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音乐百事通·你所不知道的奇妙乐器(十六)

2018-05-19郭羽佳

琴童 2018年4期
关键词:多姆拉琴王昭君

郭羽佳

火不思是我国古代北方草原游牧民族流行的一种弹拨乐器,最早出现于公元一世纪初,又译名为胡不思、虎拨思、好比斯等,其实在蒙古语中,就是琴的意思。关于火不思的起源,民间有两种说法:一种是阿拉伯人在唐代传入中国的伊斯兰乐器;另一种是民间流传的关于王昭君的美丽传说中提到,火不思由琵琶演变而来。《昭君出塞》的故事,大家应该都不陌生。西汉元帝时,匈奴呼韩单(chán)于来到长安拜访,并表示愿永结友好。汉元帝便将王昭君许给了呼韩单于。在远嫁的路上,王昭君坐在马背上弹奏琵琶的画面也从此成为经典,在后世的戏曲、诗词、绘画中广为流传。而王昭君弹奏的琵琶,被胡人特别看重。有一天王昭君的琵琶损坏,胡人便照着样子模仿制作,成品形小粗陋又四不像,被昭君笑称“浑不似”。传说这就是火不思最初的命名与来源。

古老的火不思琴颈细而长,指板平滑没有品格,4根琴弦,琴头没有装饰,共鸣箱很小,下半部蒙有蟒皮或羊皮,常用红木等硬木制作,琴身全长大概80厘米左右。在元代时,它被列入国乐,是宫廷王室举行盛大宴会时必不可少的乐器。

到了明朝,火不思只在蒙古族中流行,并成为蒙汉之间文化沟通的工具。清朝时,满蒙文化又盛行起来,火不思再次被列入国乐。除了大型宴会中演奏,正月初一、十五的大朝会和狩猎时也有它的身影。同时它还是陕西梆子的伴奏乐器。直至民国成立以后,火不思才逐渐衰落。

经过漫长岁月的洗礼,音乐工作者的不断努力,火不思终于再次出现在大众面前,并已改革创新,样貌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在传统火不思的基础上,扩大了共鸣箱,原有的蟒皮也全部取消,改为全木制,正面边缘均绘制精美的蒙古民族图案作装饰,两侧开有云朵形图案的音孔。琴头设计成拉开的弓箭形,琴轴为翎箭形,表现了游牧人民善于射箭、摔跤等民族形象,增添了草原文化的特点,令人耳目一新。琴颈比传统的火不思短,加设24个骨制品格,音域也比从前淳厚、多样化,音色清脆嘹亮,听觉上给大家展现出了草原辽阔奔放的民族风情。新型的火不思技巧上有了很大的改進,音乐表现上更加丰富饱满,用于独奏、伴奏、合奏、弹唱,经典的独奏曲目有《黄旗阿斯尔》《森吉德玛》等。

多姆拉琴是俄罗斯的传统弹拨乐器,形似冬不拉,有几千年的历史,是古俄罗斯流浪艺人常使用的乐器,在民间深受喜爱。17世纪,俄罗斯教会传言多姆拉琴是不良之声、不净之物,使这件古老乐器备受抨击,很多弹奏多姆拉琴的艺人也惨遭牵连,被驱逐、流放甚至被处以死刑。直到1890~1900年间,俄国著名弹拨演奏家瓦西里耶维奇·安德烈耶夫与纳利莫夫合作改良制造出三弦多姆拉琴,这件差点陨落的乐器才得以重见光明。

1910年,格力高里·巴甫洛维奇·柳比莫夫制作出4弦多姆拉琴。经过改良的多姆拉琴,高音晶莹清脆,展现了俄罗斯民族热情豪放的性格。正是这个几位演奏家对多姆拉琴的改良,功劳卓著,起到了至关重要的推动作用。

卡侬琴是一种古老的阿拉伯乐器。琴身呈扁梯形,属齐特类乐器,有一百多根琴弦,每3根为一组。琴身全木制,面板中间开有精美图案的音孔。演奏时,将琴放置在木架或盘起的双腿上,双手食指佩戴拨子拨动琴弦发声,如今发展为各拿一拨片演奏。据史记记载,卡侬琴是由阿拉伯杰出的音乐家艾布·乃斯尔·法拉比发明的。他把一根粗壮的树干掏空,用野兽的骨头作为琴轴,羊肠制成琴弦,创造出了世界上第一把卡侬琴。之后他继续改进设计,用钢丝弦取代羊肠,全木制共鸣箱取代树干,铁轴取代兽骨,经过改良的卡侬琴音色更加委婉动听,轻细悠扬,成为阿拉伯重要的民族乐器。元代初期传入我国,我国的新疆维吾尔族地区现如今仍然流传演奏,也称其为卡龙琴,是维吾尔族乐器里琴弦最多、最古老的乐器,也是新疆大型古典音乐《十二木卡姆》不可缺少的乐器之一。

猜你喜欢

多姆拉琴王昭君
特长
昭君戏中王昭君与刘文龙故事合流现象研究
浅论王昭君诗词中“怨”的艺术特征
小猴拉琴
明妃王昭君
《王昭君变文》与唐咸安公主关系论考
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
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
最赚钱的地方
拉琴人的不同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