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创新创业的故事,开始就不再结束

2018-05-26向煜

现代苏州 2018年10期
关键词:海归孵化器苏州

○记者 向煜

首屈一指,这是城市向上最好的力量

“就像建一个Shopping Mall,要有一些大的名牌商家作为主力店一样。”这是2000年前后,人们对于苏州工业园区招商的印象。

事实上,那几年,整个苏州范围都在以外向型经济为主导,特别是在苏州工业园区。从1994年开发建设之初,三星电子(苏州)半导体有限公司落户,到后来的西门子、日立、博世……数百家世界500强企业在园区设厂,使得小家碧玉的苏州,成为了继上海、深圳后,全国制造业最发达的区域之一。

确实,这些500强企业对就业、对地区GDP都有着显著的贡献,但一个有前瞻性的政府,绝不会仅仅看到眼下的五年、十年,他们要考虑的是整座城市未来几十年的发展路径。

不可否认,这些大型企业动辄一两千万美金的注册资本,每年创造的税收是诱人的,但他们对各类资源的消耗也不容忽视。所以即使是在外向型经济依然红火的当年,园区也当机立断转变了招商方向——从大牌企业慢慢转向了科技型企业,创业公司也就成了抢手货。

这时候,园区的打法就面临了一次彻底的改变,与面积巨大、大多以独栋形式出现的500强公司不同,刚刚起步的创业公司需要一个物理载体作为生存环境,于是2000年苏州工业园区国际科技园诞生了、2007年苏州生物纳米园(现更名为苏州生物医药产业园)破壳而出,随后纳米城也顺势而生,这些载体的诞生,预示着园区审时度势、不断为创新创业提供优质土壤,让好的企业可以落地、生根、发芽、结果!

跨步走不惧未来,坚定走好转型之路

世间万物皆为缘分使然,浩辰软件与苏州工业园区的相遇是一段美好的缘分,我们有幸可以伴随着园区一起成长。这里一切都很好,可以说没有园区就没有今天的浩辰。从2001年来到园区,至今已经是17年了,在此期间,我们感受到了园区一点一滴的变化,我们也在这个变化下越来越好。这里良好的创业环境,让企业没有后顾之忧,工作环境、政策支持等等方面都对企业产生了极大的促进作用。

——苏州浩辰软件股份有限公司总裁 陆翔

2000年,苏州国际科技园打下了第一根桩,也是苏州工业园区发出的经济转型升级最初的信号。1999年年底,园区已引进外资达67亿美元,到账外资33亿美元。当时,园区以外向型经济唱主角,而这些企业多以加工业为主,科技创新的研发机构却不在园区。如何进一步提高园区的国际竞争力,如何培育园区拥有自主知识产权和自主品牌的产品,成了园区决策者们必须思考的问题。

思考的结果是,2000年4月,苏州国际科技园正式开工建设,可以说,在园区,国际科技园树起了第一面本土企业科技创新的大旗。

2001年,陆翔带着他的浩辰软件迁址到国际科技园,并进行自主平台软件开发。“我们是幸运的,落户园区后,在产品研发、版权保护等方面都享受到了政府的支持,我们是做CAD软件的,这方面的门槛其实很高,如果当初没有这些支持,我们走不到今天的规模。”

苏州工业园区政府的优惠扶持政策,为浩辰软件的发展赢得了关键的转型契机,同时,园区政府亲商的服务理念,也让陆翔连连称赞。“不是简单的政策传达,而是实打实地陪我们一步步向前走。事实上,直到今天,我们与其他企业交流起来,也一直会赞叹园区的服务意识之强,是全国罕见的。”

有了好的创业环境,创业者的努力也就事半功倍了。通过对市场的充分调研,陆翔发现CAD平台软件的市场前景广阔,潜力巨大。凭借一股不服输的创业热情和公司原有的技术实力,如今的浩辰软件早已走出了中国,并且在国际市场上也拥有强大的竞争力。

实际上,国际科技园刚刚起步时候,也有人质疑,“也没见苏州有特别强的公司冒出来啊!”确实,比起北上广深一些实力极强的企业,刚刚拐进转型升级车道的园区还很难拿出与之抗衡的自主创新品牌的企业来,但别忘了,一线城市的历史元素,是园区所不具备的。要把创新创业的土壤培育好,总得花个几年时间吧。

如今看来,一切付出与等待都是值得的。仅仅是国际科技园就培育出了、国内知名CAD软件开发商——浩辰软件、国内领先的高端光模块供应商——旭创科技、国内最早从事3D网络游戏开发企业——蜗牛电子……时至今日,在人工智能的风口下,又有思必驰、清睿教育、踪视通等等园区自主创新人工智能品牌,从这里出发,走向更广阔的舞台。

抓人才创新园区收获“智本”红利

纳微从几个人发展到几百人,即见证了园区发展过程,也是园区发展的一个缩影,公司与园区相互成就,共同发展。

——苏州纳微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 江必旺

转型升级成功与否,在于能否发展以领军人才、知识产权为特征的创新型经济。从2007年开始,每年年底园区都有一件盛事,这便是评选科技领军人才项目。出台政策之优、扶持力度之大,使园区成为全国对科技创新人才扶持力度最大的区域之一。

江必旺就是园区首届领军人才获得者之一,2007年底,他来到园区创办苏州纳微生物科技,不仅是因为园区将纳米和生物制药作为重点支持产业的发展战略,还因为政府亲商政策。”

江必旺解释说,“纳微公司是做纳米技术和产品,其应用领域就是生物制药,因此生物纳米园的生物制药企业基本都是我们潜在的客户,容易形成上下游紧密合作关系,而且边上还有中科院苏州纳米所,拥有很多先进昂贵的设备可以对企业开放,大大降低企业的前期投资。”

也是从2007年开始,园区迎来了新一轮的海归浪潮,这些年轻一代的海归人群,创新思维更前卫,也具备更多创新基因和不同创新做派。如果说,老一辈海归不少是回到研究机构从事科研工作,那么新一代海归来到园区后,多数是利用自己的专业知识、海外经验和资源选择创业,而不是将目光投向世界500强企业的高薪厚职。

这些“智本家”的回归,带回了专利专有技术、中西合璧的团队、国际管理体系,宽广的全球视野……所有这些与园区政府的亲商政策,国内庞大的内需市场,丰富的人才资源,形成了完美互补,让园区这块创新创业的热土,焕发出别样活力与生机。

同时在创新创业的大舞台上,矢志报国的海归人才也以不甘人后的创业意愿和创新意识,不断成为众多行业、领域的创新引领者。

10余年创新创业的艰苦,让江必旺和纳微获得了丰厚回报:拥有全球首个单分散硅胶色谱填料微球的规模化制备技术;建成世界唯一一条年产20吨单分散硅胶色谱填料生产线;是世界上提供最多品种规格的单分散聚合物色谱填料,无论是粒径、孔径,材质组成的选择范围都是世界之最;国内首个出口大规模高性能色谱填料到欧美制药公司……中国科学院院士张玉奎曾如此评价纳微:“批量生产的产品对中国色谱产业作出了很大贡献,意义重大。尤其在中国色谱填料大量进口的情况下,苏州纳微扭转了这一格局。”

从2006年园区建立了我国第一个以“纳米”来命名的研究所——中科院苏州纳米所开始,到2013年1月苏州纳米城开园,园区在纳米产业方面的布局早已清晰。如今,纳米城投用面积超过30万平方米,入驻纳米技术相关企业和机构320多家,集聚国家千人计划、江苏省双创人才、姑苏领军人才、园区领军人才等一批高端人才,企业专利申请累计超1800件。园区也已成为全球微纳米产业集聚度最高的区域之一。

还有很重要的一点,十多年前海归来到园区,事业成功后又能产生示范效应,为园区海外高层次人才引进打开了良好局面,同时为园区赢得“智本”红利打下了坚实基础。江必旺认为,园区创新创业环境已形成了聚集效应,越来愈多生物企业往这边聚集,“现在纳米城已经是处于一房难求的地步。”

共筑梦一同迎接创业黄金时代

在促进转型升级、创新发展中,苏州工业园区取得了国家级经开区综合排名第一,拥有苏大等科研院所40多所,就像美国的硅谷和斯坦福,已经变成创新创业的高地,创新是园区发展的最强推动力,有创新才有发展,园区这块开放创新的沃土也将不断吸引全球更多怀揣创业梦想的青年齐聚于此。

——苏大天宫孵化器创始人袁方

2015年3月份,李克强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要大力推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其关键是在一个“众”字。如何让更多的人参与进来,园区在2013年就开始布局这个答案了。

据报道,2013年底苏州工业园科技发展局召开年度头脑风暴,准备定下第二年的任务。不管是作为创业孵化器,还是更新的“众创空间”,北京的车库咖啡都是其中最早投射出影响力的一家。所以决策者们认为,用孵化器的形式来培育草根创业项目是非常合适的,而且BAT除百度的李彦宏之外,另外两位也都算是草根出身。这说明,未来一大批充满希望的互联网公司会是草根出身,它们需要被孵化,园区则需要服务于它们。再加上,彼时园区整个创业环境的火候也到了,于是2014年金鸡湖创业长廊应运而生——建设低成本、便利化、全要素、开放式的创业服务平台,吸引并孵化了一大批云计算相关创业项目。

袁方创办的苏大天宫是园区首家探索众创空间的孵化器,成立于2010年的苏大天宫,仅用7年的时间就成长为国家科技企业孵化器。如今作为园区人工智能协会会长单位的苏大天宫,已经累计孵化项目超200家,包括了企查查,数字绿土,安靠电源,PU口袋校园,八天在线,驾呗等知名项目。截止目前,苏大天宫管理的各支种子基金、天使基金、成长基金累计过亿元,累计带动社会资本联合投资超过10亿元。

金鸡湖创业长廊无疑为园区创新创业丰富了路径与内涵。截止2018年2月,这里已认定腾讯、百度创业中心、Plug&Play、36氪、京东、苏大天宫、蒲公英、同程众创等共计75家众创空间,吸引孵化了1500多个项目,带动社会投资近23亿。

同时,目前长廊平均每周举办各类创业活动20余场,每月活动80余场,全年共计900余场,涉及互联网+企业服务、智慧教育、ABC产业、互联网+生活服务等多个领域,为园区营造了浓厚的创新创业氛围。

的确,孵化器集群这件事在园区的成功几率可能会高于其他很多地方。园区的发展是走精英路线,本地人较少,海归人数颇多,绿化程度极高。值得注意的是,创业长廊的孵化器创始人多数也是从外地过来的。他们带着挑选一个新的生存环境的想法,搬家到苏州。在他们当中流行着一句话:在北京你可能是Nobody,在苏州会是Somebody。对于他们来说,经营一个孵化器就像建设自己的一片天地。

同时,苏州还有着宜居的自然环境。“现在的创业青年选择地方,首先会考虑环境,尤其是‘海归’更是重视这里居住成本不高,交通痛苦指数尚可。而园区整体上的氛围就是鼓励创新崇尚创业,政府职能部门给企业提供细致的服务,对企业和人才都是特别重视”,袁方告诉记者,园区目标是2020年孵化器数量要超过100家。

如今“金鸡湖创业长廊”众创空间集群和它背后所折射的创业服务体系,已成为园区扶持企业家创业创新的缩影和标本。“现在园区政府对创业提供了非常便捷的环境,我们正身处创业的最好时代。”

园区创新创业的故事,未完,待续……

猜你喜欢

海归孵化器苏州
Pingtan in Suzhou 苏州评弹,值得一听
苏州伴宅
“洋苏州”与“新苏州”演奏和弦
为新征程汇聚海归磅礴力量
倾力打造资本市场孵化器
“海归”返乡当“猪倌”
新海归
海归周炳“意发”攻“芯”
硅谷孵化器500 Startups听课记
中国首家孵化器如何保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