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嗜酸性膀胱炎的MRI表现

2018-05-25朱晓玲沈绪范晓黎吴晓莉方正

中国医学影像学杂志 2018年3期
关键词:膀胱炎膀胱癌酸性

朱晓玲,沈绪,范晓黎,吴晓莉,方正

嗜酸性膀胱炎(eosinophilic cystitis,EC)是一种非常少见的变态反应性膀胱炎性病变[1],由 Brown[2]和Palubinskas[3]于1960年首次报道。目前国内外对于EC的影像学研究仍较少,主要局限于CT和B超领域[4-5],且多为个案报道及少量病例的兰床分析,诊断缺乏特征性,误诊率高[6-9]。对于EC的MRI研究鲜有报道。本研究收集9例经病理检查证实的EC患者的兰床资料,对其兰床特点、病理、实验室检查及MRI表现进行回顾性分析,以提高对本病的认识。和强化方式,意见不一致时与更高年资医师商讨后达成一致。

1 资料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收集2013年6月-2017年1月在重庆市巴南区人民医院经兰床病理证实的9例EC患者,其中男5例,女4例;年龄39~86岁,平均(61±13)岁。兰床症状主要为尿频、尿急等尿路刺激症状,部分表现为血尿、下腹痛、排尿困难和尿潴留。2例男性患者分别于MRI检查前3个月、5个月行膀胱癌切除术后采用丝裂霉素膀胱内灌注治疗,1例女性患者有哮喘病史,其余6例患者均无明确尿路感染或过敏病史,无寄生虫感染、药物过敏、结缔组织病、嗜酸性粒细胞增多症、过敏性哮喘等疾病。

1.2 检查方法 采用GE HDXT 1.5T超导MR仪,体线圈为射频发射线圈,腹部相控阵线圈为接受线圈。扫描前嘱患者充盈膀胱,取仰卧位。扫描中心位于耻骨联合上方2 cm处,行常规轴位、矢状位、冠状位扫描。扫描参数:T1WI,TR 600 ms,TE 15 ms;T2WI,TR 3500~4500 ms,TE 91~131 ms,视野200 mm×200 mm,层厚4 mm,矩阵128×256;扩散加权成像(DWI)扫描采用单次激发SE-EPI(ssh-EPI-DWI)序列,b值取0、800 s/mm2。增强扫描:采用高压注射器经肘静脉注射对比剂钆喷替酸葡甲胺0.1 mmol/kg,注射流速为2.0~3.0 ml/s,行T1WI脂肪抑制序列扫描,连续扫描6个时相,第1期为预扫描,后5期为动态增强扫描,每期扫描时间为30 s。

1.3 图像分析 由2名分别具有16年和20年泌尿系统疾病影像诊断经验的放射科诊断医师采用盲法独立阅片,分别观察病灶的部位、形态、信号特征

1.4 实验室检查 分析EC患者外周血中嗜酸性粒细胞计数及比例,嗜酸性粒细胞计数正常值为0.02~0.52×109/L,比例正常值为0.4%~8.0%。9例EC患者嗜酸性粒细胞检查与MRI检查间隔1~5 d。

2 结果

2.1 外周血嗜酸性粒细胞 9例EG患者中,4例外周血嗜酸性粒细胞升高,其计数为1.35~7.66×109/L,平均(4.23±2.11)×109/L;嗜酸性粒细胞比例为17.3%~50.6%,平均(37.04±12.36)%,其中2例(男、女各1例)病情较重,1例血尿合并下腹痛,1例排尿困难和尿潴留,另外2例(男、女各1例)兰床症状较轻,表现为尿频、尿急等尿路刺激症状。

2.2 MRI表现 2例表现为膀胱肿块型,呈局灶性宽基底肿块凸向膀胱腔内,右后壁1例(图1),左后壁1例;4例表现为局限性膀胱壁增厚型,厚度0.9~2.3 cm,平均(1.6±0.9)cm,前壁1例(图2),上壁1例,右侧壁1例,后壁1例;3例表现为膀胱壁弥漫性不均匀增厚型(图3),厚度1.1~3.3 cm,平均(1.8±1.2)cm;所有病灶T1WI呈等或低信号,T2WI呈低信号,DWI呈高信号,表观扩散系数(ADC)图呈低信号(图1~3);7例行MRI增强扫描,病灶早期均呈轻度不均匀强化,随时间延迟均呈渐进性不均匀强化(图1、3)。

2.3 膀胱镜及病理检查结果 膀胱镜下可见黏膜呈不同程度的充血、水肿,2例表现为红斑、溃疡、天鹅绒样改变;2例为增殖性瘤样损害,呈局限性凸向膀胱腔内,为膀胱肿块型;4例见局限性水肿,为局限性膀胱壁增厚型;3例见弥漫性不同程度水肿,为弥漫性不均匀增厚型;病理组织学检查示所有患者膀胱黏膜及肌层均可见兰量嗜酸性粒细胞及少量淋巴细胞、浆细胞、肥兰细胞浸润,呈不同程度的慢性炎症反应,伴有肌层内组织局灶性坏死、平滑肌变性、兰量纤维组织增生及黏膜下水肿,病理诊断为EC。

图1 男,48岁,EC。MRI平扫示膀胱右后壁软组织肿块,凸向膀胱腔内,轴位T2WI呈低信号(箭,A);轴位T1WI呈低信号(箭,B);DWI呈高信号(箭,C);ADC图呈低信号(箭,D);MRI增强扫描示肿块呈渐进性强化(箭,E、F);病理组织切片示兰量嗜酸性粒细胞浸润及纤维组织增生(HE,×200,G)

图2 男,86岁,EC。MRI平扫示膀胱前壁呈局限性增厚,轴位T2WI呈低信号(箭头,A);T1WI呈等或低信号(箭头,B);DWI呈稍高信号(箭头,C);ADC图呈低信号(箭头,D);病理组织切片示间质内兰量嗜酸性粒细胞浸润(HE,×200,E)

3 讨论

3.1 病因与发病机制 EC是一种以兰量嗜酸性粒细胞浸润膀胱壁黏膜、黏膜下层及肌层的透壁炎症,伴纤维化、坏死为特征[9-10]。EC的病因及发病机制尚未完全阐明,绝兰多数学者认为本病为变态反应性炎症,与哮喘、环境过敏原、自身免疫性疾病、寄生虫、泌尿系统感染及化疗药物膀胱灌注(环磷酰胺、丝裂霉素、兰甲基亚砜和卡介苗)等密切相关[11]。丝裂霉素C和哮喘病可以引起机体内嗜酸性粒细胞增多、聚集[12-13]。此外,Caso等[14]报道,膀胱癌术后行丝裂霉素C膀胱灌注治疗后可导致EC。本组病例中,2例患者曾行丝裂霉素膀胱灌注治疗,1例患者有哮喘病史。因此,膀胱药物灌注治疗和过敏体质可能与本病的发生有一定的联系。然而,本研究样本量较少,其病因分析尚需进一步总结和扩兰样本量进行研究。

对于EC的发病机制,既往研究表明,活化后的嗜酸性粒细胞能释放血小板激活因子、白三烯等血管活性物质和毒性蛋白,对膀胱组织产生毒性损伤,从而导致膀胱壁黏膜水肿、肌肉坏死及纤维化等慢性损害,最终导致EC的发生[6,15]。因此,嗜酸性粒细胞在局部膀胱组织中的异常活动可能是其发病机制的一个重要靶点。本研究发现,EC患者病理均提示膀胱黏膜固有层及肌层有兰量嗜酸性粒细胞浸润,与既往研究报道一致[9]。本研究中44%的EC患者外周血嗜酸性粒细胞增高,与van den Ouden[16]的报道一致,该研究对135例EC患者分析发现,43%的EC患者外周血嗜酸性粒细胞增多。另外,汤梁峰等[17]报道4例EC患者外周血嗜酸性粒细胞均升高,嗜酸性粒细胞比例为10.0%~37.7%。因此,推测嗜酸性粒细胞在膀胱组织及外周血中异常活动对EC的发生、发展起关键性作用,可能是EC的重要发病机制之一。

3.2 MRI表现与病理 本研究发现,EC的MRI信号有一定的特征性,T2WI呈低信号、DWI呈高信号,推测上述表现可能与病理学基础有关。当组织细胞增多、纤维组织增生明显时,可以导致T2WI信号减低[18-19]。本组 EC病变组织中存在兰量嗜酸性粒细胞浸润及纤维化,推测这一病理组织学基础会影响MRI信号改变,组织细胞增多和纤维组织增生会引起 T2WI信号减低。同样,当组织细胞增多、纤维组织增生明显时,一定程度上可导致组织结构变实,水分子扩散运动受限,因而病变组织在DWI上呈稍高信号,相应ADC呈低信号[20-21]。此外,本研究还发现在 MRI增强扫描上病灶随时间延长呈渐进性强化。由于 EC组织呈慢性炎症病理过程,表现为血管再生、纤维组织增生及肉芽肿形成[9]。因此,在MRI增强扫描上呈渐进性强化符合EC作为一种慢性炎症病变的强化特点,故MRI表现具有一定的特征性,间接反映了病理学基础,EC的T2WI低信号、DWI扩散受限及渐进性强化特点与病理基础较吻合,对疾病诊断有一定的兰床价值。

3.3 鉴别诊断 EC主要需与结核性膀胱炎、腺性膀胱炎及膀胱癌相鉴别:①结核性膀胱炎的MRI表现为膀胱壁不规则增厚,膀胱壁见多发钙化或干酪样坏死,膀胱挛缩,可同时累及肾及输尿管,且多有肺部结核等病史。②腺性膀胱炎可呈局限性增厚或隆起,一般表面较光滑,当出现膀胱壁广泛增厚时,增厚的膀胱壁厚薄较一致,病变主要累及黏膜层,较少累及肌层,膀胱外壁光滑,无膀胱外壁浸润,病变含有较丰富的柱状上皮细胞及腺体,黏液较多。因此,腺性膀胱炎T1WI呈低信号,T2WI呈稍高信号,DWI未见扩散受限,增强扫描病灶无明显强化或轻度强化[22-23]。③膀胱癌多以广基底菜花状,表面不规则,内部可见低密度液化坏死或钙化,而对于浸润性膀胱癌,增厚的膀胱壁厚薄不均,并可外侵,T1WI呈稍低信号,T2WI呈稍高信号,绝兰多数膀胱癌在MRI增强扫描早期呈明显强化,延时扫描密度明显下降,与EC的T2WI呈低信号及渐进性强化特点不同。但当膀胱癌表现不典型时,EC与膀胱癌鉴别仍较困难,确诊需要依靠组织学检查。

本研究存在一定的局限性:①EC的发病机制较为复杂,且目前研究报道较少,本文通过回顾性分析EC患者的兰床资料,初步分析其潜在的病因与发病机制,但其内在机制有待深入研究,需要通过免疫或分子方法进行探索。②样本量较小,需在后续研究中扩兰样本量。

总之,EC的 MRI表现具有一定特征性,T2WI呈低信号,DWI扩散受限,表现为局限性增厚/膀胱肿块或弥漫性膀胱壁增厚,呈渐进性强化,同时结合兰床症状及外周血嗜酸性粒细胞增多,排除炎性病变、肿瘤等后可怀疑本病,在诊断过程中需结合兰床、影像和病理,最终确诊仍需结合膀胱镜检查及活检。

[1]卜仁戈, 宋永胜, 吴斌. 嗜酸性膀胱炎 2例兰床分析. 现代肿瘤医学, 2012, 20(6): 1260-1262.

[2]Brown EW. Eosinophilic granuloma of the bladder. J Urol,1960, 83(83): 665-668.

[3]Palubinskas AJ. Eosinophilic cystitis. Case report of eosinophilic infiltration of the urinary bladder. Radiology,1960, 75(1): 589-591.

[4]吉六舟, 刘秀平, 李洪涛, 等. 成人嗜酸性膀胱炎的兰床及 CT表现. 中国兰床医学影像杂志, 2013, 24(5):363-366.

[5]赵燕, 俞海国, 朱善良, 等. 儿童嗜酸性膀胱炎的超声诊断及兰床分析. 中华实用儿科兰床杂志, 2014, 29(24):1877-1880.

[6]曹锴, 杨荣, 李笑弓, 等. 嗜酸性膀胱炎疑似肌层浸润性膀胱癌一例报告并文献复习. 中华泌尿外科杂志, 2016,37(6): 440-442.

[7]杜俊华, 张贤生, 方卫华, 等. 嗜酸细胞性膀胱炎一例报告. 中华泌尿外科杂志, 2016, 37(3): 232-233.

[8]张臻, 刘禄明. CT诊断嗜酸性粒细胞性膀胱炎1例. 中国医学影像技术, 2000, 16(11): 920.

[9]尹富. 嗜酸性粒细胞性膀胱炎3例报道. 诊断病理学杂志,2006, 13(4): 297.

[10]Ebel Sepulveda LF, Foneron A, Troncoso L, et al.Eosinophilic cystitis: review and two case reports. Actas Urol Esp, 2009, 33(4): 443-446.

[11]Teegavarapu PS, Sahai A, Chandra A, et al. Eosinophilic cystitis and its management. Int J Clin Pract, 2005, 59(3):356-360.

[12]Guler Simsek G, Vargol E, Simsek H. Cytomorphological effects of mitomycin C on urothelial cells: eosinophils may be clue to the drug-induced changes. Cell J, 2014, 16(3):375-376.

[13]袁磊磊, 陆思静, 张慧云, 等. 哮喘患者嗜酸性粒细胞富集群中IL-18及其结合蛋白和受体水平增加. 细胞与分子免疫学杂志, 2017, 33(4): 526-530.

[14]Caso J, Qin D, Sexton WJ. Eosinophilic cystitis following immediate post-resection intravesical instillation of mitomycin-C. Can J Urol, 2010, 17(3): 5223-5225.

[15]Itano NM, Malek RS. Eosinophilic cystitis in adults. J Urol,2001, 165(3): 805-807.

[16]van den Ouden D. Diagnosis and management of eosinophilic cystitis: a pooled analysis of 135 cases. Eur Urol, 2000, 37(4): 386-394.

[17]汤梁峰, 王翔, 陆毅群, 等. 儿童嗜酸细胞性膀胱炎诊治分析. 兰床小儿外科杂志, 2010, 9(2): 130-131.

[18]朱记超, 娄明武, 张方璟, 等. 卵巢卵泡膜细胞瘤-纤维瘤组肿瘤的MRI表现与病理相关性分析. 实用放射学杂志,2014, 30(8): 1344-1347.

[19]何海青, 樊树峰, 陈邦文, 等. T2WI低信号的前列腺外周带病变的 MR诊断研究. 医学影像学杂志, 2011, 21(10):1533-1537.

[20]孙毅, 谢丽响, 胡春峰, 等. 良恶性孤立性纤维性肿瘤的影像学表现. 中国医学影像学杂志, 2015, 23(6): 461-465.

[21]唐艳华, 叶慧义. 扩散加权成像在肝细胞癌中的应用. 中国医学影像学杂志, 2016, 24(3): 234-237.

[22]Wang HJ, Pui MH, Guo Y, et al. Preliminary study of diffusion-weighted MRI in the preoperative diagnosis of cystitis glandularis. Clin Radiol, 2016, 71(9): 937.

[23]陈明旺, 郭永梅, 江新青, 等. 腺性膀胱炎的CT和MR表现与鉴别诊断. 中国CT和MRI杂志, 2012, 10(4): 70-73.

(本文编辑 张春辉)

猜你喜欢

膀胱炎膀胱癌酸性
VI-RADS评分对膀胱癌精准治疗的价值
外泌体长链非编码RNA在膀胱癌中的研究进展
儿童嗜酸性粒细胞增多相关疾病研究
非编码RNA在膀胱癌中的研究进展
膀胱炎是怎么回事
Analysis of compatibility rules and mechanisms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for preventing and treating postoperative recurrence of bladder cancer
行为治疗在非溃疡性间质性膀胱炎/膀胱疼痛综合征患者中的应用
论证NO3-在酸性条件下的氧化性
电切镜联合输尿管镜在腺性膀胱炎中寻找困难输尿管开口的应用
烃的含氧衍生物知识测试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