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一个勺子:荒诞黑色寓言、疯癫者与身份认同

2018-05-25郝瀚

戏剧之家 2018年2期
关键词:荒诞黑色幽默身份认同

郝瀚

【摘 要】《一个勺子》,以黑色幽默的风格叙写了一个略显荒诞寓言化的故事,影片在整体保持现实主义的基调下,设置了诸多所指丰富的符号,深刻展示现代生活冲击下中国农村裂变的伦理与价值观念,以及城乡二元对立的主题,并以其丰富的意蕴、较高的完成度,成为近年来国产小成本电影的标杆之作。

【关键词】《一个勺子》;黑色幽默;荒诞;疯癫者;身份认同

中图分类号:J90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7-0125(2018)02-0055-02

2015末,自诩“超龄导演”的著名演员陈建斌为中国银幕带来一股扑面清风。他以河北作家胡学文的小说《奔跑的月光》为蓝本,自编自导自演了极富作者气质的喜剧片《一个勺子》。撇开银幕“夫妻档”、主演“吸毒风波”,以及取景地甘肃永泰陌生的风光等噱头不谈,本片中蔓延着的黑色与荒诞,使其成为当年电影市场上最为独特的文本。

一、疯癫者与身份认同危机:拉条子与勺子

影片主人公拉条子在权力话语规训下产生对于自我身份认同的危机,从一个狡黠可爱又欺软怕硬的善良农民,一步步丧失其主体性,与镜中的他者“勺子”合为一体,走向困惑与虚无。

开头字幕中便交代“勺子”的能指之一,即“傻子”或“愚人”的形象。纵观全片中金世佳所饰演的勺子之举动,我们不难看出其与东西方文艺史上经典的“疯癫者”形象的契合,如莎士比亚的《李尔王》、阿来的《尘埃落定》、福克纳的《喧哗与骚动》等。勺子的举动以觅食本能为基本行动动机,毫无主观能动意志;几乎无一句台词,意味着丧失了话语权;即便是所谓的听话,如配合拉条子铡草等,也是无意识之举。而淳朴心善但不失农民式狡黠的拉条子有着自己的一套独立生存法则,这套法则带有很强的实用主义色彩,其行动都围绕着明确的目的行事,可以说迥异于无独立意志的疯癫者。

而在拉条子救赎勺子的过程中,拉条子无形中被权力话语规训而异化,勺子之于拉条子由他者逐渐变成自我。在影片中,作为基层权力的象征,无论是身着制服的杨警官,还是啃着牛大骨、满嘴官腔的村长,都有区别于拉条子身份的符码,他们难以理解甚至曲解拉条子的意思,是拉条子一步步走向疯癫的重要推力。导致拉条子由于对自我身份认同危机而疯癫。

一如鲍尔德温强调:“身份就是我们如何确定我们是谁的问题。从字面上讲,身份的自我认同和自我的意思都是与……相同。”①拉条子在拯救勺子的过程中不断遭受挫折,几乎遇到所有人的质疑,如街边卖干果女人的嘲讽、李大头的嘲笑等。甚至一直支持他的老婆金枝子也在骗子接二连三的骚扰下爆发。拉条子的身份认同不断被摧毁,由初始的自我身份定位——好心救助勺子的善人,变成执拗固执的“勺子”,村里小卖铺的老板三哥不断重复“这才是人生”,如同幻音般将拉条子的身份悄无声息置换,拉条子的困惑,也是人的生命本质与人的社会身份不可调和的困惑。

影片的结尾处,拉条子带上勺子遗留下的红色遮阳帽,同时影片几乎贯穿始终的全知视角终于切换至拉条子的主观视角,并接受一群小孩子的“侮辱与损害”,这也预示着拉条子/勺子身份间的终极置换,不知所踪的勺子被拉条子所替代,成为又一个“疯癫者”。在福柯看来:“其实,背负各种罪名的疯子是无辜的,有罪的只是社会及其权力話语。”②因此,拉条子在拯救勺子的过程中逐渐成为勺子/疯癫者,不再是个体执拗举动的后果,而是在各种权力话语作用下,一步步走向自我边缘化和疯癫的过程。

二、符号与宗教意象设置:门禁、汽车与羔羊

导演在影片中有意设置了许多意味深长的符号,这些符号的能指对于营造荒诞氛围、传达主题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首先是对于门禁的运用。片中拉条子三番五次上门追问李大头,屡屡被李大头妻子拒之门外。拉条子的那张无奈又变形的脸在门禁的显示屏上挣扎,显得荒诞感十足。此时的视点牢牢被李大头之妻把持,视点在电影叙事层面的重要性不言而喻:“选择谁来说部分或全部的故事、要不要现身说法,都会影响叙事作品的概念形态和讽刺性,相当程度决定了作品的形式意义,也是意义组成的方式。”③拉条子在对话中丧失了视点的权力,也意味着丧失了话语权,是他尴尬处境的隐喻。

汽车作为另一个重要符号也频繁出现在影片中。片中多次出现李大头开车与拉条子步行的镜头,实则是汽车/城市与步行/乡村的二元对立,隐喻着现代文明对农村道德与价值体系的冲击。

影片中有一镜头表现的是勺子与拉条子坐在马路边,后景的白色汽车与前景川流不息的车流,一静一动将二人夹在其中。此时摄影机处在马路对面,以远景冷漠地记录着二人在现代化、都市化冲击下,慌乱迷茫的心态。

此外,拉条子每次与李大头的对话几乎都发生在“福特猛禽”中。汽车作为一个流动的、逼仄的、不确定的空间,不断给拉条子以压迫感。由于李大头的饰演者王学兵“吸毒风波”,使得导演不得不减去其正面镜头,几乎只有背影与侧脸的镜头,这一举措反而收获无心插柳之妙。自始至终没有露出真正面目的李大头和他的“猛禽”融为一体,成为高度符号化的人物,实则象征着不断摧毁拉条子价值观与自我认同的现代社会。而片中几次出现的李大头赶拉条子下车的场景,拉条子作为汽车后视镜中的镜像渐行渐远,拉条子的价值观和身份认同也随之越发模糊,直到他再次找到李大头托其寻找勺子时,主动选择下车,拉条子的价值观完全被摧毁,主动尝试融入这一社会。

除符号化的意象外,影片还具有浓厚宗教气息的意象,对人物身份与心理的复杂起到了良好的烘托作用。“意象的运用,是加强叙事作品的诗化程度的一种重要手段。它是中国人对叙事学与诗学联姻所作出的贡献,它在叙事作品中的存在,往往成为行文的诗意浓郁和圆润光泽的突出标志。”④导演在该片洋为中用,成功借鉴了许多西方式意象。

作为西方基督教文明的源泉之一,《圣经》对后世文艺影响极大。影片中反复出现的羔羊意象即来自于《圣经·创世纪》,羔羊即奠定牺牲、温顺待宰的形象,例如影片《沉默的羔羊》(雷德利·斯克特导演)中以羔羊隐喻主人公处境。而本片则以羔羊隐喻拉条子被现代社会“宰杀”的命运。

在影片的结尾,拉条子将宠爱有加的小羊宰杀,随后在梦境中完成互相指涉的关系:拉条子梦见自己在勺子睡过的羊圈宰杀自己,自己发出小羊的咩咩声。所以此时,无意间被自己“献祭”的勺子(送给所谓的亲人)以及做成炖肉的小羊,都成为拉条子被摧毁的人性在无意识领域的重叠。

三、荒诞风格与黑色幽默:风格混搭的寓言

影片在整体风格上呈现出一种“混搭”状态。影片大体以写实为基调,运用固定机位长镜头、手持摄影、实景拍摄等纪实美学手法,摄影风格上追求现实主义,后期调色又将影调做旧,呈现出西北农村的粗粝感与质朴,这种风格实则迎合电影主题,即农村对现代化的一种堂吉诃德式抵抗。此外片中大量方言的运用,在纪实效果与戏剧效果上一箭双雕,为影片增色不少。

有着戏剧演员背景的陈建斌受戏剧影响颇深,影片中浓厚的荒诞氛围可以说很好地借鉴了欧美荒诞派戏剧传统。正如尤奈斯库所说:“荒诞是缺乏目的的……人迷失了,他的一切行为都变得无意义、荒诞、没有用处。”⑤

影片交织叙述两条故事线索。一条是拉条子不断向李大头讨要帮儿子减刑的钱的过程;另一条则是捡勺子、送勺子和找勺子的过程。在拉条子讨钱的镜头中,导演频繁运用双人中近景镜头营造出咄咄逼人的空间压迫感,让拉条子和李大头在快速、重复的正反打镜头中急促、千篇一律地对话,营造出一种人生存在的荒诞感,屡次讨钱失败的拉条子重复着毫无意义的举动,逐渐消解了存在与行动的意义,从而摧毁了拉条子的信仰与价值观念。影片最后,不胜其烦的李大头竟一反赖账的常态,连打带踢将五万块钱塞给拉条子。原本只想讨钱的拉条子在第二条线索中逐渐异变,转而追问有关人生意义、价值、信仰的问题,却无心得到了之前苦苦追求的五万块,由此拉条子的信念与价值体系全面崩塌,他选择带上象征勺子的红帽子,以一种荒诞的态度面对更荒诞的世界。

黑色幽默源于小说,诞生于1956年弗里德曼编辑的《黑色幽默》一书,从海勒的《第二十二条军规》、冯内古特的《五号屠场》,到刘索拉的《你别无选择》,黑色幽默逐渐传入中国,并蔓延到电影艺术中,如宁浩的《疯狂的石头》等。理论家们对于其定义也莫衷一是,如奥尔德曼认为其是“把痛苦与欢乐、异想天开的事实与平静得不相称的反应、残忍与柔情并列在一起的喜剧。”⑥是一种卓别林式的“含泪的笑”,旨在展示人性的荒唐以及价值的颠覆,展示人性的损害与异化,相对于单纯的悲剧或喜剧,具有更强的文化批判功效。

由此可见,黑色幽默在它滑稽背后往往隐藏着痛苦和不幸,恐惧和幽默是黑色幽默的正反面,二者相互融合难解难分。影片中拉条子也一直处于对未知的恐惧和人性善的纠结中,影片的笑料也因此构建,从开始莫名其妙被勺子缠上,既害怕无奈又出于善良喂养勺子;既希望勺子被家人领走,又怕被坏人利用,到最后连续三波的“家人”将这种黑色幽默推至极致。

此外影片还有诸多令人捧腹又心酸的细节,例如,勺子跟随拉条子进门后张嘴便喊金枝子“妈”,金枝子在惶恐之余,不乏心酸与唏嘘,想起自己与勺子同龄的儿子正在监狱服刑,而托人减刑的钱不知所终,于是金枝子将情感转移至勺子身上,最后竟异想天开想让勺子替儿子服刑,这种幽默背后,更多的是金枝子作为一个母亲的困惑与绝望。

四、结语

《一个勺子》作为戏剧演员陈建斌电影导演的跨界处女作,虽然具有初学者的朴拙与滞涩,但在当今商业电影横行市场的大环境下,该片在保持一定观赏度的情况下,仍坚守导演的作者诉求,以精巧的构思、独特的荒诞风格,讨喜的黑色幽默以及低廉的成本为国产中小成本艺术片的探索打开另外一种存活与自我发展的途径,可以为当下许多国产片所借鉴。

注释:

①(英)艾雷恩·鲍尔德温等.文化研究导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231.

②张之沧.走出疯癫话语——论福柯的“疯癫与文明”[J].湖南社会科学,2004.(06):28.

③(美)布魯斯·F·卡温.解读电影[M].李显立等译.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51.

④杨义.中国叙事学[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7,220—221.

⑤(英)马丁·艾思林.荒诞派戏剧[M].华明译.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2003,8.

⑥陈焜.西方现代派文学研究[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81,4.

猜你喜欢

荒诞黑色幽默身份认同
黑色幽默
布尔加科夫戏剧创作与身份认同
金承志:人生要“荒诞”,生活得找乐
从《第二十二条军规》看黑色幽默
黑色幽默及其对中国当代小说的影响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