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词组与小句之间的差异及其蕴含的理论意义》述评

2018-05-25耿国锋

北方文学 2018年11期
关键词:词组

耿国锋

摘要:汉语语法“本位”理论专注于词组和句子之间差异的分析。而徐先生深刻分析了词组和句子差异背后所包蕴的理论意义,聚焦于语法单位有无全句功能以及由这些功能所促发的连串语法形式特征,句子特有因素的方方面面,从而揭示了“小句中枢说”的实践价值和理论意义。

关键词:句子特有因素;词组;句子;解释力

缘起于汉语语法“本位”理论的讨论,徐杰先生“不囿于学说本身之辨,聚焦汉语语法本身”进行求真、包容论证。鉴于此,我们试从内容、论证方法以及对后学的启示三个方面对《词组与小句之间的差异及其蕴含的理论意义》一文展开论述。

一、内容评述

(一)汉语语法“本位”说——汉语语法的观测点

在汉语语法学史上,曾先后出现过不同的汉语语法本位学说。李宇明先生对此作了客观、详尽地论述,文中指出,“在汉语语法学史上,表现出来的汉语语法本位观念和明确提出的汉语语法本位学说,影响较大的有如下五种:A、马建忠的‘词类本位;B、黎锦熙的‘句成分本位;C、朱德熙的‘词组本位;D、徐通锵的‘字本位;E、邢福义的‘小句中枢。”[1]从事汉语语法研究,“本位”说是一个绕不开的话题。

徐杰先生开宗明义,颇为精彩地论证的汉语语法“本位”说之于汉语语法研究的重要性和必要性。接着通过分析、比对前四种汉语语法“本位”说,肯定了“词组本位说”的创造性及对汉语特点的体现。如汉语语法单位之间的两组关系:“组成关系”和“实现”关系。词、词组之间是组成关系,而词组到句子则是实现关系[3]。扼要地抓住了朱先生“词组本位说”内核逻辑——“汉语没有定式动词和不定式动词的区别”这一汉英重要差异,进而概括为“三个命题组成的,连环套式的两对因果關系”。在前四种“本位”说中,“词组本位说”是“最切合汉语语法现象,最能体现汉语语法特点的语法体系”[3]。

在上述基础上,邢福义先生提出了“小句中枢说”[4][5],严谨地逻辑推理,较强的语言解释力。将“词组本位说”和“小句中枢说”进行对比分析就显得尤为重要。

(二)词组、句子——汉语语法系统性比对

从两个“本位”说涉及的语法单位入手,对词组和句子进行语法系统上的对比无疑是最好的突破口。论述的焦点在于比对“词组”和“句子”语法学上的差异。从逻辑的周全性上,文章提出三种可能:A.词组=小句;B.词组<小句;C.词组>小句。最后,“词组”和“小句”语法上的差异归结为B,即词组<小句。这个等式显然不能显示差异的具体内容究竟是什么?介引邢福义先生的“小句包容率”、“小句成活率”,将论证推向深入。在邢先生五种“句子特有因素”基础上,剔除了句子语气中的陈述语气,又加上“话题、焦点、否定”等,命名为“全句功能范畴”。

论述仍未触及到问题的本质,问题的本质在哪里?徐先生敏锐地发现“词组本位说”的一个逻辑疏忽:连环套式的两对因果关系实际上不成立。具体论述如下[2]:

问题主要出在“第一对因果关系”上:这一对因果关系不能成立,从A这个事实不能推导出B这个论断。而以其为前提条件的“第二对因果关系”更是无从谈起。“第一对因果关系”之所以不能成立,其关键原因在于,……有无定式动词的差别只是词组和句子之间在某些语言中的一种差别,远远不是二者之间惟一的差别,甚至不是主要的和根本的差别。

至此,重新审视“词组本位说”合理性就显得很有必要。

讨论以“小句”为观测点的“小句中枢说”就有了实践意义和理论意义。脱胎于汉语结构主义语法学说,与生成语法理论的核心精神有相通之处。将讨论引向当代语言学流行的形式语法高度,暗合徐杰先生提出的“原则本位”[6]理论构想。

(三)“周全性”、“简明性”——“小句中枢说”的强解释力

对朱德熙先生评判语法体系的两个标准(简明性、严谨性),徐文重新进行了审视、调整,并归结为:周全性、简明性。提出了该说不能解决的语法问题——由全句功能所诱发的无法在词组结构分析中涵盖的语法特点,论说客观、中肯。

本着解决汉语语法现实问题的目的,着眼于朱文(1985)设专章讲述的特殊句式,文章重点分析了疑问句式。该句式在语法形式上所进行的语法操作:加用疑问语气词、正反叠用。这些语法操作超出了词组结构的范畴,引入句子层面的各类疑问句式都包含一个跟词组无关的,凌驾于句式之上的非线性的全句功能范畴[+疑问]。相继提出跟疑问句式有关的一些语法问题,词组结构理论仍然无法解释。具体有:违反“词语自主律”现象、“介词悬空”的现象、不能作为一个整体充当句子成分。

文章继续扩大词语结构不能解决、凌驾于句子之上的非线性的全句功能范畴:话题和焦点,并扼要、简明地概括为:基础形式-语法特征-语法操作。

至此,以“小句”为基点的“小句中枢说”在语法解释力上获得了强有力的支撑。弥补了陆俭明先生所说的缺憾,“……在哪些问题的研究上,在哪些语法现象的分析上是由于‘小句中枢说理论的确立才有所前进……”[7]

二、写作述评

徐文(2005)层层递进地论证和阐释中不失严谨的表述,其写法上的专业素养同样值得我们探究。

(一)巧妙设问,理论挖掘不断深入

在具体写作时,多次使用设问句式。比如:一二章节的起始,作者分别这样写道:“语法研究一定要有本位吗”;“首先,什么是“词组”(或曰“短语”)?什么是句子”;此类句式的使用使得论证过渡自然,又使得全文结构严谨、文脉贯通。

难得的是,在具体问题论证时,设问的使用往往将理论的挖掘引向深入。比如,在论证“词组”和“句子”的差异时,通过设问的巧妙使用,作者将论证一步步引向深入。在逻辑推导前,连用两个设问入题,“它们到底有无语法学意义下的重要差异?它们在语法层面有无大小关系或者说有无包含与被包含的关系呢?”在论及词组本位说,则反向提出问题“在建立词组本位的语法体系的时候,不能不考虑以下两个问题:……”可以说,设问的使用不断将论证引向深入,不断向理论纵深推进。

(二)逻辑推导、图表概括周全不失简明

纵观全文逻辑推导公式有四处,一张图、三个表格。“词组”和“句子”之间差异的论述,逻辑推导相当精彩:三种逻辑可能式→三种逻辑后果式→(由邢福义先生的“小句包容律”、“小句成活律”)推导式。推导式为:小句—短语=句子特有语气。树形图的使用则从生成语法理论的角度对“小句中枢说”的“句子语气”进行观照,不同语法理论上的印证,增加了论证的力量和理论的概括性。对朱先生“词组本位说”的核心逻辑、“词组”和“句子”语法特征上差异、句子对“疑问”范畴语法形式上的操作等三个具体语法问题,徐杰先生更是以高度的概括力用清晰的表格列出来。

另外,在具体语法问题上,文中还多次运用了句式变换分析,也极具解释性和说服力。运用公式进行逻辑推导,论证严谨、周全;图表式概括使得问题的论证简洁、明晰。这种不囿于语法本位说的分析,专注于语言现象的剖析和挖掘,充分体现了语言学理科般的推导理脉和科学精神。

(三)比喻、类比深入浅出

学术论文的具体论述中,语言表述是艰深的,让人豁然开朗的比喻尤其难得和可贵。篇中以卖东西有无货架阐明语法有无“本位”的说法,形象、生动,贴切、明了。

类比的恰当运用增加了文章的接受度。比如,汉语的詞组和句子之间虽然没有定式动词和非定式动词的区别,但和英语一样存在着其他“明显的区别”。不能因为汉语缺乏某一语法特点,就否定词组和句子之间所有的对立。为更好地说明这一道理,增加论说的接受度,徐先生(2005)用汉语中“词类”之间的区别进行类比,使得论证晓畅、明白。

三、启示

再有,在语言研究、治学追求上,该文带给我们的启示。

(一)重视理论学说中的例外现象

语言研究中,理论学说有一个重要的评判标准:周全性(徐杰,2005),具体就是,“对事实的分析和解释要全面”。事实上,新的、变异的或例外的语言现象总是推动语言理论学说不断完善和发展。这就要求理论学说在尽可能追求“周全性”标准的前提下,做到允准“例外”的科学性。

正是缘起于汉语词组结构和句子构造不同,着力于汉语“句子特有因素”的研究,“小句中枢说”才得以确立。但文中立论的“小句中枢说”,同样也有“例外”或“不能够”的论述。邢福义(1995)篇末就有汉语篇章句法有流水式特色的论述。

远溯结构主义大师索绪尔在提出“语言形式和语义的关系是任意”时,提到一些词的形式和词义之间是有联系的。后来的结构主义学者往往注意到“形式和语义的任意性”,而忽略其有“联系”即理据性的论述。其实,研究语言形式和语言意义间的“理据性”正是功能和认知语言学派的着力点。

语言研究中,理论学说中“例外”或“不能够”解释、涵盖的语言现象,往往是语言研究的突破口和发力点。徐先生(2005)将传统结构主义语法另章处理的“疑问句式”,分析为“某些词汇项的些许词汇特征跟‘针对疑问范畴的语法处理方式以及其他有独立存在意义的语法规则相互作用所造成的现象”。

(二)求真、包容的学术追求

着力于语言现象分析和语法问题的解决,论证中逻辑推论、公式推导、图表概括,其理性推导和为真求真不囿于“学说”之辨的理路为后学治学之方向。

语言现象在变化,语言在发展,语言研究也在不断推进和完善。站在前人的肩膀上前进,是学者践行的为学之路。对待朱德熙先生近二十年前的研究,徐先生钦佩中进行理性分析。在“词组本位说”“不能够”的论述时客观、公允,并给予了时代局限的理解包容,“站在”而非“踏着”前人肩膀前进的治学态度让后学受益终身。

参考文献:

[1]李宇明.汉语语法“本位”论评——兼评邢福义“小句中枢说”[J].世界汉语教学,1997(1).

[2]徐杰.词组与小句之间的差异及其蕴含的理论意义[J].汉语学报,2005(3).

[3]朱德熙.语法答问[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5.

[4]邢福义.小句中枢说[J].中国语文,1995(6).

[5]邢福义.汉语语法[M].长春: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1996.

[6]徐杰.普遍语法原则和汉语语法现象[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1.

[7]陆俭明、郭锐.汉语语法研究所面临的挑战[J].世界汉语教学,1998(4).

(作者单位:商丘师范学院传媒学院)

猜你喜欢

词组
Phrasal Verbs and Context
副词和副词词组
动词和动词词组
Otto Jespersen关于介词词组的研究述评
"关工老战士"是个闪光的词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