发展的一个脉络。”

◎ 沈洋与杨立青先生

沈洋一直致力于推广上世纪三四十年代黄自、萧友梅、赵元任等音乐家的作品,多次举办中国艺术歌曲专场音乐会,他十分清楚这些作曲家在中国音乐历史中的分量。在黄自、萧友梅先生之前中国是没有作曲家的,他们是中国最早的系统学习西方教育,并为中国教育出新一代作曲家的奠基人。然而他们在国人心中的地位远不如他们的贡献多,沈洋通过身体力行举办音乐会,系统地展示他们的音乐,让听众对这些伟大的作曲家有一定的认识和了解,让大家能记住他们的作品,理解沈洋所传承的以及想要传递的是怎样的一种文化,哪怕音乐会没有理想中那么火爆,他也没有遗憾。2011年纪念辛亥革命100周年之际,沈洋在上海大剧院举办了一场特殊的音乐会,邀请了著名作曲家杨立青先生担任钢琴伴奏,共同呈现了1919-1949年间16位作曲家共16首经典作品,包括《问》(萧友梅,1922年)、《听雨》(赵元任,1927年)、《山中》(陈田鹏,1934年)、《春雨春风》(谭小麟,1939年)、《红豆词》(刘雪庵,1936年)、《大江东去》(青主,1920年)、《桃夫之歌》(邓尔敬,选自套曲《负重行》,1943年)、《卖报歌》(聂耳,1933年)、《松花江上》(张寒辉,1936年)、《白云故乡》(林声翕,1938年)、《天伦歌》(黄自,1937年)、《吊吴淞》(应尚能,1932年)、《嘉陵江上》(贺绿汀,1938年)、《思乡曲》(夏之秋,1939年)、《黄河颂》(冼星海,1939年)。在音乐会的新闻发布会上,沈洋讲述了本场音乐会的目的“让人知道,让人听到”,同时讲到“可能有些人会不理解,但作为音乐人,这是在发掘自己的‘根’,继续70年前中国的音乐人在做的事情”。音乐会发起了“追寻中国艺术歌曲的回响”活动,出版了乐谱和音响资料,让流淌在历史长河的音乐瑰宝重新焕发光彩。这场音乐会是沈洋感到最困难、压力最大的一场演出,但是,无论今天还是未来都是他难以忘怀的一场演出。

沈洋受父亲影响喜欢收集珍贵的历史遗音,演出间隙经常沉浸在歌剧院的图书馆和档案室寻找经典之声。它收集了上世纪三十年代周淑安先生演唱的多首艺术歌曲的录音;曾在旧金山歌剧院找到1938年斯义桂演唱的《教我如何不想她》;找到最有特殊意义的录音是1937年赵元任先生自己演唱的《教我如何不想她》,在录音前更有赵先生的女儿赵如兰报幕 “《教我如何不想她》赵元任演唱”,这是中国历史上最珍贵的录音之一。关于收集沈洋谈到:当你看到过去的陈旧的东西,犹如在寻找过去的你;当你找到一个没有人了解的历史,就如同你发现一个大海中的珍宝,当你打开珍宝发现里面有一张你的照片,这像是在历史中找到另一个你。艺术是可以“转世”的,很多音乐家可能一辈子没那么成功,也没有名声大噪,但是他们一直勤勤恳恳、辛苦努力地经营着他们的音乐事业,今天的我们也在做着同样的事情,这就是艺术的“转世”。

2015年,在斯义桂先生诞辰一百周年之际,沈洋举办了一系列纪念音乐会,致敬中国百年艺术歌曲。斯义桂先生是20世纪十大歌唱家之一,是一位能用六种语言演唱数百首世界名曲的音乐家。法国人称他为中国独一无二的男低音,美国人称他为音乐的化身,荷兰人称他为音乐的奇迹,意大利人称他为金嗓子,1950年他更是作为华人第一人在美国旧金山歌剧院演出歌剧。斯义桂先生把中国艺术歌曲带到了世界,人们在肯定他的同时,更是肯定中国艺术歌曲,认可中国作曲先驱的功劳。看到斯先生有如此之多的成就,沈洋在心里对他的尊敬、敬佩油然而生。沈洋与斯义桂先生有很多相像之处,他们都是上海音乐学院培养的低男中音歌唱家,都在美国发展歌唱事业,而且他们的缘分不止于此。

◎ 沈洋与美国爵士钢琴家沃德·马斯顿(Ward·Marston)

2011年沈洋在与旧金山交响乐团合作演出时,得到了一份斯义桂先生一生与旧金山交响乐团演出的所有名录,他惊奇地发现他们的许多演唱曲目竟是一致的。试想五十年后另一位来自中国的声乐工作者,在同样的地方,和同样的交响乐团,演出同样的作品,这难道不是一种轮回吗?轮回其实就是一种传承,这种传承不是简简单单地、反复地、呆滞地去从事同样的事情,而是将一个事业进行下去,发展下去,直到永远。斯先生高超的艺术水准和坚忍不拔的事业进取心,决定了他有着不可替代的历史重要性。直到今天能够达到斯先生艺术高度和水准的没有几人,足以可见他的高度。纪念斯先生一方面是想向世人展示华人的超群能力,另一方面想通过音乐会去纪念我们的前辈,以此来让我们美好的艺术、优秀的传统文化,以及教育事业不断地传承下去。所谓向前人致敬也是给予我们自己一种力量,去鼓舞未来我们的晚辈。

2018年沈洋与美国爵士钢琴家沃德·马斯顿(Ward·Marston)合作,推出了全新专辑《曾经的歌》,这张采用纯现场录音,没有任何剪辑和修复的专辑,纯粹、细腻地展示着艺术家高超的水准和修养。肩负传承使命、追求纯粹艺术是沈洋在声乐事业上的发心,取舍间体现的更是他追求的艺术形态和音乐方向。当演唱结束后,你的心中能泛起涟漪,回想起他的演唱依然觉得如痴如醉、美好无比,他的“弦外之音”能让你从生活的压力和烦恼中稍得慰藉,这便是沈洋追求的“不存在的声音”,是“无声胜有声”的声音,是能让人们感受到永恒艺术魅力的声音。

猜你喜欢

歌唱家歌剧院艺术歌曲
浅析艺术歌曲《玫瑰三愿》的音乐特征
小歌唱家
无与伦比的月光之美——两首同词艺术歌曲《月光》的音乐风格及演唱技巧
歌唱家与报晓员
上海歌剧院精彩演出抢先看
草丛里的歌唱家
上海歌剧院精彩演出抢先看
上海歌剧院精彩演出抢先看
上海歌剧院精彩演出抢先看
浅谈黄自艺术歌曲的民族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