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析影片《摔跤吧!爸爸》的主题思想

2018-05-21陈秀芳

世界家苑 2018年4期
关键词:吉塔印度女儿

陈秀芳

摘 要:印度电影《摔跤吧,爸爸》自2017 年5 月5 日在中国上映,已经成为2017 年前5 个月票房最高和评分最高的引进片。这部印度电影讲述两个农村女孩在父亲的训练下,练习摔跤,实现人生逆袭的励志故事。影片中包含了女性的勇敢与逆袭,包含了世俗的偏见与嘲讽,也包含了爱国之情与对印度体育的反思。

一、传统技术与现代技术的冲突

影片中父亲马哈维亚决定让两个女儿练习摔跤,本身就是传统观念与现代观念的碰撞。影片中马哈维亚按照自己的方式训练女儿吉塔,最终吉塔获得了地区冠军、国家冠军;而吉塔进入国家队之后,按体育大学教练的方式训练,未按父亲马哈维亚的方式训练,结果却一次次输掉了重大比赛。关键时刻马哈维亚出场,他的亲自指导和训练让吉塔的比赛起死回生,以至于在国际摔跤大賽中的最后十秒内,吉塔一招漂亮的迷魂抱摔逆袭五分夺得世界冠。

二、影片的主题不是宣扬女权主义

马哈维亚的两个女儿,在父亲的强权安排下从事摔跤训练,随后在同龄女伴的点拨下理解了父亲的苦心后,才接受了父亲为她们安排的摔跤人生。片中两个女孩其实并没有真正主动思考自己的人生道路,她们只是遵照父亲的意志,被动接受父亲的安排和训练。现代女性主义的核心就是女性个体要有自我意识与独立意识,摆脱男性的控制和对他人的依附,自由地选择人生道路,主动追求自我价值。而片中两个女孩的人生道路是父亲帮他们设计的,以至于生活中所有的一切均是按照父亲的意志进行。不知两个女孩有没有真正喜欢和享受过摔跤,反正电影最后当吉塔赢得世界冠军后的第一句话是:“爸爸在哪儿?”这感觉像是:我终于完成任务,可以向爸爸交差了。片中对男权(父权)的展现淋漓尽致,而女权则缥缈虚无。影片故事的基调,似乎过于侧重歌颂父亲马哈维亚:强调他如何突破传统思维束缚,如何比国家队教练更懂得摔跤训练,直至最后大女儿吉塔获得世界摔跤冠军,印度国歌响起,国旗升起时,让人感到这仿佛更像是父亲对抗传统反对偏见的胜利。我们在影片中看到的更多的是一个能够抛弃偏见摆脱传统束缚的高尚男人,而不是一个或两个为自己命运抗争的女性,因此,影片的主题不是宣扬女权主义。戏剧始终在矛盾和两难的维度中展开,直到电影迎来煽情的高潮:女儿把赢得的金牌递给父亲,父亲再给女儿戴上,说出“你是我的骄傲!”当叙事回到“父女亲情”的安全套路里,看到这样的结局,我们在普遍人性的角度就很难苛责它,因为“父亲以女儿的成功为荣”是大众普遍会接受的一种情感。“女儿被迫成为摔跤运动员”的痛苦,被喜剧的结局化解了,更进一步,转换成“父亲带领女儿证明女性能力”的现代意识。我们有必要注意到,影片以姑娘们的“堂兄”的视角展开叙事,这是一个滑稽、倒霉、不断制造笑料的角色,电影里大量的喜剧噱头是由他制造的,因为他的旁观、介入,父女之间的“性别冲突”和“尊卑矛盾”一次次地以闹剧的方式被转移、被缓解。堂兄成为一种类似“干扰剂”的存在,戏剧冲突中尖锐的杀伤力因为他的存在,极大程度地缓和了。在影片这套完整叙事里,一个让人难下定论的父亲,隐喻了印度欲说还休的现实,或者说,印度在这部电影里缩影成这位父亲。

三、影片中对社会的批判

一是对政府与国家政策的批判。摔跤在印度是一种非常流行的活动,而这个国家的摔跤手却从没有在国际的比赛中获胜过。因为国家不支持,没有资金,没有设备。甚至连他本人也被生活所迫,放弃了摔跤手这个职业。二是对官僚的批判。在申请资金为女儿买专业摔跤垫的桥段中,官员的态度懒散、傲慢和无所畏惧。摔跤垫对于政府来说并不需要一笔多大的资金,官员拒绝马哈维亚的请求,甚至压根没想理他。马哈维亚很直白:“印度的摔跤手之所以拿不到国际冠军,就是因为你们这些不作为的官僚”。三是对女性歧视的批判。如果说以上两点是物质批判,那么这个民族对于女性根深蒂固的歧视则是马哈维亚的精神批判,也是他最强大的敌人。这样就出现了一个爱国和抱怨的矛盾纠结的人物形象,人物也因此更加真实可信。在剧本创作中最难把握的就是这种人物的两难境地,这也是最有戏剧张力和矛盾冲突的人物设计。而该片更多的是这种一个个立体的,鲜活,有质感的人物,比如吉塔和芭贝塔的内心深处,性别认同危机所生成的内在纠结、矛盾等。

四、影片的爱国主义

体育是一种国家文化,尤其是对于相对不发达的现代国家来说,体育被看作一种实现现代化和追赶西方的标识。《摔跤吧!爸爸》是一部体育题材的电影,体育电影在整个电影种类中往往发挥着励志的作用,也往往把个人意义上的胜利与国家价值、国家荣誉联系起来。同样是第三世界国家的印度,与中国存在相似的文化焦虑。对于近代遭遇西方侵略、殖民的印度来说,国家主义、为国争光是一种毋庸置疑的价值观,父亲训练女儿摔跤不仅是为女性出征,也是为国家而战,实现印度强国梦,这是一种朴素的爱国主义。影片中也有励志、追梦的常见素材。但由细节层叠推进的情感线索,剧本中不断升级的矛盾冲突,在追求世界冠军的道路上,承载起了亲情、教育、性别、地域、梦想等多个层次和面向的价值诉求,故事扎实推进,情感丰沛真诚,发自肺腑的感动便能跨越全部的国别和种族。为女性平权的诉求已在台词中阐明,而教育的本质是强制还是顺应,现代技巧和传统经验谁更符合体育精神,这些议题无需由导演强行断言。

参考文献

[1]赵琼,《摔跤吧!爸爸》中的性别自我意识觉醒[J].电影文学.2017(11)

[2]段婕,《摔跤吧!爸爸》中的女权主义[J].新闻研究导刊.201(08)

(作者单位:内蒙古师范大学)

猜你喜欢

吉塔印度女儿
如果可以去印度
《摔跤吧!爸爸》叙事学解读
《摔跤吧!爸爸》
《摔跤吧,爸爸》观后感
和女儿的日常
最高警察
印度数字
印度地毯
女儿爱上了串门
我给女儿取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