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国治国智慧:富而好礼,强而有义

2018-05-14

新传奇 2018年17期
关键词:礼义道义理政

“富而好礼”“强而有义”,作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一个重要特质,不仅是古人治国理政经验智慧的历史总结,一直以来维系着中华民族的精神血脉;也彰显了新时代中国展现在世人面前的新气象和新风貌。

早在春秋之际,我国古人就注意到了国家在实现富强之后接下来该怎么办的问题,并提供了一些可资镜鉴的解决之道。这也就是中国传统文化中一直以来所强调的“富而好礼”“强而有义”的宝贵思想。

“富而好礼”展现出积极有为的精神

据《论语》记载,子路曾经向老师孔子请教过一个问题:“贫而无谄,富而无骄,何如?”孔子的回答是:“可也,未若贫而乐,富而好礼者也。”

不久后,亚圣孟子将孔子“富而好礼”的理念扩展为“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这个观点一直影响了中国人几千年。

孔子当时回答子路的意思是说,虽然“富而无骄”(富有而不骄傲奢侈)可以,但是如果能够做到“富而好礼”(上升到对礼乐之道的追求)就更好。这与孔子回答其另一弟子冉有之问“既富矣,又何加焉”,而告诉他要“教之”的道理相辅相成。

国家在富庶之后究竟该怎么办,古人以其独特的经验智慧给出了“教之”的方案。所谓“教之”,包括以礼教之和教之以礼,即按照礼的规范和要求上至治国理政、平定天下,下至日新其德、修身齐家,从而在整个社会上形成一个良好风气。

在古人看来,“富而无骄”虽然可堪称道,但仍不过是一种被动的不作为,亦可说是没有责任和担当意识,久而久之必然会流于为富不仁。

而“富而好礼”则展现了一种积极主动的有为精神,更能彰显自身的道德自觉和追求,对整个社会和国家良好风气的塑造和维系大有裨益。

“以礼示之,天下国家可得而正也”,以礼治国的中国,历代奉若圭皋的至高政治礼典《周礼》开篇即云:“大宗伯之职,掌建邦之天神、人鬼、地示之礼,以佐王建保邦国。”

千年之前的大唐盛世,就是“‘富而好礼是谓强”的一种诠释。作为“万国之邦”,唐朝对于异国的吸引并不在于宏伟的宫宇和奇异的珍宝,当时各国之所以尊中国为强国,是因为他们认为“礼在中土”,认为中国是“富而好礼”的国家。

如果不依照礼的要求来治理国家,就好比是盲人失去搀扶,在黑暗中寻找东西,必然不知所措、事与愿违。中国在国际事务中践行的外交原则和行为,无不折射着一个“富而有礼”的国家的风度和涵养。

“强而有义”是对强国的道德引领

除了“礼”,作为国之四维,“义”也是古人治国理政所主张和恪守的一个重要原则。

义利关系在不同历史时期曾有过不同的诠释,但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义利观突出道义,强调义重于利,反映了中华民族的主流义利观,也是我们一以贯之的道德规范和行为准则。

从古至今,见利思义、见义勇为、义然后取,一直都被公奉为社会生活的原则规范。

一般普通的老百姓,都很看重义,“义”代表高尚,被人尊崇,“不义”则卑下,为人所唾弃。人们把“义”当作行事的根本,做事要求符合道义,有义行的人才配得起道德。

而“强而有义”就是从伦理角度对一个强大起来的国家提出的道德引领和规范,“强”既不是“宽柔以教,不报无道”的南方之强——过于追求隐忍、包容,也不是“衽金革,死而不厌”的北方之强——崇尚勇力、果敢,而是孔子推崇的“和而不流”“中立而不倚”的君子之强。

中华民族历来主张“君子义以为质”,强调“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君子义以为质,礼以行之”,指的是把义作为立身之本,依礼而行事。

习近平总书记曾指出,立身之本亦可化为治国之道。能做到“强而有义”的君子之强的国家,必然不会忘记和改变自身抱有的信念和使命,而会恪守德义的初心,坚定不移地按照道义的要求循礼而动,通过践行道义而最终实现其理想追求。这也就是“勤于道义,则刚健而日新”的道理所在。

中国已经向世界庄严承诺,“始终做世界和平的建设者,全球发展的贡献者,国际秩序的维护者”。这就是在新时代背景下中国一贯坚守“强而有义”信念的真实流露。

中国之富,富之于礼义;中国之强,亦强之于礼义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旗帜鲜明地指出:“经过长期努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这是我国发展新的历史方位。”这意味着,“近代以来久经磨难的中华民族迎来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迎来了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光明前景”。

在这个新时代的大背景下,伴随着前述伟大飞跃而来的,是我们如何正确认识和解决富起来之后怎么办、强起来之后怎么办的问题。在为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的光辉历程中,我们以其波澜壮阔的治国理政实践向世人展现了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富而好礼”“强而有义”。

中国实现了由富到强的巨大转变,为实现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奠定了坚实的物质基础。中国的富强得益于文化的强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国强提供了最强有力的支撑。

“富而好礼”“强而有义”,作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一个重要特质,不仅是古人治国理政经验智慧的历史总结,一直以来维系着中华民族的精神血脉;也彰显了新时代中国展现在世人面前的新气象和新风貌,与有着五千年文明历史的礼义之邦的大国君子形象一脉相承。

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创造人民美好生活的伟大历程中,我国始终坚持把全体人民在“理想信念、价值理念、道德观念上紧紧团结在一起”。在新时代的大背景下,强调“富而好礼”“强而有义”就是要在大力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基礎上,俯身倾听人民的内心意愿,体察人民的真实需求,为人民提供精神指引和道德追求。

强调“富而好礼”“强而有义”,既要不断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并将其融入社会发展的各个方面,形成人们普遍认同和践行的中国精神;也要加快推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当今的深入普及,把古人礼义治国的智慧创造性地转化为可供当今治国理政参考的中国方案。

当今时代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凸显世界的多样性。中国一贯承认并接受世界不同文化的异质性和多样性,相信每一种文化的个性都有一定的持久性和生存能力,任何民族文化都平等地享有生存和发展的权力。在当今世界多元文化的互相激荡中,“富而好礼”“强而有义”实质上正是中国古人一直致力于实现的王道政治在新时代的中国所展露出的新的蓬勃生机与活力。

中国之富,富之于礼义;中国之强,亦强之于礼义。正是因为奉行礼义治国平天下,中国给世界上那些既希望加快发展又希望保持自身独立性的国家和民族提供了全新选择,也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提供了全新理念,充分彰显了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在解决人类问题的实际中所蕴藏的中国精神和中国力量。

(《中国青年报》2018.4.16 谷文国/文、新华网2017.8.10等)

猜你喜欢

礼义道义理政
灯塔颂歌
王根保藏枪
道义
吉光片语
麟溪水长流
《论语》中的诚敬之道
韩新政府成立百日:文在寅谈治国理政重要目标
关于伦理道德的再思考
悫:在礼义中涵养性情的君子人格
基于大国视角的中国治理问题与习近平治国理政思想论略