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主体单元”构建——主体作用发挥的一种新尝试

2018-05-14孙喜和陈昌福

中国学校体育 2018年2期
关键词:发球动作技能

孙喜和 陈昌福

从本期研讨的题目来看,不难发现以“我”为中心构建单元的典型特征,是将作为学习者的学生放于第一位的思考方式进行思考。尽管在教育理念中经常可以看到“以人为本”“发挥学生主体作用”的提法,但,在日常的教育活动中,以知识传授为中心的教学方式,还是掌握着绝对的话语权。从研讨的观点中可以看出,注重知识传授的思想也占据主流。这种思想的根源到底是什么呢?这可以从笔者参加的一次家长会中看到一点点答案,那就是教师思想意识中的一种“标准”,这种意识简单地讲,就是让初中的学生们都成为“示范高中”(过去说的重点高中)的一员。为了达到这个目的和标准,英语学习的一切都要围绕着考试进行,背离考试的一切实用性英语,一律被视为“非英语”,甚至是错误的“英语”;语文平时的作文、练习等,均以中考的批卷为准则,违背这个准则的作文,均判低分等,诸如此种认识和现象不胜枚举。而这种标准设定下的学生是什么情况呢?每天早晨6点30分出家门,晚上6点到家,吃点饭后,又是无休止的作业,直到接近深夜才可以休息。如此状况,再去议论学生“主体作用”的发挥,显然是一种奢谈。但,作为一名教育者是否可以坐视这种情况呢?答案显然是否定的,因为社会需要的是多种多样的人才,是需要适应这个社会发展的人才。虽然,考上“示范校”是一条通向未来之路,但绝对不是唯一的一条路,甚至,为了少数能够考上“示范校”的学生而牺牲大多数学生的教育方式,也是一种可悲的教育方式。由此而言,本次研讨的意义重大,不仅仅是“主体”也就是以“我”为中心的学习方式落地的一种尝试,更是打开未来教育之路的一种尝试。

吴蕴瑞、袁敦礼在其《体育原理》一书中早就给出了一种教育理念和教育方式,即“新教育视儿童为一整个机体,一切教学均影响学生各方面”的整体教育思想,“近代教育不独重视个人之发育与生长,并深切研究与设法认识个人之差别,故施教之时,首先顾及个性”的差异化、个性化的教学方式和“近代教育不以准备将来生活为主要目标,而以充实现在生活为主”[1]的实用主义教育理念。尽管从1933年就有了这种说法,但为什么这种理念和方式却没有贯彻执行下来呢?实质上说,就是“传授知识”的教育理念阵地坚不可破的原因,换句话说,就是“一刀切”的思想根深蒂固。

本次研讨,实际上是对“主体”式学习方式的一种思考和探索,既是个性化教育理论的落地之举,也是关注“我”=学生的学习方式的一种思考。尽管案例的设计者和执行者并没有意识到这种学习方式的根本所在,设计的案例还有待于进一步完善,但留给体育教师的思考却是深刻的。

一、“我”的运动的生理学基础

不管完成什么样的技术动作,都是大脑信息加工和肌肉作出反应的一個过程。这个过程越快,其完成动作的速度就越快,反应出来的运动技能水平也可能越高。如,在篮球比赛中的双手胸前传球动作的使用过程是在无意识前提下的一种反应,如何能够快速地将球传出去,实际上是一种智力活动过程,球传得既快又准就是脑和肌肉整合的结果。但是,这种传球是否有利于本球队的整体活动,则是传球有效性的问题。传球的有效性是球员技能水平高低的一种表现,优秀的球员可以通过这种传球,达到有助于自己球队传球的效果;较低水平的球员,却可能是一种无奈之举或被动行为,造成己方的活动受阻。

这种脑和肌肉的关联系统是运动技能形成的关键,具体可分为几个阶段。大脑皮质和大脑下皮质的动机区域应具有完成动作的设想,再将有关设想的信息输送到大脑的联合皮质,形成动作计划的原型,形成的动作原型或者动作计划后,又被输送到小脑和基底神经节,动作结构的原型方案在这个过程中转变成了精确的时间和空间动作计划,能够使得快速运动的决定在小脑中形成。慢动作和随机动作主要由基底神经节决定。“在动作信息通过小脑和基底神经节的过程中,预期的动作程序再通过丘脑发送到大脑皮质运动区进一步向前和向下传导,然后进一步经过脊髓神经元,最后到达骨骼肌。技能动作是通过骨骼肌完成。同时,人体在做动作时,脊索和腱索的感觉神经末梢检验和监控动作过程。并且,这些神经末梢及时更新有关动作反馈的信息并传输给小脑和基底神经节,从而使大脑皮质能了解和分析即时的体内动作情况。同时,根据外在运动环境情况及需求,大脑会做出下一个动作的决定,并随时改变动作计划,将正确的神经信息传输给相关的骨骼肌完成下一个动作”[2]。

这个过程是较为复杂、精确、快速的,受各种外在要素和内在要素的控制,也是一个不断接受刺激和接受信息的调节过程。运动技能学习过程就是人体神经系统不断感受外在刺激、不断接受内在感官信息反馈、不断做决定的过程,最后达到理想动作的要求[3]。了解这样的生理学结构和基础,对于教师把握学习的进程有很重要的作用。特别是在运动技能学习的初期,当动作还未形成关联时,教师的激励作用是不可或缺的。但是,在教学中,往往很多教师并不明白这一点,造成学生学习压力过大,导致学不会甚至厌恶体育的现象产生。

二、“我”的运动感觉

假如运动形成的生理学基础还具有共性和普遍性的话,那么,每个人的运动感觉则是具有典型的个性特质的。如,从不同的角度和视点看一个问题时,同样一个问题就会得出不同的答案。之所以出现这样的现象,就是每个人所感受到的东西的不同。盲人摸象的寓言,就说明这样一个道理。在运动上,这更是一个重要问题。如,1名身高190cm的学生和1名身高165cm的学生,在排球发球时抛球的高度是不一样的,即使抛球的高度一样,因为球下落的距离和速度的不同,击球时的感觉也不一样。这样来看,没有一种教学方法是适应所有人的。之所以形成现在的教学法,还是几个世纪前夸美纽斯班级授课制形成的效率化教学的影响。

那么,如何才能针对每名学生的感觉进行教学就是体育教师必须探讨的问题。这一点,王晋也给出了很好的提示。他认为有12种运动能力[4]是每个人先天具有的,是运动技能水平高低的最直接可信赖的因素,包括:控制动作的精确性、多肢体动作协调性、肢体的动作速度、单一动作反应时、回击感受能力、速率控制能力、手的灵巧能力、手指的灵巧能力、肢体分辨能力、回击整合能力、手腕和手指的快速活动能力及大肌肉群的协调合作能力。

如果将此种能力再进行重新提炼的话,会发现回击感受能力、速率控制能力、手的灵巧能力、手指的灵巧能力、肢体分辨能力与手腕和手指的快速活动能力等都属于我们通常所说的感觉能力。由此来看,感觉能力是整合能力形成的基础,也是大脑调控动作的基础。

体育教学中如何让学生较好地感觉到自己做的动作是什么样则非常重要。如,排球发球时,球抛的高度是否符合自己,怎么去感知呢?这就需要教师知道学生在抛球时需要什么样的感知力。通常,这些能力包括:空中感觉能力、对手方位的感知能力、空间和速度的感知能力、安全控球区域的感知力、对器械的控制力(手型、用力程度)、不同感官的综合能力和三维空间的感受力等。并且这些感知的东西要在时间和空间上形象化和具体化,然后增强机体的控制能力,达到将球准确地击出的目的。

由此就会形成一个具体的问题,也就是如何形象化具体化地感知所要击球的各个要素。如,球至少要抛起1.2m的高度这样一个问题,如何让学生直观地体验到和感觉到这样的高度呢?首先要让学生清晰地形成1.2m高度是什么样的空间概念的问题,这样的话,就可以在墙上或者在学生的头上1.2m的高度设定1个目标物,让学生不断地体验将球抛到1.2m高度时抛球手的感觉、头的感觉、身体的感觉等,并通过不断地练习形成下意识的抛球动作。这样一步一步地练习下去,排球的上手发球技术就会通过不同的感觉和练习建立起来。

如找到这样的感觉后,一定要注意排球发球的运动特性就是破坏对方的一传,避免对方组织有效进攻,给自己的防守带来困难。这样的话,对发球的力量、速度、方向、旋转、落点等的把控,就是技能发展的要求了。更加高级的要求就是了解对方的接发球队员的特点,有的放矢。从这样的要求来看,发球的连续化进程和作用才能够得到有效发挥。

从以上的分析来看,既要达到重视学生的自我感觉教学,又要按照排球发球的运动特性完成上手发球动作和技术教学的目的,教师的教学手段和练习方法的设定,应该是多种多样的。在教学的开始阶段,教师应该重点关注学生的身体动作与球的运行的契合点的练习。如,首先将要发出的球抛起后,站位、下肢动作、腰腹动作、转体动作、挥臂动作的内部协调性的寻找就是关键点之一。其次,在注视球的运行轨迹的同时,能够使手与球较好地接触,并将球有效地击出,是这一时间段的教学关键所在。在教学的发展阶段,则要注重发球的各种能力的练习,如,重视对手方位的感知能力,自己运动的空间和速度的感知能力,安全控球区域的感知力,对球的控制力(手型、用力程度),不同感官的综合能力和三维空间的感受力等的综合练习,做到能够全面有效地掌握发球的技术。在教学的综合练习阶段,则要对学生提出发球的攻击性、对位对人、旋转、速度、力量、弧线等更加实用技战术的练习,做到球随“我”意,形成良好的运动技能。最后,设置各种不同对手的实战教学,让学生在实战中,学会运用这种技能并学会面对挫折、失败、获胜等局面,形成良好的心理能力和社会责任感。

总而言之,以“我”为中心的教学展开,并不是以某一单一动作为中心的技术动作教学,而是将运动所具有的生活特质解析出来,学以致用,形成良好的运动素养的教学。而有关“我”的技术和单元的设定,就是为了服务于运动素养的形成的体育教育。因此,根據学生的个性特征和排球发球的特质来设定教学方法,是这种设计能够实施的前提。

本文只是起一个抛砖引玉的作用,还希望能够引起研究者的参与和重视与发展这种理论。

参考文献:

[1]吴蕴瑞,袁敦礼.体育原理[M].上海:上海勤奋书局, 1982.

[2]王晋.开放式运动技能学习理论与实践[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6(7):38.

[3]Kalat JW.Biological psychology[M].CA:Wadsworth Cengage Learning,2009:204.

[4]王晋.开放式运动技能学习理论与实践[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6(7):52.

猜你喜欢

发球动作技能
论心理因素对网球发球技术的影响
下一个动作
女生总有一些神奇的技能
拼技能,享丰收
画动作
第53届世乒赛男单八强比赛发球技术使用情况的分析
画唇技能轻松
小鲜肉不可不知的生存技能
非同一般的吃饭动作
发球上网的步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