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女性在东北秧歌中的审美特征

2018-05-21许玉霞

世界家苑 2018年4期
关键词:女性

摘 要:本文从东北秧歌的起源开始,对它的整个变迁过程进行审阅,找出其特点并进行详细的说明,发现女性在东北秧歌的发展中具有重要意义。最后,对东北秧歌中女性动态的审美特征进行分析,包括“形”的肢体的表现,“神”的表情與神韵,“浪”的文化风格,希望本文的研究对东北女性在秧歌表演中的地位及呈现有详细的阐述。

关键词:东北秧歌;动作特征;女性

1、东北秧歌的产生与艺术特征

1.1、东北秧歌的产生与发展

1.1.1、早期形态从杨宾于康熙三十年开始

在《柳编纪略》中描写:“上元夜,好事者辄扮秧歌。”“秧歌者,以童子扮三四妇女,又三四人扮参军,各持尺许两圆木,戛击相对舞,而扮一持繖镫卖膏者为前导,傍以锣鼓和之,舞毕乃歌,歌毕乃舞,达旦乃已。”就有着秧歌舞,从当时起,东北秧歌便成为一种艺术形态演绎于民间,不过此时的东北秧歌相对来说还没发展成熟,仅仅有简单的舞蹈与歌唱。

1.1.2、中期形态自由民间走向戏剧

自1956年毛泽东提出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后,由民间走向戏剧。中国大地浸染着资产阶级民主思想。在此时,多种多样的戏曲就渗透入文化殿堂。这其中有好些都是民间演绎戏曲形式,为代表者即为东北秧歌。不过传统意义上的小调秧歌,无论从表演风格、表演内容还是表演曲目等方面都已经使得观众产生审美疲劳,观众不再满足于当前的小调秧歌。不同于其他的正统的舞蹈,秧歌比其他的舞蹈的生命力更加的顽强,因此在舞蹈中的历史也最为长久。因为它具有能够随着时间变化而不断丰富自身的能力,这也是秧歌舞蹈的一个长处。在历史的长河中,有很多的秧歌舞蹈演员,通过大量的训练和不断地创造,使得秧歌逐渐的形成了一个独立的体系,其中的内容也不断的被充实。此后东北秧歌一路发展并逐步迈向了专业化歌剧表演行列。

1.1.3、成熟形态由舞台表演形式呈现

随着秧歌发展的内容多样化,东北秧歌逐步产生更为丰富的表演形式。秧歌爱好者把武术杂耍的动作加入到了秧歌里面,这一创作更加丰富了秧歌的内容,也直接使得秧歌分支出了一个门派——武秧歌派。在这基础上,秧歌开始分为了文武两家,以唱歌和舞蹈为主的文秧歌和以打斗、拳脚功夫为主的武秧歌;这些舞蹈的存在丰富了秧歌的内涵,也使得更多的人们产生了对秧歌的兴趣。秧歌的两个派别是相互联系相互促进的,它们之间的区别非常的宽泛。因此在很多的演出中,往往是这两个派别一起登台演出。

从当前历史沿革情况看,东北秧歌的出现,是民间文化逐步积淀成艺术表现形式与内容的典型代表,从最初的基础的小调,再到配以舞蹈,到最后的完整成熟的秧歌体系。秧歌经历了很长的发展过程,这个过程中秧歌不断地完善,并且获得了巨大的成功。

1.2、东北秧歌的艺术动作特征

东北秧歌其一般总是角色间相互配合,不仅错落有致、配合得当,而且亦庄亦谐,拥有很深的韵味。在舞蹈时,着力表现北方直爽豪迈的性格,在明快节奏中获得质感与美好。动作幅度较为夸张,无论是身体扭动还是姿势舒展,其动作都是重抬轻放,婀娜移步,极为唯美。观众很多时候都会夸张地评价其为“扭断腰”。这也让人依稀想到观众在观看时所发出的感慨与惊叹。

东北秧歌在民间舞蹈风格上可以自成一派。是北方民族风的代表性舞蹈之一。动律的表现在于脚掌弹性表现,脚跟多姿表现,可以说这类表现特征都饱含“跷板”表演的影子。通过动作表现秧歌也是东北秧歌的一种形式。动作的体态演绎大致是“扭、拧、抻、韧、碾”等舞蹈特征。

1.3、女性在东北秧歌中的重要性

封建时代,男子地位要远高于女子,女子的装扮受其保守观念的影响。不过束缚定型也使得东北秧歌在发展中有了更多舞蹈动作,并着力由女性演绎。

东北秧歌舞蹈是地区文化艺术化的结果。其主要表演特征在于男女之间的配合演出,偏向于叙述生活中的小故事。舞蹈动作由“上装”(女角)、“下装”(男角)及各种人物之间的相互对答来完成。秧歌表演除了歌唱与舞蹈动作之外还有二人转表演的小戏,也是由男性角色和女性角色互相配合共同来完成。由此可见女性角色在东北秧歌中有着不可或缺的地位。

2、东北秧歌中女性动态的审美特征

2.1、“形”的肢体的表现

从“形”即肢体上的表现上来看,东北秧歌中的美与浪主要依赖于“扭”的动作,即以腰部和胸部为身段和舞姿的主要部位,要求扭得投入、扭得放纵无拘加上手腕与彩绸、扇子、手绢的配合,更添女性的妩媚与柔美脚下大幅度的动作和欲迎且还的韵律,又在女性柔美之中增添俏皮、风情与野性。

2.2、“神”的表情与神韵

从“神”即表情与神韵来看,东北秧歌中的女性在装容、眼神、笑容上颇具“浪”的韵味。装容中最突出的是女演员涂得异常鲜艳的腮红,这也恰恰迎合了东北女人的大胆、直率、泼辣的“浪”劲。在扭秧歌的时候,即使眼睛、唇部的装容可以省略,女性的腮红,即俗称的“红脸蛋”是绝对必不可少的“神来之笔”,两沱“红云”置于腮上,将女性的娇美和风情烘托而出。加上眼神的灵活转动、笑容的坦荡和爽朗,东北女性的“浪”劲儿就更加传神。

2.3、“浪”的文化风格

浪”的文化风格,在东北秧歌的女性表演中形神皆备,出神入化,特别是在表演的唱词表达中。作为东北女性内心性格情感的秧歌歌词,在很大程度上为我们提供了研究东北女性性格与情感的素材。

东北女性形象在唱词中被塑造得更加淳朴、豪放。将东北女性那种娇慎的倾诉、赤诚的表白、执着的追求……大胆地在秧歌表演中宣泄出来,火辣辣的情感和大方坦诚的态度尤显东北女性的风情。

3、总结

综上所述,女性这一角色在东北秧歌中有着代表性的作用。女性的演绎充分展现了我国东北地区的舞蹈审美风格和审美特点,使东北秧歌走向独特化、风格化、地域化。女性在东北秧歌的表演过程中注重“形、神、浪”,通过情感流露、肢体表达的配合以及地域文化的渲染,从而展现出东北女性豪爽温柔的性格,体现舞蹈的内在文化底蕴,散发出东北秧歌这一民间舞蹈巨大的艺术价值与魅力。

参考文献

[1]解芳.东北秧歌中扇花的应用研究[D].吉林艺术学院.2016

[2]尹小天.东北秧歌继承与发展的研究[D].吉林艺术学院.2016

[3]王蕊.山东海阳秧歌“女性角色”舞蹈表演研究[D].南京航空航天大学.2016

[4]孟祥宇.鼓子秧歌的身体呈现研究[D].北京舞蹈学院.2016

[5]张蔚.秧歌文化的形态呈现——海阳秧歌的民间形式与舞台风格[J].北京舞蹈学院学报,2013,3:69-75.

[6]余婉华.胶州秧歌的运动形态及其文化成因[J].舞蹈.2014,7:46-47.

[7]赵凤山.东北大秧歌与地域文化[J].满族研究.2015,4:88-93.

[8]靳苗苗.浅析海洋秧歌与胶州秧歌女角动态差别[J].北京舞蹈学院学报.2011,4:253-254.

[9]李宝铎.山东鼓子秧歌与鼓子秧歌文化[J].解放军艺术学院学报.2013,4:58-59.

作者简介

许玉霞(1994.06—),女,汉族,河北保定人,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西北民间舞蹈研究,单位:西北师范大学舞蹈学院

(作者单位:西北师范大学舞蹈学院)

猜你喜欢

女性
女性尊严的艰难追寻
浅析政治学视角下我国对于年轻女性的民主教育
浅谈《红楼梦》的女性崇拜意识
从《轨道》的视角看维吾尔族女性婚姻的悲剧
美国南北战争中的女性——斯嘉丽
21世纪以来被拐卖女性文学中的典型形象
《闲情偶寄》中的中国女性之美
论女性的可持续发展
浅谈《红楼梦》女性外貌美描写中的“隐含比较”修辞手法
女性与权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