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校外补课 再立新规

2018-05-16老树

老友 2018年4期
关键词:课外培训家长

老树

愈演愈烈

3月5日《中国青年报》刊文《中小学校外辅导市场正疯狂增长》指出,近日,中国教育在线发布了《2017年基础教育发展调查报告》(以下简称《报告》),《报告》对某中小学课外培训机构进行了数据分析,这个培训机构的培训人次从2013年的82万人次增长到2017年的393万人次,增长了近4倍。《报告》还显示,2015年至2016年,我国小学入学人口数量连续两年增长,分别增加70.62万人、23.42万人。同时,全國初中招生人数在经历了连续15年下降后首次回升,2016年全国初中招生1487.17万人,同比增加76.14万人。加上2014年以来,伴随着生育政策调整完善,出生人口有了明显增加,而新生儿的持续增加将是未来小学入学人口的有效补充。这些数据印证着,中小学课外培训市场的空间和需求潜力仍然很大。

2月27日腾讯网的文章《课外班成家庭重负,不假!奇葩的是一边吐槽一边报班》提到,表面上看,培训市场繁荣是“你好我好大家好”。家长们一边唯恐孩子落后于人,一边信奉“技多不压身”,想方设法让孩子参加尽可能多的培训、补课;内有课业压力、外受家长情绪波及的孩子们,也主动或被动加入补课热潮。至于培训机构,更是乐见其成。既然拥有市场的强力支撑,教育培训行业的风生水起也就不足为奇。

2月27日《半月谈》发表文章《校外补课究竟有多贵:老师年入百万,家长舍不得喝奶茶》称,“家里没个上学的,根本不知道现在补课有多贵”,“听说补课花了这么多钱,别人都不相信,不理解”。不少家长谈到补课费就开始激动。如今网上有句流行语,“贫穷限制了我们的想象力”,把它用在补课费上,可谓恰当。然而动辄数千、数万元的补课费用,依然阻挡不了家长们对补课的需求和热情。除了数学、英语撑起补课大梁外,如今的补课门类丰富多样,几乎每门功课都有庞大的补课群体,积少成多,在分割孩子空暇时间的同时,更为家庭经济负担层层加码。在国外,课外补习被称为“影子教育”,如影随形跟在学校教育后面,很大程度上是为了弥补学校教育的不足,主要是为后进学生提供课外辅导。但是在中国,其功能普遍成为“培优”,越是学习好的人上的补习班越多。

事出有因

2月27日凤凰网的文章《有偿补课为何总是禁而不止》说,此次四部门再次发出《通知》,应该是在看到了相关问题依然存在之下的“有的放矢”。实际上,中小学校教师与培训机构相互勾结,暗示、鼓励、组织学生校外补课,已经不是新闻。所以,无论是减轻学生和家长负担,还是从加强师德师风建设,规范中小学校教师的从教行为层面说,彻底切断中小学校教师与校外培训机构的隐形利益链都显得很有必要。但更关键的问题在于,中小学校教师课上不讲课外讲,乃至诱导或逼迫学生参加校外培训机构培训,此种并非今天才有的现象早就应该明令禁止,而不能总是处于禁而不止的窘境之中,有雷声更要有雨点。

3月1日光明网刊发文章《治理校外培训还要降低补课刚需》认为,火爆的校外培训机构,已经不只是满足了部分学生和家长对教育的个性化、多元化需求,参加校外补课俨然成了当下中小学生的一种刚性需求。因为在目前的教育体制尤其是分数决定升学命运的现实情况下,校外补课对提高中等及以下成绩的学生的成绩有较为明显的作用。同时,学生拥有兴趣特长,在入学上能享受直接或间接优势。换句话说,这种局面不改变的话,校外培训机构经过治理之后,有可能会导致补课费用进一步上涨,使得家庭在孩子校外培训上的经济负担更重,让很多中低收入家庭的孩子直接失去参加校外补课的机会。

2月13日《人民日报》发表文章《假期补习如何真正降温》称,“影子教育”的产生,与优质教育资源的供需不平衡有关,也与以考试成绩为指挥棒的应试教育相关。但父母或许也可以有更合理的“教育观”,教育并非一种简单的投资,并不仅仅是为了获得与投入等值甚至超值的社会地位。如果家长过分执着于教育的“收益率”,对孩子的品德涵养、心理健康、生活体验自然会有所分心,家庭本应承担的人格与美德教育将被功利教育污染。主流的学校教育应注重学生的全面发展,尽量防止考试成绩变成决定一切的指挥棒。“影子教育”的风生水起,家长孩子的趋之若鹜,似有喧宾夺主之势,会反过来让一些中小学校用更高强度的考试训练,强化选拔教育的工具价值,助长唯分数论的不良教风和学风。再往深层次看,“影子教育”的虚火,也人为加剧了教育的不平衡。“影子教育”的市场化逻辑,势必将收入水平不高的家庭挡在门外。

力度提升

3月9日《人民日报》的文章《“给学生减负”为何牵动人心》提到,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一件小事引来不少家长关注,那就是“着力解决中小学生课外负担重”的表述。应该说,目前,考试仍然是教育的指挥棒,指挥棒指向哪里,整个社会的资源调度就会朝向哪里。要减负,还应克服“头疼医头,脚疼医脚”的策略,形成全面可行的长效机制。说到底,要从源头上建立多元评价体系,杜绝减课时不减考试的表面文章;要“调结构”,着眼综合素质、调整课程大纲,也要“提质量”,减少机械重复,激发学生兴趣;要疏通机制的阻碍,也要堵住课外培训恶性竞争的漏洞……总之,教育应着眼于人的全面发展,切莫把减负这一手段当作根本目的。可以说,减的是负,提出的却是一个教育改革的大命题。出台文件、落实措施,都相对容易,但在现实土壤与利益格局中,谋定全局的策略,摆正各方的角色,却有大量工作需要持续不断地推进。给孩子们“减负”,应该是一致的认识;素质教育,更是共同的期望。将招录制度的改革做足,将教育资源均衡化做实,才能真正让孩子们的童年丰富多彩。

3月2日凤凰网的文章《打击校外补课乱象,更要抓好校内教学》指出,《通知》中频频出现“立即停办整改”“坚决纠正”“坚决查处”等关键词,让公众对专项整治抱以期待,并冠之以“史上最严”称号。校外补课之所以能够大行其道,“超纲教学”“提前教学”“强化应试”等不良行为脱不了干系。因此,在打击校外补课之际,也要抓好校内教学。要严禁教师“非零起点教学”,推行因材施教、素质教育,把学生的教育基础打牢,不盲目追求考试分数,从而保障孩子的公平教育权利,压缩校外补课的市场需求。对于违规者,要严厉惩处教师和学校、教育主管负责人,同时鼓励家长和学生积极举报,对举报信息认真对待,保护举报人不被打击报复。

2月26日新华网的文章《打破校外培训“剧场效应”还需标本兼治》认为,打破校外培训“剧场效应”,开展专项治理固然重要,但根本的解决之道仍需要标本兼治,为培训需求“降温”。打破校外培训“剧场效应”,应当一方面规范对校外培训机构的管理,纠正校外培训机构开展学科类培训出现的“超纲教学”“提前教学”“强化应试”等不良行为;另一方面,要从学校内的治理着手,斩断校外培训与中小学校招生、分班等挂钩的因果关系,从源头遏制培训热。打破校外培训“剧场效应”,应当从教育评价机制上改革,从“育分”转为“育人”,克服唯分是举,发挥学生综合能力和素质评价的作用,引导家长和学生做出符合教育规律的选择。打破校外培训“剧场效应”,还应当满足人民群众不断升级的教育需求,进一步提高中小学校教育教学质量,完善学校服务、强化学校育人功能,缓解广大学生和家长对校外培训的依赖;同时,应当扩充优质教育资源总量,为多元需求提供选择性、补充性服务。

链接:国外学生校外补课现状

美国:校外补习内容多侧重文娱、体育、领导力等方面

美国的一些顶级高中里,90%的家长会给孩子请家教,但中美两国的补习在课程上有所不同。中国的补习侧重数理化等方面的补习,而美国的孩子放学后最多的补习活动则在文娱、体育等方面。因為在常春藤名校的招生录取工作当中,招生官已经不满足于申请者的考试成绩,兴趣特长、领导力及社会奉献度都是美国名校甄别人才的重要标准。为提高孩子们的领导力,美国补习社想方设法地包装自己机构的学生,譬如假期组织学生们去非洲救济难民、到地震灾区赈灾,以此达到美国名校青睐的领导才能标准。

德国:学生升学压力较大校外培训机构十分规范

德国中小学绝大多数实行半日制,小学生每天在校时间不超过5小时,且家庭作业非常少,但这并不代表德国孩子就没有压力。德国小学只有4年,之后学生会根据成绩被分流到更高一级的不同学校,成绩较好的孩子进入文理中学继续连读至12年级后,进行高中毕业考试,再根据最后的分数申请不同大学。所以,在学校之外,凡是有条件的家庭都不会任由孩子玩耍,家庭条件越是优越,父母对孩子的学习抓得也就越严格,会通过校外辅导来提高孩子的综合学习水平。德国的校外培训教育非常规范,无须主管部门进行专门整治。父母可以根据实际情况为孩子选择适当的课外培训,但也不会把时间安排得满满当当,孩子的休息完全可以得到保障,不会疲惫不堪。

韩国:校外补习文化盛行超纲教学不足为奇

在韩国,校外培训机构一般被称为“学院”。家长从计划要孩子起,就着手计划孩子上学的事,各种各样的学院随处可见,每个孩子至少要参加两三个补习班,花费也非常多。在韩国流传着这样一句话:孩子要有一个好的前程,就需要爷爷奶奶的财力、爸爸的关心、妈妈搜集信息的能力。妈妈们凑在一起相互分享教育信息,了解哪家教育学院更好或是哪家补习班有新的形式,其中包括了各式各样的教育,早期教育、未来教育等都非常流行。

猜你喜欢

课外培训家长
小满课外班
会议·培训
我的“课外老师”
广东省校外培训风险防范提示
会议·培训
家长错了
家长请吃药Ⅱ
教师培训还需“精准滴灌”
犯错误找家长
取经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