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精华欲掩料应难

2018-05-14陈国坚

知识文库 2018年17期
关键词:学诗香菱宝钗

陈国坚

对学生来说,接近和喜欢老师,在和谐和默契中接受老师的影响,是他们学而有成的捷径。“向师性”是促进语文学习的一个有利契机,善于抓住这一点对学生进行引导不仅在帮助他们最大限度地提升语文水平,也是在帮助他们实现自我价值和人格塑造。

研究表明,学生具有强烈的向师性。所谓"向师性"是指学生尊重、崇敬教师、乐于接受教师教导的自然倾向和希望得到教师的注意、重视、关怀和鼓励,热情而认真负责地教育自己的特点。因此,教师的世界观,他的品行、他的生活,他对每一现象的态度都深深影响着全体学生。这里我试着就“香菱学诗”中的“向师性”谈谈自己的看法。

人们常说“亲其师则信其道。”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学生眼中的教师应该是一位聪明、博学,善于思考,热爱知识的人。”语文教师渊博的知识、风趣的谈吐、丰富的情感、高雅的情趣以及人格上的独特魅力特别容易使学生产生羡慕、亲近、崇拜的心理,一旦产生这种心理,他们就会希望得到老师的注意、关怀、引导。 “学莫便乎近其人”,向师,才能近师,才能把老师所具有的学科才识和能力作为提升自己的目标,才能不断地努力趋近他,平视他,甚至超过他。对于这种可贵的向师性,我们不仅要客观地认识它,还要保护它,尊重它,引导好了,就是语文教学中的一种很好的动力。

香菱学诗的兴趣最初突出地表现为“羡慕”。香菱自己曾说:“我不过是心里羡慕,才学着顽罢了”,她羡慕的自然不止是园中的好风景,更是能够生活在大观园中的小姐们的生活方式,尤其是那种“菊花赋诗”“海棠起社”的清新风雅。她羡慕她们,在学诗的时候,这种强烈的羡慕和向往成为她不竭的动力。

大观园中薛林才力难分高下,香菱起居随宝钗,“近水楼台先得月”,宝钗又是一个公认的贤人,按理,宝钗就是香菱学诗的最好的老师了。如何香菱在学诗的时候,反倒舍近求远,总是兴兴头头地往林姑娘那儿赶呢?

我们发现,在香菱学诗进入一个“走火入魔”的境界的时候,宝钗淡淡的笑容里明显带有不以为然。宝钗博学多才,诗也写得不错,但她并不看重这个,认为“女子无才便是德”。而且,宝钗生性沉稳,不喜欢太麻烦的琐事,所以香菱是不便向她学诗的。倘若香菱被挫折击败,或者没有“转益多师”,那么她学诗的积极性很可能就成为微弱的萤光,闪烁不出辉照《红楼》的智慧火花。

黛玉欣赏香菱的这种不甘沉沦、向往诗国的雅兴,钦佩她的勇气和苦志,她满腔热情,诲人不倦,传之以艺,导之以法,倾囊相授,所以香菱才能很快悟入门径,获得成功。这样的老师和这样的学生走到一起,“香菱学诗”整体性地表现出了动人的诗人气质,创造出了惊人的教学效果。

黛玉指导香菱学诗,先一句“什么难事,也值得去学!”一下子消除掉香菱的畏難心理。接着告诉香菱“不过是起承转合,当中承转的是两副对子,平声对仄声,虚的对实的,实的对虚的。”这就告诉了香菱写诗的基本技巧,然后进一步指导香菱不以辞害意。并且教香菱先多读王维、李杜的诗。在林姑娘具体、耐心、热情的指导过程中,她“精血诚聚”,终于写成“新巧而有意趣”的好诗。

香菱学诗给我们很多启示,黛玉教诗更让我们在掩卷之余反思自身:作为一个语文教师,我们应该如何对待学生在语文学习中表现出来的“向师性”?

首先要肯定他的进取心,然后激励他去追求。教师要通过自己的暗示性言行让学生感到自己是在从事一种有意义的学习。一种不以为然的态度很有可能浇灭学生热情的求知火焰,黛玉以自身的言行暗示出诗的“滋味”“境界”,使香菱觉得自己是在追求一种高尚的艺术;又肯定她是“一个极聪敏伶俐的人,不用一年的工夫,不愁不是诗翁了”,使香菱看到自己在理想国里的自己形象,这是一种可以通过自身努力达到的高层境界。肯定和激励,会使学生产生一种实现自我价值的迫切需要,这种需要会使他在努力的过程中得到高峰体验,用最有效最完整的方式来表现自己的潜力,来提升自我,塑造自我。

其次,要保护乃至培育这种“向师性”,使之在语文学习中产生切实有效的成果。学生的向师性很重要的一点体现为希望得到老师的注意、关爱和指导。黛玉在“教诗”时格外热情、耐心,她由衷地希望香菱能通过本身的努力、自己的指导得到提高,从而堂堂正正地步入诗歌“大观园”。拨一拨,点一点,时不时添两把柴,由向师而引起的学习激情就会越燃越旺。

再次,语文教师应该和学生形成一种教学的互动。学生对自己崇敬的老师有一种天然的亲近、趋向之意,善为人师的黛玉把香菱引为同道,说“正要讲究讨论,方能长进”。她们平等交流,互相促进,文、思、情互相“推波助澜”,教学就会形成一种不可抗拒的热潮。教促进了学,学反过来也促进了教,学的热情激发了教的情趣,教的热情进一步增强了学的热情,这种互动形成了和谐的教学人际关系,也因而真正达到了“教学相长”。

我认为语文学习的向师性体现了学生对一种未定型的价值观、人生观的模糊向往和追求。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认为人在最基本的生理需要和安全需要之上有着较高层次的社交需要、尊重需要和自我实现需要。“向师性”是促进语文学习的一个有利契机,善于抓住这一点对学生进行引导不仅在帮助他们最大限度地提升语文水平,也是在帮助他们实现自我价值和人格塑造。当语文学习的热情转化为一种“生命的冲动”,精华欲掩难应难,就会体现出教学的无限魅力。

(作者单位:福建省泉州市惠安高级中学)

猜你喜欢

学诗香菱宝钗
杨万里学诗
《红楼梦》薛宝钗人物形象分析
学诗4
学诗偶感
学诗
续红楼梦 第八回 梦相逢钗黛两无嫌 叙幽情鹃莺各为主(4)
从“香菱学诗”出发思考说进去与说开去
保准有人追
由黛玉与宝钗说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