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谈生态文明理念下婺源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利用

2018-05-17孙克霞

西部论丛 2018年2期
关键词:婺源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

摘要:本文围绕生态文明理念,对生态文明构成结构及其与非物质文化遗产间的关系进行了简单的阐述。分析了生态文明理念下婺源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存在的不足,探讨了生态文明理念下婺源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和利用的策略,以期为广大读者提供参考。

关键词:生态文明理念;婺源;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利用

中国对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认识和实践有很多年的历史了。与国际相比较,中国进行了很多的研究,保护层次、对象、方式方法等都很丰富,因为国家情况的特殊性,非遗保护工作是全社会参加的,同时还出动了很多的政治与社会资源,在保护与利用非遗上实现了应保尽保,应用尽用,并且扩大了保护与利用的范围。这也在客观上给非遗保护与利用发挥出了作用,弥补了一些历史性错误。可是,由于近期社会发展,生态文明理念的出现,非遗发展问题出现了新的挑战。此次就针对生态文明理念下非遗保护与利用展开了分析论述。

一、生态文明概述

生态文明就是人类在改造客观物质世界的时候,积极保護客观世界,改进优化人类和大自然之间的关系,构建非常好的生态环境所获得的物质和精神成果总和。文明就是人类在与大自然和睦共处的情况下持续进步的状态;生态文明就是将发展和生态保护相结合,在保护生态环境的同时发展,在发展的同时改进生态环境,从而达到人和自然和谐相处的发展模式。生态文明是通过文明的方法对待生态环境,其不但可以实现人和自然和睦共处,还可以实现人类与人类和谐共处,追求社会公平公正。生态文明应当划分成使用更加文明的态度对待大自然和改进优化人和自然的关系以及人与人的关系,构建有秩序的生态运转机制。

由于以往的人对于生态文明的认识与了解,此次对于生态文明的概念理解就是:生态文明就是在某一特定的地区、发展阶段下,人们以科学发展观组织生产与生活,建立人类、环境等可持续发展的新的秩序,是人和自然和谐共处的高层次文明形态。生态文明的宗旨就是实现人和自然协调发展以及繁荣作为基础,协调性就是其重要特点。生态文明的本质就是人类、生态环境、资源相互协调的进步状态,这就真实反映出了人类处理人和大自然和睦共处的能力,一般表现为人、自然环境、资源共同演进中获取的所有好的成果。

二、生态文明构成结构及其与非物质文化遗产间的关系

生态文明一共有三个系统:人类、环境、资源,其是生态文明的载体。第一,人类系统就是人们可采用环境与资源子系统提供的物质以及非物质资源,生产出充分满足国民经济发展所需同时以人们的发展为核心,满足且提升人们的教育、就业、医疗等为核心目标的系统。第二,环境系统就是根据非生物系统环境系统与生物系统的动植物等的生物群体的使用、修复和治理为核心内容的系统,其是人类发展的基础条件。第三,资源系统包含了人们对四周各种有形以及无形资源的开发、研究、利用等为核心内容的系统。

而生态文明和非物质文化遗产间的关系有以下三点:

首先,非遗是具备历史、社会、艺术价值的文化资源,是关键的旅游经济资源,根据此次研究所赘述的生态文明构成结构分析可以了解到,其包含在生态文明里面的资源子系统中。可是因为在实际中人们对其开展了过度的商业开发与滥用,保护力度差,导致非遗难以继承下去,导致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无法可持续利用。

其次,此次前述生态文明概念中提出了生态文明的目的就是让人类实现可持续发展,同时融合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以人为核心流动的,启发人们需要增加对传承人的保护力度。此时此刻需要强调的就是关注给传承人公开演示的机会,提升传承人在社会中的知名度,增加社会的影响力,从而得到社会的大力支持,呼吁人们自行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意识。并且,还需要将人类的文化素质提升,给非遗构建良好的社会环境。

最后,生态文明不应当单单指短期中生态文明各系统的发展数目与质量,其需要构建在时间维度上的可持续调控机理过程中。根据长远来讲,人类发展不但要求对生态环境与资源的当前使用,同时规定长期的可持续使用。非遗是重要的文化、旅游资源,规定人们需要促使其资源合理利用。

三、生态文明理念下婺源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现况

(一)思想认识不够

积极贯彻实行非物质文化遗产法律规章制度是政府与社会的共同责任,应当动员社会方方面面广泛参加。以婺源为例,其虽然开展了很多行之有效的宣传干工作,可是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传承意识并没有达到家家户户都了解,深入人心的程度。很多人对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价值知之甚少。文化是旅游的灵魂,非物质文化遗产是非常重要的旅游业资源,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与利用工作繁重,还需要经历长时间的奋斗。

(二)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力度不足

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还需进一步优化。以我国婺源文化生态保护区构建为例,其并没有获得比较重大的成果。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普查与文档建立还需要投入很多的资金,非物质文化保护小区与传习所构建距离有团队、设施、展示等目标还比较远。大型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基地构建有4000万左右的缺口,其功能界定与构建规模还需要进一步论证。非物质文化遗产进校园工作水平还需要大幅度提升。

(三)需进一步推进非物质文化遗产利用,增强其传承

生产性保护传承的婺源三雕工艺、砚台制作经济效益不高,纳税较少,还没有构成产业化规划,婺源的会聚与傩舞项目、豆腐架与茶艺等项目,艺术水平较低,除去安排临时性的展演以外,还没有开发构成一般的商业演出与旅游演艺类型的节目。再者,由于社会发展与文化娱乐方法的不断变化,以往的口头文化与艺术形式均已经退出了人们的生活。好比如婺源的徽剧以及婺源的傩舞,伴随着时间的消逝,一些艺人已经逐步离世,很多还在世的艺人年龄基本上很高。因为非物质文化遗产传神到现在依旧无法实现经济回报,大部分年轻人均开始到外地找工作,留在乡下的年轻人学习技艺的热情锐减。现如今,中国婺源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传承人团队人数少,专业化程度低,知识还需要进一步提升。婺源徽剧项目具备一定的专业性,人才培养时间较长,要想立马见到效果是不可能的,因此,徽剧学员传承还需要一些时间。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的培育是现如今亟需解决的问题,可是政府并没有构建起相关的扶持传承人的机制与资金。

四、生态文明理念下婺源非物質文化遗产保护和利用的举措

(一)强化宣传学习提升保护意识,修补文化链中的缺失环节

要想增强领导干部对于非物质文化遗产法律的学习宣传,加强领导干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责任意识、使命感,需要举办大型的文化旅游活动、文化沟通、节日等平台,积极宣扬与展示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增大非物质文化遗产知名度以及影响力,将人们对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认识进一步提升。增强各级领导对于利用非物质文化遗产价值的认识与了解,主动计划非物质产业化生态开发项目,让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的优点变成产品的优点以及经济的优点,让其在社会发展过程中实现应有价值。再者,各种非遗本身就具有比较完整的文化生态链,文化生态链的存续一般需要这些环节:人民群众文化基础、传承人和队伍、传承与展示空间、教育培育基地,现如今,存续在婺源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多多少少均存在着文化生态链缺失的情况,假设文化生态链重要环节断链,那么就会导致非遗走向衰亡。所以,非遗保护与利用需要确定其文化生态链构成情况,对核心环节展开不链。比如,婺源非物质文化遗产傩舞与徽剧补链部分:第一,傩舞,链条弱化,年轻人不喜欢学习传统技艺,传承即将出现断代,没有固定的传承基地与展示基地,因此对这一非遗的文化生态补链举措就是:1,凸显婺源傩舞求平安以及吉祥的涵义,增加受众群体;2,政府需要对傩舞传承人给予一定的补贴,傩舞传承人应当经过考核才可以领取相应的补贴;3,保存傩舞声像资料;4,政府需要采用相似于以工代赈的方法对傩舞进行补贴。第二,徽剧,其文化生态链条弱化表现在,行当不全,剧目不完善,演员流动性大,没有传承人,乡村戏台被损坏。补链的举措就是:1,政府应当投入相应的资金补助徽剧团表演所需的行当;2,将徽剧演员的薪酬提升,根据缺额补足人员编制;3,恢复乡村徽剧戏台;3,政府应当通过以工代赈的方法进行相应的补贴,徽剧团需要在每年的节日演出剧目,供人们免费观赏,并且政府需要对演员培训教育的实际情况开展不定期的考核,按照考核的最终结果进行补贴。

(二)增加工作力度,将管理水平提高

紧抓我国婺源文化生态保护试验区整体规划的开展,让每一年均可以获得看得见的发展。我国婺源县财政应当组织一定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专项资金,用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与利用项目的策划。制定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基地、非遗传习所构建的标准,每一年都要推进其建设,获得扎实的成果。合理规划构建县级综合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项目,努力争取上级专项非遗资金,充分发挥出其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过程中的关键作用。精装非物质文化遗产进校园工作,增加非遗规模,让国家与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均有很多高校与很多年轻的爱好者团队,当数量达到一定程度时,需要将技艺也达到一定的标准。并且,努力探究非物质文化遗产进社区工作的途径,采用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将人们的精神文化生活从单一化变得更加丰富。

(三)合理策划项目,开发利用非物质文化遗产

严格实行非物质文化遗产法律,加强非遗保护与利用工作,不可以纯粹地为了保护而保护,需要立足保护传承,进行开发利用。生产是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的最佳途径。对于具有市场前景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需要采用多种优惠政策,促使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产品与市场化。让非物质文化遗产法律的实施可以走保护传承促使非遗利用的生态循环道路。合理制定出婺源三雕产业与砚台产业发展,促使这两个非物质文化遗产提升生产效率,提高市场占有率,给婺源经济发展奉献出一份力。紧抓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结合旅游业,开发生产旅游工艺品等。开发非物质文化遗产作为依托的旅游节目,引入实力强的文化演艺公司,开发婺源傩舞等商业演出节目,促使婺源非遗走向全世界。举个例子,把婺源三雕作为例子,在进行旅游开发的过程中,把傩面、木雕、砖雕等非物质文化遗产设计成有本地特色的工艺礼品,采用原生态工艺技巧,制作木雕等非物质文化遗产产品,且署名销售,提升非遗价值与产值。这样一来可以给旅游提供有吸引力的纪念品,还可以给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提供了相关的平台,促使非遗保护与开发利用双赢。

结束语:

在生态文明理念下,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利用牵涉到的主体比较多,保护的方法方式的选取也非常的复杂,需要按照该地区的实际情况,进行合理布局。中国婺源在进行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利用的过程中,探究与整理出了一些经验,得到了一些成效。虽然此次研究与实践还存在一些不足,可是婺源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利用的经验对指导别的地区的文化生态文明保护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参考文献:

[1]战戈.漳州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遗产利用之探索[J].文物鉴定与鉴赏,2017(11):89-91.

[2]郭德法,袁海强.关于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理论思考[J].商丘师范学院学报,2017,33(03):96-99.

[3]王莉,贺能坤.近十年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教育研究进展[J].重庆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6,35(03):27-31.

[4]邹宁宁.谈谈新形势下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J].兰台世界,2015(35):130-131.

[5]陈金文.几个与“非遗”保护相关问题的探讨[J].鲁东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5,32(01):35-39.

基金项目:本文为江西省社会科学“十三五”规划项目“基于生态文明视角下对江西婺源非遗保护成果的研究”成果,项目编号:17YS12

作者简介:孙克霞 ,女,华东交通大学艺术学院副教授。

猜你喜欢

婺源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
《村口》《婺源 陀川春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