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生本理念下聋校中年级语文语用课堂的构建
——以六年级《亲人》教学为例

2018-05-18陈建军

现代特殊教育 2018年7期
关键词:聋校聋生亲人

● 陈建军

语文课程是培养聋生语言实践能力,形成语文素养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从课程性质看,语用教学是聋校语文教学的本质,语用课堂是聋校语文课堂的基本特征。聋校语文语用课堂是指坚持语用教学观的指导,遵循聋生语言发展的特有规律,着眼未来成长需要,从语文课程高度出发,依托教材文本,以培养、形成、发展聋生语言能力为核心目标,突出语言运用实践的聋校语文课堂。《聋校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6年版)》(以下简称《聋校语文课标》)从“识字与写字”“阅读”“写作”和“语言交往”四个方面对聋校各学段语文教学提出明确要求。特别强调教学要体现语文的实践性,重视聋生语文实践能力的培养。以六年级《亲人》教学实践为例,略谈在生本理念下聋校中年级语文语用课堂的构建。

一、案例课文简析

《亲人》是全日制聋校语文实验教材(1996年版)第十一册第四单元的一篇讲读课文,这是一篇讲述有关民族团结的文章。通过“我”和妈妈关心帮助邻居苗族老奶奶的故事,表达了汉族、苗族人民之间和睦相处、亲如一家的感情,讴歌了祖国的民族大团结,赞扬了“我”和妈妈尊敬老人、助人为乐的品德。

第一课时的主要任务是扫除阅读障碍、初步了解课文内容和整体感知课文表达的情感。从学段来看,强化预习习惯和预习能力的培养是六年级语文教学的重要任务。因此,在第一课时对聋生的预习情况进行检查、反馈,也是本节课的重要内容。

基于以上分析,在本节课的教学实践中,教师坚持“生本理念、落实学段要求、强化语言实践”的基本原则,充分尊重聋生的主体地位,遵循聋生语言习得规律,依托教材文本,强化听说读写基本能力的训练,着力构建积极语用课堂,切实提升聋生语文综合素养。

二、语用课堂构建

在《亲人》一课的教学实例中,教师遵循生本理念,突出聋生特殊需求,适应聋校中年级学段特点,强化聋生语言实践,着力构建积极语用课堂。

(一)借助图画,注重“说”的引导

图画在聋生语文学习中发挥着极其重要的作用。从看图学词识字,到看图学句,再到看图学文,图画和聋生语文学习始终联系在一起。

1.精选课外插图

由于认知能力的局限,聋生对民族概念的理解比较模糊、浅薄,因而对课文表达的汉族、苗族人民和睦相处、亲如一家的感情,特别是民族团结的课文内涵难以深度理解。为帮助聋生克服认知障碍,建立民族团结、亲如一家的深刻情感,引导聋生更好地走进文本,深刻地理解文本,笔者精心设计了“课前铺垫”这一教学环节。精选两组不同民族的照片,通过引导聋生仔细观察各民族的图片,初步感知各民族的着装、生活特点,了解我国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为新课的教学做好铺垫。在认知的基础上,通过教师的设问,引导学生主动回答,指导学生将话说通顺,将事说清楚,加强语言表达训练,落实“说”的实践,构建语用课堂。

2.用好课文插图

案例课文配有一幅插图,图上苗族老奶奶双手捧着“我”的头,脸贴着“我”的脸,胜似一家人。课文插图是课文重要思想的可视化呈现,充分利用课文插图开展教学,不仅有利于聋生对课文重要内容的准确把握,更能通过教师精巧的教学构思和学生的积极主动参与,强化落实课堂语言训练。如在案例课文教学中,教师通过设计“图上的奶奶是哪个民族的?小女孩是哪个民族的?”引导学生观察图画,了解图画,感知课文。通过对问题的回答,借助说写答题,做到先说后写,说写结合。将图意说清楚,把句子说具体,强化语言训练。

(二)围绕教材,落实“写”的训练

“写”是语文的基本能力之一,也是聋生重要的语言实践形式。结合案例课文内容,开展“写”的训练是本节课的重要内容。从教材内容看,本节课的“写”主要包括两个部分:一是写字,二是写话。

语文课

1.加强写字教学

字词教学主要包括音、形、义三个方面。在字词教学中,因中年级段的聋生已经具备一定的书写能力,无需教师过多地指导。但中高年级的聋生写字教学有弱化现象,写字教学没有受到应有的重视。《聋校语文课标》指出:按照规范要求认真写好汉字是教学的基本要求,练字的过程也是聋生情感、态度、审美趣味养成的过程。每个学段教师都要指导聋生写好汉字,第一、第二学段,教师要在每天的语文课中安排十分钟进行随堂练习,做到天天练。《聋校语文课标》将聋生的写字教学放到了一个全新的高度。在案例课文教学中,教师主要分为三步开展写字教学:一是指导学生认识生字的字形,掌握生字的间架结构,为书写奠定基础;二是通过教师的书写示范,让学生把握字的间架结构的组合,掌握在田字格中的具体位置;三是通过学生自己的仿写,借助实际练习提高书写水平。通过这三步教学,让聋生做到写正确、写规范、写好看,把写字教学抓牢做实,实实在在提高聋生书写水平。

2.突出写话训练

能说并不意味着会写,说得通也并不一定写得顺,且多数聋生是通过手语来“说”的,手语特有的表达方式,一定程度上影响着聋生书面语言的形成。因此,加强写话训练,实现手语到书面语的转换,既是聋生语言发展的必经阶段,也是聋校语文语用课堂的基本特征。在案例课文教学中,教师遵循“先说后写,说写结合”的教学原则,充分利用多种途径,提供多种机会开展写话训练。一是看图说话写话。在案例课文教学中,有课外和课文两类图画,课外图画主要是引导聋生理解各民族特点,为课文教学做铺垫,课文插图是课文重点内容的可视化呈现,是理解课文的重要载体。在教学实践中,借助这两类图画对聋生进行说话写话训练,可有效提高聋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如在借助课外图画指导聋生了解各民族特点的同时,通过“请你说一说,写一写”的方式,将聋生对图画的直观视觉认知转换为书面表达,强化语言的实践运用。二是问题写话。语文课堂教学离不开问题引导,适时利用重点、适切的问题进行语言训练,是聋校语文语用课堂的重要特征。如在案例课文教学中,教师在两个环节抓住重点问题开展写话训练。一个是在疏通课文环节,对于“你身边谁是热心肠的人”这一问题,通过“请你说一说、写一写他的热心”的方式,进行书面语言实践。二个是在通读课文环节,对“想一想,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这一问题,通过“请用三两句话写一写你的答案”的方式开展书面语言实践。通过问题写话,既巩固了课堂学习内容,又强化了语言实践,突出了语用课堂本质。

(三)依托文本,强化“读”的要求

阅读是重要的语言实践形式,也是聋校语文语用课堂的基本特征之一。《聋校语文课标》对中年级阅读要求是“正确、较为连贯地朗读课文”。如何引导聋生正确地朗读课文,把课文读通、读顺,是第一课时的关键,也是第二课时研读文本的前提。

1.激发兴趣,重点阅读

在阅读起始阶段,通过设问,激发聋生的阅读兴趣。如在学习了课文生字词后,通过简单的设问,带领学生步入文本,并给一定的时间让学生自己读课文,接着,在此基础上,细心地指导聋生逐段细读课文,抓住重点段落、重点词汇,读通、读懂课文,初步把握课文情感,层层推进。如在阅读第二段时,引导学生理解“硬朗”,阅读第三段时,引导学生理解“经济”“毕竟”,阅读第四段时引导学生感悟“热心肠”,等等。通过重点词语的学习体会,帮助学生初步读通课文。

2.问题引领阅读

如何让问题成为聋生深入阅读的动力,是聋校语文语用课堂应着力解决的重要课题。不论聋生学语的困难有多大,他们始终是学习的主人,是课堂的主体。语文课堂要坚持从聋生实际出发,科学设疑,以问题为阅读起点,激发聋生学习的热情,引领深入阅读课文。以问题为纽带实现教师、学生和文本三者的有机互动,从而引导聋生联系生活,体验、感悟语言,了解课文。在案例教学设计中,教师坚持从设疑入手,从识字开始,从阅读走入文本,从而引导聋生探究阅读。如在指导阅读第三段时,教师设问:“老奶奶一个人生活有什么困难?”对于这一问题,先让学生想一想、说一说老奶奶一个人生活会有哪些困难,然后,再阅读课文并在课文中寻求答案。阅读第四段时,教师设计了如下问题:“课文如何介绍妈妈热心肠的?你身边谁是热心肠?”让聋生通过阅读在文本中寻找答案,并在理解文本的基础上联系生活实际作答。通过这些问题的引领,让学生带着问题阅读,带着目的阅读,有效地提高了阅读效果。

落实生本理念,需要教师深入了解每一名学生,准确掌握其语言现状,满足其语言发展特殊需要,扎实开展课堂语言实践训练,切实提高聋校语文语用课堂的教学效果,让每一名聋生的语文素养在原有的基础上获得适切的发展。

猜你喜欢

聋校聋生亲人
你是我的亲人
具身德育理念下聋校德育课程建构
亲人
把握“三个基点”,助推聋生数学探究
聋生小学阶段信息技术课程教育研究
亲人(连载二)
写自己的亲人
培养低年级聋生看图写话能力的策略
美术,让聋生就业多一些可能
发挥交互电子白板优势 打造聋校语文高效课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