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构筑学习共同体翻转课堂新景观

2018-05-18孙丽芬

考试周刊 2018年46期
关键词:构筑学习共同体

摘要:文章立足于数学课程标准,剖析了如何在数学课堂中构筑学习共同体,转变教学方式,有效地引领学生掌握数学知识和学习能力。

关键词:U形课桌;构筑;学习共同体

《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要求数学课堂侧重培养学生形成积极自主参与数学知识的学习,激发学生主动探究数学新知,形成动手操作实践能力。在探究数学知识的活动中,教师要根据实际学情,设计有利学生进行对话、小组合作互助以及教师少说巧导教学预案,要求教师在学生探究过程中多听、适时点拨,适时依据学情的变化,采取相应的活动策略,努力把数学知识探究活动建构成共同学习的探究环境,促使学生在探究数学知识过程中寻找到参与学习的乐趣,归还学生在课堂活动的主体地位,使每个学生获取较大的学习探究时空,掌握了学习数学知识的权利,实现主动思考、主动探究、主动建构的数学课堂新景观。

一、 U形课桌转换,增强课堂交往

U形课桌的摆放是构筑学习共同体的重要一环,课桌以U形摆放,改变了以往纵横行列的摆放形式,让学生可以面对面发言,面对面观察对方对数学知识探究的各种表现,包括行为、心理等方面,不以教师为中心,而是让教师能够走到学生的中间,使学生間、师生间近距离地交流,构成十分融洽的合作学习关系。教师可以在学生中间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及时给予学生点拨与指导;而学生相互质疑、释疑、补充,相互欣赏,实现共同评价、共同探究的活动目的。这增强了学生相互交往的密度,也让教师与学生的互动增加了,有利于学生积极思考探究,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例如,教学“位置与方向”例2时,课前,教师把学生的课桌摆放成U形。新课伊始,教师走入U形课桌中间,提出:“某炮兵部队正在训练,能够击中1号目标吗?”学生在教师面对面的激疑下,生1:“不行,因为不知道1号目标的方向。”屏幕出示坐标和方向后,生2:“可以击中目标了。”生3面对生2提出反驳:“不可能击中的。”生2则质疑:“为什么?”生3:“只有知道1号目标与火炮的距离,才能击中目标的。”教师提出新的问题:“如果距离是8 km,能击中目标吗?”学生在U形课桌中相互讨论探究后,认为可以击中目标,由此引出了课题:方向、距离。教师继续点拨:“要命中一个目标,必须掌握目标与发射点的方向与距离,如果2号目标在东北方向,距离火炮发射点有6 km,大家相互探究一下,是否能够命中2号目标?”学生在U形课桌中积极进行思考,讨论及反馈,教师巡视点拨,生4:“这样斜过去,可以击中6 km的2号目标。”生5:“不可以射中的,因为这片区域都是东北方向的,因此要增加几度的方向的。”生6:“对!就是说,东偏北或北偏东的几度。”学生相互探究、测量、讨论,确定了2号目标的位置。

二、 激励语言转化,引领多元思考

教师与学生在U形课桌中间互动,学生与学生面对面探究数学知识,教师转化激励性语言,鼓励学生积极而自主探索数学新知,让学生能够发散数学思维,进行多方位、多层次的探究的多元思考活动,形成个性化的数学知识探究策略。教师在U形课桌中间,较为全方位地发现每一个学生的参与学习度,时刻关注着学生学习动态,及时运用激励性语言鼓励学生,对学困生轻声细语地导学,鼓励这些学生勇于不怕困难,寻找解决数学问题的途径,战胜学习途中的拦路虎;发现学优生多样化的解题策略时,教师则采取较为激昂的语气,赞赏这些学生勤于探究的学习态度,促使所有的学生能够在教师的激励下,多元探究解决数学问题的途径和策略方法。

例如,教学“应用估算解决实际问题”例8时,教师运用多媒体屏幕出示例8主题图,引导学生进行观察,学生梳理出一系列数学信息后,教师及时肯定学生的观察与讨论的探究结果。学生受到激励性的评价后,在U形课桌里相互探讨如何运用表格表现、整理数学信息?学生在教师近距离点拨之下,把数学信息通过表格整理出来。教师提出挑战性问题:“如何知道剩下的钱够不够买一盒10元的鸡蛋?看看哪个同学最先能把这个问题解决?看看谁的解决问题思路最好?”在挑战性的问题情境里,学生在U形课桌中面对面质疑、讨论、探究,相互分享解决问题的思路。生1:“我运用计算器进行计算。”生2:“我采取估算方法,一袋大米不超过31元,两袋就不超过62元;而0.8千克肉不超过27元;一盒鸡蛋10元,所以62+27+10=99元,99元<100元,够买一盒10元鸡蛋。”生3:“我采用笔算方法,30.6×2=61.2(元);26.5×0.8=21.2(元);100-61.2-21.2=17.6(元),够买一盒10元鸡蛋。”教师肯定了学生探究的思路,学生在教师的激励下,对三种解决问题的思路进行了赏析评价,比较出不同方法的异同,从而感受到估算的价值和策略。

三、 预案设计转型,凸显主体探究

学习共同的构筑,有助于学生、教师在共同体中互动得到强化。教师可以及时对教学预案进行调整,而且对教学预案的设计更侧重于解决数学问题的精准度和深度,有利于学生积极而深入地思考、探究,并能让教师针对学优生和学困生的实际学情,设计数学问题的深浅程度,激发学生间互帮互助,使学生的学习热情得到激发,学优生积极主动帮助学困生,解决了学习过程中遇到的实际困难,让学生对自己、对探究的数学问题自然有了更多的期待。因而,在共同体学习氛围里,教师注重预案设计的转型,让学生体验到互助有利于提升,实现自我获得突破的情绪乐趣,进而积极自主进行思考、交流与创造,充分凸显数学课堂的主体探究特点。

例如,教学“植树问题”例1时,教师根据学生实际学习能力和掌握已知的数学知识认知水平,在U形课桌里穿插安排学优生与学困生,让这两部分学生合理组合进入合作学习小组里。导入新课后,学优生帮助学困生一起从例1中获取相关的数学信息,学困生对有些数学信息无法理解,对面的学优生则帮助学困生弄清楚数学信息的含义,如,“每隔5米栽一棵”“两端要栽”“一边”各是什么意思?学优生与学困生在互帮互助中获取并理解了例1的所有数学信息。接着,教师引导U形课桌里学优生和学困生进行“猜一猜、想一想”“借助操作、探究规律”等教学环节,根据学情的动态变化,随机转变教学活动策略,促使学优生主动帮助学困生理解较为复杂的问题,并协同学困生动手操作、观察、讨论,进行合理的推测,进而感知、归纳、总结和概括数学规律,学到解决数学问题的方法,建构了植树问题的数学模型。

作者简介:

孙丽芬,福建省漳州市,东山县第二实验小学。

猜你喜欢

构筑学习共同体
强化“四个意识” 构筑各族群众共有精神家园
学习共同体视域下高中生物课堂的“问题教学”
翻转课堂中“学习共同体”构建初探
“一带一路”构筑“健康丝路”
大学英语创造性学习共同体模式建构案例研究
互联互助构筑崭新金融生态圈
论学习共同体下的教师专业发展
构筑“健康家庭”,从容应对重大疾患
践行治水方针 构筑安全保障
潘磊:构筑天然免疫防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