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疆阿勒泰市方正铷矿地质特征及成因分析

2018-05-26任刚

新疆有色金属 2018年2期
关键词:伟晶岩花岗花岗岩

任刚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地质矿产勘查开发局第六地质大队 哈密 839000)

1 区域地质背景

方正铷矿位于新疆阿勒泰市将军山附近,矿区大地构造位置位于西伯利亚板块(Ⅰ),阿尔泰陆缘活动带(Ⅰ1),南阿尔泰晚古生代弧后裂陷盆地(Ⅰ13)。区域地层主要由下古生界志留系、上古生界泥盆系、石炭系及新生界第三系、第四系组成。其中志留系、泥盆系出露面积大,与区域成矿关系密切。区内构造发育,以华力西期的构造活动与矿产关系最为密切。形成的区域断裂构造极为发育,主要为北西向断裂、褶皱。区域岩浆活动强烈,区域侵入岩体极为发育,出露岩石类型齐全,以酸性-中性侵入岩为主体。酸性岩与成矿作用关系重大,也是区内主要的成矿期。区域上分布的矿产以稀有金属矿产为主,主要矿产有铍矿、铌钽矿、稀土矿、铜矿和石材矿等。主要矿床有大型小喀拉苏铌钽矿、大型大喀拉苏铌钽矿、多处铍矿床、白云母矿,此外还有金、铁、铜、铅锌矿、宝玉石及石材矿等,矿产资源十分丰富。

2 矿区地质特征

2.1 地层

矿区内出露的地层十分单一,主要为中泥盆统阿勒泰组上亚组(D2ab)地层。主要分布在矿区中西部、中南部及东部边缘,被燕山期花岗岩侵入,与岩体接触带局部见有角岩化、矽卡岩化、褐铁矿化。

矿区内中泥盆统阿勒泰组上亚组(D2ab)地层出露岩性主要为黑云母石英片岩,局部见结晶灰岩薄层。地层总体走向为北西向,因受岩体上侵挤压影响,地层倾角变化较大,一般为30°~60°,岩体西侧地层倾向一般为南西向,倾角30°~50°,岩体东侧地层倾向一般为南东向,倾角略陡,一般为40°~60°。

2.2 构造

矿区内构造不发育。花岗岩体中发育几条小断层(F1~F5),断层走向为北西向,断层倾向北东向,倾角65°~85°,沿断层均有花岗伟晶岩脉发育。F2、F3、F4分别为Rb5、Rb6、Rb7矿体控矿断裂,三条断层平行分布,长度近300 m,断层走向110°,倾向20°~22°,倾角78°~82°。沿断层有三条天河石花岗伟晶岩脉发育,并形成了Rb5、Rb6、Rb7矿体。

2.3 岩浆岩

2.3.1 侵入岩

矿区主要发育华力西期早期第一侵入次角闪石岩(ψo41a)和燕山期花岗岩(γ5)。岩体与围岩呈侵入接触关系,接触界线清楚,接触带可见明显的烘烤褪色,岩石具角岩化、矿物重结晶等热接触变质现象。

(1)含长辉石角闪石岩(ψo41a)

含长辉石角闪石岩(ψo41a):呈透镜状、不规则状小岩体分布于矿区中部及东北部,岩体出露最大长度近1.3 km,最大宽度0.6 km。岩体展布方向为北东向,侵位于中泥盆统阿勒泰组上亚组(D2ab)地层及二云母花岗岩体中。

(2)二云母花岗岩(γ5)

二云母花岗岩(γ5):岩体分布于矿区中北部及中东部并北东向延伸出矿区。岩体东西宽近2 km,南北出露长度超过3 km。该岩体呈北东向展布,侵位于中泥盆统阿勒泰组上亚组(D2ab)地层中。

(3)灰白色碱长花岗岩(含天河石花岗岩)

灰白色碱长花岗岩(含天河石花岗岩)是本区铷矿体的主要赋矿岩石。灰白色碱长花岗岩(含天河石花岗岩)主要分布于二云母花岗岩体西部及西南部边缘,地表呈透镜状、不规则状小岩体分布。小岩体走向总体为北东向,长200~900 m,宽20~160 m,总体向南倾,倾角较陡。

根据区域地质特征、岩石特征、岩体穿插关系及影像特征,其侵入时间从早到晚为:灰色中粒二云母花岗岩→灰白色中细粒碱长花岗岩(含天河石花岗岩)→天河石花岗伟晶岩(脉),各期岩体之间接触界线清楚,为侵入接触关系。

2.3.2 脉岩

区内脉岩较发育,以含天河石花岗伟晶岩脉、含天河石花岗岩脉、花岗岩脉为主,含电气石石英细脉规模很小(脉宽不足1 cm)。含天河石花岗伟晶岩脉走向多为北西向,脉宽均不足2 m,走向延伸一般不大于300 m,倾角60°~80°。

Rb5、Rb6、Rb7矿体赋存于花岗岩体西南部的三条花岗伟晶岩脉内,三条花岗伟晶岩脉平行分布,走向为110°,倾向为北东向,倾角80°。岩脉长度200~300 m。

3 矿床地质特征

3.1 矿体特征

矿区圈定7个铷矿体,其中花岗岩型铷矿体4个,即Rb1、Rb2、Rb3、Rb4,矿体规模较大;花岗伟晶岩型铷矿体3个,即Rb5、Rb6、Rb7,矿体规模较小。Rb1和Rb4矿体为主矿体,其余为小矿体。

3.1.1 花岗岩型铷矿体特征

矿体主要产于天河石花岗岩。矿体围岩主要为二云母花岗岩,局部为黑云母石英片岩。矿体形态呈不规则状、透镜状。矿体规模不等,主矿体与小矿体规模悬殊。矿体长240~900 m,倾向延伸80~200 m,平均厚度32.06~164.38 m,Rb2O平均品位0.063%~0.068%,矿床平均品位0.066%。主要矿体走向与岩体侧伏方向一致,为北东向,总体倾向南,倾角68°~80°。

3.1.2 花岗伟晶岩型铷矿体特征

矿体产于天河石花岗伟晶岩脉,矿体围岩二云母花岗岩。矿体形态为脉状。矿体规模较小,矿体长210~280 m,倾向延伸约80 m,平均厚度4.68~6.84 m,Rb2O平均品位0.070%~0.083%,矿床平均品位0.074%。矿体走向南东向,倾向为北东向,倾角为80°。

3.2 矿石质量

3.2.1 花岗岩型铷矿体

(1)矿石结构构造

矿石结构:它形粒状结构、半自形粒状结构。

矿石构造:主要为粒状浸染状构造,局部为脉状构造。

(2)主要矿石矿物特征

矿石矿物:主要为微斜长石(包括天河石),其含量5%~20%,局部可达30%以上。矿石中含铷矿物为天河石(微斜长石中富含铷、铯的亚种),天河石成分中Rb2O含量1.4%。

脉石矿物:斜长石5%~20%、石英20%~30%、白云母2%~8%,及微量磷灰石等。

3.2.2 花岗伟晶岩型铷矿体

(1)矿石结构构造

矿石结构:半自形粒状结构。

矿石构造:主要为伟晶状构造。

(2)主要矿石矿物特征

矿石矿物主要组分比较简单,主要为伟晶微斜长石(包括伟晶天河石)其含量5%~20%,局部可达30%以上。矿石中含铷矿物为天河石(微斜长石中富含铷、铯的亚种),天河石成分中Rb2O含量1.4%。

脉石矿物有:斜长石5%~20%、石英20%~30%、白云母2%~8%,及微量磷灰石等。

4 矿床成因

4.1 矿床成因分析

方正铷矿有花岗岩型和伟晶岩型两种矿床类型。矿区有两期成矿作用,第一期为花岗岩成矿期,形成花岗岩型铷矿床,赋矿岩石主要为天河石花岗岩,形成了主要矿体;第二期为花岗伟晶岩成矿期,形成伟晶岩型铷矿床,赋矿岩石为花岗伟晶岩(脉),形成了脉状小矿体。

方正铷矿主矿体产出部位是花岗岩体边部,即岩枝发育的部位。矿体主要为透镜状、不规则状。由于含矿花岗岩和伟晶岩是花岗岩浆房中的晚期产物,因此可以认为成矿物质来源与花岗岩岩浆有关,岩体侵位过程中使成矿物质得以大量聚集而成矿,而来源于岩浆房更晚的伟晶岩沿构造裂隙形成了伟晶岩脉型小矿脉。

结合本区特征,分析认为含矿(天河石)花岗岩在上侵到地表过程中,受构造、地形及动力等条件影响,在地表呈不规则状、透镜状、脉状展布,其围岩黑云母石英片岩中见硅化、角岩化,大理岩具石榴子石矽卡岩化,接触带二云母花岗岩具混染现象,这些均说明了脉状分布的含矿(天河石)花岗岩具明显的岩体活动特征,并由此推测其深部应为同一含矿花岗岩体。

图1 方正铷矿成矿模式示意图

4.2 矿床类型

由于两期成矿作用,形成花岗岩型和伟晶岩型两种类型的铷矿床,矿体赋矿岩石主要为天河石花岗岩,个别小矿体为花岗伟晶岩(脉)。铷矿化受岩性的控制,与成矿有关的围岩蚀变主要为弱白云母化。矿化类型为细粒侵染状、细脉浸染状,成矿元素为Rb。矿床物质来源于深部花岗岩体,铷成矿作用与花岗岩体侵入活动有关,为燕山期成矿。

综上所述,方正铷矿床为花岗岩型和伟晶岩型两种类型的铷矿床,矿区主要矿床类型为花岗岩型铷矿床。

[1]任刚,任林,邹振林,等.新疆阿勒泰市方正铷矿预查报告[R].2015.

[2]何国琦,李茂松,刘德权,等.中国新疆古生代地壳演化及成矿[M].乌鲁木齐:新疆人民出版社,1994,1-437.

猜你喜欢

伟晶岩花岗花岗岩
安山玢岩-花岗斑岩混合矿石的磨矿产品粒度特性研究
万众一心战疫情
青海柴北缘地区茶卡北山锂铍稀有金属伟晶岩型矿床垂向分带特征
花岗岩
粤北地区花岗岩型铀矿勘查模式分析
刚果(金)马诺诺(Manono)东部某伟晶岩型铌钽矿地质特征
不同构造环境花岗岩类的Na2O和K2O含量变化特征
准苏吉花斑岩型钼铜矿床岩体特征及成矿机制研究
金盆金矿矿床地质特征及找矿方向探讨
抗剥落剂TR-500S改善花岗岩混合料路用性能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