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传统文化融合机制研究

2018-05-26王今

人民论坛·学术前沿 2018年6期
关键词:中国传统文化马克思主义融合

王今

【摘要】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提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强国伟大战略构想。本文以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传统文化为研究对象,围绕二者相互融合的理论基础、相互融合的现实需要、相互融合的现实情境、相互融合的层次跃升等方面问题展开深入论述,以期深入认识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传统文化彼此之间的关系,探寻“二者相互融合动因”与“二者相互融合路径”问题的解决方案。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 中国传统文化 融合 层次跃升

【中图分类号】G122 【文献标识码】A

【DOI】10.16619/j.cnki.rmltxsqy.2018.06.011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针对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与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强国提出了一系列重要的理论观点与战略举措,并已经形成了以“坚持马克思主义”为战略指引、以“弘扬优秀传统文化”为实现路径、以“文化内容建设与文化体制改革”为根本保障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复兴的立体性战略框架。因此,有必要基于理论与实践的高度就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传统文化的主体内涵、关联关系及其发展进程进行全面系统地把握。本文正是基于这一现实背景,就如何促进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传统文化在精神层面、学术层面与实践层面深度融合及层次跃升提出策略建议。

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传统文化融合发展的理论基础

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传统文化的理论渊源与服务对象、主体内涵与表现形式均存在显著的差异,但是就历史观念、思维方式、社会理想等方面二者体现出了较好的差异互补与相互融合特性。

第一,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传统文化历史观念差异互补。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传统文化各自在阐述人类社会发展历史与思想文化的变革进程方面存在优势与不足。但从理论高度与实践维度来看,二者在历史观念的维度上具有差异互补的客观性[1]。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根本指向在于民主科学与理性思维,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要旨在于修齐治平与内圣外王。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过程就是中国传统文化作为基本国情在“方法”与“质料”双重层面赋予马克思主义以中国形象与中国气质。成功的历史经验表明,二者之间历史观念的差异互补有力地推动了二者融合螺旋式上升发展。

第二,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传统文化思维方式相通契合。基于思维方式的视阈,两者之间所蕴含的辩证思想与核心逻辑之间存在相通契合的现实基础。具体表现为以下三个方面:首先是二者辩证思维的契合,马克思主义对于客观规律的认识论与方法论与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宇宙观和世界观等思想高度一致[2];其次是二者实践观点的契合,马克思主义中的实践论与矛盾论与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知行合一思想一脉相承;最后是二者社会理想的契合,马克思主义中的共产主义伟大理想与我国传统文化中的大同社会思想相互契合。

第三,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传统文化时代品格互不排斥。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的显著特点在于与时俱进与开放包容,并在中国化的进程中不断充实完善自身。而中国传统文化本身所具备的兼容并蓄的魅力与海纳百川的气魄使其久经打磨而生生不息[3]。另外,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传统文化均十分强调对于历史经验的总结提炼,并分别从政治经济学与经世致用哲学的视角对人类社会发展规律做出科学总结。由此可见,这种开放包容的时代品格为二者融合发展提供了现实依据。

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传统文化融合的历史启示及现实需要

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传统文化相融合的过程就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实现途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伟大实践表明,正是通过二者的相互融通与彼此融合,从而不断丰富和完善了马克思主义的时代内涵、持续彰显了中国传统文化的蓬勃生机。

第一,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传统文化的内在相融、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新飞跃。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传统文化内在相融的过程,就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现实路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所取得的伟大成就证明了辩证统一地处理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传统文化之间结构关系与运行逻辑方式方法的科学性[4]。一方面通过深入探寻我国传统文化中的合理性因素与传统性优势,持续不断地完善和拓展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内涵与实践外延;另一方面不断强化与巩固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体系中的主体地位,以二者相互融合为抓手,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在理论体系与社会实践的新飞跃。

第二,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传统文化的外在表达,开辟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新境界。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传统文化融合不仅仅表现为形式层面或话语层面的相互渗透,更是“形式”“内容”与“材料”“方法”层面的有机整合,二者又相互统一于各自宏大叙事表达与精神优势发挥的外在实践层面[5]。我国社会主义伟大实践表明,马克思主义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更多地体现在中国传统文化现代化的维度上,通过持续借鉴中国传统文化的思想精华与民族优势,已经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与中国气派的理论体系;中国传统文化对于马克思主义的影响并非仅仅局限于实现话语体系与传播形式的支撑与包装,其自身作为我国文化维度的基本国情持久与深远地影响着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进程。正是通过二者之间相互融合过程中的各自精神优势外在表达,开辟了以“文化自信”为表征的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新境界。

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传统文化的相互契合与良性互动

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九大报告中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进入新时代。文化事业作为我国社会主义事业的核心构成,正在通過马克思主义与我国传统文化的相互契合与良性互动而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

第一,中国传统文化与马克思主义的内在契合。马克思主义能否科学有效地指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伟大实践,其重要的前置条件在于精准地界定二者之间兼容并蓄的现实方位。从社会理想视阈来看,天下为公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最高理想,而马克思主义的实践指向在于实现共产主义。在当今中国,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数次历史性飞越不仅包含了中国共产党增进人民福祉的立党之本,更体现了以“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为代表对世界大同美好前景的期待。由此可见,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传统文化具有与生俱来的文化亲近感与内在逻辑一致性。

第二,马克思主义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现代塑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需要厚植于中华文化的伟大复兴,而我国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实践,有力地化解了中国传统文化现代化进程中所面临的特殊对象与普遍知识、经验理性与政治利益之间的矛盾。回顾历史,我國传统文化不断以经世致用的原则持续促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成果的自我完善与自我革新,有力地助推了中华民族精神从以“自在”到“自为”、从“自为”到“自省”、从“自省”到“自强”的历史性转变。正是持续创新发展的马克思中国化促使我国传统文化历久而弥新,并持续地促进中华文化展现出与时俱进的魅力与风采。

第三,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传统文化的互动融合。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伟大实践表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过程就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国情相互统一的螺旋式上升的过程。二者之间相融合的过程绝非形式上的整合,而是将我国国家治理与社会实践的特殊规律上升到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中的普适性原则来系统阐释;是在二者深度融合彼此渗透作用下,凝练升华出一套具有理论内涵、实践价值与时代特色的国家治理方案。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与中国传统文化现代化是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重要责任与历史使命。

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传统文化融合的层次演进与程度跃升

基于马克思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的视角来考察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传统文化融合的问题,需要从精神层次、学术层次与实践层次三个维度系统地考量二者之间相互融合的逻辑路径与演进程度,以指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发展。

第一,加强马克思主义与传统文化在核心价值层次的融合,促进涵养向新而行的中华文化自信程度跃升。马克思主义与传统文化二者之间存在较强的共性理论基础,而这正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坐标与逻辑起点。因此,我们在实际操作中,应在历史与哲学框架下深入探究其在精神层面融合的激发力量。当前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理论基础在于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天下为公的辩证逻辑,并在深层次融合了马克思主义理论中对于人本主义价值观的求索。因此,二者在精神层面的融合,能够极大地促进囊括了传统文化、革命文化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成果的文化自信程度跃升。

第二,加强马克思主义与传统文化在理论样态层次的融合,促进中国化马克思主义哲学认识程度跃升。马克思主义与传统文化在理论样态层次的融合,是二者之间相互融合的基本保障。具体而言,应做好以下两方面工作:首先应创新性地构建以中国道路为牵引的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传统文化相融合的理论基础。当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步入到新的历史方位,应着力创新构建符合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形象、气质与内涵的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基础;其次要促进二者在理论层次的融合,凝练出根植于中国国情的能够指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长足发展的理论体系。这就要求我们基于理论创新的高度不断完善及拓展二者在理论层面融合的内涵与外延;更需要将马克思主义中的价值主张与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利益诉求相融合,系统地阐明多样化的社会组织构成对提升国家治理体系与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作用。

第三,加强马克思主义与传统文化在社会实践层次的融合,促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现实意义程度跃升。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更需要马克思主义理论与中国国情的紧密融合。具体而言,促进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传统文化在实践层面的融合需要开展以下三方面工作:第一,在政治实践层面的融合,要求我们用中国文化语境阐述我国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政治宣言;第二,在社会实践层面的融合,需要我们灵活运用马克思主义社会治理思想,并创新式地继承和发展传统文化社会治理智慧,以解决当前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发生转换的客观存在;第三,在文化实践层面的融合,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以弘扬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为支撑,不断增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生命力、凝聚力与感召力,促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现实意义程度跃升。

结论

本文以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传统文化为研究对象,围绕二者融合的历史依据与现实需要、关键特征与外在表现、层次跃升策略等方面问题进行深入论述。研究结果表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与中国传统文化现代化均是我国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重要战略构成,实现二者在核心价值层次、理论样态层次、社会实践层次三维融合与逐级跃升,有助于为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变化的客观现实提供理论阐释、有助于为我国分两步走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提供政策遵循,有助于为进入新时代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提供行动纲领。

注释

[1]陈卫平:《论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传统文化相结合的五个问题》,《思想理论教育》,2016年第3期,第53~56页。

[2]杨亮:《试论马克思主义价值观与传统儒文化融合的现代意义》,《江苏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年第4卷第9期,第1~4页。

[3]郭英敏:《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传统文化融合的历史考察与启示》,《学术探索》,2017年第7期,第127~132页。

[4]房广顺、郑宗保:《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传统文化相契合的当代选择》,《社会主义研究》,2015年第2期,第29~31页。

[5]张明:《重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与中国传统文化的融合》,《理论与改革》,2016年第3期,第13~16页。

责 编/马冰莹

猜你喜欢

中国传统文化马克思主义融合
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
村企党建联建融合共赢
融合菜
从创新出发,与高考数列相遇、融合
《融合》
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行”
马克思主义穿起了中国的粗布短袄
从《百鸟朝凤》看中国传统文化的复兴
马克思主义的“破旧”与“立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