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一梦扬美

2018-05-14林涵

中国-东盟博览(旅游版) 2018年10期
关键词:龙潭码头古镇

林涵

扬美古镇始建于宋代,繁荣于明末清初,至今已有上千年的历史。自建镇到民国年间,一直是近百公里范围的商品集散地,繁荣一时,素有“小南宁”之称。扬美是南宁市明清古建筑保留得最为完整的地方,保留下来的文化遗产遍布全镇,现有二百多处,大多分布在古镇内的各街巷里。

这里三面环山,一面临江,层峦叠翠,河水清澈,古树参天,翠竹成林,蕉林似海,清荷飘香,一派田园风光。江上烟雨濛濛,意境悠远;古镇沿江而建,绵延深长;青石垒就的码头,厚实凝重;长弧形的卵石江滩,使人留连。

追溯古镇人文记忆

扬美古镇距离南宁市区仅36公里,处于三江口的重要位置。三江口素有“邕州三江口,神仙也来游”的美谈。《徐霞客游记》中记载:“盖江流之曲,南自扬美,北至宋村,为两大转云。”

扬美于宋代建镇,由罗、刘、陆、李四姓建造。因荆棘丛生,白花满地,取名“白花村”。后来狄青平蛮,各方人士前来,逐渐发展,因清溪(即左江)环绕,扬波逐流,便易名“扬溪村”。后来,随着时代发展,更名为“扬美村”。

扬美古镇居民大多是从山东迁居于此,少部分来自广东,到此经商后定居下来。故而这里的民居建筑風格深受齐鲁文化的影响:四平八稳,庄重典雅。同时,也保留有部分岭南的传统特色,细腻秀丽。

扬美人生活的地方周边多是壮族,可以说是壮乡广西的一个汉族聚居地。在时间的长河里,扬美保留了汉族的生活传统,扬美的语言——平话,民俗——师公戏、升花等与南宁市其他地方的汉族居民大体一样。不过,扬美人也吸收了壮族的部分优良传统,体现了汉壮民族融合的特点。

如今的扬美古镇有人口5300多人,但却拥有34个姓氏,体现了古镇人民大杂居的特点,也从另一个侧面反映了扬美古镇的繁荣。正因为扬美古镇繁荣了,所以才不断有不同姓氏的商人迁居到这里。

百年商埠舟楫往来

扬美古镇因水运之便而兴起,到了明清时代更是一片繁华。船来船往,熙熙攘攘,经历了千百年岁月。

在兴盛时期,扬美有8座码头,诗人杨翰燃吟诵的“大船尾搂小船头,南腔北调语不休。入夜帆灯千万点,满江钰闪似兴浮。”就是当时扬美码头兴盛的真实写照。

古商埠码头是扬美历史最悠久的大码头,建于清代嘉庆年间。整个码头宽3米,共88级台阶,用舟楫从外地运载回来的砂石条铺成,所有的贸易货物都经此码头进入古镇,再从古镇发往四面八方。扬美古商埠码头是南宁与外埠交流的重要物资集散地,扬美航运在南宁航运中具有重要的地位。因老口水利枢纽竣工蓄水后左江水位整体提升,古商埠码头部分台阶被淹没水中。

明清时代,扬美还有一个十分繁华的商埠码头——龙潭湾。这里尽夜有商船货舟穿梭其中,一百多级被磨得铮亮的石阶码头便是当年繁华的印证。“龙潭夕影”亭旁,参天的古树均从石缝中生长,亭前的河岸怪石嶙峋,奇异多姿,还有“石孙龙潭探宝”的美丽传说。现在这里是古镇看日落的好去处,每当夕阳西下,水面波光粼粼,绿水映翠竹,蔚为壮观。

穿越时光的明清古建筑

走进古镇,明清古宅鳞次栉比,名胜古迹星罗棋布。古镇古巷、祠堂庙宇、文物塔、烽火台、举人屋、进士第等无不精美绝伦,古香古色。古老的街巷,幽深的宅院,雕花的飞檐,无不诉说着平淡和安宁。

年代最久远的一家明代举人屋建于1573年,距今已400多年,为少数仅存明代砖与木结构建筑。其特色是青砖绿瓦,古代工艺的砖块,大而光滑,冬暖夏凉。由大门前直到内屋,两边平行竖着七根高耸的柱子,故此又称“七柱屋”,这种明代设计,室内宽敞、简洁大方,屋外翘角屋脊,庄严又不失典雅。镇上还有20余间美丽的明清古建筑,走在这样的古典老房子群中,有种穿越时空的感觉。

镇上较大规模的庄园,像黄屋及黄氏庄园,则为当年商运鼎盛时的见证。庄园有200余年历史,总面积900平方米,建筑面积达556.2平米,是当地较大的庄园代表,也是建筑格式较为完整齐全的盛清时代民居典型。

扬美古镇有一条建于1832年的“临江街”,就在邕江的源头之一——左江的岸边。“临江街”建于道光14年,全街长300米,宽3.8米。因清时曾有“自理门街”之制,因此街道地上的青石板砖,形状与规格也处处不一致,一 一辨认,颇有情趣。

这里曾是一条繁华的街道,那些承载着厚重历史的飞檐屋脊、陈砖旧瓦、柱础石雕,向世人诉说着往日的荣耀。如今,这里虽早已归于宁静,但古朴中却蕴含着生机,陈旧中正孕育着希望,行走在宁静祥和的古镇上,融进这韵味悠远的环境里,绵长的思绪让人忍不住追寻古镇繁华往昔和现代文明的延续。

近代革命活动根据地

除了名清时期的民居,这里还有辛亥革命党人黄兴、梁列亚故居,悠悠千年古镇也曾是近代革命活动根据地。

古镇有两处胜迹,特别值得一看。其一为辛亥革命先贤梁植堂、梁烈亚在古镇金马街的故居,原来占半条街道的建筑,现仅存一厅三房一庭院。孙中山领导的镇南关起义,曾在这里召开过秘密会议,商讨有关事宜。梁氏父子追随孙中山先生,均为辛亥革命风云人物。梁植堂曾任孙中山机要秘书,武昌起义成功数年后辞世。梁烈亚参加镇南关起义、辛亥革命后,又积极投身抗日战争,参加新民主主义革命,新中国成立后任上海文史馆馆员,直到1982年逝世。

另一处为建于乾隆元年(1736年)的魁星楼,主楼高15.3米。整座楼呈方形,上小下大,雄伟壮观,外形像帝王玉玺,故人称“帝印”。楼有三层,一楼供奉的关帝圣君木雕神像,栩栩如生;二楼供奉的文帝木雕像,惟妙惟肖;三楼立有魁星木雕神像,右手执笔,左手拿书,右脚提起似踢斗,左脚踏在鰲头上,一副“独占鰲头”的神情。

魁星楼不仅是一处珍贵的文物古迹,也是辛亥革命的一个重要纪念地。1907年10月,辛亥革命前夕,广西会党首领黄兴、黄和顺、黄明堂先在梁植堂家开会,后又转移到魁星楼继续开会,部署桂南各地推翻清朝的革命武装斗争事宜,其后又在这里进行秘密活动。南宁市政府已于1996年将这里列为文物保护单位。

纯美的故乡原风景

扬美古镇虽无崇山峻岭,但岭坡俊俏秀丽,左江环流于此,江水清澈透底,岸边古树参天,翠竹成林,木棉花似火,水流石怪,奇、险、秀、怪、幽融为一体。古人曾以两首七言绝句诗,描绘了古镇的八大景,一首是“环绕青坡异草花,清泉剑影夕阳斜。滩松相呼渔歌晚,文阁登临望紫霞。”另一首是“亭对江流一曲流,金沙夜月泛轻舟,雷峰积翠无边景,龙潭夕影静在秋。”

正因扬美风景秀丽,所以明朝旅行家徐霞客当年乘船自南宁到扬美时说:“至扬美江,石始露奇……余谓阳朔山峭临江,无沿岸之石,建溪激石,无此石奇。”今也有“桂北阳朔桂南扬美”的说法。

古镇景致最著名的当属扬美古八景:龙潭汐影、雷峰积翠、剑插清泉、亭对江流、金滩月夜、青坡怀古、阁望云霞、滩松相呼,至今仍旧可寻,留下了丰富的自然、人文景观。

“龙潭汐影”,扬美八大景点之一,是左江水在扬美河段转弯处形成的一个河湾。河湾旁有一棵大榕树,分两大枝叉,平行向前伸延,下面顶着一石柱子,仿若两条龙在飞舞,大的称龙皇,小的叫龙妃,故称龙潭。站在龙潭边举目远眺,扬美湾美丽的风光尽收眼底。每当夕阳西下,水面波光粼粼,绿水映着翠竹,满眼苍翠,让人流连忘返。

“金滩月夜”,在扬美古镇对面,是一较大规模的沙滩,长约2000米,宽约200米,上半滩为半沙半石,呈棕黄色或淡黄色,在月光的映照下则呈淡淡的金色。而下半滩却是很白的细沙,曾有诗云:月夜沙舟美,渔灯到处明,江心淳朗月,水面丽繁星。”“滩旁翠竹舞,水边白鹭嬉”,从中可见金滩夜景之美丽。

在扬美踏歌漫行,古镇仿佛仍沉醉在徐霞客到来时的老时光里,青石板,袅炊烟 ,百年古树随处见。岁月在这里散发着无尽的魅力,古老的街巷,陈旧的宅院,古旧的窗棂,幽深的庭院,刻龙雕花的飞檐,布满青苔的墙脚,弥漫着平淡与安宁。这就是古镇居民祖祖辈辈恋恋不舍的家园,这就是浮躁都市中人们孜孜以求的故乡原风景。

猜你喜欢

龙潭码头古镇
大块头和小不点
醉美西龙潭
九龙潭的险
同里古镇
吹熄蜡烛
前往码头
千年古镇
西塘古镇
在码头上钓鱼
光福古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