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校第二课堂发展对大学生就业创业的影响

2018-05-17韩雪峰

关键词:第二课堂素质大学生

韩雪峰,刘 洋

(1.辽宁工程技术大学 体育学院,辽宁 阜新 123000;2.辽宁工程技术大学 环境学院,辽宁 阜新 123000)

第二课堂是第一课堂的延伸,也就是对高校常规教学的重要补充。第一课堂的任务是对人才一般性要求的广泛培养,第二课堂则是解决人才个性展示、特长发展问题的重要途径,不仅能够开发学生智力和陶冶学生情操,更能够增强技术技能和创新创造能力,对于大学生全方位素质的提升有着极大的促进作用,即时性、广泛性、实践性是第二课堂的重要特征[1]。

第二课堂以丰富的各类活动作为载体,打破了时间和空间上的限制,提高了学生参与实践的积极性,这对于增强大学生的职业素养有着很大的帮助。第二课堂的核心和实质是培养学生的创新素质和能力,它以学生各种能力培养和实践为主要内容,学生通过参与第二课堂的活动,在学习中意识到自己在活动中充当的角色,使学生从被动“填鸭式”学习转变为主动学习,从自我学习转变为合作学习,充分调动学生创造性和能动性,并从中培养了自己发现解决问题的能力,从合作学习中与各专业人才一起交流促进了自身的全面发展,进而提升大学生专业知识能力、实践动手能力、整体的综合能力,这对提高大学生就业竞争力发挥重要影响,能够使大学生在未来社会发展中脱颖而出。学生在实践中,通过亲自动手操作、用心感受生活,不断总结经验完善自我。在这个过程中学生渐渐从校园走向社会,自我能力不断提高,面对困难冷静应对,从容不迫,个性趋向于成熟,最终能在某一领域独当一面。所以,高校第二课堂是第一课堂领域的补充延伸,在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和就业竞争力中起到了不可替代的作用。

一、第二课堂的发展与现状

随着社会的进步和经济的发展,对大学生综合素质有了更高的要求,第二课堂迅速进入了各大高校及学生们的视野之中,其发挥着拓展第一课堂、提高学生素质的重要作用。以“大学生第二课堂”为主题,在中国知网(CNKI)上对1997年到2017年20年间的学术论文进行高级检索,共检索到相关文献2 684篇。

通过对文献研究趋势来回顾大学生第二课堂研究的历史进程,分析第二课堂发展与现状情况,有助于对不同时期大学生第二课堂发展的阶段性特征进行分析,利用大学生第二课堂影响因素分析,找到第二课堂与学生素质培养的作用关系,发现大学生第二课堂与大学生核心竞争力关系模型研究的新成果。利用文献分析法,对大学生第二课堂研究成果年度变化情况进行分年整理见图1。

图1 大学生第二课堂研究成果数量年度变化趋势

(一)1999年以前:大学生第二课堂潜在萌发

1999年以前,国内各高校的大学生第二课堂活动零星开展,没有成为社会、学校系统的工作,大多由学生自行组织开展,对大学生第二课堂与大学生素质发展及相关领域的研究成果相对较少。随着我国科学技术突飞猛进,国力竞争日趋激烈,这就为我国在新时期人才培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1999年,中共中央、国务院下发了《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素质教育成为各大高校学生培养的重点,随之第二课堂对素质教育发展起到的重要作用也初见端倪,大学生第二课堂相关领域的研究逐渐成为专家研究的重点。

(二)2000—2010年:大学生第二课堂快速发展

从研究的年度文献变化趋势可以看出,10年间对大学生第二课堂的研究文献成直线上升阶段,特别是2002年以后,共青团中央、教育部、全国学联联合出台了《关于实施“大学生素质拓展计划”的意见》。大学生第二课堂教育纳入国家层面发展计划,在《意见》中明确提出,第二课堂的实施的重点是与第一课堂相结合,是课内外学习内容的结合,是学习实践的相互结合。要通过第二课堂教育不断培养大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不断培养大学生的思想政治素质为核心,提高大学生的人文素养和科学素质。国内相关学者在《意见》精神指导下,加强了对大学生第二课堂的育人作用的研究,刘长青就全面落实第二课堂教学活动的中心思想提出了5个指导原则,即:开放性、多样性、实践性、创新性和系统性[2]。

在综合素质和综合能力培养方面,相关学者对第二课堂的开展方式与意义进行了研究阐述。刘长青分析了第一课堂和第二课堂的相互作用关系,只有将二者有机结合才能更好地促进大学生综合素质的提升[2];张庆胜等人对第二课堂形式进行了探讨研究,认为通过讲座、社团、社会调研等不同形式的第二课堂活动可以培养大学生相关能力,培养创新思维、培养创造思维[3];温亚林根据第二课堂对综合素质教育的作用,提出了拓宽培养渠道,完善培养模式的研究内容[4]。以上研究都充分证明,在新时期,大学生第二课堂得到了更为广泛多源的发展和研究。

(三)2011年至今:大学生第二课堂全面展开

2010年我国高校毕业生人数610万,2017年增长到749万,大学生就业问题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各大高校高度重视大学生第二课堂对大学生素质提升的作用,大学生第二课堂系统全面的开展。与此同时,大学生就业问题与第二课堂之间的相互关系也成为研究的一个重点,丁娟慧根据第二课堂开展模式对大学生就业的促进作用,提出了一种新的模式,即SP模式,它从理念、活动开展、保障、实践、反馈等环节,构建了完整的第二课堂实践体系[5]。马晓琳从大学生就业的岗位角度,应用实例分析的方法,提出了第二课堂活动与就业岗位需求之间的相互不同。参与第二课堂的大学生,可以通过自身特点的职业生涯规划而选择不同的第二课堂活动,不断增加就业竞争力,从而实现细分就业岗位的作用[6]。

与此同时,在第二课堂与大学生就业的影响方面,相关专家也加强了论证和研究,并开展了一系列第二课堂育人模式体系、模式、方案的衍生性研究。严军从第二课堂的教育模式入手,创新地提出以多元理论、创新目标、师生互动为主要内容的第二课堂教育模式,保证第二课堂的教育效果[7];李美中从多元智能理论入手,从大学生在第二课堂学习内容接受方式入手,创新地提出基于身体动觉、语言、逻辑、音乐、人际、空能、自然观察和自我认知为内容的8种智能的第二课堂活动模式[8]。2016年,共青团中央和教育部共同制定下发了《高校共青团改革实施方案》,它的颁布和实施,将为高校第二课堂成绩制度的建设和发展提供了方向与方法,下一步学术界将对大学生第二课堂学分制、评价体系、主要模式、平台建设等领域进行深入研究。共青团“第二课堂成绩单”发布活动及工作座谈会,标志着这一学校共青团深化改革的重点项目将逐步深入开展。

通过以上论述可以看出,大学生第二课堂已经在各大高校中广泛系统开展,与其相关的研究也更加全面和具体。为了更加深入地了解学校第二课堂的开展状况,笔者通过问卷调查与访谈的形式在大学生群体中进行了抽样调查。本次调查共发放调查问卷500份。经过校验和筛选排除无效问卷后,共收回有效问卷462份。通过对调查结果进行统计分析,并结合访谈过程中所了解到的实际情况进行了相关探讨分析。

二、对第二课堂作用的分析

(一)第二课堂有助于提高大学生政治素养和思想素质

调查显示,大学生对第二课堂重视程度不高。

图2 大学生了解第二课堂的途径

图2表明,大学生对于第二课堂的了解主要源于其他方面,学校的宣传推广和学长推荐也占有了相当大的比重。由于第二课堂的性质,造成了它与第一课堂的不同,从而拥有自己独立的具有特色的教学系统——实践活动。综合实践活动为学生创造了一个拥有绝对主导权和自主能力的空间,这是一个独立的学习空间,让学生可以以自我亦是团队作为中心来推动活动的进行。它是现代教育里的体验、个性和反思相互的融合,这样的性质就能够更好地激发教育个体的创新、创造和个性发展。在这个生态化的空间里,教师并没有像传统教学模式中那样传授知识,只是作为一个绝对的指导者、引导者和旁观者参与到综合实践活动中。

正确及有效开展实践活动,是开拓第二课堂重要方法之一。提高实践活动在学分学业中所占有的比重,能够提高学生的积极性,发展并完善第二课堂的内容,对第二课堂素质拓展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这对于大学生未来的就业创业有着一定的指导与辅助作用。

一些高校在开展第二课堂活动中,先后为学生开设过逻辑学、科学方法论、科学技术史、西方哲学史、中国历史世界史、心理学、伦理学、人才学、社会学、科学学等讲座,扩大了同学们的视野,使同学们掌握了较多的相邻学科知识,为他们从事不同学科领域的综合性研究奠定了良好的基础。企业在招聘时会加入一些道德品质的测试题,把是否具有坚定勇敢、尊老爱幼、积极进取、艰苦奋斗、励精图治等道德品质作为用人的重要指标。第二课堂的开展对大学生思想道德素质起到了培养与提升的作用,第二课堂的开展,使大学生具有良好的社会责任意识等优良品质,从而使他们在就业过程中取得一定的优势。大多数同学表示出了对第二课堂的热情,不愿意参加第二课堂的学生占比较少,44%的学生都愿意参加第二课堂活动,30%的学生是通过学长的推荐参加,这两者共占总数的74%。

图3 大学生参加第二课堂的积极性

图3表明,无论从哪方面来看,大学生均不同程度地参与了第二课堂活动,都能够不同程度地提升大学生的人际、语言、交往、组织等综合能力,而且从参与程度上来看,大部分学生参加第二课堂活动是希望通过这个平台锻炼自我、发展自我、完善自我,提高自身的竞争力,使大学生在未来面对社会时有足够的能力脱颖而出。图2显示,许多大学生对于第二课堂的了解都处在较低的程度,49%的人对于第二课堂了解很少,42%的人通过校方宣传了解第二课堂,75%的人通过其他渠道了解第二课堂。在了解第二课堂的基础上,通过第二课堂的实践活动,学生们可以很好地锻炼自主意识,争取独立自主完成创业过程,培养个人能力和综合素质。

第二课堂在开展的过程中,需要学生完全依靠自己的想法,去选择对应的实践内容,而这种方式,使得学生无法脱离认知主体,所以第二课堂的实施能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性,从而发展学生的个性,提高课堂的趣味性。并且,第二课堂组织灵活,选择自主,时空开放,这些特点使得第二课堂的目标导向和综合效益得到了很好的体现。并使得大学生就业能力得到锻炼,而且在社会的不断发展基础上,就业能力的内容和要求也不断发生着变化。

图4 大学生参加第二课堂的类型

图4表明,大学生参加第二课堂类型主要有艺术类、文体类、创新类、讲座等,学生对各个方面的活动都有同样的参与程度,比例差距较小。第二课堂会开展各种各样的社会实践活动,通过政策讲座、先进人物报告会等活动,加深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解,帮助学生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同时树立无产阶级人生观、世界观。通过慰问光荣院、走访敬老院和学雷锋活动等志愿服务活动,从而让大学生接触社会、融入社会,切身感受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给我国社会带来的巨大变化,促使他们形成正确的理想信念、道德规范和价值追求,进而在就业创业过程中,起到增强自身社会核心竞争力的作用。

第二课堂所开展的不同形式活动对大学生创新能力提高具有重要影响。学校通过与企业相互合作,将实习与第二课堂相互融合,将第一课堂内容延伸到社会和企业,通过校企合作强化学习和实践的同步发展;通过不同的方式,鼓励学生将第二课堂与科技服务、社会调研等实践相互结合,在教师的带领下,运用所学知识与企业研究课题、生产实际相互结合,一方面,可以提高学生的创造、创新和实践能力;另一方面,可以利用学校的教育研究成果,不断提高企业的科技能力,服务地方的经济发展。

通过这样的方式,证明了第二课堂与社会实践的结合,不仅能够加深学生对企业生产的方式的了解,更能激发其对新知识、新技术、新成果学习的主动性。同时,在社会实践的过程中,学生通过学习、实践的相互融合,巩固了所学知识,加深了知识印象,培养了与之相互联系的创新精神。所以,在高等教育大众化的背景下,应用校企合作的方式,将第二课堂与社会相互联系,将第一课堂知识不断地延伸,加强实践环节,鼓励学生接触社会,是培养大学生综合素质,特别是就业能力的一种有效的方式。不仅能够不断地提高学生的实践创新能力,更能够促进企业的发展和人才的发展,实现双赢。

(二)第二课堂能够促进大学生全面发展,提高大学生创新能力

当前高校的两大任务:一是教学;二是科研。第二课堂通过开展科技实验和创新科研训练等活动,能够有效激发学生内在的潜力,这就有利于创新意识和创造力的培养。第二课堂的主体是学生本身,他们能够结合自身特点组织开展活动,通过自我发现、自我学习、自我思考、自我实践这样的方式,实现教育发展的目标,促进大学生全面发展,提高大学生创新能力。

图5 第二课堂对大学生能力的提升

图5表明,绝大多数学生认为参加第二课堂活动能提高创新能力和交际能力,认为参加第二课堂活动能提高创新能力和交际能力的人分别占被调查总人数的72%和64%,认为能提高团队凝聚力的人占44%,能提高组织能力的人占45%。第二课堂的开展有利于提高大学生的团队凝聚力和创新能力,从而提高自身的核心竞争力。

科技创新能力是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核心,通过开展一些创造性活动,如建立发明创造小组、模型小组、数学建模小组等,根据同学们喜欢的为同学们提供更有意义的活动,保证活动的稳定性和连续性。同时,学生们通过参与技术开发、教师的科研以及开展科学研究工作,提升了自身的科研能力;获全国、省、市各级创造科技发明、设计竞赛荣誉的学生和获得专利的学生,自身受到了激励,从而提高他们的能力与积极性。这些都是在大学生创业就业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素质。而求职者能否顺利就业的各种因素的基础则是大学生的就业能力,主要包含了个人的社会实践能力、身心调适能力、思想道德品质、业务技能、团队融合能力等因素,是大学生就业目标选择和就业能力的一种有机的比较,通过他们的相互关系,可以看出综合素质的提升和就业能力的增长之间的相互关联。第二课堂培养了大学生的创新意识及能力,通过第二课堂,提高学生发现问题、认识问题、分析问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通过开展文体活动培养创新型人才必备的身心素质,通过社会实践、社会调查、实习等活动提高学生积极性,更新学生的思想观念。这些素质为未来大学生的就业奠定了基础,一名个人素质得到了良好训练的大学生在未来会比未得到锻炼的学生能够获得更好的就业机会。

就大学生自身而言,就业就是大学生运用自身所学技能、实现自我价值的平台,只要自己不断地努力,提升综合技能,那么社会适应性会得到很大程度的提升,发展机会相对较多,用人单位的满意度也会较高,直接提高了大学生的就业质量。

(三)第二课堂能够激发大学生学习兴趣,提升大学生学习自主能力

第二课堂对于大学生的成长有着十分重要的教育意义,能全面提高大学生的团队合作能力和人际交往能力,扎实巩固理论知识、完善专业知识体系,有利于引导大学生的就业和创业。第二课堂具有形式多样的教育形式,课堂开展实效明显,学习内容丰富新颖,打破了时间和空间上的限制,比第一课堂更有优势。从图6可以看出,绝大部分的同学对第二课堂活动的开展呈现积极的态度,其中,认为第二课堂能开阔眼界、丰富生活的比例达到了92%;认为第二课堂活动具有积极意义的学生占绝大多数,而选择“第二课堂并没有存在的意义,只是一种形式主义”的学生只占了很少的一部分。

图6 大学生对第二课堂开展的态度

第二课堂的开展对大学生具有积极意义,能够提升个人能力,丰富大学生活。通过分析调查(图7)结果发现,绝大多数学生认为第二课堂活动的开展并不会耽误学习时间,32%的学生认为第二课堂与学业相辅相成、相互促进;61%的学生认为第二课堂与学业互不影响;只有7%的人认为第二课堂活动的开展会耽误学习时间。

图7 关于第二课堂对学习影响的调查

图7表明,第二课堂能在一定程度上有效地促进学业的发展。

在中国传统的教育模式下,第一课堂注重科学理论、知识体系的教育,是以书本知识为基础来教授学生理解能力、思维能力等专业系统知识,却忽视了学生书本以外知识的学习和能力的培养。而作为第一课堂的延续和补充的第二课堂,则以丰富多彩的各类活动为载体,将时代发展与活动主题相结合,通过开展社团组织、社会实践活动、科技实验和创新科研训练等活动,来激发大学生学习兴趣,提升大学生自主学习能力。

全国首批共青团“第二课堂成绩单”试点在对外经贸大学开展,从试点开始,外经贸大学从第二课堂活动设置、团学工作的职能转变等工作入手,创新地构建了一套符合其教育教学特点的第二课程体系。其体系集思想引领、教育方式、社会实践、科技创新、志愿服务、社团活动、创业培养等为内容,构建了十余个相应的平台,根据平台活动的不同性质、类型、效果以及不同年级学生特点,制定相应的学分,学生可以通过自己的兴趣爱好、工作预期需要、时间安排等因素选择相应的活动,获得相应的学分。在“第二课堂成绩单”试行过程中,根据学生的反馈,不断调整活动内容、学分设置,不断适应社会对新时期大学生发展的要求,从思想、技术、技能、语言表达等多方面,提升学生综合素质,收到了较好的第二课堂育人效果,对全国高校共青团深化改革有着重要的参考作用,

活动的开展会使大学生意识到自己不仅仅是活动的参加者,同样也是活动的组织者、管理者和设计者,通过这种方式来不断提高学生的能动性、想象力和创造力。与此同时,学生们的自我管理的能力与自我教育能力也会得到很大的提升,团队协作意识也会进一步加强,同学之间相互欣赏、相互学习。

三、结语

第二课堂是高校全面培养新世纪人才的一种新的途径,其活动的思想、体系、内容、方式也是随着社会的发展而不断改进的,它对高校大学生的就业影响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就业能力是社会发展的一种变化指标,大学生就业群体、用人单位和社会发展对就业能力有着不同的要求,用人单位是社会人才体系建设的一个组成部分。大学生就业群体通过不断提高综合素质而不断适应社会人才需求标准,在此过程中,用人单位和大学生就业群体间的相互关系和表现,就形成了社会、用人单位和求职者共同认可的共同标准。为适应这个标准,第二课堂以其独特的教育形式来激发广大学生的兴趣爱好,增强他们的创新能力、自主能力、团队精神等,提高就业创业能力。

参考文献:

[1]邱伟光.实施“拓展计划”,全面提升大学生素质[J].思想理论教育,2003(4):11-14.

[2]刘长青.关于加强第二课堂建设的思考[J].教育与职业,2007(30):166-167.

[3]张庆胜,余镇邦,文成.第二课堂是培养大学生创新能力的重要场所[J].江西教育科研,2003(8):42.

[4]温亚林.社团文化在大学生素质教育过程中的作用[J].中国冶金教育,2003(5):30-32.

[5]丁娟慧.以第二课堂提升大学生就业竞争力[J].教育与职业,2013(30):113-114.

[6]马晓林.细分就业岗位视阈下大学生就业力提升路径研究——基于第二课堂培养体系[J].中国青年研究,2016(3):96-101.

[7]严军.创新第二课堂教学模式 提高大学生综合素质[J].东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2):100-105.

[8]李美中.基于多元智能理论的高校第二课堂活动模式探析[J].现代教育科学,2013(6):25-27.

猜你喜欢

第二课堂素质大学生
高校“人工智能”第二课堂建设探讨
第二课堂
带父求学的大学生
高铁乘务员的素质要求及其养成
大学生之歌
晋江“四点钟学校” 孩子们的第二课堂
素质是一场博弈
什么是重要的素质
让大学生梦想成真
他把孤儿院办成大学生摇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