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教研活动与教研功力的提升

2018-05-25任念兵

中学数学杂志(高中版) 2018年3期
关键词:教研活动

【摘要】參加教研活动是“聚外力”、提升教研功力的最佳途径,而善于发现和选择教研活动中的亮点是教师在教研活动中实现教研功力提升的关键. 就教研活动具体形式而言,听讲座、做报告可以吸收教育教学的理论观点和真知灼见,磨课、听评课可以传承优秀的教学传统经验,解题、命题可以历练专业素质和技能,课程开发、课题研究可以攻克教育教学中的难题,各种教研活动的共同作用最终可以实现教师的专业成长.

【关键词】教研活动;教研功力;练内功;聚外力

青年教师要想提升教研水平,促进专业发展,无外乎“练内功”和“聚外力”两大途径.所谓“练内功”,就是充实自己的知识储备,锻炼自己的教学能力,提高自己的认识水平等,而修炼教研功力的具体方式主要是立足于教学实践的阅读与写作[1][2].所谓“聚外力”,就是不能局限于学校之一隅,要尽可能地与外界接触,结识本专业的教育专家并得到他们的指导,与省(市)内外的同行建立交流和协作,为自己的发展营造更广阔的空间和更好的环境,而积极参加各种教研活动就是聚外力的最佳途径.

众所周知,有组织的教研活动是中国数学教育的一大特色,迄今已有60余年的历史.教研活动的基本职能包括以下几个方面:实施并完整落实国家课程计划(教学计划);指导教师的教学活动,主要形式是集中的教研活动,听课、评课(包括共同备课),组织公开教学;还有各种各类的考试命题等[3].省(市)、县(区)、校三级教研组织体系为教师的职后培训和专业发展提供了有力的保障.学校层面的校本研修,以名师带教与师徒结对为主要组织方式,与日常教学形影相随;省、县层面的教研活动则以教育教学中的重要事件为主题进行集中研讨.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推进,教师职后培训体制也在不断创新,近些年来各地兴起了名师培养基地、名师工作室、区域教研联盟等教研组织方式.

有些教师认为囿于客观条件,难有机会参加高水平的教研活动,而网络教研方式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弥补这种缺憾.浙江省教育厅教研室和电教馆合作,开展了网络直播教研活动,教师不仅可以在直播平台上观看专家和教师们热烈讨论的视频,还可以在之后的微信推送中阅读活动的总结文稿,欣赏教研思维碰撞产生的智慧火花.网络教研方式,真正地实现了“秀才不出门,全知天下事”.

无论教研活动的组织方式如何变化,教师参与教研活动的目的始终是解决教育教学中的困惑,提升对学科教学的认识,促进自身专业素养的提高.组织方式只是工具和手段,教研活动的形式和主题内容才是本质.

当前日常的教研活动流于形式的不少,教师参与的积极性不高,集体备课活动常常是备课者带着材料来,其他人带着材料走;有些教师甚至骨干教师认为教研活动难搞,课题研究更是空洞.笔者以为,教研活动对于教师专业发展的作用不容忽视,教研活动的效果取决于参与者的心态和视角,即使是形式重于内容的某些活动也有其闪光之处.善于发现和选择教研活动中的亮点是教师在教研活动中实现教研功力提升的关键.本文将以笔者亲身经历的各种教研活动形式为例,谈谈如何在教研活动中汲取专业发展的营养,提升自身的教研功力.

1听讲座、做报告:教学理论和观点的传递

教研活动常兼有师资培训和学术会议的功能,此时的主要形式是专家学者的专题讲座、主题报告,主要内容是教学前沿新理论和新方法的介绍、研究及其探索总结,而听讲座就成为教师参与教研活动进行理论学习的重要途径.

首先,在教研活动中的专题讲座,往往是专家学者对某个教育教学问题的主要观点的集中展现.就笔者的经验而论,“文如其人”并不确切,“闻名不如见面”更为常见.相比于论文和专著,专题讲座更能体现主讲人的核心观点和理论水平,从而听讲座常常比读论著更能开阔自己的视野,加深对学科教学的认识.这是因为:

可说未必可写.很多有见地的观点,往往不是业内的共识,写在论文和专著里有时就显得不够科学,容易引起麻烦,白纸黑字印在图书上的大多是四平八稳的八股文字,所以容易让读者感觉到观点很平凡甚至平庸.可一旦能与作者当面交流,其真知灼见就能在语言中自然流露,水平也就体现出来了.

阅读不如倾听.由于个人兴趣爱好和观察视角的差异,我们在阅读别人的图书时,有时候并不能体会到别人的意图和重点.别人想表达对于甲方面的关注,我们却理解为他对乙方面没说清楚.一旦见面交流,有了一个特定的语境和背景,说者和听者还有个互动,谈话的重点容易凸显,听者理解起来也比作为读者来得容易些.

其次,听讲座应该有所选择,那些与我们自身的认知结构紧密联系的内容更易引起共鸣.我们认为好的文章或者讲座,往往是因为视听的内容契合了我们的经历经验,“于我心有戚戚焉”;或者满足了我们的需求,正好解答了我们在日常工作中的困惑.正如著名哲学家叔本华所说的,人们最终所真正能够理解和欣赏的事物,只不过是一些在本质上和他自身相同的事物罢了.当然,在听讲座时,能与真正的高手同频共振,说明自己的水平也达到了一定的境界.

最后,听专家学者的讲座之后,教师在专家引领下内省自己的教学行为,内化吸收讲座中的教学理论,解决教学中的疑难困惑,整理自己对学科教学的观点和认识,最终会以报告人身份外显示范自己的教学主张.笔者在市名师基地活动中,聆听了顾泠沅等数学教育界权威的讲座,常常有醍醐灌顶之感,他们的观点和理念业已成为教学研究指南,指导着笔者的数学教学和研究工作.随着经验的积累,在教研活动中笔者也逐渐走向报告席,向青年教师传递我的教学经验和主张.

在指导浦东新区见习教师和华东师大教育实习生的教研活动中,笔者通过现身说法,指出中学数学教师专业成长过程中的若干常见误区,旨在帮助青年教师少走弯路,集中精力于专业成长的康庄大道,以此报告为基础撰写的论文《与新教师谈专业成长的误区》发表于《中学数学杂志》2015年第7期,人大复印资料《高中数学教与学》2015年第11期全文转载.作为浦东新区高三数学学科中心组成员,笔者在全区数学教师业务培训中做了高三复习教学的报告,阐释了自己构建知识和方法联系的教学主张,以此报告为基础撰写的论文《构建内容联系激活高三复习》发表于《数学通讯》(教师版)2015年第4期.

2磨課、听评课:教学传统和经验的传承

课堂是教师专业成长的主平台,课堂教学能力是教师安身立命之本.围绕着课堂教学所组织的教研活动,是教师提升教研功力的主要途径.具体而言,在学校层面的校本教研中,主要是备课组或教研组内部针对某个课例进行磨课;在区(县)层面的教研活动中,是有主题的听课、评课;在各级教育主管和学术组织举办的教学比赛(优质课评比)中,常见的形式是说课、上课.

无论哪种具体形式,围绕课堂教学的教研活动,都是以“课”的设计为载体,是学校和区域教学传统和教学经验的传承过程.讨论一份教案或者评议一节课,都能帮助教师整体把握教材,明晰教学重难点,提升课堂教学掌控能力,这点对青年教师尤其重要.笔者特别喜欢听专家评课,重要教学比赛中大师级人物(评委)相对集中的点评,简直是一线教师难得的饕餮盛宴,从中获得的教研功力的提升往往是跨越式的.笔者也很重视磨课,所谓“台上三分钟台下十年功”,上一节课只要40分钟,而磨一节课至少需一周时间,教师在磨课过程中能够不断深化对教学内容的认识,一次次的修改宛如分娩中的阵痛,而磨出满意的课就如同新生的婴儿,可能会影响教师的整个教学生涯.听评课致力于外部,将专家前辈的经验和思想内化为自己的知识储备,磨课致力于内在,通过不断修改教学设计并付诸教学实践,将自己模糊的概念和想法明晰为清楚的观点.

在区名师基地教研活动中,导师在点评我们学员的课例时,常常顺势指导我们如何分析和理解教材.有次活动中导师指出立体几何中的“公理4(平行公理)”实际上完全可以由其他公理推导出来,不具备充当公理的“资质”,而教材之所以这样处理是出于适度形式化的考虑,也就是苏步青先生提出的“混而不错”原则.笔者听罢,犹如醍醐灌顶茅塞顿开,立即梳理了沪教版教材中的类似之处,撰写的《刍议数学教材编写中的“混而不错”》发表于《中学数学杂志》2015年第11期.

笔者近些年上了不少公开课,平时的校本教研中也有针对性地磨一些课例.在二次曲线的教学中,笔者试图将每一节课都置于所在单元、数学分支甚至整个中学数学课程的整体背景中,联系该节课的上位知识和下位知识,结构化处理教学内容.发表于《数学教学》2016年第11期上的《“瞻前顾后”:结构化处理教学内容》就是笔者在学校“中青年教师教学展示”活动中对“双曲线的性质(第1课时)”磨课的成果.

3解题、命题:专业素质和技能的历练

当前很多地方的教研部门流行解题比赛、命题比赛,主要是基于解题、命题对于教师专业发展中的重要价值的考虑.数学教学主要通过解题的过程加以呈现,从某种意义上说,解题能力的高低是对教师“理解数学”的水平的度量.而教学评价需要教师命制适当的试题,命题能力的高低不仅要求教师具备扎实的数学功底,而且要求教师熟知学生的学习水平、能够做到“理解学生”,因此命题是对教师专业素质的全面历练.

一般而言,解题能力需要依赖长期不懈的阅读、研究、积累来提高,用进废退,长久不做题必然会导致解题能力的下降.紧密结合日常工作的实际,保持旺盛的解题欲望和良好的解题习惯,是保持和提高解题能力的基本思路.以“考纲考题”的研究为依托,把握课程本质,既考查学生又提升自我.相比于解题,命题者更需要深入理解问题的来龙去脉,只有高屋建瓴才能妥当处理相关素材,考查出学生的核心素养来.

区学科中心组成员的重要教研活动就是命题.笔者在参与浦东新区2015届高三数学一模考试命题时命制了一道三角函数“把关”题,从本原性问题的甄选到命题方向的确定,再到问题设计的打磨和问题本原性的再思考,一系列过程需要对三角函数知识系统进行全面的梳理,并且站在三角微积分的高度审视高中的三角内容,这样的命题实践对笔者专业素质的巩固和教研功力的提升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以此次命题实践为基础撰写的《基于本原性问题的试题命制》发表于《中学数学教学参考》(上旬)2015年第9期.

4课程开发、课题研究:立足于教学难题的攻克

教学研究者必须要有自己擅长的“专属性”的领域,这既是功力内涵的重要一维,同时也是评价教师有无教研功力的一个量度[1].立足于教学中的难题,寻求攻克的途径,是选择专属性领域的常见思路,而具体的途径则是课程开发和课题研究.

课程开发,往往以教材的“二次开发”为平台,深化教材内容的整合,突破教师的自我发展.对教材的二次开发应注意以下原则:一是遵循课程标准和要求,以教材为依据进行科学整合,将相关的知识有机地整合在一起,形成关联的教学体系;二是符合学生认知规律,将原教材秩序打乱重组,使知识更加连贯,便于学生掌握,提高教学质量;三是挖掘教材中对学生能力培养的要素,有目的地进行加工,提升和发展学生的能力.

课题研究,往往是针对教育教学中的重大问题,在学校、区(县)、市(省)等课题研究主管部门申请一定的经费,寻求专家的指导,集中力量攻克相应的难题.能不能从教学实践中找到恰当的好课题,是课题研究工作取得实效的先决条件之一.

近些年来,张奠宙先生大力倡导在中学数学教学中进行“数学欣赏”,通过挖掘中学数学教材中隐含的数学文化点,为促进中学生理解数学做出系统的示例.在张先生“数学欣赏”观点的指引下,笔者尝试开发高中“数学欣赏”课程,选取高中数学教材中体现重要思想方法的数学概念(如对数、向量、无限、距离、角、有向等),以点带面地梳理高中数学的主干内容,揭示数学概念的内在本质、数学知识的应用价值以及数学思想体系的深远意义,已经形成了校本教材《高中数学欣赏十五讲》,正在筹划正式出版事宜.

浦东新区有专门的教科研主题活动,主要是指导和帮助教师尤其是青年教师进行课题研究,有些课题的研究成果并没有公开发表,因此教研活动是交流课题研究相关信息的重要平台.笔者结合课程开发的实践,申报了《高中数学欣赏校本课程的开发研究》课题,获得了上海市教委教研室的立项.在课题研究导师的指导和帮助下,笔者围绕着课程教学案例的开发撰写了多篇论文,《基于核心概念的高中“数学欣赏”教学的认识与实践》发表于《中学数学教学参考》(上旬)2017年第10期;在《教育研究与评论(中学数学教育)》发表了4篇课题研究成果,其中《基于核心概念的高中“数学欣赏”教学再探》被人大复印资料《高中数学教与学》2017年第5期全文转载.近日笔者获悉,该课题研究获得了上海市教委教研室主办的课题研究评比二等奖.

以专家引领、同伴互助和自我反思为主要形式的教学研究活动,是教师专业成长的基本途径,是教学质量提升的重要支撑,这已得到广大教育界人士的高度关注和普遍认同.各种形式的教研活动是实现专家引领、同伴互助的主要途径.在教研活动中,中学教师还可以有机会实现与专家(大学教授和教育科研人员)的合作,前者不善于理论的总结和提炼、视野较窄,而后者往往缺乏教学实践,没有鲜活充实的教学案例,两者的合作将会实现教学研究的优势互补,提升中学教师的教研功力.近些年来,“同伴互助”的形式愈加丰富,近年来互联网上兴起的教师工作室、QQ群、微信群,能突破地域限制,将不同区域、不同学段的数学教师聚集在一起,碎片化式的交流教育教学经验、共享教育教学资源,形成了一种新型的同伴互助、自我培养模式[4].

在信息化时代的今天,客观条件难以阻挡教师积极参与教研活动、提升教研功力的雄心壮志.坚持“练内功、聚外力”并积极投入教研实践,正是笔者提升教研功力、实现专业成长的行动原则.

参考文献

[1]任念兵.阅读与教研功力的修炼[J].中学数学杂志,2015(9):18-21.

[2]任念兵,罗建宇.谈谈中学数学教研论文的写作[J].中学数学杂志,2010(11):1-3.

[3]顾非石,顾泠沅.中国教研活动中教师发展指导者的工作框架[J].全球教育展望,2015(9):104-114.

[4]刘祖希.青年数学教育工作者培养的五种路径[J].中学数学杂志,2017(7):5-8.

猜你喜欢

教研活动
浅谈小学语文教研的问题与对策
浅谈农村学校的语文教育研究活动
基于智慧云录播课堂教学系统的建设与应用研究
提升校本教研品位促进教师专业发展
专题研究:为教研活动打开另一扇窗
基于多元与开放的同课异构教研模式研究
如何提高初中生物教研活动有效性的探讨
新课程标准下教研组工作的开展与思考
浅谈如何提升小学教研活动实效性
谈评课的“四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