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谈人才新政下的城市人才资源配置

2018-05-17岳佳彬

财税月刊 2018年2期

摘 要 随着我国新时代下经济战略的调整,各省市为实现自身的发展,相继颁布人才新政,这对于我国人才资源的配置是意义重大的,对于人才新政的背景以及人才新政的影响本文将会进行分析,从供需角度、城市发展角度进一步阐述人才新政颁布的意义。

关键词 人才新政;供求;資源配置

随着我国经济的不断发展,北京、上海、广州、深圳四个城市已经实现了高度城市化水平,是我国城市建设的辉煌成果,其中深圳的发展与我国改革开放的政策密不可分,政策扶持下的深圳吸引着发展资源的不断融入,并借此迸发出在我国经济发展态势中的强劲动力。在我国即将迈入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关键阶段,在实现中国经济的平稳运行的目标指引下,新一轮政策指引下的东部沿海其他城市和中部城市崛起战略计划已经出现,一个对我国经济内部优化调整充满机遇与挑战的新时期已经到来。

一、城市发展人才供需不平衡日益激烈

市场经济中,价格是市信息信号指示器,供需又是价格变动的直接影响因素,这是商品价值规律。在城市发展的过程中,人才是城市发展的必备资源,也是判断城市发展程度的指标之一,中国速度下的交通基建使得人口的流动性大大增强,但是却不与人才的流动性呈现密切的相关关系,主要原因是人才流动的重要因素就是薪资水平,换言之是劳动力价格,当然也包括其他因素的影响、是否有人才空缺、人才的个人观念等,在探讨劳动力价格对不同城市的人才供需问题时,劳动力价格存在信号失灵的情况,也就是不能够合理配置人才资源。 商品价格随着互联网,大家在网络平台例如淘宝、京东等能够了到全国范围内同一商品的价格水平,而且覆盖面是比较广泛的。但是人才的薪资水平却不能够像商品价格一样作为重要的市场信息被广大的就业者了解到,所以城市间的人才供需的价格信息处于低效率、低配置的状态。政策的引导就显得更为重要,政策的信息覆盖面更加广泛,而且具有强大的引导性,推动城市的人才资源配置。

北京、上海为代表的四个特大城市目前城市GDP在全国范围内位居前列,这对于人才资源而言相当于无形的城市品牌效应,吸引着人才的不断进入。马太效应下,城市发展反而出现超饱和状态,城市的压力不断增大。大量毕业生由于市场信息不畅通以及对这些城市的向往和自身职业规划的不清晰经常选择在这些城市就业赚取第一桶金,这使得人才资源配置不合理。我国中部高校在学科建设和人才培养上都具有优势,但是为本省人才的输送中因为本省在经济、政策等方面不具备吸引力而显得后劲不足。四川大学、武汉大学、湖南大学、南昌大学、西南大学和东北大学等工科与经管人才培养上人才辈出,但是据统计这些高校的优秀的人才也倾向于到北京、上海等城市或者选择继续深造以便于去北京、上海这些城市做淘金者。在这样的情况下,长沙、武汉、南昌、成都等具有潜力城市不能够较好的满足人才需求,城市发展掣肘。同时,这些二线上游城市群体存在着竞争关系,在一带一路的时代背景下,人才资源的配置问题成为国家、省市关注的焦点,人才新政顺应时代潮流在南京、武汉等城市相继推行。

二、人才新政助力城市发展

各市人才新政具有不同特色,但也具有共通之处,其中涉及到人才的分类大致都有四至五甚至以上的类别,从学历到职业技能,从年龄到就业时间。例如南京市人才新政涉及到三类一是学历型人才,即:取得研究生以上学历或年龄在40周岁以下且取得本科学历的毕业生(含留学归国人员);二是取得中级以上(含中级)专业技术资格人员;三是取得三级以上(含三级)国家职业资格(技能类)人员。吸引人才入市很大程度上健全了城市的人才体系,激发了人才资源转变为城市生产力的动力。也优化了人才资源内部的结构,在这个流通的人才资源体系中,政策引导加之市场功效双管齐下,为城市发展注入新鲜血液。同时,人才新政吸引人才落户能够进一步推动住房问题的解决。特大城市房价居高不下,二三线城市房源相对充足,人才新政能够实现一种供需互通的状态,缓和放假的涨势,促进二三线城市的发展。

三、人才新政推动知识经济前进

人才新政是我国科教兴国的重要战略步骤之一,一方面,它放出专业技术、学历仍旧是国家对人才培养的重点,带动社会形成崇尚知识的氛围。另一方面,对于大量的高校学生而言,增强了他们不断完善自我的决心与毅力,不断提升自身的综合素质。在双一流建设的背景下,我国的人才培养与人才输出将有跨越式的发展。尤其突出人才的地域配置,能够使我国一带一路的经济战略更好实现,增强人才资源的流动性,蹄疾步稳实现我国的经济目标。

参考文献:

[1]徐微.“人才新政”初现成效“招才引智”蹄疾步稳[N].长春日报,2018-01-16(001).

[2]南京:出台“创业南京”26条人才新政[J].改革与开放,2015 (23):132.

[3]王进.别具一格聚英才 创新突破助发展[N].中国改革报,2018- 02-07(003).

作者简介:

岳佳彬(1997.7—),男,汉族,山西阳泉人,江西财经大学,本科,研究方向:财务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