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永不消失的芦苇荡

2018-05-26王亚宁

当代人 2018年5期
关键词:侵略者芦苇荡白洋淀

王亚宁

浩瀚的水泽之乡白洋淀,是华北平原上一颗熠熠生辉的明珠,它上接保定,下达天津,由一百四十多个淀泊组成,是重要的水上交通枢纽。白洋淀河淀相连,渔村港巷交错,芦荡、荷塘、淀村,星罗棋布,一条条水路时而曲径通幽,时而峰回路转,错综复杂,扑朔迷离,犹如一座巨大的迷宫。

四月的白洋淀风和水暖,苇草青青,我们乘坐游艇穿梭在水天相接的大淀上,眼前秀美的风光一时让我陶醉。一望无际的芦苇荡里,但见野鸟鸣飞,鹅鸭惬游,淀边堤岸上的村居白墙红瓦,静朴雅致,绿树青草倒影依依,让人恍然置身于江南水乡。正逢闲季,岸堤处泊着多只小渔船,有村人或坐于门口织网,或几个一起闲聊,一派祥和安适的景象。

如果不是怀揣着那段历史,我简直不敢相信宁静的白洋淀上曾经上演过一幕幕壮怀激烈、惊心动魄的历史故事。遥想当年,枪声如冲出栅栏的马匹,银淀烽火,硝烟弥漫,肆无忌惮的日本侵略者在这片神圣的土地上烧杀抢掠,横行践踏,一时风云变色,淀水呜咽。

为了抗击侵略者惨绝人寰的暴行,以雁翎队为首的白洋淀抗日军民奋起抵抗,拿起近乎原始的武器,用鲜血和生命与侵略者展开了一场场殊死搏斗。

历史的沉沙覆盖了往昔,我们来到英雄们生活和战斗过的地方,来追溯那段血与火的岁月。

在白洋淀雁翎队纪念馆中,珍藏着关于雁翎队的一些珍贵照片和他们使用过的武器,还有缴获的敌军战利品等,这些已然沉睡的器物见证了当年的腥风血雨。展馆中一些丰富生动的文字和图片也还原着英雄们可歌可泣的英勇事迹,那段硝烟弥漫的岁月仿佛就在眼前,白洋淀军民浴血奋战的抗日场景也一一铺展开来。

雁翎队这个名字来源于当地的一种土造武器。1939年的秋天,当时的新安城被日本侵略军占领,中共新安县委县政府以水上猎户为骨干,以水上打猎用的火枪——大抬杆为武器,成立了一支抗日游击队。为防止枪上的药孔被水打湿,队员们常在点火处插上一根雁翎,就此名为“雁翎队”。

白洋淀淀阔水深,地形险要复杂,犹如青纱帐般苍莽的芦苇荡,便于隐蔽、便于和敌人周旋,是开展水上游击战的好地方。雁翎队员们驾着小舟,充分利用淀泊有利的地形地物,采取机动灵活的战术,在茂密的苇丛里神出鬼没、声东击西。他们来去无影踪,在茫茫水淀上辗转痛击日本侵略军和汉奸,一次次破坏了敌人的阴谋,一次次粉碎了敌军的“扫荡”,令侵略者丢盔弃甲,闻风丧胆,如神兵降临,建立了许多水上奇功。他们打击敌人的水上巡逻艇,端掉敌人炮楼、除汉奸,有时出没在敌人运输物资的航线上,截获敌军的军火物资,被誉为“水上飞将军”,在中华民族抗日战争史上留下了闪光的一页。

“雁叫长空敌丧胆,翎飞大地我扬眉。”纪念馆门前的对联当是对雁翎队功绩的很好詮释。

纪念馆中,陈列着一种小小的锋利无比的鱼钩。看见它,我想起了孙犁先生的《芦花荡》:一位干瘦得像老了的鱼鹰、眼睛却尖利明亮的“老头子”,在水下布满一只只锋利的鱼钩,他用新鲜的莲蓬把鬼子引诱进芦苇荡的那片水域……

曲折幽长的芦苇荡里,我们沿着水道向白洋淀深处穿行。在白洋淀抗日战争中,雁翎队能创造出一个个抗战传奇,可以说芦苇荡功不可没,它们用辽阔而曲折的胸怀输送歼敌的密码,无数条水路的繁琐,让异邦的敌人付出了惨痛的代价。这一丛丛的芦苇,分明就是白洋淀坚毅的卫兵,它们手挽着手,肩并着肩,在风中昂首挺立,仿佛从苍茫的时光中穿越而来。纵然风摇晃它们的头颅,雨击打它们的身躯,而它们依然柔韧,像人民,像母亲,像战士……这一片片的芦苇,是英雄们往生的灵魂,它们脚下的淤泥,深藏着经年的疼痛,一定有热血,融进了它们瘦弱的腰肢,才会如此的柔韧和坚毅……

在大淀头村,我们见到了九十岁多岁的孙革老人。孙革老人和战斗英雄赵波一样,是电影《小兵张嘎》的创作原型之一,是雁翎队的老战士、白洋淀炮火岁月的见证者。那段刀光血影的岁月,又一次出现在孙老的回忆中……

由于白洋淀重要的地理位置,日军从天津到保定的物资供给都由此水路运送。为了保障通行,日军在淀子周围的各个村修建了大批的岗楼,妄想以此遏制抗日军民的活动。雁翎队的任务就是打击敌人的运输船,破坏敌人的运输线。

孙革老人说,敌人武器虽然占优势,可我们有熟悉的芦苇荡,地理位置好,敌人在明处,我们在暗处,在我们的进攻下,敌人只有逃窜。

每次接到任务,雁翎队就埋伏在河道两边的苇丛里,静待敌军出现。雁翎队员使用的武器主要是大抬杆。这种武器射程比较近,装的是铁砂子。铁砂子从枪膛射出后立刻散开,一打就成一片。根据这一特点,雁翎队决定敌船到跟前才开枪,并确定老射击手对准敌人船头的机枪射手开第一枪,要一枪命中,把敌人的机枪打哑巴了,然后,再一齐瞄准敌人开火。

我们想象一下当年的画面,大抬杆从芦苇丛中悄悄伸出,几十只齐发,带着复仇的火焰冲向可恨的侵略者,淀面上火光四起,烟雾弥漫。猝不及防的鬼子被打得晕头转向,哇哇乱叫,瞬间倒伏一片。当时,鬼子不认识大抬杆为何物,以为是一种新型武器,称它为“扫帚炮”,只要一提起雁翎队的扫帚炮,日伪军就心惊胆战。

“我们都是有真本事的雁翎队员。一是大多猎户出身,枪法很准;二是水上出生,擅长游泳,熟悉作战环境。”孙革老人说,他参加战斗,消灭日本鬼子,却从未受过伤,人称“孙泥鳅”。望着眼前这位饱经风霜的老人,想起那段烽火岁月,我们不由肃然起敬。当年,正是因为有千千万万个孙老这样的抗日勇士,才能把进犯的外敌驱逐出去。

一次次伏击战的胜利,激起了白洋淀抗日军民誓与鬼子作战到底的斗志和决心。雁翎队凭依着惊人的水性和射击技术,凭借芦苇和荷塘的保护,驾着小船,在淀面上行驶如飞,到处袭击敌人。日本侵略者频频遭受抵抗和打击,大抬杆的威力让妄图进犯白洋淀的日伪军惶惶不可终日。英勇的雁翎队利用水上优势,与敌人交战70余次,击毙、俘获了日伪军近千人,缴获大量军火和军用物资,使白洋淀成为华北地区最坚强的堡垒之一。当地老百姓有一首歌谣:“雁翎队是神兵,来无影去无踪,千顷苇塘摆战场,专打鬼子兵……”

《白洋淀志》中有这样一段话:“抗战期间,‘雁翎队历经大小战斗近百次,击毙、俘虏日伪军近千人,缴获大批武器弹药,在中国抗战史上留下了光辉的一页。”

四月的芦苇青翠起来,它们深扎在泥土里的梦,在这个春天,又重新葱郁、重新长成守望的姿势,像一面面飘动的旗帜。这永不消失的芦苇荡,象征着一种顽强坚韧的精神,它薪火相传,它永不磨灭!

编辑:安春华

猜你喜欢

侵略者芦苇荡白洋淀
Nanjing Confucius Temple
My Trip
芦苇荡
叶建明的诗
雄安两赋
白洋淀深冬挖藕人
不弯腰的习俗
芦苇荡里藏头“牛”
生物侵略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