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经管类实验课程岗位分工与协作教学模式及其效益研究——以会计综合实验为例

2018-05-17邹跃欣黎倩许雨欣茅潇丹

财税月刊 2018年2期

邹跃欣 黎倩 许雨欣 茅潇丹

摘 要 随着经济社会的迅猛发展,高等教育大众化、现代化、国际化的快速推进,各大财经类高校也在不断发展创新,当今时代迫切需要培养一大批实践能力强、创新创业能力强、协作沟通能力强的应用型高等专门人才。然而目前各大财经院校开设的专业课程所达到的实践效果与培养学生的岗位职业能力之间尚存在一定的差距。究其原因在于岗位分工与协作教学的滞后,不能体现项目导向、任务驱动的职业教育课程模式。因此传统教学模式的变革势在必行,课堂更是变革核心所在。为此,各大财经院校以此为突破口,进行经管类人才培养模式创新,逐步形成了经管类本科专业实验实践教学改革的基本思路:以先进教育理念为指导,以现代教育技术为支撑,针对经管类本科生实践能力特别是综合实践能力和创新创业能力不强的问题,科学构建实验课程岗位分工与协作教学内容体系,以能力培养为核心,深化实验课程教学改革,推动经管类本科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培养高素质应用型人才。

本文则基于会计专业主线分析研究经管类院校实验教学课程岗位分工与协作教学模式体系构建及其相关效益。

关键词 经管类实验课程;岗位分工设计;协作教学

一、国外研究现状分析与评价

教学模式是每个财经类院校必须考虑的重要问题,如何设置更加合理高效的教学模式是它们共同面临的挑战和亟待解决的问题。而国外各研究学者在实验课程岗位分工与协作方面的理论发展、解决措施、创新之处等方面的研究经验对我国有一定程度与意义上的参考作用。根据不同的国家它们的组织结构、管理模式、文化都不同,所以对会计部门的岗位分工也不同,进而国外会计实验课程的岗位分工也有所区别。

国外在提高大学生的实践能力积累了许多成功的经验,其基本培养模式包括:关注学生实践能力增长的课堂教学模式、见习—实习模式、产学合作模式、合作教育模式、社会服务模式,以及生活磨砺模式等。在实验课程的开发过程中,坚持企业的全程参与。首先是项目的来源,都是在选取各种规模企业的典型经济业务的基础上进行了适当的加工。其次是学校与某会计事务所或企业协作成立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对教师的素质的培养以及学生真实的项目训练都极有帮助。最后是企业的会计骨干不定期与我校实践指导教师共同组织项目课程的教学,然后出具证明,作为企业会计骨干评高级会计师的佐证材料。

不同类型和层次的高校应根据自己的办学定位构建实践教学目标体系,要针对自己的专业选择不同的领域,选择相应的公司。在选择校企协作实践教学模式时对实践基地—企业的选择应加以区别,因校制宜,以学生能力的培养为本。

在课程设置上,企业与学校与共同协商课程设置,充分发挥二者在理论和实践不同领域专长。我们知道即使是同样是经管类的课程,不同的课程对于实践教学的时间、内容、形式和目标要求的侧重点是有区别的。这就需要针对不同课程的能力培养目标和特点进行不同的实践教学设计。根据企业需要,共同进行课程开发或选择实验项目,突出应用型人才培养,因此课程计划的制订必须由企业和学校协商参与完成。

校企协作”是高校经管类专业发展的必然趋势,是经济发展对高校经管类专业提出的客观要求,也是高校生存、发展的内在需要。“校企合作”的成功与否关系到高校经管类专业能否办出特色,而能否办出特色的关键是校企合作模式的选择和进一步完善、深化。

以上国外现象表明,实验课程岗位分工与协作的教学模式,以知识为基础,在对学生进行具体岗位分工的安排下,辅之加以企业和学校的相互协作,将更加合理有效地促进教学任务的开展,从而有利于学习效果的极大提高。企业的竞争力测评奠定了基础。

二、國内研究现状分析与评价

会计专业作为最热门的专业,注重理论与操作结合,大多数学生毕业后工作与专业对口,就业率高。一个重要的原因是学校注重实施岗位分工与协作的教学模式,能贴近企业实际情况,提高学生处理会计业务的综合能力,培养学生的岗位角色意识和分工协作意识,提高学生对岗位的适应能力与就业能力。然而现阶段岗位分工与协作的教学模式仍不完善,国内研究学者在课程开发,实施缺陷,解决方案等方面做出了一定的研究成果。

岗位分工与协作的教学模式需要营造工作单位、银行和税务局特定会计工作环境的条件下,按照有关规定和实际会计工作情况,让学生分岗位处理会计业务与实务,并进行全部岗位的轮岗。在企业中通常为一人一岗将会计岗位分为会计主管、出纳、财产物资核算、工资核算、成本费用核算、财务成果核算、资金核算、往来结算、总账报表、稽核、档案管理或一人多岗将会计岗位分为会计主管、会计、出纳。

会计分岗位位实训模式的基本思路是分五个环节完成实训的任务。第一步是明确目的:要明确通过实训,学生应掌握专业核心技能以及密切相关的非专业综合技能;第二步是构建环境:实施会计专业综合实训需要营建与其适应的环境一一会计专业综合实训基地;第三步是合理分组:分组的过程使得学习者由个人状态转变为有机结合的协作组状态;第四步是制定计划与协作实施:在教师的指导下,由学生制定项目工作计划,确定业务处理流程和具体工作步骤,完成实训任务;第五步是实训评价:评价作为激励机制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在学习中所发挥的作用是不容忽视的。

然而许多高校用此教学模式来完成一些会计实验课程的教学,然而并未普及,原因在于课程实施过程中仍然存在一些缺陷需要完善。主要原因有

(1)此模式下开设的课程存在的问题是现实中会计核算工作和企业内部其他部门、往来单位及银行、税务等单位有密切的业务联系, 而现行分岗实训方案无法体现这些方面。

(2)分岗位后固定每位成员担任的财务岗位,会使学生局限于所分配到的岗位,尽管各岗位相互协作,但是无法熟悉其他岗位的操作,使教学过程的效益大打折扣。然而,实施轮岗制则会大大加重学生学习过程中的负担,不少基础弱的学生会潦草的完成任务,影响团队的合作。

(3)模拟岗位下的会计经济业务比较简单,缺乏对现实中会计业务的真实性、全面性、代表性和逻辑性的考核,不利于培养培养学生独立思考、挖掘问题的能力。而在实训资料中故意加入一些不合法、不合理的原始凭证,故意设置一些凭证要素不齐全或手续不符合要求的资料又会容易引起学生的误解,对基础弱的学生产生误导。

三、岗位分工与协作教学模式设计的创新策略

经管类实验课程是伴随着企事业等用人单位对经管类专业毕业生的管理能力,实践动手能力的要求而发展的。现阶段实验课程的教学及其效益存在一定缺陷,对提高学生创新意识,就业能力作用有限。国内部分高校经管类实验课程的现状,需要从学生和教师角度找出教学效益问题存在的原因,实验课程现有教学模式较为单一,通常以学会某一软件为目标教学,因而学生常常处于被动地位,缺乏创新空间,难以培养主动学习能力。

经管类实验课程改革的方法多种多样,研究发现课程创新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一、系统性,即实验课程要将理论与实践深入结合,用理论启发实践,由实践反思理论。二、综合性,即实验教学内容的综合性,打破课程、专业、学科界限, 将相关知识进行整合设计和教学团队的综合性,要将来自不同专业的教师交叉组合,分工合作完成教学任务。三、趣味性,即实验过程尽量再现企业经营管理的全过程,让学生在自我学习,亲身体验中激发学习兴趣。四、实用性,即教师在“做中教”,学生在“干中学”,引导学生与小组成员一起发现问题,探究问题的成因,解决问题,培养实践动手能力,提高学生经营管理的素质。

由于岗位分工是一个具体的概念,无论是从形式上或是内容上设计,都需要将合理性、可行性、高效性等因素考虑在内。岗位分工需要营造工作单位、银行和税务局特定会计工作环境的条件,而在企业中通常为一人一岗将会计岗位分为会计主管、出纳、财产物资核算、工资核算、成本费用核算、财务成果核算、资金核算、往来结算、总账报表、稽核、档案管理或一人多岗将会计岗位分为会计主管、会计、出纳,按照有关规定和实际会计工作情况,让学生分岗位处理会计业务与实务,并进行全部岗位的轮岗。采用这种分组分岗位的形式共同完成虚拟企业一个月的全部业务,从建立账簿开始,一直到编制财务会计报告全过程的综合训练,期间采取輪岗让每个学生能接触到所有岗位。这样的设计能够使学生在熟练企业经济业务的过程中理解各岗位之间的业务传递及内部控制关系,改变了过去单人全过程综合实验的弊端。

参考文献:

[1]博维利、陈静静.国外高校学生实践能力培养模式研究〔J〕.教育科学2005,21(1):52-56.

[2]石丽敏.国外校企协作办学模式的分析与研究〔J〕.高等农业教育,2006-12,12:81-84.

[3]程建芳.借鉴国外经验强化应用型本科教育实践教学〔J〕.中国高教研究2007(8):54-55.

[4]陈晓芳.中外高校会计本科人才培养模式比较研究〔J〕.财会通讯:学术版2008(5):122-124.

[5]梁东.国外高校经管类专业实践教学校企协作模式的研究. 社科纵横:新理论版〔J〕, 2009(1):74-75.

[6]李云梅.中美大学工商管理本科课程比较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10年.

[7]张美丽.国内外应用型本科经管类人才培养模式比较〔J〕.现代商贸工业,2014,26(12):95-96.

[8]舒岳.《会计分岗位实训》项目化课程改革与实践〔J〕.宁波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2(3):47-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