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以乡村振兴战略统领农业农村现代化的几点思考

2018-05-24牛战美

新西部 2018年4期
关键词:乡贤农业农村

乡村振兴战略统揽了之前的“三农”政策,涵盖了农村建设发展的各个环节,各项基本目标之间关系明确,具有重要的现实指导意义。

实现乡村振兴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涉及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等诸多方面,关系直接或间接参与农业农村发展的多类群体利益。需转变农村居民的发展观念,借助工商资本、科技手段等外部强力,促进农业提质增效、农民增收致富,实现乡村振兴发展。

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并以乡村振兴战略统领农业农村现代化,对于新时期指导农业与农村工作实际,解决新时代社会主要矛盾,具有重要的时代意义、历史意义和实践意义,需要统筹部署,合力推进。

新时代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意义重大

1、乡村振兴战略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升级版

新中国成立以来,从20世纪50年代搞农业生产合作社,到60年代组织城市知识青年参加农村社会主义建设,再到改革开放以来农村基层组织、精神文化等方面的建设实践,中国共产党从未停止过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探索。十六大以来,党对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认识更加深刻。2005年,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20字方针,强调要按照生产发展、生活富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要求,扎实稳步地加以推进。此后十余年,中央到地方不断探索,在全国范围内深入开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党的十九大提出乡村振兴战略,实际是在既往经验的基础上,将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目标提升到一个新的高度。乡村振兴战略内涵十分丰富,包括经济、社会和文化振兴,还包括治理体系创新和生态文明进步,是一个全面振兴的综合概念。乡村振兴战略也提出了“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20字方针,重点涵盖六方面,即农业农村优先发展战略、“五位一体”建设方略、城乡融合的体制机制、农村土地经营制度和支持保护制度改革、农村一二三产业的融合发展和乡村治理体系建设。乡村振兴战略保持了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思路和目标的连续性,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要升级。

2、乡村振兴战略是解决农村发展问题的新举措

目前,中国农业在GDP中所占的比重已经降到8.5%左右,农村常住人口按2016年的统计结果已减到42.6%,不足5.9亿人。这一数据表明,中国在实现现代化的过程中,城乡结构、城乡居民分布均发生了很大变化。从全国来看,各地区在推进新型城镇化过程中,普遍存在发展不平衡现象,突出表现在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进程缓慢、城镇化质量不高、农村空心化问题突出等,引发各界对乡村衰落产生担忧,对高速度的城镇化产生质疑。

乡村振兴战略中提出,要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从过去的“农业现代化”到“农业农村现代化”,这是我们党对农业和农村定位的再思考。推进农业农村的现代化,涉及农村的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和生态文明各个方面的建设,因此提出农业农村的现代化,是对全面振兴乡村更好的诠释。而乡村振兴战略20字方针,则集中体现了农业农村实现现代化的具体路径,表明国家已经意识到,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新农村,不仅农业生产能力提升、经济发展、农民收入提高,还要农村环境更优美、社会更文明,为城镇化过程中如何避免乡村衰落指明了方向。

3、乡村振兴是决胜全面小康的有力支撑

党的十九大吹响了决胜全面小康社会的号角,进一步明确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阶段性目标。无论是基本实现现代化,还是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农业农村都是难点,都是重点。

当前,城乡发展不平衡,农村发展不充分,成为制约我国全面小康的瓶颈。据估计,随着工业化、城镇化的深入推进,我国城市人口比重将很快超过60%,农业占国内生产总值的份额将进一步下降。不管工农、城乡发展格局如何变化,但农业的基础地位不会改变,大量农民生活在农村的国情不会改变。因此,新时代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农村不能落下,以人民为中心的使命不变,需要振兴乡村,需要农业和农村的有力支撑。随着乡村振兴战略的进一步落实,农村公共服务、基础设施和信息流通等短板将加快补齐,城乡差距将进一步缩小,“农民”也将成为有吸引力的职业,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也将加快实现。

4、乡村振兴之路是中国农业转型升级之路

中国农业发展到今天,已到了不破不立的阶段。农村环境污染问题普遍存在,因病因残致贫返贫问题突出,农产品呈现“三高一低”(高投入、高消耗、高污染、低效益)的特点,这些问题制约着我国农业现代化的发展。从全国来看,我国的农业机械化率达66%,但由于土地的碎片化和区域农业环境的复杂多样,导致农村的机械化水平实际非常低。农民普遍使用小而散、落后且低端的农业机械,影响了农业的生产效率、生产量和品质。从事农业规模种植和集约化经营的主体,因经营要素缺乏和对市场的把握度不够,实际很难实现持续盈利,往往需要政府补贴和项目维持生存。事实上,各类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对现代农业科技的使用和农场的管理等,远远达不到现代农业对精细化的要求。

乡村振兴战略提出,要深化农村土地制度改革,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生产体系、经营体系,完善農业支持保护制度,发展多种形式的适度规模经营,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健全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实现小农户和现代农业发展有机衔接。这些论述,回答了社会各界近年来比较关注的“谁来种地”“怎么种好地”的问题,为未来中国农业和农村的发展指明了方向。中国农业要完成转型升级需依赖乡村振兴。乡村振兴之路即是中国农业转型升级之路。

实现乡村振兴的目标明确

乡村振兴战略统揽了之前的“三农”政策,涵盖了农村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建设等各领域各环节,各项基本目标之间关系明确,具有重要的现实指导意义。

1、总要求:升级版20字方针

乡村振兴战略用20个字概括新的方针,实际是对十二年前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总体要求进行了升级。从“生产发展”到“产业兴旺”,从“村容整洁”到“生态宜居”,从“生活宽裕”到“生活富裕”,从“管理民主”到“治理有效”。十二年后,20字方针语言描述发生显著变化,各基本目标之间的内在逻辑性值得考量。

产业兴旺是重要内容,具体要做到使农村产业与城市市场相连接,农业产业规划及发展与城市居民消费需求相连接,政府部门对农业产业项目有连续的政策支持和持续的资金投入。生态宜居是乡村振兴的重要任务,具体包括解决农村环境污染问题,实施农村建设统一规划,继续完善退耕还林,加强农民环境保护意识的教育。乡风文明是乡村振兴的重要体现,目的是让乡土文化回归并为乡村振兴提供动力,让农耕文化的菁华成为构建农村文明的底色,具体内涵包括农村有特色文化产业、乡土文化和传统工艺得到传承、乡贤正能量得到发挥、善行义举被广泛弘扬等。治理有效是建立在产业兴旺、生活富裕的基础上,是农村社会由乱到治的良好状态,具体表现是邻里关系友善、亲情升值,乡贤等社会权威与村两委各自发挥作用,农村公共事务的协商合作水平提高。生活富裕是乡村振兴的核心目标,其标志是农业劳动生产率提高,农村货币收入增长,农民购买力增强,与农民生产生活直接相关的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覆盖率较高。

2、根本:深化农村土地制度改革

改革是推动发展的不竭动力。新时代乡村振兴战略提出,要巩固和完善农村基本经营制度,深化农村土地制度改革,完善承包地“三权”分置制度等,這是确保乡村振兴战略有效实施的根本举措。

关于农村的基本经营制度,乡村振兴战略中强调,“要保持土地承包关系稳定并长久不变,第二轮土地承包到期后再延长三十年。”稳定土地承包关系长久不变,保持了农村土地制度的连续性和稳定性,同时又对未来根据农民意愿、农村实际调整土地政策,留足了空间和余地。深化农村土地改革,完善承包地“三权”分置制度,实际是对承包农户、农业经营主体、农民集体等,在土地流转、承包中的权利边界及相互关系提出了新的要求;对探索集体所有权的实现形式、承包权退出、继承权的完善方式、以及土地经营权的流转与监管方式等,确立了基本方向。

3、核心:构建现代农业供给体系

乡村振兴战略中专门提出,要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生产体系、经营体系,完善农业支持保护制度,发展多种形式的适度规模经营,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健全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核心是要在供给侧构建现代化的农业支撑保护体系。

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生产体系和经营体系,是要根据市场需求,以提质增效降成本为基本目标,调整优化农业结构,推动种植品种由单一向多元化、特色化方向转变,发展种养结合的生态循环农业,打造特色品种生产基地和名牌产品,形成品种丰、品质优、品牌强的农产品有效供给体系。通过流转土地经营权,达到生产的规模化,将科技、信息、资金、人才等有效植入农业产业链,发展多种形式的适度规模经营,探索创新规模经营的多种实现形式。

4、保障:培育新型“三农”工作队伍

乡村振兴战略中首次提到,要“培养造就一支懂农业、爱农村、爱农民的‘三农工作队伍”。这一论述内涵丰富、指向准确,既要求农村干部队伍具有专业素养,也要求从事农业生产的普通农户、参与农业生产经营的各类新型主体,都要有职业情怀。这对新时代“三农”工作队伍的建设,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和努力的方向。

这一论述,对农业农村现代化的实现提出了组织保障和人才保障,包含对两类主体、多方面的要求。从普通农户角度讲,就是要充分发挥新型农民队伍的主体作用,提高农民的文化素质、技术能力和思想道德水平,培养和建设一支新型农民队伍。从各类新型农业经营主体角度看,就是要求参与农业生产经营的各类新型主体,要有专注专长领域的工匠精神,在产品、管理和服务中求精、求细、求质量、讲信誉;要有精英意识,敢闯、敢担风险,敏锐捕捉市场机遇,在市场竞争中脱颖而出;要有企业家不断创新的能力。通过培育这样一支强有力且忠诚有担当的“三农”工作队伍,为实现乡村振兴提供坚实的人才保障。

系统谋划乡村振兴之路

实现乡村振兴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涉及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等诸多方面,关系直接或间接参与农业农村发展的多类群体利益。需转变农村居民的发展观念,借助工商资本、科技手段等外部强力,促进农业提质增效、农民增收致富,实现乡村振兴发展。

1、转变观念:以乡贤文化引领乡村新发展

乡贤文化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组成部分,它以乡愁为基因、以乡情为纽带、以乡贤为楷模、以乡村为空间,以实现乡村经济发展、社会稳定、村民安居乐业为目标,对乡村振兴发展有着不可替代的积极引导作用。要推进乡村治理现代化,重塑乡贤文化是题中应有之义,需在以下三方面下功夫。

一是继承优秀乡贤文化传统。认真研究、深入了解乡贤文化,大力宣传、营造浓厚乡贤文化氛围,结合农村实际,继承运用好乡贤文化。

二是把握乡贤文化的新内涵。新时代,乡贤的主体范围已经拓宽,有威望、有口碑,或有知识、有见解、有技术、有能力者,都可视为“新乡贤”,如农村优秀基层干部、道德模范,从本土走出去的企业家、知识分子、海外华侨等先进典型。应汇聚乡贤新群体,发挥乡贤新优势,强化乡贤文化对农村经济、社会、文化发展的推动力。

三是发挥乡贤的示范引领作用。搭建乡贤文化平台,创新工作方式,建立乡贤联系机制,畅通(在场和不在场)乡贤与村级之间信息互联互通,激发乡贤参与乡村振兴的积极性,更好地发挥乡贤的示范引领作用。

2、夯实基础:补齐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短板

提高农村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水平。近年来,我国农村道路、供水、污水垃圾处理、供电、电信等基础设施建设步伐不断加快,农业生产条件和农村生活条件逐步改善,但由于历史欠账较多、资金投入不足、融资渠道不畅等原因,农村基础设施总体上仍比较薄弱,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要求还有较大差距。农村要振兴,要实现城乡一体化和农业农村现代化,需补齐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短板。

提高农村的公共服务水平,改善农村基础设施条件。一方面,需要政府有所作为。应明确农村基础设施的公共产品定位,强化政府投入和主导责任,加强城乡基础设施统筹规划,加大农村地区特别是贫困地区基础设施的政策支持力度。政府应积极破除体制机制障碍,引导和鼓励社会资本投向农村基础设施领域,提高基础设施建设和管护的市场化、专业化程度。另一方面,要充分发挥市场的作用。将农村电信设施等建设项目向民间资本开放,鼓励企业、社会组织和个人等,通过捐资捐物、结对帮扶、包村包项目等形式,支持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和运行管护。

3、寻找突破:引工商资本和强企入驻乡村

我国改革开放和经济发展转型升级过程中,大量工商资本转向农业农村领域,给予农业农村经济发展资金物质支持,促进了农业经营模式的创新。但工商资本与农业农村的有效衔接,还存在一定的问题,如缺乏系统规范的法律法规,投资具有盲目性,存在非农化和非粮化倾向,与当地农民利益分配矛盾突出等。主要原因在于工商资本对农业农村的了解不深,从事农业农村领域投资的经验不足。新时期,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突破口仍是培育农业龙头企业及其他新型经营主体,把企业和资本引到农村,但要从以下几方面采取措施,避免以往问题产生。

一是要建立健全工商资本进入农业农村领域的服务制度,包括投资清单制度、资本准入制度和建设咨询制度,引导工商资本进入农业生产发展薄弱环节,重点扶持农业生产性服务业发展。二是建立健全工商资本进入农业农村领域的監管制度,包括动态监管制度、建设用地统筹制度等,及时查处纠正浪费农地资源、改变农地用途等违法违规行为,适当放宽设施农业用途标准,确保农地用途不改变,避免耕地面积、粮食生产受到威胁。三是鼓励工商资本与新型农民开展合作经营,建立土地入股分红等更为紧密的利益分配模式,确保农民的土地权益不受损。

4、借助外力:依靠新技术推动传统农业升级

现代农业体系的构建与发展,是乡村振兴的产业支柱,其重要性不言而喻。我国现代农业的发展,还需要依靠科学技术的力量,向规模化、品牌化和信息化转变。

规模化是现代农业发展的基础,未来的中国农业,需突破土地规模化的思路,从产业布局、产业链条、社会服务等多个角度,推进农业的适度规模化。培育提升农业的品牌化。利用新技术,生产优质产品。面向世界定位农业品牌,对农业产前、产中、产后各环节实行标准化生产和数字化管理,通过一二三产业的融合扩大品牌农产品组合,培育农业品牌文化。“互联网+农业”是现代农业的最新方向。在关注农民的利益保护前提下,依托互联网和物联网新技术,探索工业化种养殖、扁平化物流交易集散、多形式农产品交易电商平台、以数据为基础预测分析及产品开发、农业众筹等新模式,实现传统农业向现代精致农业跨越式发展。

5、振兴产业:盘活闲置资源释放农村新活力

盘活农村资源是振兴乡村的重要着力点。改革开放以来,城乡结构和居民分布发生很大变化,农村出现了很多闲置资源,主要类型有闲置土地、闲置滩涂和闲置房屋,等等。这些土地资源和水面资源非常丰富,是振兴乡村、释放农村新活力的基础和条件。新时期振兴乡村,应创新体制机制,盘活宅基地等农村闲置资源。改革宅基地取得分配制度,探索不同区域农民户有所居的多种实现形式,按照“一户一宅”合理分配宅基地;探索宅基地、承包地有偿退出机制,有序开展进城落户农民宅基地退出工作,适当引导农民集中居住;完善土地监督管理体制,健全宅基地管理制度,加快承包地、宅基地确权工作,强化村民自治组织在集体资产民主管理中的职能。

可尝试建设田园综合体,实现盘活闲置资源、振兴产业、促进农民增收的多重目的。当前,休闲农业、乡村旅游、乡村养老等新产业新业态用地需求旺盛。可通过农业综合开发、农村综合改革转移支付等,先行开展田园综合体试点示范。尝试通过村庄整治、宅基地整理等方式,将节约的建设用地采取入股、联营等方式,重点支持乡村休闲旅游、乡村养老等产业和农村三产融合发展,让农村闲置的资源更好地发挥作用。让农民充分参与综合体建设并获取收益,既增加了收入,又促进了农村新兴产业的发展。

参考文献

[1]史亚峰等.盘活农村沉睡的宅基地资源——基于全国31个省207个村庄4090户农户的调查[M/OL].中国农村研究网,2017-03-22[2017-12-4].http://www.ccrs.org.cn/list/details.aspx?tid=3726.

[2]党国英.乡村振兴的内在逻辑、基本保障和实现路径[M/OL].中国智库网,2017-11-29[2017-12-4].http://www.chinathinktanks.org.cn/content/detail/id/3031386.

[3]张宏宇.实施乡村振兴战略需进一步深化农村改革[J].农村经营管理,2017(11).

[4]姜明.关于引导工商资本有序进入农业农村领域的建议[M/OL].九三学社中央委员会,2016-03-16[2017-12-4].http://www.93.gov.cn/html/93gov/lxzn/czyz/sqmy/160316100749615132.html.

作者简介

牛战美 陕西省社会科学院人事处处长

猜你喜欢

乡贤农业农村
新乡贤是乡村振兴重要力量
数据分析挖掘在农业统计分析中的应用
“支部+”乡贤护航乡村治理
靠大多数,还是靠“乡贤”
中国农业2017年与未来十年展望
《新农村》乡村文艺家联盟
流通领域重要农业产品价格(2016年10月)
别让“乡贤”成“乡党”
《新农村》乡村文艺家联盟
新农村 新一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